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陰陽別論篇第七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四經者。春脈弦。

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四時之經脈。以應四時之氣也。十二從者。手足三陰三陽之氣。從手太陰順行至足厥陰也。

應十二月者。手太陰應正月寅。手陽明應二月卯。足陽明應三月辰。足太陰應四月巳。手少陰應五月午。手太陽應六月未。足膀胱應七月申。足少陰應八月酉。手厥陰應九月戌。手少陽應十月亥。足少陽應十一月子。足太陰應十二月丑。

十二脈者。六腑六臟之經脈也。三陰三陽之氣。以應歲之十二月。十二月。復應有形之十二脈也。此篇論分別陰陽。以知死生。故曰陰陽別論。)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十二經脈。乃臟腑陰陽配合。故知陽者可以知陰。知陰者可以知陽。能知陰陽??蓜e死生。方盛衰論曰。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并合。診故不明。)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此節以胃臟藏真。而分別其陰陽也。胃脘之陽。資養五臟。五臟相生而各有五。是以五五二十五陽也。)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五臟為陰。臟者藏也。神藏而不外見者也。如無陽和之胃氣。而真臟之脈見。見則臟氣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所謂二十五陽者。乃胃脘所生之陽氣也。胃脘者。中焦之分。主化水谷之精氣。以資養五臟者也。夫四時之脈。春弦。夏洪。秋浮。冬沉。長夏和緩。五臟之脈。肝弦。心洪。脾緩。肺澀。腎沉。如春時之肝脈微弦而長。心脈微弦而洪。脾脈微弦而緩。肺脈微弦而澀。腎脈微弦而沉。夏時之肝脈微洪而弦。心脈微洪而大。脾脈微洪而緩。肺脈微洪而澀。腎脈微洪而沉。四時五臟。皆得微和之胃氣。故為二十五陽也。)別于陽者。知病處也。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能別陽和之胃氣。則一有不和。便可知病處。能別真臟之陰脈。則知肝脈至者。期十八日死。心脈至者。九日死也。此論真臟為陰。胃氣為陽。與上下二節。論經脈之陰陽不同也。)三陽在頭。

三陰在手。所謂一也。(此復論十二經脈之陰陽也。手足三陽之脈。手走頭而頭走足。故曰三陽在頭。手足三陰之脈。足走腹而腹走手。故曰三陰在手也。十二經脈雖有手足陰陽之分。然皆一以貫通。手太陰肺脈。交于手陽明大腸。大腸交足陽明胃。胃交足太陰脾。脾交手少陰心。心交手太陽小腸。小腸交足太陽膀胱。膀胱交足少陰腎。腎交手厥陰心包絡。

包絡交手少陽三焦。三焦交足少陽膽。膽交足厥陰肝。肝復交于手太陰肺。故所謂一也。)別于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能別于陽之脈證者。知一陽二陽三陽之發病。及陽結之為病也。至于三陽搏鼓三日死。二陽俱搏十日死。忌、死忌也。言別于陽者。知所病之證。及死忌時也。別于陰之脈者。知一陰二陰三陰之發病。及肝之心。心之肺。以至于陰搏之死證。此論別手足三陰三陽之脈證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此總結上文之意。所謂陰陽者。胃脘之陽。真臟之陰。手足之三陽。手足之三陰也。言審別陰陽之脈。謹熟之于心。應之于手。無與眾相謀論也。)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此審別十二經脈之陰陽也。夫臟為陰。腑為陽。

手足之陰陽。乃六臟六腑之經脈。故當以脈之來去動靜遲數。而分別其陰陽。)凡持真脈之臟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此審別真臟胃脘之陰陽也。懸絕者。真臟脈懸而絕。無胃氣之陽和也。急者。肝死脈來。急益勁。如張弓弦也。六節藏象論。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此氣之數也。木生于地。故死于九九之數。肺主天氣。絕于六六之期。

水火本于先天。故死于生成之數。脾土寄于四季。故絕于四日之周。五臟死期??偤洗笱苤當怠0赐跏辖砸蕴斓厣芍當嫡撝?。馬氏論天干之五行相克。其間多有不合。夫臟腑具五行之氣。各有陰陽剛柔不同。不必執一而論。是以以下陰陽相搏。亦止少陰太陽。死于天地生成之數。余皆不合也。此節論真臟脈見之死期。與后節陰陽相搏之死期。又少有異同也。王子方曰。人秉天地之氣數而生。故應天地之氣數而死。氣數者。天地五行之數也。)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此審別三陰三陽之發病也。二陽者。足陽明胃經也。夫人之精血。由胃腑水谷之所資生。脾主為胃行其精液者也。二陽病。則中焦之汁竭。無以奉心神而化赤。則血虛矣。水谷之精。脾無轉輸于五臟。則腎無所藏而精虛矣。男子無精。有不得為隱曲之事。在女子無血。則月事不得以時下矣。此病本于二陽。而發于心脾也。精血兩虛。則熱盛而生風。風熱交熾。則津液愈消竭矣。火熱爍金。而傳為喘急息肩者。死不治。蓋胃乃津液之生原。肺乃津液之化原也。按陰陽離合論。只論足之三陰三陽。此章亦先論足經。至末章曰三陰俱搏。三陽俱搏。是兼手經而言。故曰俱也。高士宗曰。不得隱曲。女子不月。病在腎也。風消肝木病也。息賁病在肺也。

二陽之病傳。發于五臟而死。)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 。( 音善 音捐。三陽者。太陽之為病也。太陽之氣主表。邪之中人。始于皮毛。邪正相搏。發為寒熱之病矣。太陽主開。病則開闔不得。邪氣從之。逆于肉理。乃生癰腫。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筋傷則為痿。氣傷則為厥也。 、 股也。 、酸疼也。此皆太陽筋脈之為病也。太陽之氣主表。而經脈發原于下。是以始病寒熱之在上在表。而漸為癰腫痿厥頹疝之在內在下也。張兆璜曰。太陽標陽而本寒。故為寒熱之病。謂其能為寒為熱。故曰為。)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太陽之經氣。生于膀胱。膀胱者。

主藏津液。氣化則出。太陽之氣。病熱于表。傳入于里。則水津枯索而澤竭矣。頹疝。小腹控卵腫痛。所謂膀胱疝也。

蓋始病標而及本。始病氣而及經與筋也。)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一陽者。少陽之氣病也。少陽主初生之氣。

病則生氣少矣。足少陽相火主氣。氣少則火壯矣。火爍金故善咳。木火之邪。賊傷中土。故善泄也。)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飲食于胃。濁氣歸心。脾胃受傷而為泄。故心虛而掣痛矣。靈樞經云。脾脈微急為膈中。又曰。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此皆少陽之木邪干土。亦始病氣而后及經與腑也。)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陽一陰者。陽明厥陰之為病也。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足陽明之脈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背為陽。厥陰主春陽肝木。故引背痛也。邪氣客于胃。厥逆從上下散。復出于胃。故為噫也。欠者。氣引而上也。胃是動病。善伸數欠。

此厥陰風木厥逆之為病也。風木為病。干及胃土。故名風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二陰一陽者。少陰少陽也。少陽之氣。生于腎臟水中。經云。腎氣實則脹。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此腎氣與生陽并逆。故善脹。心腎之氣。不能相交。故心滿善氣也。善氣者。太息也。心系急則氣道約。故太息以伸出之。三焦、氣也。此一陽之氣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侯县| 邹平县| 内黄县| 余庆县| 新干县| 青岛市| 尚志市| 蓝山县| 潮安县| 贵溪市| 江源县| 青岛市| 蓬安县| 肥城市| 密山市| 松滋市| 常山县| 珲春市| 桂平市| 炎陵县| 博客| 宜宾县| 大余县| 曲周县| 康定县| 天峻县| 甘孜| 松原市| 铁力市| 保德县| 昌都县| 鹤岗市| 清水县| 长海县| 隆昌县| 萨嘎县| 玉溪市| 浑源县| 伊宁县| 山东| 西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