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4444字
  • 2015-12-16 17:45:54

論如。上所言至色蘊者何。已下二十行頌。別釋五蘊。并分處.界 于中。有十三段。分為四節。初五頌半明色蘊。及分處.界。文中有五。第一半頌總列十一色。第二半頌辨五色根。第三一頌辨五色境。第四三頌辨無表色。第五半頌以色蘊分處.界此即初也

頌曰至及無表者。次舉頌答

論曰至立色蘊名。此釋頌也。如文可解

論。此中先應說五根相。第二半頌辨五根相

論曰至眼等五根。此釋頌也 彼識有兩釋也。一云。彼色等識 二云。彼眼等識 此文第一。即是彼色識所依名眼根。乃至。觸識所依名身根也

論。如世尊說至如是廣說。此引經證五根是凈色也

論。或復彼者至鼻舌身識。此第二釋。識從根得名也

論。彼識所依至所依止義。即眼識所依名眼根。乃至。身識所依名身根也

論。如是便順至如是廣說。此引文證。后說為正。諸論皆同。正理論先說識從根立名。斷為正訖云。有說。彼者是境非根。而無意識緣色等故名色等識。彼識所依名眼等過。由凈色言所簡別故(釋曰。言所依凈色。簡意識故。意識。所依非凈色也) 又云。若爾。色言應成無用。彼識依凈名眼等根。義已成故。無識所依。凈而非色。為簡彼故應用色言 釋曰。難也。若謂凈色簡意根者。即應但凈。不假色言。一切法中凈有二種。一者五根。二者謂信。信是心所非意識所依。五根是色非是意根。但言彼識依凈。已簡意根。更置色言便為無用 如是釋者。為遣疑難須置色言。若識依言就有財釋。則應凈信名眼等根。故置色言。為簡此釋。無有一法以識為依。色而是凈。可為此釋。是故色言甚為有用 釋曰。直言彼識依凈。若有財釋。信名識依。以信依識有所依識。取其識名名為識依。體復是凈。若直言彼識依凈。不置色言。則濫有財釋。信名為識依。復是其凈。即應凈信名眼等根。若置色言不濫此釋。無色是凈。用識為依。就有財釋名為識依。故置色言甚為有用 有人不得此意。以識依凈三字相違是有財釋。云有一分有財釋。誤也 又云。又于此中前言。為簡耳等四根。彼雖皆用凈色為性。而彼非為眼識所依。故彼四根非眼根攝。后言。為簡無間滅依。彼雖亦為眼識所依。而彼非用凈色為性。故彼意根非眼根攝 或復前言。顯同分眼。后言。為顯彼同分眼。余根亦爾 釋曰。前言。是眼識所依。后言。是凈色也 又云。若爾凈色相無別故應不成五。不爾。功能有差別故。如何得知功能別者。不共境識。所依定故。乃至廣說 有部等計五根以凈色為體 大眾部五根以肉團為體 覺天以四大為體 論已說五根次說五境。第三一頌明五境也

頌中味先。香后者。正理論云。越次說者。顯彼境識生無定故。論既此釋。故知不為犯聲香在味后

論曰至四色差別。釋五境也 就中。文有六段。五境即為五段。第六生識總別 就別釋色境中有三。一釋二色。二開二十色。三四句分別。此即第一釋二色也 言二色者。一顯。二形。此釋顯色 顯色有四者。根本顯色。即青.黃.赤.白

余顯是此四色差別者。謂云.煙.塵.霧.影.光.明.闇。此之八色隨其所應。即青.黃等色之差別 因龍氣等名云 因火名煙 末散名塵 地氣曰霧 因日名光 因寶.月等名明 障光.明生于中余物可見名影 翻此名闇 雖八差別不同。根本即是青等色也。亦有碧.紅.紫.綠等異。此是淺深不同。離.合有異。不別立也。淺青名碧。薄赤名紅。青.黃合綠。赤.黑合紫

論。形色有八至不正為后。列形色也 正理論云。此中顯色有十二種。形色有八。其名如下

論。或二十者至影光明闇。第二開二色為二十也

論。有余師說至第二十一。述異說也 此師意說。空一顯色非是明.闇。別立此色故二十一 依婆沙正義。空一顯色即是空界色一分。空界色即是明.闇等色。無別體性。然明.闇等。即青等四色差別而立。故識身足論第十一云。空一顯色。如青.黃等者。以是青等差別立也 或似青等之差別色。非即青等。故言如也

論。此中正者至故今不釋。逐難釋形色也 此形色相者。古今諸師多不得意。不依圣教妄述其相 今明此相二門分別。一述正義。二敘異說出過 述正義者。大小乘論。述八色相。皆無相待立長.短也。大乘成業論。對有部等諸宗。立八色相。及此論業品經部對有部立八色相。皆云。見面齊平起于正覺。見面參差起不正覺。見一面多便起長覺。見一面少便起短覺見四面等便起方覺。見一切處生則起圓覺。見中凸出便起高覺。見中[土*幻]凹便起下覺 兩論少異大意同也。準此論文。長短二色非相形立。是各別體勢。依論所立體相各異 依大乘釋。即是顯色安布不同名為長.短等依有部釋。別有形微攝持成此八相差別 古來大.小乘師迷一面多名長。一面少名短。作種種釋。皆不得意。遂謂相待以立長等 今釋。一面多者。六面之中一面多故。亦應是六面之中。兩面多。恐難解故。故言一面。如竹.筍.越瓜等名為長色。若言兩面多。人即不解六面之中是何兩面。故言一面多也。一面少者。翻此可解 長即是細。短即是粗。故八色中不立粗細 正理業品中。云離顯之外別有形微。是眼識境。積集長等。是假非實。唯意識緣非眼識境 此假長等。要由形色攝持邊故方有分量。余物入中。破別成分。中可穿鑿成孔穴等。方有形色。論意。但說顯外別有形微。不說八種形微。體性別有 今詳。形色長等有二。一相待得名。二形量各別 相待立名。體不定故。此中不明 形量各別。體不同故是此所說 婆沙第九云。五相待有。謂此.彼岸。長.短等事者 非是明色體類別也。長.短等事通余法故。縱說于色亦不違。此是前相待得名攝故 就形量各別。復有二類。一外緣來。如金石。待工匠等成長等故 二種性異。如鹽性方。縱散成水后還方故。越瓜自長。苽樓性短。胡桃高下。櫻桃自圓。豆角性邪。如是等物種類各別。若待緣成。若種類別。并皆不是相待立名。如針雖對苽樓是短。而是長色。苽樓雖對棗是長。而是短色。此等皆由長.短微力。令成長等。長.短之微不相雜也。又即由此于余境中不立長等。無別形微。令同時聚成長等故 余文易了。故不釋也 敘異說者。有人云。長短者。長.短極微各有別體。相雜而住。形長見短。形短見長 彈曰此釋違其教.理。違教者。憑何經.論作此釋耶。而違成業論。及此論。一面多名長。一面少名短 言違理者。一色之內具有長.短極微。形長見短。形短見長者。準此。無長不見短。無短不見長。若爾。有長有短同時相形。應見長見短。若無長.短相形之時。應物不見長短二色。正對眼前作意取長.短色。因何不見。要待相形。皆不應理。又待比方知。是意識境非眼識取。眼識不能計度緣故知為非理 又云。可量已去名長。不可量者名短 亦違教.理。及違世間。違教者。如前引文 違理者。如觸中說不可稱名輕。可稱名重。不簡多少。但牽秤下即名重觸。此亦應爾。但有分量即應名長。七微已上即有分量應名為長。世間即無見短色者 違世間者。一切世間皆不說可量名長。不可量名短 又自問答云。此短極微既有眾多。如何說彼而不可量 解云。雖有多體。而不可量。如輕極微雖有多體。而不可稱。短微雖多。而不可量。若言眼見非不可量。顯亦眼見。應當可量。若言同聚應可量者。香等同聚。應亦可量。此既雜住而不可量。短與長雜亦不可量 準上所釋。全無理趣。前后相違。準上標宗釋長.短色別。第二釋云。可量已去名為長色。即是可量聚色名為長也。不可量聚名短色也。釋難即云短微長微相雜而住 準此即是可量已去亦長亦短。不可量聚亦短亦長。豈不與宗自相乖反 又引觸例。亦不應理。極微體性非定是重。故有一類觸微不能牽秤。多亦非重。七微體是對礙法故多必可量。如何成例 又自釋色相云。中凸名高。中凹名下。自問答云。長與高何別。短與下何殊。自釋云。長.短據橫。高.下就豎 準此前后自相違也。豈可豎凸名高。橫凸名長。豎凹名下。橫凹名短 又諸大乘師皆云。聚顯以成長等。復說長等相待而立。明知。即是假聚長等。此唯意緣。如何色處。又聚觸等何得無長

論。或有色處至影光明闇。第三四句分別。今將釋四句須知形色 今詳。形量三種不同。一者。謂極礙聚不依托生。中可穿鑿成孔穴等。如墻樹等 二。自有形量不依托余。如云.煙等。三。待他成量不堪搖動。如光.明等.及畫等

有人云。畫有形者 謬也 諸論多取第一形色以為形也。或取第二。或取第三 前文八種形色即是第一 此中四句兼第二形。以云.煙等入俱句故 或有色處有顯無形者。謂不與形色同聚顯也。即除俱句十二。余所有顯非形。青等皆是唯顯 正理三十四云。或有色聚二俱可了。謂所余諸形.顯聚。以非于此聚離一可取余故 準此故知。不與形俱同聚。名顯非形

論。或有色處至身表業性。第二句也。身表業色。雖起之時。與舊相續顯色同聚。然不必俱。初起。息滅。與顯異故。初起無新顯色。息滅。古顯相續故 正理論云。所說身表是形差別。其理極成。謂從加行心所生不住等流大種果別類形色。不待余顯色為眼識生因。能蔽異熟生所長養形色。如是形色名為身表

論。或有色處至謂所余色。第三句。也此是形.顯同聚色也。如前引正理文

論。有余師說至有長等故。述異說也 此師兼取第三形。唯光明色一分無形。謂無障礙所發光明。其色漸微故無有分量 有人云新生智者。非也

論。如何一事具有顯形。經部難也 難意云。長等色處即是顯微。于聚集位立差別名。如何一極微事亦顯亦形

論。由于此中至非有境義。論主取經部意答也 此中實是一色生顯.形二智故。名亦顯.亦形。所以得知不依有部答者。正理論云經主前難。如何一事具有二體者。此難不成。非所許故(述曰形微。顯微體各別故。不許一事有顯形也)

論。若爾身表中亦應有顯智。論主難絕 若生二智故名亦顯亦形。身表亦應生二智也 婆沙七十五一師云。二十色內八有顯無形。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闇。余十二色有顯有形 此師意說。有形必有顯。自有顯無形。有一師四句。與此論同。第四句取空界色非形非顯。以恒被明.闇覆故。此之四句非是正義。正義空界明.闇為體。理合是顯非形。然此四句所明長等。是假聚長等。非實極微。此長等聚必有形.顯二微故。言亦形亦顯。非長等微亦是顯也。此之四句依色處作四句 正理三十四一說云。香.味.觸.及無表色為第四者。依色蘊作四句。聲非恒故不入俱非。就蘊以明。非是正義。此中明色處故 問水鏡等中所有影像。為是實有。非實有耶 譬喻者說。此非實有。所以者何。面不入鏡。鏡不在面。如何鏡上有面像生 阿毗達磨諸論師云。此是實有。是眼所見。眼識所緣色處攝故。問面不入鏡。鏡不在面。云何實有。答生色因緣有多種理。故彼非難。如緣月光月愛珠器得有水生。非不實有。彼所生水有水用故(云云。多喻) 谷響有二說。譬喻者以剎那滅不至谷。故無 諸論師云。生耳識。故有 問此像色。二十種中是何色攝。答此是二十種像色。非二十種攝。由此。婆沙七十五釋二十色已別明像色 或即彼本色攝。青等像即入青等攝。不可將其本色難于像色。障光生等釋本色故。形顯分者。差別說。像色即是顯收。若從本質亦通形攝。此明像故。不可以本形為難。正理有文。言顯色者像本別說

論。已說色處當說聲處。此下第二釋聲處也。文中有四。一文前結引。二舉數列名。三依名別釋。四破異說。此文初也 正理論云。能有呼召說名為聲 或唯音響說名為聲(述曰。前是語聲。后非語聲)

論。聲唯八種至差別成八。第二舉數列名 前四種聲。各有可意.不可意別故成八種

論。執受大種至大種為因。已下第三依名別釋。此明執受大種.非執受大種為因聲也。于執受大種為因聲中。有是有情名聲。謂語表業。有非有情名聲。謂余執受大種為因聲 于非執受大種為因。聲。唯是非有情名聲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右旗| 即墨市| 慈利县| 涞源县| 苗栗县| 蒲城县| 临澧县| 叶城县| 宾川县| 怀安县| 望城县| 天柱县| 绵竹市| 葵青区| 沾益县| 上林县| 东阳市| 太仆寺旗| 扎赉特旗| 铁岭市| 永登县| 武鸣县| 利津县| 安乡县| 武义县| 合阳县| 崇信县| 仙居县| 四子王旗| 合作市| 迁安市| 轮台县| 百色市| 竹山县| 凤冈县| 辽宁省| 旅游| 抚顺市| 台东市| 马边| 庄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