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論曰。安立現前住。一切相思惟悉不分別。是故能滅除分別

釋曰。于散亂位中。色等六塵自所證知。為現前住。于寂靜位中。骨鎖聚等從定心起為安立。如此等一切相。是散亂寂靜二心境界。思惟謂覺觀思惟。觀苦無常無我等。此心緣內境。由見境無相見識無生。是故能滅分別。由無分別為方便故。得入四位。若起分別則不得入。復次現前住及所立一切相思惟。悉不分別者是人在分別。觀方便道中故。作無分別意若方便已熟不須功用自然能無分別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此偈顯最后所滅

論曰

現住及安立  一切相思惟

智人不分別  故得無上覺

論曰。現住及安立。一切相思惟

釋曰。一切相有二種。謂現住及所立。散心所緣六塵名現住。定心所緣骨等為所立。復次一切相有二種。一如外顯現。二如內顯現。如外是相。如內是思惟

論曰。智人不分別

釋曰。菩薩名智人。已聞思唯識道理。由此聞思故名智人。作意不分別乃至無功用不分別

論曰。故得無上覺

釋曰。由不分別故。成就無分別智。得入初地。即初地以上為無上覺

論曰。緣法及義為境

釋曰。此即八處中第五處因。及方便能令入唯識觀。今當說之

論曰。何因何方便得入

釋曰。此問有兩意。先問因后問方便

論曰。由聞熏習種類正思惟所攝。顯現似法及義。有見意言分別故

釋曰。此即答第一問。因大乘十二部經所生聞慧熏習。此熏習有種類。種類即是聞慧。以此為生因。依此聞慧數起正思惟。增長令堅住故名攝攝。持令堅住正思惟為長因。有憶念攝持。或似正教顯現。或似正教所詮義現。意識覺觀思惟名意言分別。此意言分別有二種。謂相及見。今但取見不取相。何以故。此觀緣識遣塵故

論曰。由四種尋思。謂名義自性差別。假立尋思

釋曰。此即八處中第六處。若菩薩于名唯見名。于義唯見義。于名義自性言說。唯見名義自性言說。于名義差別言說。唯見名義差別言說。于此四處見度疑決了說名尋思。菩薩見名義相各異。及見相應依義相應。菩薩見自性言說及差別。言說皆屬義故名與義相應。云何得知名義互為客。先于名智不生故。若名與義同體。未聞名時于義中名智應成。又名多故。若名與義同體。名多義亦應多。又名不定故。若名與義同體。名既不定義亦應爾。若不成一物相違法則應同體。又此名為當于有義中起。于無義中起。若已有及未有義中名起。則一體義不成。又若汝說先已有義。后以名顯義。譬如燈照色。若爾此人先已執義。后方立名。非未執義時立名。此執即應能了義。何須后更立名顯義。此執若不能了義。名豈能了。復次由此名有余人不達此義。以未了此名故。若名定能了義。則不應如此。若名定能了義。由此名不應有人有識物有不識物。復次若有執義異名異。由此名于義無有邪執。譬如凡夫人識五陰但是行聚。由數習故。于自他相續起我執。于義中不無邪執。若義與名一。此二事不應成。由如此等義。是故知。名于義為客。義于名為客亦爾

入資糧章第六

論曰。由四種如實智。謂名義自性差別。如實智四種不可得故

釋曰。此即八處中第七處。何者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若菩薩于名已尋思唯有名。后如實知唯有名。世間為顯此義故。于此義中立此名。為想見言說故。若世間不安立色等名。于色類中。無有一人能想此類。是色若不能想則不增益。若不增益不起執著。若不執著不能互相教示。若菩薩如此知名。是名名尋思所引第一如實智。何者義尋思所引如實智。若菩薩于義已尋思唯有義。如實知義離一切言說不可言說。謂色受等類。色非色不可說。法非法不可說。有非有不可說。是名義尋思所引第二如實智。何者自性尋思所引如實智。若菩薩于色名等類自性言說中。已尋思唯有言說。由自性言說此類非其自性。如其自性顯現。菩薩如實通達此類。譬如變化鏡像谷響光影夢想幻事等。非類似類顯現。是名自性尋思所引第三如實智。以甚深義為境界。何者差別尋思所引如實智。若菩薩于差別言說中。已尋思唯有言說。于色等類中菩薩見差別言說。無有二義。此類非有非非有。由可言體不成就故。非有非非有由不可言體成就故。如此非色由真諦故非非色。由俗諦故于中有色言說故。如有非有及色非色。如此有見無見等差別言說別類。由此道理應知皆爾。若菩薩如實知差別言說無有二義。是名差別尋思所引。第四如實智。先已說名及義。后說自性及差別。此四中皆假立言說欲何所顯。為顯義不可得。由義不可得名亦無自性及差別。是故菩薩尋思此名。唯假立。自性差別。如此度疑決了等說名尋思。因此尋思菩薩觀名義等二無所有。是名如實智

論曰。若菩薩已入已解如此等義

釋曰。已入謂已得四種尋思。已解謂已得四種如實智

論曰。則修加行為入唯識觀

釋曰。地前六度及四種通達分善根名加行。從愿樂位乃至究竟位。通名唯識觀。若欲入唯識觀。修加行緣何境界

論曰。于此觀中意言分別。似字言及義顯現

釋曰。從愿樂位乃至究竟位名觀中。緣意言分別為境。離此無別外境。何以故。此意言分別。似文字言說及義顯現故

論曰。此中是字言相。但意言分別得如此通達

釋曰。唯有意言分別無別有名。菩薩能通達名無所有。則離外塵邪執

論曰。此義依于名言。唯意言分別亦如此通達

釋曰。前已遣名。此下依名以遣義。義者即六識所緣境。離名無別此境。是故依名以遣義。名言既唯意分別故。義亦無別體。菩薩能通達義無所有。亦離外塵邪執

論曰。此名義自性差別。唯假說為量。亦如此通達

釋曰。前已遣名義。名義既無名義自性及差別。云何可立。若離假說無別名義自性及名義差別。由證見此二法不可得故。名為通達

論曰。次于此位中。但證得唯意言分別

釋曰。是觀行人已遣外塵。于此觀中復緣何境。觀一切境唯是意言分別故。此觀行人緣意言分別為境。未能遣于此境。若未能遣唯識境。在此位中已遣何境。皆盡無余。此位但不見四境。何者為四

論曰。是觀行人不見名及義。不見自性差別假說。由實相不得有自性差別義已

釋曰。名義是本。名義各有自性及差別假說。即是名不見自性差別假說。即是不見自性差別名。遣此四法永盡無余。由心緣意言分別為境。決定堅住是故不復分別余境。由四種尋思及四種如實智。已了別此四法決定無所有故。心不緣此相。不緣此相故不得此四種分別。若由二種方便遣外塵分別。復有何別方便及別境界。得入真觀

論曰。由四種尋思及四種如實智

釋曰。先答前問無別方便。由以四種尋思及四種如實智。四種三摩提所攝為入方便

論曰。于意言分別。顯現似名及義

釋曰。次答后問無別境界。凡夫從本來。意言分別有二種。一似名二似義。名義攝一切法皆盡。此名義但是意言分別所作。離此無別余法

論曰。得入唯識觀

釋曰。依此方便緣此境界。得入唯識真觀

論曰。于唯識觀中入何法。如何法得入

釋曰。此下明八處中第八處。此中有兩問。一問所入法。二問所入譬

論曰。但入唯量

釋曰。此下先答第一問。但入唯識量。此唯識量攝幾種法

論曰。相見二法

釋曰。此唯識不出二法。一相識二見識。復次似塵顯現名相。謂所緣境似識顯現名見。謂能緣識此二法。一是因一是果。又一是所依一是能依

論曰。種種相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州市| 江油市| 彩票| 明星| 海阳市| 西峡县| 威信县| 宁国市| 潮安县| 油尖旺区| 纳雍县| 米林县| 沂水县| 凤山县| 莲花县| 额敏县| 顺平县| 灵台县| 自治县| 个旧市| 天柱县| 邵武市| 玉门市| 浮梁县| 碌曲县| 胶南市| 阿尔山市| 盈江县| 郯城县| 湘乡市| 日土县| 宿松县| 延川县| 上饶市| 蚌埠市| 奇台县| 长宁区| 德格县| 沽源县| 兰坪| 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