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呃門
  • (清)陳夢雷
  • 3484字
  • 2015-12-16 16:57:57

黃帝素問

診要經終論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

【注 足太陰脈入腹屬脾,故為腹脹。手太陰脈上膈屬肺而主呼吸,故為不得息。脹滿則升降難,不得息則氣道滯,故為噫為嘔。】

痹論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

【注 邪薄心下,鼓動而上干心臟則煩,故煩則心下鼓也。逆氣暴上,則喘而嗌干。心主噫,心氣上逆而出,則善噫也。】

脈解篇

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于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注 噫者噯氣也,太陰之氣,從陽明而上出于心,則為噫也。】

刺禁論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

【注 心在氣為噫,噫則心氣絕矣。】

靈樞經

經脈篇

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

【注 脾是動則病氣而及于經,從經而及于臟腑,故為舌本強嘔痛脹諸證。善噫者,脾氣上走心為噫。】

九針篇

心主噫。

【注 噫者,中焦之逆氣上走心也。】

金匱要略【漢 張機】

三焦竭證

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論證治

噯氣,胃中有火有痰,不可服軟石膏丸。本方痰條下云:噫氣吞酸,此系食郁有熱,火氣沖上,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

醫學入門【明 李梴】

病屬痰火

胃中郁火,膈上稠痰,飲食郁成,宜祛痰火也,潤下丸、古萸連丸。

治分虛實

氣盛實噯,食罷噯轉,腐氣甚則物亦噯轉,多傷食濕熱所致,二陳湯加蒼朮、神曲、麥芽、姜炒黃連或保和丸。

不因飲食常噯者虛也,蓋胃有濁氣,膈有濕痰,俱能發噯,六君子湯加沉香為君,厚樸、蘇子為臣,吳萸為使;氣逆勻氣丸,或蘇合香丸;甚者靈砂以鎮墜之。

醫學正傳【明 虞摶】

總論

《內經》曰:胃為水谷之海,無物不受,若夫濕面魚腥生冷水果,以及烹飪調和粘滑難化等物,恣食無節,朝傷暮損而成清痰稠飲,滯于中宮,故為嘈雜噯氣,吞酸痞滿,甚則為翻胃噎膈,即此之由也。夫嘈雜之為證也,似饑不饑,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寧之況者是也。其證或兼噯氣,或兼痞滿,或兼惡心,漸至胃脘作痛,實痰火之為患也。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紅之類以消其痰,芩、連、梔子、石膏、知母之類以降其火,蒼朮、白朮、芍藥之類以健脾行濕,壯其本元。又當忌口節欲,無有不安者也。

證治要訣【明 戴思恭】

噫氣吞酸

噫氣、吞酸、吐酸者,宿食所為,故曰中脘有飲則嘈,有宿食則酸,噫氣吞酸,噯宿腐氣,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數口,有日間無事者,亦有膈間常如酸折,皆飲食傷兼中脘虛所致,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麥蘗各半錢,或八味平胃散。

古今醫統【明 徐春甫】

脾胃不和有痰有火

丹溪曰:噯氣為胃中有痰有火。春甫謂噯氣多是胃氣不和,窒塞不通,則噯氣,何以見之?凡人食飽后多有噯氣,由飲食飽則胃不舒暢而致然也。噫氣若非食后,則為胃虛而不和。丹溪謂痰與火,特一端耳。

證治準繩【明 王肯堂】

總論

《內經》所謂噫,即今所謂噯氣也。宣明五氣論以心為噫,痹論以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至真要大論以太陽司天,少陰之復,皆為噦噫。四時刺逆從論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陰陽別論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脈解篇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于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此乃噫從心出者也。厥陰在泉,腹脹善噫,得后于氣則快然如衰。玉版論太陰終者善噫。《靈樞》云:足太陰是動,病腹脹善噫。又云: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于胃,故為噫。仲景謂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是故能噫。又云: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酸。不歸者不至也。上焦之氣不至其部,則物不能傳化,故噫而吞酸。由是觀之,噫者是火土之氣,郁而不得發,故噫而出。王注解心為噫之義,象火炎上,煙隨焰出,如痰閉膈間,中氣不得伸而噯者,亦土氣內郁也。

檳榔散【《千金方》,下同】  治脾寒飲食不消,勞倦氣脹噫滿,憂恚不樂。

檳榔八枚,皮子全 人參 茯苓 陳曲 厚仆 麥蘗 吳茱萸 白朮各二兩

右八味,治下篩,食后,酒服二方寸匕,日再。一方用橘皮一兩半。

又方 治腹脹善噫,食則欲嘔,泄澼溏下,口干,四肢重,好怒,不欲聞人聲,忘誤,喉痹。

黃連一兩 禹余糧二兩 白朮 干姜各三兩 大麻子五兩 桑白皮八兩 大棗二十枚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消食膏酒 治脾虛寒勞損,氣脹噫滿,食不下通,善噫。

豬膏三升 宿姜 吳茱萸 白朮

右四味,搗茱萸、白朮等二味,細細下篩為散,內姜汁膏中,煎取六升,溫清酒一升,進方寸匕,日再。

三臺圓【《濟生方》】  治五臟寒熱積聚,臚脹腸鳴而噫,食不生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瘧已愈,令不復發。食飲后服五丸,多者十丸。常服令人大小便調和,長肌肉。

茯苓半兩 大黃 前胡各二兩 硝石 葶藶 杏仁各一升 厚樸 附子 細辛 半夏各一兩

右十味為末,蜜和,搗五千杵,丸如梧子大,服五丸,稍加至十丸,以知為度。

噯氣方【丹溪,下同】

南星 半夏 軟石膏 香附

右作丸,或作湯服之。蓋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故也。

順氣木香散 治氣不升降,胸膈痞悶,時或引痛;及酒食過傷,噫氣吞酸,心脾刺痛,女人一切血氣刺痛。

砂仁 官桂 甘草炙 陳皮 厚樸 丁皮 茴香 桔梗 蒼朮 木香 干姜 良姜

右,水煎服。

異香散 治胃氣不和,腹脅脹滿,飲食難化,噫氣吞酸,一切冷氣結聚,腹中刺痛。

莪朮炮 益智 甘草炙 三棱各六兩 青皮 陳皮各三兩 厚樸二兩 石蓮肉一兩

右銼,每服三錢,水煎,姜三片,棗一枚,入鹽一捻,同煎服。

透膈湯 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痛,嘔逆痰涎,食飲不下,并皆治之。

木香 白豆蔻 縮砂仁 檳榔 枳殼麩炒 厚樸姜制炒 半夏湯泡 青皮去白 橘紅 大黃 (石卜)硝甘草炙,各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生姜三片,紅棗一枚,煎至一鍾,食遠服。

益中丸 健脾暖胃,消化冷痰。治中滿脹悶,噫氣吞酸,心腹時痛,不進飲食

神曲炒黃 麥糵炒 干姜炮 高良姜炒 陳皮各二兩 枳殼去瓤麩炒 肉豆蔻面裹煨 丁香各半兩

右為細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溫米飲或白湯送下。

姜棗丸 治胃寒痰逆,噫氣吞酸,胸膈不利,不思飲食。

生姜去皮切片,焙干,四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 丁香各一兩

右為細末,用蒸熟棗肉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不拘時候,米飲送下。

勻氣丸 治氣虛濁升多噯。

草豆蔻 橘皮 沉香 人參各五錢 益智仁 檀香 大腹子各一兩

右為末,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淡姜湯下。

祛痰火丸 治胃火痰火噯氣。

南星 半夏 香附 石膏 山梔各等分

右為末,姜汁浸蒸餅為丸,服,或姜煎服亦可。

十味保和湯【《醫統》,下同】  治胃氣虛而滯作噯。

人參 茯苓 陳皮 半夏姜制 白朮各一錢 藿香 香附 砂仁各六分 木香 炙草各三分

右,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溫服。

枳殼散 治心下否悶,作痛多噫,氣如敗卵。

枳殼 白朮各五錢 香附子一兩 檳榔二錢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不拘時。

半星丸 治痰火氣噯。

半夏姜制 南星姜制 軟石膏 香附子 梔子各等分

右為末,神曲為丸服。

單方

久患欬噫:生姜汁半合,蜜一匙,煎溫呷,三服愈。【《外臺》】

諸氣呃噫:橘皮二兩去穰,水一升,煎五合,頓服。或加枳殼尤良。【孫氏方】

呃噫不止:川椒四兩炒研,面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酢湯下神效。【經驗方】

傷寒呃噫:枳殼半兩,木香一錢,為末,每白湯服一錢,未知再服。【《本事方》】

噫不下食:取崖蜜含,微微咽下。【《廣利方》】

噫吐酸漿:漿水煎頭垢豆許,服一杯效。【《普濟方》】

傷寒呃噫,日夜不定者:用蓽澄茄、高良姜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六升,煎十沸,入酢少許服之。【《圖經》】

針灸

《靈樞經》云: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于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

《脈經》曰:右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肺脈也。苦短氣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陽明經治陽。

《甲乙經》曰:熱病發熱煩滿而欲嘔噦,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脅痛,不可反側,咳滿溺赤,大便血,衄不止,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舌中爛,掌中熱,飲嘔,勞宮主之。

腸中寒,脹滿善噫,聞食臭,胃氣不足,腸鳴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脹,三里主之。

熱病汗不出,善噫,腹脹滿,胃熱讝語,解溪主之。

《千金方》曰:少海,主氣逆噫噦嘔。

陷谷,主腹大滿,喜噫。

蠡溝,主數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

大敦,主噦噫。又灸巨闕。

勞宮,主氣逆噫不止。

噫噦膈中氣閉寒,灸腋下聚毛下附脅宛宛中,五十壯。

噫噦嘔逆,灸石關百壯。

《古今醫統》曰:噫氣,取脾經穴中脘[脾經穴中脘:按中脘當為任脈經穴。]。

醫案

《丹溪心法》曰:宣州人病心下蓄積痞悶,或作痛,多噫敗卵氣,用枳殼散,證皆除。氣上筑心膈,噫氣稍寬,脈之右關弱短,左關左尺長洪大而數,此肝有熱,宜瀉肝補脾,用青皮一錢,白朮二錢半,木通、甘草各二錢,煎下保和丸十五粒、抑青丸二十粒而愈。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分宜县| 兴文县| 鄂温| 昂仁县| 台湾省| 翼城县| 德安县| 凤阳县| 霍山县| 重庆市| 乌什县| 东乌珠穆沁旗| 长武县| 开江县| 色达县| 郧西县| 永顺县| 澄迈县| 龙游县| 临猗县| 长子县| 雷州市| 新昌县| 昌黎县| 习水县| 安庆市| 久治县| 梁平县| 阳山县| 津南区| 澄迈县| 龙游县| 徐闻县| 睢宁县| 汉源县| 托里县| 红原县| 南投市| 营口市| 上杭县|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