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故引論于三焦。)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三陽三陰者。太陽三陰之為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痿易者。委棄而不能如常之動作也。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陽氣虛。則為偏枯。陽虛而不能養筋。則為痿。脾屬四肢。故不舉也。此水腑為病。而逆乘脾土也。)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鉤當作弦弦當作鉤。此論四經之脈。以應四時也。鼓、動也。一陽之氣初升。故其脈如弦之端直。以應春生之氣也。一陰之氣初升。故其脈如毛之輕柔。以應秋陰之氣也。陽氣正盛。故其脈來盛去悠。如鉤之急。以應夏熱之氣也。至者為陽。

陽氣伏藏。故脈雖鼓至而斷絕。以應冬藏之氣也。溜。滑也。陰陽相過。其脈則滑。長夏之時。陽氣微下。陰氣微上。

陰陽相過。故脈滑也。此言人有四經。以應四時之氣也。)陰爭于內。陽擾于外。(內為陰。外為陽。臟為陰。腑為陽。

承上文而言。人之經氣。陰陽相貫。外內循環。如陰不得陽氣以和之。則陰爭于內矣。陽不得陰氣以和之。則陽擾于外矣。高士宗曰。此言陰陽之氣不和。則為陽結陰結之病。若夫剛與剛。是陽傳于陽。陰傳于陰。乃陰陽相絕之死候也。)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此言陰和于陽。而陰液不宜外泄者也。汗者。血之液也。魄汗、肺之汗也。

夫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皮毛汗出。而精血仍藏于陰。如魄汗未藏。是奪汗而傷其精血矣。臟真高于肺。

主行榮衛陰陽。肺臟之陰液外泄。則四臟之陰。并逆而起。起則上熏于肺。而使人喘急喉鳴。蓋五臟主藏精者也。精化而為血。血化而為汗。百脈雖朝于肺。而五臟相通。移皆有次。四逆而起。則失其次序旋轉之機矣。)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此言陽和于陰。而后謂之和也。夫外脈為陽。腑脈為陽。然皆本于五臟五行而生。故曰陰之所生也。陰之所生之陽脈。與所本之陰脈相和。而始名曰和。蓋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既有所出。當有所入。是故剛與剛。則陽散而陰亡矣。)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剛與剛。是陽不與陰和矣。陽不歸陰。則陽氣破散。陽氣外散。而孤陰亦內亡矣。)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此言柔與柔而生氣絕也。淖、和也。陰與陰和。而剛柔不和。則陰無所生之陽矣。孤陰不生。

則經氣乃絕。經氣已絕。不過三日四日而死也。)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五臟相克而傳。

謂之死陰。相生而傳。謂之生陽。屬、類也。如肝之心。心之脾。脾之肺。肺之腎。皆謂之生陽。如心之肺。肺之肝之類。皆謂之死陰也。以陽臟相生而傳。故不過四日之偶數而死。以陰臟相克而傳。故不過三日之奇數而死也。莫子晉曰。

三日者。不過天地之生數。四日者。不能盡五行之數終。)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之、往也。傳也。夫肝脈傳肺。肺傳大腸。大腸傳胃。胃傳脾。脾傳心。心傳小腸。小腸傳膀胱。膀胱傳腎。腎傳心包絡。

包絡傳三焦。三焦傳膽。膽傳肝。一臟一腑。一雌一雄。陰陽相間。循環無端。如肝之心。心之肺。肺之腎。腎之脾。

此皆經氣絕而死不治者也。)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肺之腎。亦生陽之屬。因肺腎為牝臟。以陰傳陰。故名重陰。辟、偏辟也。以水臟而反傳所不勝之脾土。故謂之辟陰。此皆不治之死候也。)結陽者。腫四肢。(此言陰陽之氣不和。自結而為病也。四肢為諸陽之本。氣歸形。氣結故形腫也。此概三陽而言也。)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氣結于內而不得流行。則水亦留聚而下泄矣。一陰結。便血一升。二陰并結。便血二升。三陰俱結。便血三升。此概三陰而言也。辨脈篇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名曰陽結也。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蓋欲審別陰陽之氣結者。當以脈之去至動靜。浮沉遲數。以分陰陽。以證之腫四肢。知三陽并結。便血三升。知三陰并結也。以證之消。知結在二陽。當以二陽之法治之。

證之隔。知結在三陽。當以三陽之法治之可也。)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結斜者。偏結于陰陽之間也。

夫外為陽。內為陰。胃為陽。腎為陰。此結于形身之內。臟腑之外。胃腎空廓之間而為腫也。石水、腎水也。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此多偏于腎臟。故為多陰少陽而少腹腫也。)二陽結。謂之消。(二陽、陽明胃氣也。

消、消渴也。蓋陽明氣結。則水谷之津液不生。以致消渴而為病也。按靈樞以五臟之脈微為消癉。蓋水谷之津液不資。

則五臟之精氣俱微弱矣。)三陽結。謂之隔。(三陽、太陽也。太陽為諸陽主氣。太陽之氣。生于膀胱。從內膈而出于胸脅。從胸脅而達于膚表。陽氣結則膈氣不通。內膈之前。當胃脘賁門之處。膈氣逆。則飲食亦隔塞而不下矣。)三陰結。

謂之水。(三陰、太陰脾土也。脾為轉運之官。脾氣結。則入胃之水液不行。而為水逆矣。)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一陽者。厥陰少陽也。厥陰風木主氣。而得少陽之火化。風火氣結。則金氣受傷。是以喉痛而為痹也。痹者。痛也。

閉也。)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搏者。尺脈滑利。而搏擊應手也。陽別者。與寸口之陽。似乎別出而不相貫。此當主有妊。蓋有諸內。而是以尺脈滑利如珠也。吳氏曰。此以下論脈也。)陰陽虛。腸 死。(陰陽、指尺寸而言。腸 、積下利也。夫榮衛氣血。皆由水谷之所資生。胃為受納之府。腸為傳導之官。陰陽兩虛。而又失其所生之本。故無望其生機矣。此言陰陽由腸胃水谷之所生也。)陽加于陰。謂之汗。(汗乃陰液。由陽氣之宣發。而后能充身澤毛。若動數之陽脈。加于尺部。是謂之汗。當知汗乃陽氣之加于陰液。而脈亦陽脈之加于陰部也。)陰虛陽博。謂之崩。(陰虛陽盛。

則迫血妄行。)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搏俱音博三陰者。太陰也。俱搏者。脾肺二部俱搏擊應手。而無陽和之氣也。二者。偶之始。十者。陰之終。夜半者。陰盡而將一陽初生之時。太陰者。至陰也。以至陰之氣。而絕無生陽。故死于陰極之數也。董帷園曰。陰結陽結者。論陰陽之氣結也。剛與剛者。言腑脈傳腑。臟脈傳臟也。陰搏陽搏者。言十二經脈之陰陽不和也。)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二陰者。少陰也。俱搏者。心腎二部俱搏擊應手也。少陰主水火陰陽之氣。天乙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十三日者。成數之終也。夕時者。日之終也。以水火之陰臟。故死于成數。而終于日終也。)一陰俱搏。十日死。(一陰者。厥陰也。俱搏者。肝與心主二部俱搏擊應手也。十日者。陰之終也。厥陰者。陰之盡也。以陰盡之氣。而死于陰數之終也。)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陽者。太陽也。鼓、動也。

俱搏且鼓者。手足太陽之脈俱搏擊而且鼓動。陽極而絕無陰之和也。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并主水火之氣。天乙生水。地二生火。以水火之陽腑。故死于天地之生數也。蓋天為陽。地為陰。天主生。地主成。故太陽死于生數。而少陰死于成數也。)三陰三陽俱搏。心滿。腹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三陰三陽者。五行之氣也。陰陽二氣俱搏擊而不和。故盡五行之數終而死也。心滿。陽搏于上也。不得隱曲。陰搏于下也。腹居身半之中。陰陽相交者也。腹發盡者。陽盡發于上。陰盡發于下。而無陰陽中見之和也。此言上下陰陽之病。下文言寒熱陰陽之病。)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三日死。(二陽者。陽明也。俱搏者。手足陽明俱搏擊也。病溫者。病寒熱也。夫人之陰陽。由陽明水谷之所資生。二陽俱搏。則絕其陰陽所生之原矣。陰不得陽則病寒。陽不得陰則病熱。陰陽俱絕。不治之死證也。九乃陽之終。十乃陰之盡。不過十日者。死于陰陽之交盡也。上節言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陰陽二氣。不能一以貫通而自相搏擊。

其為病死也若此。此言胃脘之陽。以生養陰陽五臟。二陽俱搏則陰陽并絕。其病死也如此。故末二節。獨表出其病證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玛县| 永仁县| 项城市| 东山县| 睢宁县| 文化| 盘锦市| 津南区| 特克斯县| 玉溪市| 虹口区| 井冈山市| 三江| 馆陶县| 右玉县| 灌南县| 西平县| 昂仁县| 莱州市| 萝北县| 阿城市| 施甸县| 韩城市| 台州市| 邳州市| 尼玛县| 边坝县| 黑龙江省| 凤冈县| 遵义县| 霍州市| 河东区| 准格尔旗| 金沙县| 金溪县| 南昌县| 济源市| 梅州市| 和平县| 临洮县| 凭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