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7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3464字
  • 2015-12-16 17:45:54

論。身邊二見至亦無記性。已下明身邊二見。及相應癡是無記也

論。所以者何。征是無記所以 答中有三節。一釋我常見。二釋斷見。三雙釋二見

論。此與施等至施戒等故。第一節也

論。執斷邊見至我所當不有。是第二節

論。又此二見至他有情故。是第三節也

論。若爾貪求至例亦應然。論主破第三節釋

論。先軌范師至是不善性。敘經部釋經部我見通分別起及俱生。如禽獸等無有分別。分別起者是不善。俱生者是無記。與大乘同 有部宗我見唯有分別起無俱生。無分別者如禽獸等執自.他者。是不染無知非我見也

論。余欲界系至皆不善性。如文可解

論。于上所說。已下大文第三明傍論也 于中有三。一明不善根。二明無記根。三明四記論。此文初也

論曰至故頌不說。謂欲界一切五部所斷貪.嗔。五部一切不善癡。不善根攝。故經說為三不善根。唯不善。煩惱。為不善法根。立不善根 余則不爾。所余煩惱非不善根。義準已成。故頌不說 正理四十九云。豈不一切已生惡法皆為后因非唯三種(問也) 無越三理。以不善根翻對善根而建立故。何緣不建立不慢等善根。佛于法中知而建立。有余師說。五識身中無惡慢等可翻對故 解云。三善根通五識。翻十煩惱。煩惱中貪.嗔.癡三。通六識。五見.疑.慢不通六識。故不立根。此解略而義盡。更有五義。同婆沙一百一十二廢立。云此三具足五義故立為根。一通五部。二遍六識。三是隨眠性。四能起粗惡身.語業。五作斷善根牢強加行。是故猶立為不善根 通五部。遮見.疑 遍六識。又遮慢 隨眠性。遮纏.垢等 能發粗惡身.語業。作斷善根牢強加行者。示現根義 又隨所應總遮諸法。恐煩不述

論。于上所說無記惑中。已下一行半頌。第二明無記根

論曰至亦無記根攝。述有部義 無記愛。謂取上二界一切愛也 無記癡。謂取上二界一切癡。及欲界身.邊二見相應癡 無記慧。取三界有覆一切無記慧為無記根 此三皆遍自地五部。及隨所有識體是無記。與無記為因故名無記根。故正理論云。謂諸無記愛.癡.慧三。一切應知無記根攝。慧根通攝有覆.無覆。根是因義。無覆無記慧亦能為因故無記根攝。此三有力生諸無記

論。何緣疑慢非無記根。問也

論。疑二趣轉至故彼非根。答也。以慢及疑。雖有無記亦能為因生無記法無根相故。不立為根 正理論曰。根相如是隱于土下故名為根。是體下垂上生苗義。此三如彼故亦名根。余非隨眠。或無勝用。故不立根 解云。十隨眠中無記五見即慧中攝。貪即是愛。無明即癡。疑.慢無根相。嗔不通無記。由此唯三立無記根。忿等非隨眠性。故不立根 問若爾無覆無記亦非隨眠性。何故立根 答無記慧中有是隨眠性故。忿等不爾

論。外方諸師至遮善惡故。敘外方師義。此師十隨眠中。是無記者皆立為根。嗔唯不善。由斯不取

論。何緣此四立無記根。問立四所以

論。以諸愚夫至為無記根。答也。準此師意說。此四能生無記染法故立為根 正理論云。彼作是言無覆無記慧力劣故非無記根。根義必依堅牢立故。由慢力故。諸瑜伽師退失百千殊勝功德。故慢力勝立無記根。此四能生無記染法。已上論文 此說無覆無記力劣慢力強者。破婆沙師也 無記愛.慢。唯上二界 無記見者。上二界五見。欲界身.邊見 無記癡者。上二界全。欲界與身.邊見相應者 婆沙云。問何故西方諸師立慢為無記根 答彼說力堅強義是根義。慢力堅強故立為根。謂瑜伽師所謂退失百千善品皆由慢力 問何故此國諸師不立為根耶 答此說下義是根義。慢令心舉。于下不順故不立根 問何故此國諸師立無覆無記慧為無記根 答此說為依因義是根義。無覆無記慧為依因勝故立為根 問何故西方諸師不立為根 答彼說力堅強義是根義。無覆無記慧勢力微劣故不立根 問何故此彼國師俱不立疑為無記根 答俱說定住義是根義。疑不定住。二門轉故。不立為根。如是說者。如善.不善根俱有三種。無記亦應爾。又如不善慢不立不善根。無記慢亦應爾。故無記根唯三者善 正理論云。上座于此作如是言。無無記根。無圣教故。善.惡猛利起必由根。無記微劣不由功用任運而起。何藉根為(已上座立二義不立根也。一無教二微劣) 正理破云。無圣教言。且為非理。無記煩惱有極成故。謂何緣故。少分染起籍同類根。少分不爾。無記染法有同類根。是染法故。如不善法。又何定執此無圣教。非彼上座耳所未聞。便可撥言此非圣教。無量圣教皆已滅沒。上座不聞。豈非圣教。然于古昔諸大論師皆共詳論無記根義。故知必有圣教明文。標以總名無別名數。由斯諍論或四。或三。又圣教中處處說有記.無記法。又處處說記.無記法從根而生 乃至 故不應言此無圣教(已上破無教也)。又微劣法轉。應計為由根力生非猛利者。是故非彼所立理趣能遮我等立無記根(已上破理)

論。諸契經中。下有一行頌。因論生論。明四記論

論曰至舍置記。長行中有三。一敘婆沙釋。二本論諸師釋。三依經釋 就婆沙釋中有四。一舉數。二列名。三牒釋。四問答分別。此則舉數列名

論。此四如次至謂答四問。將欲釋記先列問也 此四如次者。此四記如次對問也 如有問者 問死是一向記 問生是分別記 問勝是反詰記 我一異是舍置記 等者。等后兩句釋 正理論云。等言為攝有約異門(有就異門即兩宗釋也) 記有四者。謂答四問(答問不同名為四記)

論。若作是問至白黑等性。廣牒釋也。如文可解

論。如何舍置而立記名。已下。問答分別。先難第四記。準前三記。以答為記。既言舍置即是不答如何名記

論。以記彼問言此不應記故。答。此舍置言非全無記。亦記彼問言不應答故 正理答此問云。以說此中如所應故。謂此亦說應舍置言。應置問中應言應置。若作余語。記便不成(準此。亦有言也)

論。有作是說至非一切當生。難第二也。如有問言若死者生不。一向記言非一切當生。此之答問何須分別

論。然問者言至仍未解故。答也。答問者欲令彼解。若一向記非一切當生。仍未解故不成記也。正理云。豈不如彼生聞梵志問世尊言。喬答摩氏我有親愛。先已命終。今欲為其施所信食。彼為得此所施食耶。世尊告言。此非一向。若汝親愛。生于如是餓鬼族中有得此食。既許彼是應分別記。此中亦問一切死者皆當生耶。于此亦應不一向記。應為分別。有煩惱者生。非無煩惱者。如何此非應分別記

論。又作是說至如識因果。難第三記。但應一向記言亦勝亦劣。如問識為果為因。應一向記亦果亦因

論。然彼問者至應反詰記。答也 然彼問者一向為問者。謂問人趣為勝。或云為劣。此名一向為問 非一向記故應成分別者。若有一向為問非一向答。應分別答 但此應詰問意所方故此名為應反詰記者。答此一向問。應為分別記。由不知問者所方。故先反詰然后分別。從先得名名為反詰。若兩向問即應一向記。如有問言人趣勝.劣應一向記亦勝亦劣 問若爾何故前釋反詰記云。人為勝.劣應反詰記為何所方。正理論云。于人趣中差別問故應差別記。謂有問言人趣為勝。此應反詰。汝何所方。問劣亦應如是反詰。若雙問者應一向記亦勝亦劣。非于此中勝劣雙問。但隨問一說一為聲。意顯別問為勝為劣。故此問成應反詰記

論。又作是說至云何名記。問也

論。然彼所問至如何不名記。答也。解云第四記詳諸經.論。或記言不應記。亦是答第四。或全不答。亦是記第四問。今此中云。記言不可記也

論。對法諸師。已下述本論等釋

論。一向記者至契實義故。述第一記

論。分別記者至欲說者何。述第二記。好心問但如是分別即令自解

論。反詰記者至無便求非。述第三記。若有諂心請問意欲求非。應但反問不須分別問責其源默然而住。或反問令其自記無便求非。為兩釋。非對二人

論。豈不二中至成問記耶。難也。本宗釋其問記。今言請故非問。反詰故非記。如何名分別。反詰。二問記耶

論。如有請言至豈非記道。答也。正理論云。如是分別至究竟時。便令問者了所問義。故此分別記相即成。由此已遮有作是難于分別后既更無容有余記言不應成記。以即分別說為記故。謂分別時。問者自了所欲問義。分別終時。已能影顯所記義故。由是分別記相得成。未分別時彼未能解。分別已解故名為記。此于能記立以記名 反詰終時已能影顯所記義故。由是亦應許此反詰即名為記。由反詰言記彼問故。有作是難。此記亦不成。記后無容有余記言故。問俱不與問相相應。請言愿尊為我說法。此不成問但應名請。此中所難應準前遮。然此與前有差別者。謂若反詰令彼自然有正解生方得名記。如契經說。我還問汝。如汝所忍應如實答。又如經說。汝意云何。色為無常。為是常等。非佛于此自為分別。但由反詰令彼自解。豈不此中名佛為記。若能記者。默無所言。令他解生。名最勝記

論。若爾應俱是反詰記。難也。如有請言為我說道。此名問道。由反詰記彼所問即是記道。若爾者前問。后問。俱是反詰記。因何于中有分別記

論。不爾問意至無分別故。問意有記無分別。名反詰記

論。舍置記者至不應為說。釋舍置記。準前可解

論。今依契經至但應舍置。已下第三依經釋也

論。云何有問至應反詰記。釋第三記。如文可解

論。云何有問至但應舍置。釋第四記。此等皆帶我問故所以舍置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峙县| 迁安市| 湘潭县| 镇坪县| 共和县| 平潭县| 浏阳市| 璧山县| 普洱| 嘉义县| 奇台县| 金溪县| 北安市| 福贡县| 承德县| 山西省| 长葛市| 罗甸县| 勃利县| 沅江市| 平山县| 台州市| 邢台市| 武乡县| 宝丰县| 黔东| 施秉县| 拜泉县| 星座| 云安县| 泉州市| 长汀县| 察隅县| 阳高县| 措美县| 伊金霍洛旗| 巴楚县| 商洛市| 隆化县| 咸阳市| 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