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刺有五衛,奈何?岐伯曰:固有五衛,一曰振埃,二曰發蒙,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黃帝曰:夫子言五衛,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發蒙者,刺腑俞,去腑病也;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俞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余不足,相傾移也。

黃帝曰:刺衛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余不知其所謂也。愿卒聞之。岐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于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飼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黃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黃帝曰:其咳上氣窮拙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黃帝曰:取之有數乎?岐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帝曰:善哉。

黃帝曰:刺衛言發蒙,余不得其意。夫發蒙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腑俞,去腑病,何輸使然,愿聞其故。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蒙耳,尚疾于發蒙也。黃帝曰:善。愿卒聞之。岐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于耳,此其輸也。黃帝曰:善。何謂聲聞于耳?岐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于針也。黃帝曰: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黃帝曰:刺衛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愿卒聞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于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榮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

黃帝曰:刺衛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俞,未有常處也。愿卒聞之。岐伯曰:是陽氣有余,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余則外熱,內熱相搏,熱于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干益燥,飲食不讓美惡。黃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痕,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于徹衣。黃帝曰:善。

黃帝曰:刺衛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余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余,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復,顛倒無常,甚于迷惑。黃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針若此,疾于解惑。黃帝曰:善。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

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岐伯曰: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黃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癉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痹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

凡刺癰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脆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輸瀉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奪其有余,乃益虛。剽其通,針其邪,肌肉親視之,毋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間。

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刺分肉間。

凡刺熱邪,越而蒼,出游不歸,乃無病。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

黃帝曰:官針奈何?岐伯曰:刺癰者,用鈹針;刺大者,用鋒針;刺小者,用員利針;刺熱者,用纔針;刺寒者,用毫針也。

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莖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泄,皮淖澤。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擊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后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用針之類,在于調氣,氣積于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于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痹,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虛邪之中人也,灑晰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于骨,則為骨痹;搏于筋,則為筋攣;搏于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于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于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虛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于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衛氣行第七十六黃帝問于岐伯曰:愿聞衛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別于目銳眥,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其散者,別于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趾次趾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別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于目,故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三周于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于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于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氣行于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氣行于身十二周在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二,陽盡于陰,陰受氣矣。其始入于陰,常從足少陰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復注于腎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于陰藏一周與十分藏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于目。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黃帝曰:衛氣之在于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在于三陽,必候其氣在于陽而刺之,病在于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五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六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七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八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九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此半日之度也。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氣在太陽,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行與陰分,常如是無已,天與地同紀,紛紛紛紛,終而復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盡矣。

九宮八風第七十七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返于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

太一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后之則多汗。太一在冬至之日有變,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變,占在相;太一在中宮之日有變,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變,占在將;太一在夏至之日有變,占在百姓。所謂有變者,太一居五宮之日,病風折樹木,揚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貴賤。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后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謹候虛風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兇也。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心,外在于脈,氣主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氣主為弱。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肺,外在于皮膚,其氣主為燥。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小腸,外在于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腎,外在于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兇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大腸,外在于兩脅腋骨下及肢節。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兀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肝,外在于筋紐,其氣主為身濕。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兩濕之地,則為痿。故圣人避風,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虛而偏中于邪風,則為仆偏枯矣。

九針論第七十八黃帝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矣,余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于一而終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

黃帝曰:以針應九之數,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鍾數焉,以針應數也。

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藏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宁市| 正定县| 蒙山县| 乌恰县| 都匀市| 紫阳县| 特克斯县| 策勒县| 喜德县| 沂水县| 朔州市| 高碑店市| 时尚| 灵台县| 微山县| 唐山市| 连平县| 沙湾县| 文成县| 贵南县| 郸城县| 甘孜县| 五家渠市| 敦化市| 南澳县| 龙门县| 葵青区| 观塘区| 阳曲县| 古田县| 象山县| 阿拉善左旗| 平罗县| 巴林右旗| 曲阜市| 湖南省| 绵阳市| 眉山市| 从化市| 乌审旗| 菏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