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觀門〔三〕
寺院〔三〕
僊居
禪院一十有六
顯慶寺
在縣西五十步舊在紫萚山下名顯元梁天監二年建隋大業元年廢唐正觀十年重建天寶六年有神光現今址遂徙之改光明山會昌五年廢大中二年重建國朝祥符元年改今額【舊傳大觀初僧象寧謀刱應真閣夢二神僧丹衣告曰鐵山潭有鐵柱宜往取之及寤往視柱果出波上人以為異遂樂成之】
興道院
在縣南三里南峰舊名興善慶歷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上有浮圖曰南塔及涵清亭藍光趨稼二軒下瞰大溪為放生池焉【陳襄詩云今日登南塔懷愁不自勝年華催鬢發身計憶巖棱道業慚諸子根源畏老僧何當論去就細得問囗朋劉光詩云百尺擎空窣堵波群峰奈此獨高何鼓鐘鳴處是非外天地望中蒼翠多閑看野云披玉柱醉眠秋浪卷銀河問師乞取軒前月一榻清風許我么郭明甫題涵清亭有云山光竹影交寒輝下有碧波吹漣漪沙痕隱隱白鳥去石聲鑿鑿扁舟歸蕙蘭發馨禪味遠云霧吐秀人家稀須知春事不可挽杜鵑已繞林中飛令楊囗題云水縛山腰點萬松云扶翠岫插寒空此溪定入桃源去時見波間有落紅民既無爭景自長淡然相對一壚香欲收鼻涕還無暇寄語南山古道場葉翥題藍光軒云出郭纔咫尺便覺山意幽招提立絕頂寶塔凌空浮小軒足娛客下有清溪流翠岫供遠眺直欲明雙眸平蕪草肥軟飽飼眠吳牛沙頭水色靜飛上馴白鷗人稀日亭午野渡橫孤舟坐久意逾爽吹袂風颼颼想當三伏天凜然如素秋簿書叢里來恍若脫羈囚乘興偶登覽不謂成勝游平生志所愿一壑與一邱腳力到佳處須作信宿留南峰只在眼不必勞冥搜當時輞川圖景物有此不學貴守所見出處各異謀淵明亦高哉未肯屈督郵協寅案劉光詩已見卷二十二南峰下】
廣度院
在縣北三十里紫萚山上舊在西隅百步名瑞峰唐天寶元年建會昌中廢晉天福中重建國朝宣和中改今額紹興二十年僧蘊璋徙今地地枕溪帶壑林麓衍美居者多藝術焉【郭三益題云羲和均四時曜靈有急節沉迷簿領書坐嘆春事歇及茲新雨收西郊軔初發蒼頑山氣嘉奔悍溪流活風驚麥翻浪水凈秧抽發漸窮蕭寺幽頓使煩襟豁蜂喧釀蜜翅烏落啼林血高僧日無事種朮畦畝闊綠苗已紓紓紫花行復結吾欲訪長生終歲期采擷】
奉圣院
在縣西南一十里隆興中建舊傳僧宗秀誦蓮經有蓮花自地涌出故俗稱蓮堂云
東寶相院
在縣東一十二里舊名普勝塔院唐昭宗時建國朝天圣四年改今額淳熙二年重建
三學院
在縣東二十里舊名西仁吳越時改遇明國朝景德二年改今額
多福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慶歷三年建【一云治平二年】有分翠軒
宣妙院
在縣西北三十里劉漢干佑元年建紹興五年重建
法明院
在縣西南四十里舊名景星唐干符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殊勝院
在縣西北五十里舊名奉國紹興九年重建治平中改今額
西寶相院
在縣西五十里舊名梁興梁天監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紹興二十二年重建
治平院
在縣西七十里舊名廣業唐建中三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慈安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建炎三年建
興化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開寶八年建
護圣院
在縣東南五十里唐干寧元年建
廣嚴院
在縣東一十里慶歷三年建
教院三
集福院
在縣北一十里天圣二年建
崇教院
在縣南二十里大中祥符二年建靖康元年重建
普信院
在縣南四十里舊名興國開寶八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甲乙院二十有三
金像寺
在縣西三十五里舊名圣像五代時韋氏子舍宅建以其初斸地得石佛故名歲久無碑識惟石幢巋然唐垂拱三年立也【舊傳自海上浮至色如乳人取其屑以愈疾焉】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凈梵院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梁天監中建國朝宣和中僧梵臻重建【呂本中記云佛之為說與孔子異乎不異也何以知其不異也以其為教知之孔子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也孔子傳之曾子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矣而佛之教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蓋與大學之說無異者孟子以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而佛之說以天地萬物皆吾心之所見山河大地皆吾身之所有正與孟子之說同吾是以知佛之說與孔子不異也然而區區施設則有若不同者世人惑焉而生異論竭智畢精以相攻詆而卒不測其要則不知其所以異者跡然也雖然跡安所自出哉此非默識心通實至此者不能知其實然也彼方且從事于文字語言不揣其本而欲判其果同與異則亦易惑矣雖然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自佛與孔子使學者知所后先皆然未有不思而得無為而成由思至于無思有為至于無為然后為學之正有意于善者不可忽也妙湛禪師思慧以道德譽望震耀一時其所以教其徒者有終始本末如吾前所陳自頃歲以來所至兵火佛與殿廢不支者多矣臺州仙居縣凈梵院去邑十五里許首建梁天監中宣和盜起清溪延蔓遍浙東院為賊所焚僧梵臻力行士也慨然憫之廣求信士銖積寸累因院舊基規模宏大而一新之誨僧惠宗為之勸首數年而工畢不知其兵火之余也天臺之人咸嘉臻之勤而重其志始佛殿未成眾患無大木可就一夕溪水漲得大木沙磧中殿遂成識者知其有神相也吾以是知有為之功為不可廢由思至于無思有為至于無為天下通論不可易也而世之學佛者率抱虛自大自誦佛號作觀持禁戒悉棄不為曰是有為者非吾所致力也彼蓋不知二者之相須闕一不可本末次第不可誣也觀臻之所以全復舊宇崇飾備具亦可少媿矣梵臻舊從妙湛師游漸滋余潤固久院成妙湛屬本中為記大概不可以已故以佛孔子不異者并告之庶居其屋而游其中知有為無為之相須而佛孔子之所以不異者或有得于斯言也】
萬安院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舊名萬壽唐干符中建國朝天圣六年改今額其地深窈與塵境絕山環水抱有茂竹修林之勝土號方竹源左升崇岡重巒復嶺如屏列可眺可詠舊有斗起亭建炎中薛左丞昂避地居之
福延院
在縣西四十五里天禧三年建舊傳僧清澈卓庵于此有猛虎馴伏焉【許操題云一山屈曲如回肘前有虎眠當水口森陰萬木綠參天秀色崢嶸欲飛走神仙渺囗不可問簫鼓尚能喧耳否朝風暮雨無歲時應是蒼苔暗科斗】
大興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開寶八年建四峰環繞前瞰大溪有巨石屹橫流中狀若牛然故俗號石牛云
正覺院
在縣東南七里舊名珠頭巖開寶八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崇相院
在縣西二十五里舊在溪西平坡名靈峰開寶中建天禧元年以圯于水徙今地仍改今額
精嚴院
在縣西三十里舊名靈泉唐干符五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普勝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后唐長興二年建國朝治平四年賜額
鷲峰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名幽禪宣和中有貞教師主白蓮后學宗之至今懺法禮鷲峰尊者云靖康元年重建
凈居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后廢干道中吳康肅芾俾僧行機重建
善因院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招福唐廣明八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正貞院
在縣東南五十里唐末僧囗靜建國朝紹興二年重建
凈樂院
在縣南七十里唐咸通二年建舊名興樂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廣福院
在縣西一百四十里咸平三年建
明圣院
在縣西一十五里景佑五年建
清修院
在縣西二十五里開寶中建后廢開禧元年重新之
寶積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治平三年建
慧門院
在縣西三十五里景佑五年建仍賜額
梵嚴院
在縣西四十里元佑六年建
普光院
在縣西南八十里
漏澤院
在縣西北二里崇寧三年建蓋奉詔瘞叢骸之地今廢
覺海院
在縣東三十五里建炎三年建今廢
尼院
凈勝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名寶勝俗傳唐時陳長者舍基建晉天福中賜額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仁院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紹興十七年建
明覺院
在縣南三十里紹興二年建
壽寧院
在縣西二十里大觀元年建今廢
寧海
禪院一十有二
崇教寺
在縣西二里舊在縣北三十里名清泉梁天監元年建隋大業元年廢唐干元元年徙今地會昌中廢大中元年復建國朝大中祥符改今額舊有筠軒【左緯詩云只把山為界紅塵自此分竹窗吟聽雪苔石坐看云意靜詩先到心清道自聞深慚王許輩猿鶴舊同群羅適筠軒詩云花憶清軒上都忘居會稽秋聲先在竹月色最宜溪銀漢檐前直玉繩天外低何人倚欄檻為聽下莊雞】
壽寧寺
在縣南一十里舊名白水庵晉義熙元年僧曇猷建時猷自海乘槎至卓錫泉涌故以為名晉天福五年改名海晏國朝淳化元年改今額門外有猷所攜石高數尺許石上有紹圣中高述陳安道以下題字其西三十步有洗腸井其水白色旱澇不損益太宗搜訪名山工部侍郎王化基奏聞至道元年遣內侍裴愈手御書三十軸以賜后多散佚云
凈土院
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名資國唐武德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周弁詩云一徑森森入翠微翠微深處見禪扉倚云殿閣金相照蔽日松杉碧四圍竹汲澗泉寒繞屋雨蒸山靄潤侵衣十年游宦今重到景物依然舊識稀楊杰詩云巖谷連天嶺杉松徹象山路從云外入人自海邊還禪榻紅塵斷經窗白晝閑玉蓮生有處香滿翠微間孫大廉詩云流水元依澗孤云不在山萬緣機慮斷一點凈明還立雪人何在銜花鳥自閑群昏疑網破雄論落人間又詩云白蓮開綠水佛子舊家山凈境無南北塵心有去還林深天籟遠風定水云閑何日逢征騎重來翠巘間】
寶嚴院
在縣北九十二里舊名茶山寶元中建相傳開山初有一白衣道者植茶本于山中故今所產特盛治平中僧宗辯攜之入都獻蔡端明襄蔡謂其品在日鑄上為乞今額
清居院
在縣東一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山絕頂如菡萏舊傳僧曇猷乘槎自海至嘗卓庵焉
廣潤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名普濟晉僧曇猷建國朝大中祥符中改今額
演法院
在縣西南六十里唐景福中僧行恭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慈源院
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舊名龍泉晉天福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法安院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一名古洞淳熙三年僧惠本重建
廣福院
在縣東二百五十里舊名資國太平興國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覺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開寶中建
妙勝院
在縣東海中二百里開寶中建
教院一十有四
永樂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名海云梁天監中居人蔣政舍宅建政蜀人琬之后嘗隱于此故其地名蔣山隋更名海月唐干符中僧道隆重建更名永安國朝治平初改今額元佑中僧禹昭又新之【羅提刑適記云余成童時好讀書而鄉中無文籍惟鄉先生朱叟絳世傳論語毛詩皆無注解余手寫讀之茫然不知義旨之罅隙唯永嘆而已慶歷中有僧智賢師禹昭師皆里釋之秀者同游錢塘傳智者教以余力事明靜大師惟賢通儒書能講五經論語二師性明敏志堅而氣剛各以儒釋二家自負不少下人余因得與二師游假其書叩其論誼日浸淫開發聞此達彼由是知圣賢之門墻有可入者遂尋師訪友以終所業余知經術之為樂權輿于二師也熙寧初余以赴泗水令去鄉凡二十有五年元佑六年始按刑二浙明年春抵鄉曲智賢已謝世惟禹昭師迓余于王愛嶺師雖雪眉松骨老酸成翁其神清氣靜儼然若昔時敘別話舊傷往而感來遂相與泫然流涕師且告余曰此去東南三里即蔣山其院名永樂老身之故棲也愿公臨之因與之踏雪躡翠入長松之徑登堂皇卷簾四顧美乎哉前巖后峰左岡右隴流泉若蛇屈曲而東注東北有峰最高曰石柱師向以多六楞名之也是時春色在物夕陽滿山野花開而百鳥啼微風起而白云亂幽芳可擷逸興俄生于是與師扶欄握手相顧而笑論無生之法盡滌有慮之塵緣言皆投機默而心喻何必須過虎溪然后稱陶潛遠大師之忘形也與明日歸溪南師錄其建院之因求我作記且曰蔣山者蜀人蔣琬之后諱政字文通避地居此人以名山梁天監中舍宅為海云寺隋改曰海月唐末兩為兵寇所焚錢氏干符中鄉人王惠與僧道隆興之吳越王賜名永安本朝淳化中貞惠大師常覺亦增葺焉治平初賜今額禹昭顧棟宇之已隳勸檀那之植福有麻氏者鳩信士率財力新大殿作三門次建法堂僧堂方丈僧房廚庫及賓客之館凡七十楹皆撤舊成新易卑為高始熙寧五年終元佑八年功告畢余得師所錄久弗暇書易路畿右坐潁昌府久要堂竊思之自余登第三紀矣鄉曲少年無登第者亦無僧以儒釋學自負如二師者然則山川秀氣豈絕于吾黨也必將有豪杰之士發憤自奮或儒或釋揚名天下者矣然則余老矣不知能及其見否也因取其所錄暨余與二師相遇之始末及前日歸鄉之新事載之鄙文使吾黨少年他日觀吾文知我起白屋之艱苦在故舊之難忘能自激昂以成厥志此余作記之微意其院之畛域則紀于碑陰云爾】
法昌院
在縣北二十五里舊名赤山菩提唐大順三年建后又改靈山國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玉溪院
在縣東南八十里舊名湫水唐元和五年以湫水潭應禱而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丹邱院
在縣南九十里宋元嘉二年梅長者即所居庵而建以其誦經感丹鳳賜名丹邱靈鳳山國朝開寶中改為院大中祥符中賜今額
集福院
在縣東一百里五代時軍將王德安結廬于此蓋稅場故址也周廣順元年賜名保福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法海院
在縣北一十五里太平興國八年建治平三年賜額
慈尊院
在縣東二十里晉時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延壽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名保安崇壽干德二年建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興梵院
在縣南五十里舊名興國開寶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慈勝院
在縣南七十里舊名慈安景德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靈峰院
在縣東北八十里吳越尚書葉預舍宅建國朝開寶中賜名三峰治平三年改今額
多寶院
在縣西九十里舊名龍祥晉僧曇猷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興教院
在縣西南一百里大龍山舊名興國治平三年改今額
囗囗院
在縣北四十里治平三年建
甲乙院一十有九
崇福院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梁王山俗號梁王寺舊名資福唐武德中建國朝大中祥符中改今額元佑四年僧懷智造藏殿【羅提刑適為之記】有主簿洪皓祠前有古松盤偃詰曲若龍蛇然相傳數百年陰蓋數畝雖畫工不能竟其狀紹熙四年令方懋烈亭其側【王常博澡為之記】
妙相院
在縣東五十步舊在縣西三十步又名赤山梁天監元年建隋大業中廢唐干元元年徙今地吳越寶正三年改海晏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慈云院
在縣西一十五里舊名齊云唐咸通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羅提刑適詩云七十有余歲不曾游此山因尋白云路深入翠微間曉澗煙霞合春巖草木斑誰灰心地火占取一生閑】
瑞相院
在縣東三十五里唐正觀二年建吳越時葉太傅景泰舍基辟之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吉祥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雁蒼唐武德元年建有旃檀觀音僧了性事之甚嚴每禱輒應又有蓬萊徑冰泉皆唐人所名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福興院
在縣南一十里舊名福全庵開寶中剡人王氏舍基建治平三年賜今額
廣修院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舊名觀音唐大順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明智院
在縣北二十五里舊名鄞水石晉會同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智院
在縣北三十里舊名觀音干德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永福院
在縣西四十里舊名柯山太平興國中建蓋僧曇猷駐錫之地
普福院
在縣東五十里舊名保福干德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明恩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唐干元中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大寧院
在縣北六十里舊名新寧晉天福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保寧院
在縣北六十里舊名保安雍熙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明因院
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晉會同中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安住院
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舊名安和唐大順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福圣院
在縣東六十里開寶中建
護法院
在縣東海中二百里太平興國中建
天真院
在縣東海中二百里治平三年建
尼院一
廣報院
在縣西二里嘉定十一年尼普文建十四年賜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