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呃門
- (清)陳夢雷
- 14721字
- 2015-12-16 16:57:57
黃帝素問
至真要大論
少陰之復,燠熱內作,外為浮腫噦噫。
【注 噦者,小腸之氣不通。逆氣上走心而為噫也。】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泄,嘔苦咳噦,煩心,病在鬲中。
【注 咳噦,肺氣逆也。咳噦煩心者,病在鬲中,陽明之氣上逆也。】
太陽之復,厥氣上行,唾出清水及為噦噫。
【注 唾出清水及為噦噫,從胃而上及于心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心脈小甚為善噦。
【注 心臟虛而火土之氣弱也。】
九針論
胃為氣逆噦。
【注 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
雜病篇
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注 陽明所受谷氣,欲從肺而達表,肺氣逆還于胃,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以草刺鼻,取嚏以通肺,肺氣疏通,則谷氣得以轉輸而呃逆止矣。鼻氣不通而無息,則疾迎引之,連取其嚏也。大驚則肝心之氣分散,胃之逆氣,亦可從之而外達也。】
金匱要略【漢 張機】
噦病證治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千金翼》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讝語。
噦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中藏經【漢 華佗】
脾病
脾脹則喜噦,四肢急,體重不食,善噫。
寒則陰中與腰脊俱疼,面黑耳干,噦不能食,或嘔血是也。
活人書【宋 朱肱】
傷寒證
咳逆者,仲景所謂噦者是也。噦,胃寒所生。傷寒本虛,攻其熱必噦。又云:傷寒大吐下之極虛,復發汗者,其人水氣怫郁,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故也,橘皮干姜湯、羌活附子散、半夏生姜湯、退陰散主之。若服藥不瘥者,灸之必愈。其法: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骨間,灸三壯;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為率。正以男左女右,艾炷如小豆許,與乳相直間陷中動脈處是。然亦有陽證咳逆者,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仲景又云: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仲景無方。前部宜豬苓湯,后部宜調胃承氣湯。扁鵲《中藏經》治傷寒咳逆,丁香散。丁香、柿蒂各一分,甘草、良姜各半錢,沸湯點作一服,乘熱猛吃,極效。
《三因》第十一卷又有竹茹湯等方,亦丁香散方。竹茹湯治陽證也。
《本事方》第八卷,治傷寒候,咳逆豆蔻湯。治陰證咳逆,丁香、茴香、肉豆蔻等藥。若陽證不可用。
凡咳逆多有先熱而吃生冷,或涼藥多,相激而成,蓋陰陽二氣相搏。鄰人之仆,本發大熱,以涼藥下之,想太甚,咳逆四五日,竟至于服丁香柿蒂而后,卻再以小柴胡之屬解其余熱,遂愈。下后蓋有身熱不解也。
治傷寒咳逆,后二方出撫州華蓋山周先生,惟一備急方救急方,香附子、橘核各半兩,細銼,用酒半盞,先將藥在石銀器內炒,漸漸滴酒炒藥焦黃色,研細末,每二錢,水一小盞,煎至八分,細細旋呷服。一方單用香附子末,一方用大蒜頭二個,煨動爆研,入白姜末,丸得為度,丸如梧桐子大,搗薤菜自然汁,吞下二十圓。病退,再服一十五圓。
濟生方【宋 嚴用和】
論證
夫咳逆之病,詳考諸書,無該載者。唯孫真人云:咳逆遍尋方論,無此名稱,但古人以咳逆為噦耳。多因吐利之后,胃中虛寒,遂成此證。亦有胃氣鬲上熱,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者,卻當子細看脈與證,施以治法。大抵老人、虛人、久病人及婦人產后有此證者,皆是病深之候,非佳兆也。
明理論【金 成無己】
傷寒證治
傷寒噦者,何以明之?噦者,俗謂之咳逆,吃吃然有聲者是也。若[食(句去口改吉)]則但胸喉間氣噎塞不得下通,然而無聲也,皆胃之疾,但輕重有差爾。虛寒相搏,反飲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食(句去口改吉)],言胃氣虛竭也。傷寒大吐大下之后極虛,復發汗出者,其人外氣怫郁,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又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由是皆胃疾可知矣。經曰:趺陽脈浮則為虛,關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之過也。大抵妄下之后,胃中氣逆,則成噦也。經曰:濕家若下之太早則噦;胃中本虛,攻其熱則噦;而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諸如此者,皆下之后胃虛而然也。然[食(句去口改吉)]者正為水寒相搏,必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而可矣。至于噦者,則又熱氣壅郁,氣不得通而戊者也。輕者有和解之證,重者有攻下之候。經曰:有潮熱時時噦,與小柴胡湯,即是和解之證也。噦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即是攻下之候也。傷寒至于噦,則病已極矣,非若渴煩等輕緩之候。如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陰陽俱虛竭,身體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讝語,甚者至噦,是言其極也。又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是為真病。其若是者,雖有神術,當斯脫絕之候,又何以措其手足哉?
東垣十書【元 李杲】
辨證別名
咳逆,俗以呃逆與呃忒呼之。然咳逆二字,僅見《傷寒論》首辨脈平脈法中,其六經病篇及汗下可否諸篇皆無所有。后人因見六經病篇及汗下可否諸篇,但有噦而無咳逆,遂謂曰咳逆。吁!斯言也,孫真人倡于前,朱奉議、成無己和于后,由是二者之名義紊矣。《金匱要略》曰: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觀此,則仲景但指與干嘔同類者言,何嘗指與咳逆言乎?咳逆言其聲之才發而遽止,雖發止相續,有至數十聲者,然而短促不長,有若咳嗽之咳然。故曰咳逆噦逆,則言其似欲嘔物以出而無所出,但聲之濁惡,長而有力,直至氣盡而后止,非如干嘔之輕而不甚,故二者皆由氣之逆上而作,故俱以逆言。《傷寒》雖以辨脈平脈法之咳逆,與咳逆上氣視為呃忒,然安知其不為咳而氣逆之病乎?故今不敢定其必為吃忒也。《金匱要略》曰:病咳逆,寸口脈微而數,此為肺癰。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此三條者皆是咳而氣逆之病,豈可以咳逆專為呃忒哉?今傷寒家本有呃忒,而六經病篇及汗下可否諸篇卻無者,必亡逸于散落之余耳。雖呃忒為六經病篇及汗下可否諸篇所不言,決不可以噦為呃忒之咳逆,亦不可以噦為咳而氣逆之咳逆也。或曰:吾子以《要略》所謂噦逆非呃忒病,何后人治呃忒者,用橘皮竹茹湯而愈乎?余曰:橘皮竹茹湯,辛甘之劑也,有散有緩,有和有補,其二證雖不同,而為邪正之氣怫郁擾亂所致則一,故用焉而皆愈。雖然,二證以一藥同治則可,以一體同視則不可。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論證治
呃病,呃逆也,氣自臍下直沖,上出于口而作聲也。《書》曰:火炎上。《內經》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又謂火,元氣之賊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此土敗木賊也。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沖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病人見此似為危證。然有實者,不可不知。
咳逆有痰、氣虛、陰火,視其有余不足治之。不足者,人參白朮湯下大補丸;有余并有痰者吐之,人參蘆之類。痰凝氣滯而呃逆,用蜜水吐,此乃燥痰不出。
痰者,陳皮半夏。氣虛,人參、白朮。陰火,黃連、黃蘗、滑石。咳逆自痢者,滑石、甘草、炒黃蘗、白芍、人參、白朮、陳皮,加竹荊瀝服。
咳逆為病,古謂之噦,近謂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氣由逆而上,此證最危。亦有屬熱者,已見傷寒證。其有他病發呃者,宜用半夏一兩,生姜半兩,水煎熱服;或理中湯加枳殼、茯苓各半錢,半夏一錢;不效,更加丁香十粒。
吐利后胃虛寒咳逆者,以羌活附子湯,或丁香十粒,柿蒂十個,切碎水煎服。吐利后胃熱咳逆者,以竹皮竹茹湯。
亦無別病,偶然致呃,此緣氣逆而生,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半夏。又或煎湯泡蘿卜子,研取汁,調木香調氣散熱服之,氣逆用之最佳。
醫學入門【明 李梴】
水寒相搏
噦即干嘔,聲更重且長耳。[食(句去口改吉)]乃胸間氣塞不通。胃脈浮則為[食(句去口改吉)],滑則為噦。皆因胃氣本虛,汗下太過,或復飲冷水,水寒相搏,胃氣虛逆而上,理中湯加肉桂、丁香以散寒下氣,茯苓、半夏以消水。而不止者,橘皮干姜湯、橘皮竹茹湯。間有熱邪壅郁,上下之氣不得通者俱小柴胡加生姜和之。熱甚便難者,小承氣下之。便軟者,諸瀉心湯選用。溫病發渴飲冷作噦者,升麻葛根湯加茅根。必用半夏,散結氣也;用竹茹,清胃解煩也;用生姜,散逆氣也。皆因氣逆所致,故生姜為嘔家圣藥。熱者烏梅代之。
吃逆辨名
舊以為咳嗽之咳,俗又以為口呃之呃。虞花溪考韻書,(食戹)與呃通,乃氣逆上之名。又有以呃逆為噦者。噦出聲然后吸;呃逆入聲,逆盡然后呼,出入呼吸不同。兼嘔噦者,本于胃;不嘔噦者,本于肺。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故寒氣與新谷氣相忤,逆而復于胃,故噫噫有聲。所以丹溪力辨乃相火自臍下直上沖胸,交于厥陰,水火相搏而聲作也。
證分陰陽
陽證發熱,口苦胸滿,脈弦數,小柴胡湯加竹茹;小便閉,加茯苓或豬苓湯。大便閉者,調胃承氣湯。少陰證失下腹滿便閉,或純下清水(食戹)逆者,小承氣湯。陽明身熱口渴,胸滿煩躁,脈洪數(食戹)逆者,火沖肺也,甘草瀉心湯。
陰證便軟胃寒,或因吐下虛極惡寒脈細者,橘皮干姜湯。內寒厥冷者,羌活附子湯、丁香柿蒂散,調蘇合香丸。胃寒飲水相搏者,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手足厥冷者,小橘皮湯。胸滿虛煩者,大橘皮湯。凡(食戹)逆藥中俱宜陳皮、竹茹、姜汁。此證有欲作正汗陰陽升降而然者即愈;又有食積而致者,小便閉濇及痰火上沖者。腹滿不得小便,及脈見沉微散者死。其為病大同水氣,表里俱有此證。
病別虛實
不足,因內傷脾胃及大病后胃弱,多面青、肢冷、便軟;有余,因外感胃燥,及大怒大飽,多面紅、肢熱、便閉。有余可治,不足者危。
火炎陰虛
火乃元氣之賊。人之陰氣依胃氣而養,胃土受傷則木氣侵之,陰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直沖清道而上,乃虛之甚也。
膏粱濕熱者,十味小柴胡湯吞單黃蘗丸,或調益元散。胃火善食者,小半夏湯加山梔、黃芩吐之。火盛者益元散加黃連、黃蘗。自利,更加參、朮、白芍、陳皮。
久病滯下,及婦人產后,從臍下逆上,夜分轉甚者,皆屬陰虛,四物湯加知、蘗、陳皮、竹茹。
勞役傷脾
貧苦大勞火動,濁升清陷者,補中益氣湯,或合生脈散加黃蘗、附子少許。挾房勞者,瓊玉膏。腎氣不歸元者,九味安腎丸。
久病
久病極是危證。脈數為火,刑金必死。凡傷寒吐下及雜病久每呃逆者,皆火欲上行,為胃中寒邪所遏,故搏而有聲,俱宜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湯、理中湯倍參。久者,三香散,或木瓜根煎湯呷之。中虛昏憒脈結者,炙甘草湯救之。
傷食
飽食填塞,胸中失升降之道,二陳湯加枳殼、砂仁。
痰氣
痰閉于上,火動于下,無別證,忽然發呃,從胸中起者,芩連二陳湯,或祇陳皮、半夏、姜煎服,或人參蘆煎湯吐之。停痰或因怒郁挾熱者亦宜。蓋參蘆瀉肺,肺衰氣降而火土復位矣。
七情氣郁者,木香勻氣散,用蘿卜煎湯下,或蘇子降氣湯。
失下誤下
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宜寒藥下之,大柴胡湯。陽極脈微將脫者,宜涼膈散、解毒湯,養陰退陽,不可大下。
汗吐下后,胃熱未除,小柴胡加橘皮、竹茹,或橘皮竹茹湯、單瀉心湯。
治法
平人食物太速,飲水入肺,喜笑太多,亦屬有余。食呃笑呃,以紙捻刺鼻取嚏,或久閉氣可止。水呃,小陷胸湯、小青龍湯去麻黃,清之利之而已。大凡汗吐下服涼藥過多者,當溫補;脾胃陰火上沖者,當平補;挾熱者,宜涼補。 《局方》率用丁附溫暖助火,損不足而益有余,宜乎呃逆之必死也。
證治要訣【明 戴思恭】
總論證治
傷寒咳逆,仲景謂咳逆為噦,有陰陽二證。陰證乃胃寒所生。亦有初本是熱,因大發汗后復吐下之,攻熱太過,以致胃寒。因寒而咳逆者,橘皮干姜湯,或半夏生姜湯。咳逆,就桔梗枳殼湯中加半夏、陳皮等分,生姜十片煎;亦治陰證咳逆。陽證咳逆乃胃家熱,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陽證咳逆而又兼腹痛者,問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前部豬苓湯,后部調胃承氣湯。亦有無病偶然致呃,此緣氣逆而生,重者,或經一二日,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半夏湯,或用煎湯泡蘿卜子研取汁,調木香調氣散,乘熱服,逆氣用之最佳。若胃中寒甚,咳逆不已,或復加以嘔吐,輕劑不能取效,宜丁香煮散,及以附子粳米湯,增炒川椒、丁香,每服各十粒。
胃實即噫,胃虛即噦。逆者胃中虛,膈上熱也。咳逆為病,古謂之噦,近謂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氣自逆而呃上,此證最危。間有熱呃已見傷寒證。其有他病發呃者,皆屬寒,宜用半夏一兩,生姜兩半,水一碗,煎半碗,熱服;或用丁香十粒,柿蒂十個,切碎,白水盞半煎;或理中湯加枳殼、茯苓各半錢,半夏一錢,不效,更加丁香十粒。
傷寒六書【明 陶華】
論證辨名
噦即干嘔之甚者,非比干嘔則有聲,濁惡而長,皆有聲而無物也。蓋因胃氣本虛,因汗下太過,或恣飲冷水,水寒相搏,虛逆而成也。又有熱氣擁郁,上下不得通而噦者,輕則和解疏利,重則溫散。噦而腹滿,大便不利,先用半夏生姜湯,次用小承氣;小便不利者,豬苓湯。噦不止者,干姜橘皮湯。溫病有熱,暴飲冷水作噦,茅根干葛湯。噦家若不尿而噦者,則病篤矣。
夫咳逆者,俗謂之呃忒是也。纔發聲于喉間則遽止,呃呃然連續數聲,然而短促不長。古人謂之噦者,非也。噦與干嘔無異,但其聲濁惡而長,然皆有聲而無物。病至于噦則危,難治矣。大抵[食(句去口改吉)]者但胸間氣塞不得下通,噦則惡濁之聲達于外,故二者相近,蓋因胃氣本虛,汗下太過,或復飲水,水寒相搏,虛逆而成。經曰:陽脈浮則為氣[食(句去口改吉)],又曰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之過也。又有熱氣壅郁,上下氣不得通而噦者,輕則和解之,通利之,甚則溫散之。設若不尿腹滿而噦者,咳逆脈散而無倫者,雖神醫不能措手,與傷寒咳而氣逆者又不同也。若將吃忒紊于噦與咳而氣逆,則誤人多矣。臨病之際,宜明辨之。咳逆大便少,與大承氣湯下之,蓋由熱氣沖格脾肺故耳。若便軟,瀉心湯,胃氣虛而沖脈逆也。若脈散者不治。咳逆潮熱,小柴胡加橘皮生姜湯。
傷寒或汗下太過,或恣飲冷水,水寒相搏,虛逆聲濁惡而長,名噦,此與干嘔不相類,輕則和解疏利,重則溫散。
古今醫統【明 徐春甫】
證有所別
咳逆乃干咳之漸進,無痰有聲,連連不絕。其氣自丹田而逆上,出于咽喉,如有所擊逆而然也。亦有咳聲出咽,復有還聲吸入咽內,此所以為咳逆證也。呃逆者,即下文云入聲是也。有咳呃兼聲擊發,連續千萬之聲而不已者,服藥不效,即用吐法,吐出痰涎立已。若噦者乃出聲也,聲盡然后吸,病本于胃,于嘔吐門中已詳言之,此不復及。呃逆者,入聲也,氣逆入喉,逆聲盡然后呼也,病本于肺,其出入呼吸,大不相同,何難辨哉!
咳逆屬火
《活人書》云:咳逆,仲景所謂噦是也。噦為胃寒所生。傷寒本虛,攻其熱必噦。又云:傷寒大吐下之,極虛后汗出者,因得噦,所以然者,胃氣虛寒故也,宜橘皮干姜湯、羌活附子湯、半夏生姜湯、退陰散之屬主之。此仲景治噦之方也。《活人書》誤以咳為噦,故以熱作寒治。仲景之言噦,非以為咳逆之謂也,咳逆從熱而噦從寒。《活人》以咳逆為噦,夫安得不用熱藥?蓋辨證一差,故其用藥必反,若非東垣力辨其失,后學將孰 而知之?
病要分標別本
東垣云:《活人書》以咳逆為噦,謂若可下之,宜調胃承氣湯。是因邪氣在胃,故斷為噦,是則然矣。抑不思咳逆是陽明失下傳手太陰。《活人書》言其火之本,不言其火之標,炎上至極高之分而咳逆也。合而觀之,噦與咳逆同一熱也。分而言之,噦為本,為膽、為胃、為中;咳逆為標,為心、為肺、為上。若標因應見上,當其標,不必名噦。噦不言作噦,使后人一見膽胃本而不見心肺標也。
治宜降火順氣
咳逆證古方多作寒氣,故用丁香、柿蒂、姜、附熱劑,此亦一偏也。咳逆有虛、有實、有火。今其氣自下沖上而作聲,非氣而何?大抵傷寒雜證,汗吐下后,過服涼劑,胃氣虛寒者,或亦有之。惟此可從溫補,亦不宜用熱劑。除此之外,就因病后,必是發熱失于汗下,熱郁既久,以致陰虛,須汗下之,亦失其時,致火亢極,故雖退熱之后,尚有火伏陰中,而乘胃虛沖上,連聲逆吸而為咳(食戹)之證也。竹茹、麥門冬、橘皮之類,便秘以承氣湯下之。
吐下法效速
凡有忍氣郁結積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證,藥以降火清痰順氣;不效者,必須吐法,以人參蘆煎湯,人煨鹽少許飲之,少頃探吐膠固痰涎,其咳立已。
實者,病傷寒失下,大便秘結而咳逆,速以寒劑下之。若因飲食過傷,或因痰飲停宿,或因暴怒氣逆而得此證,皆為形氣俱實,用子和涌法極效,人參蘆尤佳。咳逆要審有余不足。如丹溪治一老人患滯下后發咳逆,用參朮湯下大補丸而愈。又治一女子,怒后作食(食戹),用人參蘆吐之而愈。
證治準繩【明 王肯堂】
總論
呃逆即《內經》所謂噦也。或曰:成無己、許學士固以噦為呃逆,然東垣、海藏又以噦為干嘔,陳無擇又以噦名咳逆,諸論不同,今子獨取成許二家之說何也?曰:噦義具在《內經》,顧諸家不察耳。按《靈樞》雜病篇末云: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按呃逆用紙捻刺鼻便嚏,嚏則呃逆立止;或閉口鼻氣,使之無息亦立已;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呃逆為得經旨也。若以噦為干嘔,設使干嘔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無息,或使之大驚,其干嘔能立已乎?噦非干嘔也明矣!若以噦名咳逆,按《內經》生氣通天論曰:秋傷于濕,上逆而咳。陰陽應象論曰:秋傷于濕,冬生咳嗽。以此論之,則咳逆為咳嗽無疑,以春夏冬三時比例自見。孫真人《千金》曰:欬逆者嗽也。本自明白,后人不知何以將咳逆誤作呃逆,失之遠矣!
劉宗厚曰:呃逆一證,有虛有實,有火有痰有水氣,不可專作寒論。蓋傷寒發汗吐下之后,與瀉利日久及大病后、婦人產后有此者,皆脾胃氣血大虛之故也。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氣噎,或飲水喜笑錯喉而氣搶,或因痰水停隔心中,或因暴怒氣逆痰厥,或傷寒熱病失下而有此者,則皆屬實也。夫水性潤下,火性炎上,今其氣自下沖上,非火而何?大抵治法虛則補之,虛中須分寒熱。如因汗吐下后誤服寒涼過多,當以溫補之;如脾胃陰虛火逆上沖,當以平補之;挾熱者,涼而補之。若夫實者如傷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逆,當以寒下之。如痰飲停畜,或暴怒氣逆痰厥,此等必形氣俱實,別無惡候,當隨其邪之所在,涌之、泄之、清之、利之也。
景岳全書【明 張介賓】
論證
呃逆一證,古無是名,其在《內經》本謂之噦,因其呃呃連聲,故今以呃逆名之,于義亦妥。觀《內經》治噦之法,以草刺鼻而嚏,及氣息迎引、大驚之類,是皆治呃之法。此噦本呃逆,無待辨也。自孫真人云:遍尋方論無比名,遂以咳逆為噦,因致后世訛傳,乃以咳逆、干嘔、噫氣之類,互相淆亂,自唐迄今矣。此名之不可不察,亦不可不正也。
咳逆之名,原出《內經》,本以咳嗽氣逆者為言。如氣交變大論曰:歲金太過,甚則喘咳逆氣。此因喘咳以致氣逆,故云咳逆氣也。又曰:欬逆甚而血溢。正以咳逆不止而血隨氣溢,則病之常也,未聞以呃逆而見血者也。即如六元正紀大論云;金郁之發,民病咳逆者,亦是此意。此欬逆之非呃逆,亦甚明矣。而今后世諸公乃悉以噦為咳逆,豈皆未之詳察耶?及觀丹溪之言,在《纂要》則曰:孫真人誤以噦為咳逆,是謂噦非咳逆也。在《心法附錄》則曰:咳逆為病,古謂之噦,近謂之呃,此又謂噦即咳逆也。在嘔吐門則又曰:有聲有物謂之嘔吐,有聲無物謂之噦,此又以干嘔為噦也。前后不一,何其自謬若此!再如海藏、河間諸公,有以噦為干嘔者,有以咳逆為噫者,總皆謬矣。蓋嘔即吐之類,但吐而無物者曰嘔,嘔而有物者曰吐;腹脹噯氣者曰噫,逆氣自下而上者亦曰噫。此四者之辨,自有正名,顧可紛紛若是乎?茲余析而判之曰:噦者呃逆也,非咳逆也。欬逆者,欬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嘔者,無物之吐即嘔也,非噦也。噫者,飽食之息,即曖氣也,非咳逆也。后人但以此為鑒,則異說之疑可盡釋矣。
呃逆證有傷寒,有雜證,其在古人則悉以虛寒為言。惟丹溪引《內經》之言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病人見此,似為死證。然亦有實者,不可不知。余向見此說,疑其與古人相左,不以為然,蓋亦謂此證必屬虛寒,何有實熱?茲及晚年歷驗,始有定見,乃知丹溪此言為不誣也。雖其中寒熱虛實,亦有不同,然致呃之因,總由氣逆,氣逆于下,則直沖于上,無氣則無呃,無陽亦無呃,故致之之因,所以必由氣也。欲得其象,不見雨中之雷,水中之浡乎?夫陽為陰蔽,所以為雷,而轟轟不已者,此火為雷之本,而火即氣也;氣為水覆,所以為浡,而汨汨不已者,此氣為浡之本,而氣即陽也。然病在氣分,本非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則一曰寒、二曰熱、三曰虛脫。寒呃可溫可散,寒去則氣自舒也;熱呃可降可清,火靜而氣自平也。惟虛脫之呃,則誠危殆之證,其或免者亦萬幸矣。
論治
凡雜證之呃,雖由氣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熱者,有因食滯而逆者,有因氣滯而逆者,有因中氣虛而逆者,有因陰氣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氣,自無不愈。若輕易之呃,或偶然之逆,氣順則已,本不必治。惟屢呃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氣有大逆,或脾腎元氣大有虧竭而然。然實證不難治,而惟元氣敗竭者,乃最危之候也。
寒滯為呃者,或以風寒,或以生冷,或其臟氣本寒,偶有所逆,皆能致呃,但去其蔽抑之寒而呃自止,宜橘皮湯、三因丁香散,或二陳湯加生姜五七片,或佐關煎,或甘草干姜湯、橘皮干姜湯之類,皆可酌用。若寒之甚者,漿水散或四逆湯。
胃火為呃者,其證極多,但察其脈見滑實而形氣不虛,胸膈有滯,或大便堅實,或不行者,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沖為呃。但降其火,其呃自止,惟安胃飲為最妙。余嘗治愈多人,皆此證也。
氣逆為噦而兼脹悶者,宜加減二陳湯加烏藥,或寶鑒丁香柿蒂散,或羌活附子湯,或神香散。
食滯而呃者,宜加減二陳加山楂、白芥子、烏藥之屬,或用大和中飲加干姜、木香。
中焦脾胃虛寒,氣逆為呃者,宜理中湯加丁香,或溫胃飲加丁香。若因勞倦內傷而致呃逆者,宜補中益氣湯加丁香。凡中焦寒甚者,多由脾胃氣虛而然。蓋脾胃不虛,則寒亦不甚,故治寒者,當以脾氣為主。若無熱者,宜生姜、半夏、丁香、柿蒂、白朮、肉桂之類皆可。吐利后胃氣微虛,或兼膈熱而呃者,宜橘皮竹茹湯酌用。
下焦虛寒者,其肝腎生氣之原不能暢達,故凡虛弱之人多見呃逆,正以元陽無力,易為抑遏而然。此呃逆之本,多在腎中,故余制歸氣飲主之,甚效。或用理陰煎加丁香以疏氣,妙亦如之。
凡以大病之后,或以虛羸之極,或以虛損誤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證。察其中虛,速宜補脾;察其陰虛,速宜補腎。如前二條固其法矣,然猶恐不及,則惟大補元煎及右歸飲之類,斯其庶幾者也。
呃逆證,凡聲強氣盛而脈見滑實者,多宜清降;若聲小息微而脈見微弱者,多宜溫補。
凡傷寒之呃,亦無非氣逆之病,其有與雜證不同者,如仲景所言則其類也。然猶有未悉及治有未備者,謹略如左。
傷寒胃中虛冷等證,大約與前雜證相似,悉宜如前以溫中等劑治之。或如仲景所言胃中虛冷及飲水則噦等證,當以仲景法治之。
傷寒邪在表者,與里無涉,故無噦證。惟少陽證邪在半表半里之間,則寒熱往來氣為邪抑而噦逆者,有之矣,宜柴陳煎主之。有寒者加丁香,有火者加黃芩,或小柴胡湯亦可。
傷寒失下,邪入正陽明,內熱之極,三焦干涸,陰道不行,而上沖作呃者,必宜去火去閉,斯逆氣得降而噦乃可愈。然必察邪之微甚:如無堅實脹滿等證,而但以干涸燥熱者,宜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或瀉心湯涼解之;若果有燥糞大便閉結,脹滿實堅俱全者,宜三承氣湯下之。
傷寒邪有未解,而用溫補太過者,則其中焦氣逆,最能為噦,惟安胃飲為最妙。若氣逆無火者,宜橘皮湯;若兼表邪未解者,宜柴陳煎。
傷寒誤攻,或吐或下,或誤用寒涼,以致脾腎胃氣大虛大寒而發噦者,大為危候,速當以前雜證溫胃理陰等法調治之,恐遲則無濟于事也。
按張子和吐法,亦可治噦者,以其氣得伸而郁則散也。故凡氣實而郁者,在子和之法,亦所宜用。
石室秘箓【清 陳士鐸】
論治法
揚治者,乃氣沉而不能上也。氣得揚而展舒,倘沉抑不揚,則必有呃逆之證,必用藥以揚之,則氣舒展也。方用當歸、白芍、黃芪、白朮各三錢,熟地五錢,人參、茯苓、川芎各一錢,柴胡、升麻各五分,水煎服。此八珍湯也,妙是血氣平補,若用甘草而不用黃芪,則不是八珍湯矣。氣血平補既無偏曲,而后以升麻、柴胡揚之,使血氣流動,自無血并氣而成呃逆之證矣。設止補其陽而不補其陰,則陽旺而陰愈消;設止補其陰而不補其陽,則陰旺而陽愈息。故必兼補之,始為有益,不可與發散之一類而并觀之也。
水氣凌心包之絡,呃逆不止,死證也。而吾以為可救者,心包為水氣所凌,惟恐犯心,所以呃逆不止者,欲號召五臟之氣,共救水氣之犯心也。水氣凌心包,以成呃逆之證,亦止須分消其水濕之氣,而呃逆自除也。
方用止呃湯,茯苓、薏仁各一兩,蒼朮、白朮、人參各三錢,芡實五錢,半夏、陳皮各一錢,丁香五分,吳茱萸三分,水煎服。-劑而呃即止,二劑而呃即愈。此方健胃固脾,雖利濕分水而不消真氣,故能補心包而壯心君之位,不必治呃而呃自定矣。
方
小承氣湯【仲景,下同】 治大便不通,噦數讝語者。
大黃四兩 厚樸三兩,炙 枳實大者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小半夏湯 治黃疸噦者。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羌活附子散 治吐痢后,胃寒咳逆。
羌活去蘆 附子炮去皮臍 茴香炒,各半兩 干姜炮去土 丁香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兩,水一盞,入鹽少許,煎至七分,空心熱服。丹溪無丁香,有木香。
橘皮湯【《濟生方》,下同】 治吐利后,胃中虛,膈上熱咳逆者。
橘皮去白二兩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右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竹茹一小塊,生姜五片,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柿蒂湯 治胸滿咳逆不止。
柿蒂 丁香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橘皮干姜湯【丹溪,下同】 治欬逆不止。
橘皮 通草 干姜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人參一兩
右用五錢,水煎服。
生姜半夏湯 通治咳逆欲死。
半夏一兩 生姜二兩
右以水煎,溫作三服。
又方 治陰證咳逆。
川烏頭 干姜炮 附子炮 肉桂 白芍藥 甘草炙 半夏 吳茱萸 陳皮 大黃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生姜五片,煎服。
人參白朮湯 一名十味小柴胡湯,治胃虛不足呃逆。
人參 黃芩 柴胡 干姜 梔子仁各七錢半 甘草炙 白朮 防風 半夏泡七次,各五錢 五味子九十粒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姜三片煎。
橘皮竹茹湯
橘皮一升 竹茹一升半 人參 生姜各半兩 甘草炙,二兩 棗子三十個
右(口父)咀,水十盞,煎至三盞,作三服。
木香調氣散
白蔻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兩 藿香 甘草炙,各八兩 砂仁四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人參三白湯 治身熱脈數而噦。
白朮 白芍藥 白茯苓各一兩 人參二兩
右銼,每服五錢,加竹茹一兩,水二盞,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滓溫服。
八物加竹茹湯 治噦。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當歸 熟地黃 川芎 竹茹 白芍藥各等分
右銼,每服五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滓溫服。
倍陳湯 治脾虛呃逆有效。
陳皮四錢 人參二錢 甘草四分
右,水煎服。
增半湯 治胃虛中寒,停痰留飲,嘔吐呃逆。
藿香二錢 半夏湯泡炒黃,三錢半 人參 丁香皮各一錢半
右,姜七片煎服。
丁香柿蒂散 治吐利及病后,胃中虛寒,(食戹)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丁香 柿蒂 人參 茯苓 橘皮 良姜 半夏各一兩 生姜一兩半 甘草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煎,乘熱頓服;或用此藥調蘇合香丸,服亦妙。
三香散 治胃冷(食戹)逆,經久不止。
沉香 紫蘇 白豆蔻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五七分,柿蒂煎湯調下。
麥門冬竹茹湯【《醫統》,下同】 治胃熱多渴,咳逆嘔噦,不進食。
麥門冬 竹茹 陳皮去白 半夏湯泡 人參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枇把葉四個,去毛炙
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丁香散 治欬逆。
丁香 柿蒂各一錢 甘草炙 良姜各五分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不拘時候。
丁香湯【《良方》】 治咳逆嘔噦。
丁香 柿蒂 青皮 陳皮各一錢
水盞半,姜五片,煎七分服。
炙甘草湯【《寶鑒》】 治中氣虛而(食戹)逆。
桂枝 炙甘草各五分 生地黃 阿膠各七分 人參 麻子仁 麥門冬各一錢
右,生姜五片,棗三枚,水二盞,煎八分服。
稀涎散 治痰涎膠固喉中,咳逆不已。
半夏十四枚 豬牙皂角一梃,炙
右水盞半,姜五片,煎七分,溫服。不能飲者灌之,須臾,探吐。
青白散 吐欬逆不已。
青黛 白礬 烏梅肉焙,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虀湯調服。先飲虀湯一杯,次服藥探吐。
人參蘆湯 治虛人咳逆吐痰者用此。
參蘆三錢
水一盞,煎五七沸,溫飲之探吐。
食鹽湯 治咳逆,并一切痰證,倉卒用之最妙。
食鹽一兩,用濕草紙裹煨紅,取出用
右以河水二碗,砂鍋入煨鹽,煎五七沸,放溫頓飲之,少頃探吐。
鮮陳湯【《醫鑒》,下同】 治呃逆欲死。
半夏五錢 生姜二錢半
右銼,一劑,水煎服。
溫中散 治吐瀉及病后,胃中虛寒,咳逆至三四聲,或數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丁香 柿蒂 人參 茯苓 橘皮 良姜 半夏各一錢 生姜一錢半 甘草三分
右銼,一劑,水煎服。
橘參飲 治吐利后,胃虛膈熱而咳逆者。
橘皮五錢 人參 竹茹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右銼,作一劑,生姜五片,棗三枚,水煎服。
黃荊散 治傷寒發熱而咳逆者。
黃荊子不拘多少,炒
右,水煎服。
雄黃酒 治呃逆。
明雄黃一錢
右,酒一盞,煎七分,急令患人齅其熱氣,即止。
大補元煎【《景岳全書》,下同】 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呃逆危劇等證。
人參少則用一二錢,多則用一二兩 當歸三錢 熟地少則用二三錢,多則用二三兩 山藥炒 杜仲各二錢 枸杞二三錢 山萸 炙草各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右歸飲 凡命門之陽衰陰勝呃逆者,宜此方加減主之。
熟地二三錢或一二兩 山茱萸一錢 枸杞子 山藥炒 杜仲姜制,各二錢 制附子一二三錢 肉桂 甘草炙,各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大和中飲 治飲食留滯,積聚呃逆等證。
陳皮一二錢 枳實一錢 砂仁五分 山楂 麥芽各二錢 厚樸 澤瀉各一錢半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小和中飲 治胸膈脹悶呃逆等證。
陳皮 茯苓 厚樸各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山楂 扁豆炒,各二錢
水一鍾半,加生姜三五片,煎服。
柴陳煎 治傷風兼寒,咳嗽發熱,痞滿多痰,呃逆等證。
柴胡二三錢 陳皮一錢半 甘草一錢 半夏 茯苓各二錢 生姜三五七片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安胃飲 治胃火上沖,呃逆不止。
陳皮 山楂 麥芽 木通 澤瀉 黃芩 石斛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
理陰煎 此理中湯之變方也,治脾腎中虛呃逆。
熟地三五錢或一二兩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炙甘草一二錢 干姜炒黃色,一二三錢 或加肉桂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
溫胃飲 治中寒呃逆。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 白朮炒,一二錢或一兩 扁豆炒,二錢 干姜炒焦,一二三錢 陳皮 炙甘草各一錢 當歸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佐關煎 治生冷傷脾呃逆。
厚樸炒 陳皮炒,各一錢 炙草七分 肉桂 干姜各一二錢 山藥炒 扁豆炒 豬苓 澤瀉各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
歸氣飲 治氣逆不順,呃逆嘔吐,或寒中脾腎等證。
熟地三五錢 茯苓 扁豆各二錢 干姜炮 丁香 陳皮各一錢 藿香一錢半 炙甘草八分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單方
溫病熱噦:乃伏熱在胃,令人胸滿則氣逆,逆則噦;或大下,胃中虛冷,亦令致此。茅根切、葛根切各半斤,水三升,煎一升半,每溫服一盞,噦止即停。【龐安常方】
虛寒嘔噦,飲食不下:細辛去葉半兩,丁香二錢半為末,每服一錢,柿蒂湯下。
嘔噦不止厥逆者,蘆根三斤切,水煮濃汁頻飲二升,必效,若以童子小便煮服,不過三升愈。【《肘后方》】
又方:酢和面作彈丸二三十枚,以沸湯煮熟漉出,投漿水中,待溫,吞三兩枚。噦定即不用再吞,未定至晚再吞。【《兵部手集》】
心痞嘔噦,心下痞堅:生姜八兩,水三升,煮一升,半夏五合洗,水五升煮一升,取汁同煮一升半,分再服。【《千金》】
溫病發噦,因飲水多者:枇杷葉去毛炙,香茅根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稍稍飲之。【龐安常方】
腎氣上噦:腎氣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氣連屬而不能吐,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傷胃脘,腎虛氣逆,上乘于胃,與氣相并。《難經》謂之噦,《素問》云病深者其聲噦,宜服此方;如不止,灸期門、關元、腎俞穴。用吳茱萸酢炒熱,橘皮、附子去皮各一兩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湯下七十九。【《仁存方》】
噦逆不止:石蓮肉六枚炒赤黃色,研末,冷熟水各半盞,和服便止。【《圖經》】
治欬逆不止:用柿蒂十五枚,白鹽梅半個,水一盞煎六分,不拘時溫服。【《醫統》,下同】
寒(食戹)嘔噦:用吳茱萸泡過,青橘皮去白各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服。
又方:用川椒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送下。
又方:用陳皮、枳殼各二錢煎服。
齅法:治咳逆服藥不效者,用硫黃、乳香等分,以酒煎,令患人以鼻齅之效。一方用雄黃一味,煎酒齅。
久患咳噫,連咳一二十聲者:取生姜汁半合,蜜一匙頭,煎令熱,溫服。如此三服立效。
針灸
《靈樞經》曰: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
《甲乙經》曰:煩心,客寒熱,善噦,勞宮主之。
脾逆氣寒,厥急煩心,善唾噦噫,胸滿激呼,胃氣上逆心痛,太淵主之。
《千金方》曰:少海,主氣逆呼吸,噫噦嘔。
溫留,主傷寒寒熱,頭痛噦衄,肩不舉。
又方:灸承漿七壯,炷如麥大。
又方:灸臍下四指七壯。
胃中熱病善噦,灸三里三十壯,穴在膝下三寸。
《濟生方》曰:灸欬逆,其法: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骨間是穴,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為率正,男左女右,與乳相直間陷中動脈處是穴,艾炷如小豆許,灸三壯。
《衛生寶鑒》曰:一切呃逆不止,男左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病甚者,灸二七壯。
《古今醫統》曰:呃逆,灸膻中、中脘、氣海、三里。
《醫學綱目》日,氣逆發呃,取膻中、中脘,先補后瀉;不已,再取三里、肺俞、行間。
噫呃服藥無效,灸期門必愈。
醫案
《儒門事親》曰:一婦人頭重壯熱,面紅,寒熱往來,干嘔咳逆,胸脅痛,不能轉側,耳鳴,食不下,先以涌瀉,復服益元散加青黛、薄荷末調二三服,前證俱減。戴人診之曰:此病常欲痛哭為快。婦曰:然。常有此,不知何謂。戴人曰:少陽相火凌爍肺金,金受火制,屈無所告,肺主悲,故欲痛哭而為快也。再加歸芍黃連解毒湯數劑全瘥。
《丹溪心法》曰:一女子年踰笄,性躁味厚。暑月因大怒而咳逆發,舉身跳動,脈不可診,神昏,視其形氣俱實。曰:膈上有痰,怒氣連郁,痰熱相搏,氣不得降,非吐不可。以人參蘆煎飲,大吐頑痰數碗,昏睡一日而安。人參入手太陰,補陰中之陽者也;蘆則反是,大瀉太陰之陽。女子暴怒氣上,肝主怒,肺主氣,怒則氣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咳逆而神昏。參蘆善吐,今痰盡氣降火息,金氣復位,胃氣得和而解。
趙立通年近五十,質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饑索飯于家,不能急具,因大怒,兩日后得滯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調生蜜飲之甚快,滯下亦漸緩。如此五七日,召予。視脈稍大不數,遂令止蜜水,渴時且令以人參、白朮煎湯調益元散與之,滯下亦漸收。七八日后覺倦甚發呃。予知其因下久而陰虛也,令其守前藥,然滯下尚未止,又以煉蜜飲之,如此者三日,呃猶未止。眾皆尤藥之未當,將以姜附飲之。予曰:補藥無速效,附子非補陰者,服之必死。眾曰:冷水飲多,得無寒乎?予曰:炎暑如此,飲涼非寒,勿多疑。待以數日,藥力到,當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滯下亦安。
陳擇仁年近七十,厚味之人也,有久嗽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滯下,食大減,至五七日后呃作。召予視之,脈皆大豁,眾以為難。予曰:形瘦者尚可為。以人參、白朮湯下大補丸以補血,至七日而安。
超越陳氏二十余歲,因飽后奔走數里,遂患噦病,但食物則連噦百余聲,半日不止,飲酒與湯則不作,至晚發熱,如此者二月,脈濇數,以血入氣中治之,用桃仁承氣湯加紅花煎服,下污血數次即減。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
洪孺人年二十六歲,夏月因事為長上所阻,怒氣郁抑不得舒,須臾就浴,湯熱不可近,怒氣復增,就悶絕昏倒,乃以衣遮掩就房,須臾咳逆大作,每一聲,必渾身為跳躍,仍復昏悶,凡三五息一作,脈不可診。予曰:此膈上有痰逆為怒氣所郁,痰熱相搏,氣不得降而逆,非吐則不可。是時夜半,又事出倉卒,適有人參蘆二兩在彼,濃煎飲之,大吐稠痰二升許,通體得汗,困睡半夜而安。
《醫學正傳》曰:東陽李氏子病傷寒陽明內實,醫與補藥治而成發呃。十日后,召予診其脈,長而實大,與大承氣湯大下之,熱退而呃亦止。
盤松周氏子得傷寒證,七日熱退而呃,連聲不絕,舉家仿徨。召予診脈,六脈皆沉細無力,人倦甚。以補中益氣湯作大劑,加炮附子一錢,一日三貼,兼輿灸乳根、氣海三處,當日呃止,脈亦充而平安。
《醫學準繩六要》曰:一老人內傷飲食,消導未減,一人誤與潤腸丸二服,下清水,脹痛轉甚;一人復投巴豆丸二服,致咳逆不止。用大劑六君子湯二貼至五貼全止,補養而愈。
《醫學綱目》曰:予長兄九月得滯下,每夜五十余行,嘔逆食不下,五六日后加呃逆。與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時又至。遂用黃連瀉心湯加竹茹飲之,呃雖少止,滯下未安。如此者十余日,遂空心用御米殼些少濇其滑,日間用白朮、陳皮之類補其虛。自服御米殼之后,呃聲漸輕,滯下亦收而安。
有病傷寒將愈,忽患呃逆,予與古人治呃逆之藥殆遍,皆不愈。計出無奈,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呃逆止;少時又呃,又與皂角末,嚏而止者,凡數百次。其嚏時出痰涕漸多,自是呃逆漸疏,至二三日而止。此是合經草刺鼻嚏之法,故書之。
噫氣門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