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癸卯秋七月。進士廬綋。任蘇松常鎮督糧道參政。會有屬邑解到餉銀二百四十余兩。綋偶臥病。未及歸帑。付該管漕糧掾張瑞昌暫存笥中。隨奉遣往郡。越三日歸。啟橐視之。已蕩然失所在矣。驚詢守宅人。咸謂曾啟戶而入者。張仆吳勤也。獨臥于戶側者。曹仆陳美也。隨發捕員訊究之。拷掠備至竟夕未得情。次日又窮詰至再。終不得。張掾訴之于城隍又訴之于南莊五仙。十七日五仙忽附乩突入署。周回環繞視之。竟無言而出。少頃同房掾曹璘者。正冠伏枕。忽厲聲疾呼曰。喚張瑞昌來。眾往視之。乃五仙語也。 【 奇極怪極】 昌至即與語曰。爾失銀。乃曹璘之仆陸賢盜去。璘實不知也。賢于初十日丑時。盜銀持歸。欲以授伊父。將銀百兩置諸大門靠櫈適璘父出。賢倉皇卻走。時有菜傭吳茂。歇涼戶外。竊窺。乘閑入挈以歸。詎意非所有。甫至家。母暴卒。幼孩亦以痘殤。而吳茂且患疫。相繼以歿矣。總以取不義之財。故死亡相踵也。其五十兩一封。又家人竊見分散。已不可追。又九十兩。現藏樓下床底。可令曹璘押陸賢歸。速取之。 【 陽世事陰司卻記得明明白白一毫不差。】 眾哄然。欲將陸賢究詢。又厲聲曰。勿加刑。小孩子吃飯且不知饑飽。作此歹事自有報應。我因此事難明。來一剖判也。可打轎去。多拜上大參公。言畢。曹乃睡。少閑。復作土語者云。吾姓沈。本縣人。乃城隍西班。頃南莊移會我主特奉差來。查此銀已換桑皮紙包。亟往取之。不可遲。今我弟兄們。雖做城隍皂隸。所好亦不過杯中而已。 【 鬼皂索酒更奇怪。】 曹遂蘇。茫然不知所以。眾述以告。曹心竊不平。乃挑燈作揭。亦欲訴之于神。仍疑眾為有意相詆也。次早起。欲謁廟后。方領賢歸取銀。以白誣罔。忽又伏枕呼曰。吾乃城隍也。為昨事。往拜南莊。道經此。見曹璘方臥榻。借他來說一明白。 【 一客不煩二主都要借口說明奇極】 這銀子。是陸賢偷去無辭。曹璘并不知也。即吳勤陳美。卻是一段因果。 【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前三世。陸賢是毛家丫鬟。而陳美乃廝役也。毛家將銀十三兩三錢。置之桌上。下廝盜去。害丫鬟逼打。至十九歲。丫鬟身死。因孼重。一世變豬。二世變狗。吳勤不應。將大棍擊之。又將滾水泡之所以有此一椿孼報。 【 原來是前世的冤孼。】 陳美孼輕。今所受不過吊打。吳勤孼重。倍受極刑。即張瑞昌亦因前世欠伊銀一百二十兩。今不應失去銀一百五十兩。多了三十兩。俱令其擔承。若再追賠。則冤冤相報。無已時矣。故令陳美吳勤與之說明。從此各消怨恨可也。又喚孫瑞陳天霖說。你眾人前有稟單。昨晚差皂隸沈卿來此查察。見曹璘又寫一單。說你兩人冤他。曹璘速取單來。果于箱中取出。兩掾訴稱口述南莊之言。并無冤他言語。隨令判官取筆。消此一椿公案。又云曹璘你妻奉齋。并兒女某某。與他何干。都寫在單上。存銀九十兩。陸賢藏之床下。上將瓦蓋。昨晚使女取炭。又竊去三兩。止存八十七兩。可速歸取之。遲則又散矣。 【 頃刻事。神明已知。天下更有那一事。可以瞞得天地。】 總是因果中人。幽冥之中。纖毫不爽。陸賢自有報應。今不必計較也。至大參公。乃忠直好官。祗因憂郁。致有此恙。亦虧他平素持齋。從今亦漸霍然矣。又囑付眾掾。在公門中。正好行方便。做好人。凡人行不好的事。害了人。不必實有是事。只一起了念頭。便是作惡了。有孫掾因喪子。請神問夭死系何孼緣。后尚可得子否。神告之云。死的那里是你兒子。乃是僧人轉劫耳。你前生為娼妓。勾引此僧奸宿。耗其資財。故有此報。凡人有子無子。皆是前因。神將手自指心窩畫云。若要求兒子。也不難。只是這點不壞便有了。 【 原來只要如此也不是難事。】 言畢而去。眾許酬謝。神云。我乃一縣之主。豈詹詹為飲食之故。 【 方是正神說話無柰近世師巫。動輒以正神索祭豈非誣妄之至。】 因見你等至誠。來此說一明白耳。我今回縣矣。曹乃醒。眾皆驚愕。璘次日即歸。從床下索之。果于瓦下得二封。先開視。俱是堊塊。曹益憤然。未至縣二十里。忽見有紅衣人。語云。但將去見盧老爺自然明白。持至署啟封視之。銀也。較兌果八十七兩。事載大參公四照堂集。彰彰可考。丙午九月。大參公于維揚舟次。曾面述之。且言五仙之入署也。余時因臥病。扃中門。五仙云。我與大參公品級平等。須開中門。豈可從角門進。遂啟中門而入。至縣城隍神。則竟未啟中門。得無即由角門而入耶。
嘉慶閑。福建廖某曾充縣吏。遇邑有饑民滋事案。株累百人。某托為失火。將全案燒毀。救人無算。某以失慎獲戾。其子鴻荃。由翰林官至尚書。鴻藻。鴻苞皆為道府。其余兩子。亦登科第。
道光年閑。常州府吏陸喜齡。存心忠厚。遇事為人周旋。其子陸忠。登道光甲午科舉人。其時來任太守者。往往遇其同科。見封翁以年家子禮待之。封翁淡如也。忠現任鹽城縣教諭。
又常州府吏費隆大。遇江陰饑民滋事案。亦托為失火。獲全無算。其子莘。由副貢官至監司。孫開綬。由翰林官至方伯。
吳興某大中丞之先世。有為刑杖手者。雖賤役而居心忠厚。以濟人利物為念。常謂同儕曰。公門里面好修行。吾輩在公門中。不為善。便如入寶山空手回。以是凡遇鄉民之訟者。多為之調解勸息。其貧而理直者。尤力護之。每夕輒以刑杖置便桶中。以小便可以去淤生新。浸久雖杖至血肉狼籍不致糜爛。時有鄧太守者嚴酷。杖人不見血不止。用是全活甚眾。同儕化之。亦多戢其貪戾。翁有子失其名。幼即敏悟。好讀書。嘗自塾中歸。誤沖太守道。為前驅所執。太守見其幼。呵而釋之。歸即發憤曰。安見吾他日不為太守耶。翁笑曰。兒癡矣。我為隸。爾能應試為太守耶。子雖不敢辯。然讀益勤。及長文名藉甚。郡紳多愛重之。翁又素長者。平日極敬禮斯文。以故三學諸生。非但無與為難。且爭促翁。令其子赴試翁不得已而從之。一試。后即補弟子員。后由甲榜。仕至某官。數傳即大中丞。及其弟方伯。翁累封至榮祿大夫。至今簪纓不絕。稱世族焉。 【 本坐花志果】
迪吉錄云。凡救性命。所損無幾。特飽暖者。不知饑寒之苦。匄者緣餓得病。病不能求乞。則愈餓愈病。此不過三四升米調護之。累日便有生意。或乘其菜色將病時早救尤妙。在富人過宿之一費。足救十命矣。師巫一禱賽之費。足救百命矣。千金之子。飲食衣服十省一焉。足救千命矣。若得數人共結一會。申明當事。置一空屋。積草薦其中。以留貧病者。使免風飡水宿之患。則調養易愈。而夭札者少矣。葢人當病時。調護失宜。吹風暴露。空乏憂危。豈有再生之理。試設身處此。痛苦何如。何惜損太倉一粒。不以惠此耶。且均是人耳。我輩若托生非地。便是這等樣子。幸得自足。又欲享豐席盛為子孫長久計。而眼前濟人。一錢不舍。不知水火盜賊。疾病橫災。皆能令家業頓盡。小小福分。亦是天地庇之。豈一吝嗇能致然哉。一旦無常。祗供子孫酒色賭蕩之資。何如積德邀庇于天之為厚也。此理至明。直不思量到耳。 【 此會所費無多。結亦不難。眼前功德。宜急做。切勿錯過。】
高忠憲云。古語云。世閑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憐貧。而濟人不在大費已財。但以方便存心。殘羹剩飯。亦可救饑。敝衣敗絮。亦可御寒。酒筵省得一二品。饋贈省得一二器。少置衣服一二套。省去長物一二件。存些贏余。以濟人急難。去無用可成大用。積小惠可成大德。此為善中一大功課。○羅惟德在寧國時。一日向劉寅喜動顏色曰。今日一大快事。寅問何事曰近貧宗族有數十人。以饑荒遠來乞周庇。所有積蓄。施散幾盡。家大人以上。及諸眷屬無一人阻撓者。為是暢然耳。○興化韓樂吾。家貧。遇荒年。典賣俱盡。止有米二升半有友絕食兩日。告于韓。韓欲分半與之。妻曰明日何以自給。韓曰留之不過遲死一日耳。他死在今日。我尚可遲一日。何忍坐視。竟分與之。夜夢神曰。爾忘已救人。上帝喜。錫爾金一窖。在某處。明日往鋤。果得金一窖。遂成富室。○今人好圖利。暗算刻剝。勒索誘騙雖明知喪其良心而不顧。而世有自然之利。又有不怨之利。偏無人要取。何哉。所謂自然者。多積陰功。諸福自至。這一種利。是收之于天。盡力農事。加倍收入。這一種利。是取之于地。教子積善。后嗣昌大。這一種利。是取之于人。此三利正大光明。而人偏不要取。反取那多怨多爭之利。真大愚也。
暗室燈云。武岡州有一周姓者。衣食稍足。族寡丁弱。居舒楊兩大族之中。是年歲荒冬寒。舒姓有乞兒凍死郊外。距周宅半里余。周夜臥不知。天明舒姓見之。乃約匪徒以人命圖詐。將報官。周懼。賄金五十兩求息。十六人共分之。而地方無賴未得分者。又率眾偕來恫嚇。要金幾百兩。周無柰。往請
關帝圣像。供于郊外。泣拜之。眾懼而散。過數月。分銀諸人內一人忽發狂。自來周門跪拜曰。我只分得銀三兩。但愿你明中去。暗中來云云。每日拜三次。數日而死。又一人繼之。拜祝一如前樣。連死七人。余九人懼。愿退還原銀。求周姓代為懺悔。周不允。十六人盡死。鄉人無不驚恐。
天人相感。報應分明。而世人猶是將信將疑。朦朧過去。不肯著力為善。著力去惡者。其病根大約有五種。一種是資質懦鈍。識見庸愚。將要為善。畏首畏尾。將要改惡。欲舍不舍退縮不前。終成棄物。當思為圣為賢。只是一念。頂天立地。只此一身。但計善惡。不計禍福。則豎起脊梁。病根頓去。一種是今日不為。等待來日。此事不為。等待他事。當面看見。轉背便忘。當思光陰有幾。人命無常。一生懵懂。萬事蹉跎。豈不可嘆。則如坐針氈病根頓去。一種是未做善事。先是夸張。既做善事。要人稱贊只逐虛名。毫無實意。當思積善之心。陰功最大。良賈若虛。盛德若愚。市恩邀譽。識者見鄙。則死心塌地。病根頓去。一種是偶濟一人。便求福報。偶救一物。便求善應。舉念貪懷。遇事冀幸。當思善積于已。福降于天。每以無心。方稱陰騭。有為而為。俱屬次等。則妄念消除。病根頓去。一種是有感而興。有阻便廢。有時而為。無端便輟。心謀不定。善行不堅。當思德以累積。功以崇隆。一念奮發。一念棄委。終身何補。畢世無成。則立著腳根。病根頓去。然此五種病根。只念為善降祥。為惡降殃。八字。則心志自定。氣力自倍。一切沈疴。霍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