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1章 咳論篇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日: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日:願聞其狀。岐伯日: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邪謂寒氣。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nèi)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肺脈起於中焦,下絡(luò)大腸,還循胃口,上鬲屬肺。故云從肺詠上至於肺也。

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時,謂王月也。非王月則不受邪,故各傳以與之。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

寒氣微則外應(yīng)皮毛,內(nèi)通肺,故咳。寒氣甚則入於內(nèi),內(nèi)裂則痛,入於腸胃則泄痢。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以當(dāng)用事之時,故先受邪氣。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無乘秋則三字,疑此文誤多也。

帝日:何以異之?

欲明其證也。

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肺藏氣而應(yīng)息,故咳則喘息而喉中有聲,甚則肺絡(luò)逆,故唾血也。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

手心主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其支別者,從心系上俠咽喉,故病如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jīng)》介介如梗狀作喝喝。又少陰之脈,上俠咽不言俠喉。

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zhuǎn),轉(zhuǎn)則兩臉下滿。

足厥陰脈,上貫鬲,布腦肋,循喉嚨之後,故如是。朕,亦脅也。

脾咳之狀,咳則右胱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足太陰脈,上貫鬲俠咽;其支別者,復(fù)從胃別上鬲。故病如是也。脾氣連肺,故痛引肩背也。脾氣主右,故右琺陰陰然深慢痛也。劇,音極。

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足少陰脈,上股內(nèi)後廉,貫脊屬腎絡(luò)膀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又膀胱脈,從肩髒內(nèi)別下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luò)腎。故病如是。

帝日: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於六府。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11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脾與胃合。又胃之脈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luò)脾,故脾咳不已,胃受之也。胃寒則嘔,嘔甚則腸氣逆上,故蛔出。蛔,音回。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

肝與膽合,又膽之脈從缺盆以下胸中,貫鬲絡(luò)肝,故肝咳不已,膽受之也。膽氣好逆,故嘔溫苦汁也。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

肺與大腸合。又大腸脈入缺盆,絡(luò)肺,故肺咳不已,大腸受之,大腸為傳送之府,故寒入則氣不禁焉。新校正云:按《甲乙經(jīng)》遺失作遺矢。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

心與小腸合,又小腸脈入缺盆絡(luò)心,故心咳不已,小腸受之。小腸寒盛,氣入大腸,咳則小腸氣下奔,故失氣也。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

腎與膀胱合。又膀胱脈從肩髒內(nèi)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luò)腎屬膀胱,故腎咳不已,膀胱受之。膀胱為津液之府,是故遺溺。

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jié)M,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guān)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三焦者,非謂手少陽也,正謂上焦中焦耳。何者?上焦者出於胃上口,并咽以上,貫鬲,布胸中,走腋。中焦者,亦至於胃口,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故言皆聚於胃,關(guān)於肺也。兩焦受病,則邪氣需肺而肺氣滿,故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腹?jié)M不欲食者,胃#12寒故也。胃脈者,從缺盆下乳內(nèi)康,下循腹至氣街;其支者,復(fù)從胃下口循腹裹至氣街中而合。今胃受邪,故病如是也。何以明其不謂下焦?然下焦者,別於回腸,注於膀胱,故水穀者常并居於胃中,盛糟粕而俱下於大腸,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尋此行化,乃與胃口懸遠,故不謂此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jīng)》胃脈下循腹作下俠臍。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日: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jīng)。

諸藏#13俞者,皆脈之所起第三穴。諸府合者,皆脈之所起第六穴也。經(jīng)者,藏脈之所起第四穴,府脈之所起第五穴。《靈樞經(jīng)》日:脈之所注為俞,所行為經(jīng),所入為合。此之謂也。

帝曰:善。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十三竟

#1其:顧本作『恐』,『恐』下斷句。

#2陰:原作『陽』,據(jù)顧本改。

#3陰:原作『陽』,據(jù)顧本改。

#4背俞:此二字原脫,據(jù)顧本補。

#5便:顧本『便』下有『宜』字。

#6二:原作『七』,據(jù)顧本改。

#7脾:原作『胃』,據(jù)顧本改。

#8繙:原作『播』,據(jù)顧本改。

#9入:顧本『入』上有『移』字。

#10酸:原作『醉』,據(jù)顧本改。

#11咳:原脫,據(jù)顧本補。

#12胃:原作『腎』,據(jù)顧本改。

#13藏:原作『治』,據(jù)顧本改。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州市| 北流市| 北流市| 武汉市| 庆城县| 乌拉特前旗| 台江县| 贡山| 平遥县| 新竹县| 台中县| 武胜县| 三亚市| 龙山县| 渑池县| 兴安县| 翁牛特旗| 抚顺市| 哈密市| 青铜峡市| 陆川县| 莒南县| 巴东县| 祁东县| 湘潭市| 常熟市| 石家庄市| 杭锦后旗| 周至县| 德保县| 朔州市| 北票市| 萨嘎县| 襄樊市| 永和县| 广汉市| 霍邱县| 凯里市| 海盐县| 息烽县|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