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余。(察、知也。省也。智者省察其陰陽。同出于天真。不妄作勞。則陽完而陰亦固矣。精神內守。則陰盛而氣亦外強。知陰陽之交相生固。則精氣常為有余。愚者止知名之有異。如煩勞則陽氣外張。而不知精亦內絕。如逆之傷腎。則春陽之氣。亦無所資生。不知陽為陰之固。陰為陽之根。而精氣恒不足矣。)有余則耳目聰明。
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有余則陽氣充而耳目聰明。精血足而身體強健。精神完固。能卻老而全角。壯者益充滿而平治也。王子方曰。上文曰體重。耳目不聰明。此節曰耳目聰明。身體強健。又見其陰陽互相資益之妙。)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 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此言治世之圣人。與逸世之真人至人不同。壽僅可以百數。然亦有修身之道。而壽命無窮。與天地終始。行所無事。則外不勞形。內無思想。恬虛無。則精神內守。真氣從之。其知道者。亦歸于真人。高士宗曰。此節照應首篇之圣人。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精神不散。亦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此言天地陰陽之所不能全。惟其陰陽精氣營運。故能生長收藏。化生萬物。其在人亦當配天地以養頭足。勿使邪氣居之。天不足西北者。陽中之陰不足也。故西北方陰也。
而人之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左為陽而右為陰。陰不足于上也。地不滿東南者。陰中之陽不足也。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右為陰而左為陽。陽不足于下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天有精。地有形。東方陽也。其精氣上升而并于上。并于上則上盛而下虛。故使人之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陰也。其精氣下降而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人之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此以天地之左右而言也。
王子方曰。上編論陽氣生于陰精。此復言天有精。而精氣上下交并。是陰精又生于天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
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此以形身論之。其在上則右虛。在下則左虛。是天地陰陽之所不能全。
而人身亦有左右之不足也。上文言天地左右之上下。此言人身上下之左右。王子方曰。俱感于邪。然后知虛處之病甚。)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天有所生之精。地有所成之形。天有八方之紀綱。地有五行之道理。其精氣交通于九州八方之外。故能為萬物生長之父母。又非止于上下之交并而已。)清陽上天。濁陰歸地。
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言天地之體位。雖有東西南北之不足。而神明為之綱紀。
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化生萬物。神明者。生五氣。化五行者也。)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旁人事以養五臟。(上配天以養耳目之聰明。下象地以養腰以下之不足。節五味。適五志。以養五臟之太和。雖有賊邪。而勿能居之矣。此篇曰圣人。曰賢人。謂惟賢圣能法則天地。逆從陰陽。恬 虛無。精神內守。可使益壽。無有終極之時。
而皆歸于真人也。)天氣通于肺。(肺臟屬乎干金。位居至高。而主周身之氣。故與天氣相通。此復言非惟頭之上竅通乎天。從腰以下以象地。而五臟六腑九竅六經。皆與天地之氣相通。惟賢人能法天之紀。用地之理以治身。故災害不能及也。)地氣通于嗌。(嗌乃胃腑之門。主受濕濁之氣以入胃。故與地氣相通。太陰陽明篇曰。喉主天氣。嗌主地氣。)風氣通于肝。(風生木。木生肝。外內之氣相通也。)雷氣通于心。(雷、火之發聲也。心為火臟。氣相感召。故與心相通。)谷氣通于脾。(脾為土臟。而主司轉運。谷氣、山谷之通氣也。故與脾氣相通。)雨氣通于腎。(腎為水臟。雨氣。寒水之氣也。)六經為川。(六經、手足三陰三陽之經脈也。外內環轉。如川流之不息。)腸胃為海。(腸胃受盛水谷。如海之無所不容。又胃為水谷之海。而外合海水。腸為受盛之官。)九竅為水注之氣。(精氣通上竅。水濁出下竅。)以天地為之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以天地之道。通乎身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出于陰液。由陽氣之宣發。故曰陽加于陰謂之汗。雨乃地之陰濕。亦由天氣之所化施。故可方人之汗。)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風出于地之隧谷。陽氣發于里陰。以疾風名之者。言陽氣之行。身有道。無少逆滯者也。)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氣暴如雷火之發。
氣逆如陽熱之勝。此復言陽氣之如風。行于上下四旁。無暴無逆也。)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人之陰陽。通乎天地。天有八紀。地有五里。為治不取法天地之陰陽。則災害至矣。)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天之邪氣。
始傷皮毛。由皮毛而至肌肉筋脈。由經脈而入于臟腑。故如風雨之驟至。而易入于內也。獨言風者。風為百病之長。而能開發皮腠。)故善治者治皮毛。(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天之陽邪。始傷皮毛氣分。故善治者。助陽氣以宣散其邪。
不使內入于陰也。)其次治肌膚。(邪在皮毛。留而不去。則入于肌膚矣。肌膚尚屬外之氣分。亦可使邪從外解。故其治之次也。)其次治筋脈。(邪在肌膚。留而不去。則入于經絡矣。經脈內連臟腑。外絡形身。善治者。知邪入于經。即從經而外解。不使內干臟腑。此為治之法。又其次也。靈樞經曰。邪留而不去。或著經脈。或著于膂筋。)其次治六腑。(金匱要略曰。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邪入于經。留而勿治。則入于里矣。故止可從腑而解。)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六臟之脈。屬臟絡腑。六腑之脈。屬腑絡臟。臟腑經氣。聯系相通。邪入于內。而又不從腑解。則干及于臟矣。邪在五臟經氣之間。尚可救治而生。如干臟則死矣。故曰半死半生也。夫皮膚氣分為陽。經絡血分為陰。外為陽。內為陰。腑為陽。臟為陰。邪在陽分為易治。邪在陰分為難治。以上論為治之道。當取法乎陰陽。)故天之邪氣。
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天之邪氣。由形層而入于里陰。故感則害人五臟。水谷入胃。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于腸胃。故害于六腑。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感則害皮肉筋脈。夫臟為陰。腑為陽。經脈血分為陰。皮肉氣分為陽。天地之邪。有陰有陽。水谷之氣。有熱有寒。而病患之形身臟腑。亦有陰陽之別也。)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此言用針者。當取法乎陰陽也。夫陰陽氣血。外內左右。交相貫通。故善用針者。從陰而引陽分之邪。從陽而引陰分之氣。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以我之神。得彼之情。以表之證。知里之病。
觀邪正虛實之理而補瀉之。見病之微萌。而得其過之所在。以此法用之。而不致于危殆矣。)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此言善診者。宜審別其陰陽也。夫色為陽。血為陰。然色有陰陽。而脈有陰陽。故善診者。察色按脈。當先審別其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夫色有清明。有濁暗。五色之見于面也。各有部分。審清濁。則知病之從來。知部分。則知病之所在。)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金匱要略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心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又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則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又曰。病患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
頭中病。平脈篇曰。病患欠者。無病也。脈之而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者。里痛也。里實護腹。如懷卵物者。
心痛也。此以望聞而知其病之所苦也。)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觀四時所應之脈。而知病之所主者何臟。)按尺寸。
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寸主在上為陽。尺主在下為陰。浮為在表為陽。沉為在里為陰。滑主氣為陽。澀主血為陰。審察脈之上下表里氣血。而知病之生于陰。生于陽。而以法治之也。)無過以診。則不失矣。(夫診有五過。診無差誤。則治之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此以下。言治病者。亦當取法于陰陽也。
夫針石所以治外者也。病之始起。尚在于外。故可刺而已。其病盛者。勿去其針。待其衰而后已。言始起在外在陽。盛則在里在陰也。)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病之始起。則輕而淺。久則重而深。故因其輕而發揚之。因其重而少減之。因其病勢少衰而彰逐之。蓋病之盛者。不可急逆。經曰。微者逆之。盛者從之。避其來銳。
擊其惰歸。此之謂也。)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謂形體肌肉。精、謂五臟之陰精。夫形歸氣。
氣生形。溫熱氣勝者。主補陽氣。故形不足者。當溫之以氣。五臟主藏精者也。五味入口。各歸所喜。津液各走其道。
故五味以補五臟之精。靈樞經曰。諸部脈小者。血氣皆少。其陰陽形氣俱不足。勿以針。而當調以甘和之藥可也。是不足者。不可妄用其針。又當溫補其氣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人有三部。在上為陽。在下為陰。病在胸膈之上者。因其上而發越之。其在胸腹之下者。因其下而引去之。其在中者。宜從內而瀉泄之。此言病之有上下陰陽。而治之有法也。)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漬、浸也。古者用湯液浸漬。取汗以去其邪。此言有邪之在表也。)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邪在皮毛。取汗而發散之。)其 悍者。按而收之。(氣之悍利者。宜按摩而收引。)其實者。散而瀉之。(陽實者宜散之。陰實者宜瀉之。此言病之有表里陰陽。而治之亦有法也。)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陰陽者。天之道也。剛柔者。地之道也。參合天地之氣者。人之道也。)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治、平治也。如感天之陽邪。則當治人之陰氣。陰氣盛而陽熱之邪自解矣。如感天之陰邪。則當治人之陽氣。陽氣盛而陰寒之邪自散矣。
此邪正陰陽之各有對待。而善治者之有法也。)定其血氣。各守其鄉。(承上文而言。如邪在氣分。則當守其陰血。而勿使邪入于陰。如邪在血分。則當守其陽氣。而勿使陰邪傷陽。定其血分氣分之邪。而各守其部署。蓋陽邪傷氣。陰邪傷血。氣血內守。則邪不敢妄侵。此即上文對待之意。)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經曰。邪之所湊。其正必虛。實者邪氣實。而虛者正氣虛也。血實者決之使行。氣虛者掣之使升。蓋陽氣發原于下也。上節言各守其陰陽氣血。使邪之不敢妄傳。此復言其在血分而血實者。宜行血以驅邪。邪在氣分而氣虛者。宜提掣陽氣以助正。此又邪正對待之一法也。
按此篇論天地人之陰陽相應。而針石延醫。亦皆法乎陰陽。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蓋陰陽之在人。為男為女。在身。為氣為血。故末結其氣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