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 攝大乘論二譯
  • 佚名
  • 3075字
  • 2015-12-12 17:09:32

大乘阿毗曇經(jīng)中。對如來前為欲顯發(fā)大乘義故。善住菩薩說。所謂依大乘經(jīng)。明諸佛如來有十種勝妙勝語。何等為十。一者智依勝妙勝語。二者智相勝妙勝語。三者入智相勝妙勝語。四者入彼因果勝妙勝語。五者入彼修因果勝妙勝語。六者還彼行中差別增上戒勝妙勝語。七者增上心勝妙勝語。八者增上慧勝妙勝語。九者滅除勝妙勝語。十者智勝妙勝語。如是此修多羅句顯發(fā)。說大乘是佛語。云何顯發(fā)。如是此說中小乘經(jīng)不說此十種句。唯大乘中明。所謂阿犁耶識。智依事所說有三種性。一者他性。二者妄分別性。三者成就性。以智相事故。唯記說入智相事者。謂六波羅蜜。入彼因果事者。謂十菩薩地還彼修彼。差別事中受菩薩戒謂增上戒。首楞嚴(yán)虛。空等諸三昧增上心事。說無分別智。謂增上心事說不住涅槃。滅彼果事有三種佛身。一者真身。二者報身。三者應(yīng)身。彼果智事。說如是此十種句。非小乘教故唯大乘中顯勝說及勝上故。是故如來依為諸菩薩說。以是義故。依大乘教故。諸佛如來說有十種勝妙勝語應(yīng)知。云何復(fù)此十種相勝妙如來勝語。明顯大乘是佛語。及遮小乘是非大乘。是以此十句小乘經(jīng)所不說。而大乘有說。及此十句能令得大菩提善許不相違。為得一切智智故是。中說偈。

彼依智相依彼因及彼果

彼三界差別彼果及除滅

智及上妙乘至于勝進(jìn)修

彼說余處所無有此見勝因上菩提

佛語說于大乘中十句勝說于此經(jīng)

有何義故。此諸十句如是漸次說。是以菩薩從初學(xué)已。先應(yīng)諸法因果依已。應(yīng)于因緣善巧成。而有于諸緣生法中應(yīng)相善巧成舍離。橫安謗遍善巧故。菩薩如是善學(xué)故。于彼善取相中應(yīng)令證學(xué)。是故令諸障中心得解脫。于后入智相行已前修行中令修得六波羅蜜。已深凈身心故。是以凈心所攝。六波羅蜜故。于諸十地中分別修行三阿僧祇劫。于后令滿三種菩薩戒。滿已令彼果涅槃及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是諸十句漸次說。然此說中一切大乘略盡。是中初說智依勝妙勝語。如來經(jīng)中說。謂阿犁耶識。以阿犁耶識語故。作阿犁耶識語說。如來于大乘阿毗曇經(jīng)偈中說。

無始已來性一切法所依

有彼諸道差及令得涅槃

還彼經(jīng)所說。

一切諸法家彼識一切種

故說為家識聰明者乘此

此是經(jīng)證。然復(fù)彼何故名阿犁耶識。有生法者。依彼一切諸染法作果。于彼彼亦依諸識作因故。說為阿犁耶識。或復(fù)眾生依彼為我故。名阿犁耶識。彼亦名阿陀那識。此中有何證如相續(xù)解脫經(jīng)中說。

阿陀那識最微深喻如水波于諸子

我不為凡言說此莫執(zhí)取以之為我

彼以何義故名阿陀那識。依一切色相故。及取一切依身事故。如是彼依諸色等根不壞者。乃至命不盡。隨順故。未來取身彼能生取身。是故彼名阿陀那識。彼亦名心。如佛所說心意識爾。是中意有二種依。近作緣事故。近滅識依。與意識作生因。第二意雜四種煩惱。常共同身見我慢愛身及無明。彼是依識所染生。若以一身所生識第二是染境界識義故。取近義故。及不分別義故明二意。是中有偈。

雜染障無明同法及諸五

三昧或勝事說中應(yīng)誠患

無想而起我生順行無窮

近順起我相一切是不成

離染無心事二三是相違

彼無一切處執(zhí)成我等義

心順正義故常順不相違

一切是同行說無明不離

心及身第三離阿犁耶識更余處無。以是義故。釋成阿犁耶識是心事隨種子行。彼意及意識。以何義故。說為心種種法。種子習(xí)熏聚義故。佛以何義故。小乘經(jīng)中彼心不說為阿犁耶識及阿陀那識。攝甚微細(xì)智義故。彼諸聲聞不修學(xué)行一切智人智故。是故彼中間釋說智。復(fù)說釋成解脫故不說。諸菩薩者修行一切智人智故。為彼說此識。若不說者離彼識不得解行一切智人智。然復(fù)異名。小乘經(jīng)說彼識。如增一阿含中說。喜樂阿犁耶世間。及著阿犁耶。阿犁耶所成。并求阿犁耶。滅阿犁耶故。說法時親近正聽起隨順心。許取法及次法。如來出世間時。世間說此希有法故如來出思益經(jīng)中說。以此義故。小乘經(jīng)亦異名。說此阿犁耶識。大僧祇增一阿含經(jīng)中亦說彼為根本。如樹依根住故。彌沙塞僧中亦說言。乃至世間陰不斷。如是異名亦說彼識。或有時節(jié)中色及心斷時。非阿犁耶識有斷義。彼是種子。是故所有彼智所依阿陀那識事。心事。阿犁耶事。根本識事。乃至世間陰事。說彼阿犁耶識。此阿犁耶識轉(zhuǎn)明勝。如王大道。余者復(fù)作是言。心意識是一義唯文異。然彼義不成。意及識中義有見異故。是放逸心亦應(yīng)有異義成。復(fù)有余者言。如來阿含中所說。喜樂阿犁耶世間。如是等句者。謂五陰是阿犁耶。余者復(fù)言。同貪等樂受是阿犁耶識。或復(fù)言。身見是阿犁耶。然彼于阿犁耶識迷癡故。或從聞及解釋故。作如是說。依小乘經(jīng)教分別安故。然彼者此分別安事不成。彼愚癡故。如是分別已。阿犁耶識轉(zhuǎn)勝。成如是差別說故。云何轉(zhuǎn)勝明。如是彼五陰。于惡道生處一向受苦時厭成。彼既是一向厭故不成。有厭樂事。如是彼常求厭離同貪樂受者。從四禪已上無復(fù)成厭離。如是彼眾生中依止事不成。身見亦同。此法中信無我者厭離成。是故此亦彼者依止不成。然阿犁耶識至內(nèi)身許事受一向苦道處生者。及苦陰并求解脫者。阿犁耶識中皆自身相彼解脫。不應(yīng)有從第四禪以上生者。雖有同貪樂厭離。阿犁耶識起我相愛等。如是此諸同法信無我者。雖有厭離身見。而阿犁耶識作愛自身相。如是分別阿犁耶識已。轉(zhuǎn)勝明智是阿犁耶。說傍名及異名。分別安事。然復(fù)此相分別事云何得知。彼略有三種。一自相差別處。二因事差別相。三果差別相。是中阿犁耶識自相義者。依一切染等法習(xí)故。彼有生因相種子攝取義故。是中因事差別義者。還彼染等諸法中。彼阿犁耶識如是一切種子。一切時作因事現(xiàn)成。是中果差別者。阿犁耶識中所有。彼諸染法依。無始以來習(xí)生事。何者是習(xí)而以習(xí)名。說此有何義。依彼法同生滅故。所有彼生相事此是說。所謂如華薰胡麻。同生滅胡麻故生。彼香因事故生。或多貪欲者有貪習(xí)。貪等同生滅。有彼心故。彼因相似生。或復(fù)多聞?wù)哂卸嗦劻?xí)。彼聞憶念已同生滅心中。彼說因相事生故。是以有此習(xí)義故。說為法器。亦名持法。如是阿犁耶識中亦如是。何者復(fù)彼阿犁耶識中染等諸法種子。為當(dāng)分別住。為不分別。彼非如物分別。彼處住非不分別。然如是生彼阿犁耶識。彼生勝力故。說為一切種子。云何彼阿犁耶識及諸染法。同時見迭互作因事。所謂如燈焰及炷生燒因同時迭互作因。及如葦束迭互人捉故同時不墮地中。此亦如是。迭互作因事。應(yīng)知亦如阿犁耶識諸染法作因。諸染法與阿犁耶識。如是因緣差別事。不見有余因緣。云何無分別種種習(xí)而與有分別種種諸法因成。所謂如種種色染衣已不見種種色。若彼衣浸在器中。爾時彼諸色種種差別見。非一器中故。如是阿犁耶識種種習(xí)薰習(xí)薰時雖非種種。能生果時向色器已。無量種種相現(xiàn)諸法種種事。此是大乘中甚微最細(xì)因緣。有二種。一者性差別二者愛不愛果差別。是中所有依此阿犁耶識生諸法者。此是性差別種種性分別現(xiàn)緣故。是中迷初因緣者。于阿犁耶識中或言性因事。或言本作因事。或言自在應(yīng)化因事。或言自身我因相事。或言無因無緣事。第二因緣迷者。復(fù)自身計為作者食者。譬如眾生盲人彼未曾見象。為彼盲人將示象。諸生盲者或捉象鼻或牙或耳或足或尾或背。彼示已問象何相或說言如犁轅。或言如杵。或言如簸箕。或言如碓臼。或言如苕帚。或言如石山。如是不通達(dá)。不知此二種因緣故無明障故如生盲。或計為性或本因或自在或自身或無因或作者。或計為食者。阿犁耶識如象。性相自體不知故。略說阿犁耶識因事及果事報識一切種子性已。是故三界中攝一切身及一切道。是故說五偈。

內(nèi)外不分明而說相順事

彼一切真實說為六種子

空及同諸大彼亦說隨順

定而忘諸緣及自果將來

彼見而無記或順彼無余

薰彼非余處然彼是習(xí)相

六無有順義二別相違故

諸念無同故生余隨順故

內(nèi)外諸種子彼說為生因

不續(xù)取盡故自然壞遍故

所有余六轉(zhuǎn)順識。彼一切身道處受果報。應(yīng)知如中邊分別論說。

一是作緣識第二受果報

分別受報者同發(fā)諸心爾

彼諸識迭互作緣故。大乘阿毗曇修多羅有偈。

一切諸法依如是彼諸識

迭互作果事一切及因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工布江达县| 册亨县| 南充市| 泰来县| 濮阳市| 南宫市| 磴口县| 辛集市| 晋中市| 朝阳市| 安阳县| 宁津县| 南乐县| 江源县| 苏尼特左旗| 兴宁市| 德昌县| 宝鸡市| 固镇县| 文安县| 富平县| 临桂县| 东山县| 盐池县| 鄂伦春自治旗| 渑池县| 莆田市| 车致| 都江堰市| 从化市| 永泰县| 洱源县| 阜宁县| 名山县| 固安县| 乐清市| 拉萨市| 灌云县| 梁平县| 南宁市| 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