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蹺上 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直陽之脈。督脈也。督脈總督一身之陽。貫脊直上。故曰直陽。其原起于腎下胞中。循陰器。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故取蹺上 下者。循足太陽之絡以瀉之也。按會陰節后。當有刺條。刺直陽前。宜有腰痛。或簡脫與。抑督與任交病在陰而取之陽耶。滑伯仁曰。任督二脈。一源而二歧。一在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又督脈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由小腹直上。貫臍中央。入喉上頤。會太陽于晴明穴。是任督二脈。陰陽合并。分而上行。然其間又有交會之處。張兆璜曰。飲已欲走。是陰入于陽。故當從督以瀉任。且任脈循于腹。而其痛在腰。是所病之因在任。而所成之證在督也。)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此論陰維之脈而令人腰痛也。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陰維之脈。起于足少陰筑賓穴。為陰維之 。故名飛陽者。謂陰維之原。從太陽之脈。走少陰而起者也。怫怫、郁怒貌。腎病者。意不樂。氣并于腎則恐也。朱永年曰。任督二脈。
與陽維陰維陽蹺陰蹺。皆陰陽互相交會而起。)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陰維之脈。在內踝上五寸。 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腹。故于此取之。蓋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乃足少陰與陰維交會之處。)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 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此論陰蹺之脈而令人腰痛也。陰蹺者。足少陰之別。其脈起于跟中。同足少陰。上內踝之上二寸。以交信為 。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出人迎之前。至咽喉。交目內 。合于太陽陽蹺。是以痛引膺。目 然。交足太陽。故甚則反折。循咽喉。故舌卷不能言也。馬蒔曰。昌陽、即足少陽穴名。一名復溜。又名伏白。)刺內筋為二 。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后上踝二寸所。(內筋謂大筋之前分肉也。太陰后。大筋前。上踝二寸所。即陰蹺之 。交信穴也。)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此論沖脈為病而令人腰痛也。沖脈者。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灌于皮膚。滲于脈外。故名散脈也。沖脈為十二經脈之原。心主血脈。故痛而熱。熱甚生煩。其循于腹者。出于氣街。挾臍下兩旁各五分。至橫骨一寸。經脈阻滯于其間。故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起于胞中。故甚則遺溺。)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 。(沖脈者。其輸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故取膝前外廉者。
取沖脈之下俞也。以上論奇經之八脈。皆循腰而上。故并主腰痛。)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此論肉里之脈而令人腰痛也。肉者分肉。里者肌肉之紋理也。經云。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分肉之間。溪谷之會。
以行榮衛。以會大氣。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蓋謂溪谷分肉之間。亦有穴會。循脈往來。邪氣淫溢。用微針取之。與取絡脈之法相同。夫分肉起于筋骨。屬于氣分。咳則動氣。故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也。)刺肉里之脈為二 。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后。(為二 者。取左右二足穴也。足少陽陽輔穴。又名分肉穴。在太陽膀胱經之外。少陽絕骨穴之后。去足外踝四寸。乃其脈也。夫肌肉之紋理。屬骨而生。從筋而起。足少陽屬骨主筋。故取少陽之分肉穴也。按分肉之間。溪谷之會。小痹淫溢。循脈往來。能令人腰痛也。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令人腰痛。是以首論橫解之絡脈為痛。末論肉里之間。亦循脈而為腰痛也。)腰痛挾脊而痛。至頭 然。目 欲僵仆。刺足太陽 中出血。( 音除。此論經俞為病。而令人腰痛也。夫五臟六腑之俞。皆在太陽之經。而足太陽之脈。挾脊抵腰。上至于頭目。是以腰痛挾脊。而上及于頭目者。邪入于經俞也。 短羽之鳥。背強欲舒之象。
陽盛者不能俯。故欲僵仆也。夫邪之傷于人也。先客于皮膚。傳入于孫絡。孫絡滿則傳入于絡脈。留而不去。傳舍于經脈。留而不去。傳入于經俞。邪中于人。雖有淺深。然皆在于形身上下之間。故并主腰痛。是以論肉里之膚腠。解脈之橫絡。足之三陰三陽。及奇經之經脈。以至于太陽挾脊之經俞。為痛之見證。各有不同。而取刺亦各有法也。)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 中出血。(此論陰陽之氣不和而令人腰痛也。痛上寒者。腰以上寒也。痛上熱者。腰以上熱也。夫陰陽二氣。皆出于下焦。陽氣不能上升。則腰痛而上寒。陰氣不能上升。則腰痛而上熱。蓋氣阻于陰陽上下之間。故腰痛也。太陽、巨陽也。為諸陽主氣。陽明間于二陽之間。為陽盛之經。故上寒者。當取此二經。以疏三陽之氣。少陽主樞。故不可俯仰者。當取足少陽也。厥陰主一陰初生之氣。故上熱者取足厥陰。少陰之氣。中合于陽明。上合于肺臟。陰氣逆于下。故中熱而喘也。 、隙也。謂經穴之空隙為 。陰 者。足少陰之筑賓穴也。)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按此以下至引脊內廉。刺足少陰。系衍文。
謹照王氏原注。王冰曰。上寒。陰市主之。在膝下三寸。伏兔下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不可顧。三里主之。在膝下三寸 外廉。兩筋肉分間。足陽明脈之所入也。)上熱刺足太陰。(王冰曰。地機主之。在膝下五寸。足太陰之 也。)中熱而喘。刺足少陰。(王冰曰。涌泉大鐘悉主之。涌泉在足心陷者中。足少陰脈所出。大鐘在足跟后街中動脈。足少陰之經也。)大便難。刺足少陰。(王冰曰。涌泉主之。)少腹滿。刺足厥陰。(王冰曰。太沖主之。在足大趾本節后內間。動脈應手。足厥陰脈之所主也。)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舉。刺足太陽。(王冰曰。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以俯仰。京骨昆侖悉主之。不可舉。申脈仆參悉主之。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后。赤白肉際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按而得之。足太陽脈之所過也。昆侖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者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申脈在外踝下五分。容爪甲。陽蹺之所生也。仆參在跟骨下陷者中。足太陽陽蹺二脈之會。愚按王氏所取之穴。不過承襲前人。或彼時醫家任取。非出于經旨也。)引脊內廉。刺足少陰。(王冰曰。復溜主之。從腰痛上寒不可顧。至此件經語。除注并合朱書。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并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并無。乃王氏所添也。
今注云。從腰痛上寒。至并合朱書十九字。亦非王冰之語。蓋后人所加也。)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此復結足太陰之絡而為腰痛也。控、引也。 、季脅空處也。足太陰之絡。從髀合陽明。上貫尻骨中。與厥陰少陽。結于下 。
而循尻。內入腹。上絡嗌。故腰痛引少腹而控 也。腹 拘急。故不可以仰息。按此篇承上章之論腹中。而并記刺形身之腰痛。足之三陰三陽。皆循腰而上下。而足太陰之脈。從股內廉。入腹屬脾。以主腹中。是以首節只論少陰厥陰。而不及于足太陰也。然太陰之支別。從髀貫尻。亦令人腰痛。故復記于篇末。以使后學知形身外內經絡之各有別也。)刺腰尻交者。兩踝胂上。以月生死為 數。發針立已。(胂音申。腰尻交者。腰下胯骨間。乃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脈左右交結于其間。故曰腰尻交也。兩踝即腰下兩旁起骨。胂即兩踝骨上隴起肉也。以月生死為數者。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漸多之。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漸少之。蓋月生則人之血氣漸盛。月虧則人之血氣漸衰。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數。蓋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故以月之生死為期。張兆璜曰。月晦始蘇曰朔。每月朔日。是月始生之一日也。)左取右。右取左。(脈之大絡。左注右。右注左。此邪客于大絡。故當以左右兩間取之。若在橫解之浮絡。是又當總取 外廉之橫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