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 佛所行贊
  • 曇無讖
  • 2344字
  • 2015-12-12 11:41:26

佛所行贊阿羅藍郁頭藍品第十二

甘蔗月光胄  到彼寂靜林

敬詣于牟尼  大仙阿羅藍

迦藍玄族子  遠見菩薩來

高聲遙贊嘆  安慰言善來

合掌交恭敬  相問安吉不

相勞問畢已  庠序而就坐

梵志見太子  容貌審諦儀

沐浴伏其德  如渴飲甘露

舉手告太子  久知汝出家

斷親愛纏鎖  猶如象脫羈

深智覺慧明  能免斯毒果

古昔明勝王  舍位付其子

如人佩花鬘  朽故而棄舍

未若汝盛年  不受圣王位

觀汝深固志  堪為正法器

當乘智慧舟  超度生死海

凡人誘來學  審才而后教

我今已知汝  堅固決定志

但當任意學  終無隱于子

太子聞其教  歡喜而報言

汝以平等心  善誨無愛憎

但當虛心受  所愿便已獲

夜行得炬火  迷方者蒙導

度海得輕舟  我今亦如是

今已蒙哀許  敢問心所疑

生老病死患  云何而可免

爾時阿羅藍  聞太子所問

自以諸經(jīng)論  略為其解說

汝是機悟士  聰中之第一

今當聽我說  生死起滅義

性變生老死  此五為眾生

性者為純凈  轉變者五大

我覺及與見  隨境根名變

色聲香味觸  是等名境界

手足語二道  是五名業(yè)根

眼耳鼻舌身  是名為覺根

意根兼二義  亦業(yè)亦名覺

性轉變?yōu)橐颉 ≈蛘邽槲?

迦毗羅仙人  及弟子眷屬

于此我要義  修學得解脫

彼迦毗羅者  今波阇波提

覺知生老死  是說名為見

與上相違者  說名為不見

愚癡業(yè)愛欲  是說為轉輪

若住此三種  是眾生不離

不信我疑濫  不別無方便

境界深計著  纏綿于我所

不信顛倒轉  異作亦異解

我說我知覺  我去來我住

如是等計我  是名我作轉

于諸性猶豫  是非不得實

如是不決定  是說名為疑

若說法是我  說彼即是意

亦說覺與業(yè)  諸數(shù)復說我

如是不分別  是說名總攬

愚黠性變等  不了名不別

禮拜誦諸典  殺生祀天祠

水火等為凈  而作解脫想

如是種種見  是名無方便

愚癡所計著  意言語覺業(yè)

及境界計著  是說名為著

諸物悉我所  是名為攝受

如此八種惑  彌淪于生死

諸世間愚夫  攝受于五節(jié)

闇癡與大癡  嗔恚與恐怖

懶惰名為闇  生死名為癡

愛欲名大癡  大人生惑故

懷恨名嗔恚  心懼名恐怖

此愚癡凡夫  計著于五欲

生死大苦本  輪轉五道生

轉生我見聞  我知我所作

緣斯計我故  隨順生死流

此因非性者  果亦非有性

謂彼正思惟  四法向解脫

黠慧與愚闇  顯現(xiàn)不顯現(xiàn)

若知此四法  能離生老死

生老死既盡  逮得無盡處

世間婆羅門  皆悉依此義

修行于梵行  亦為人廣說

太子聞斯說  復問阿羅藍

云何為方便  究竟至何所

行何等梵行  復應齊幾時

何故修梵行  法應至何所

如是諸要義  為我具足說

時彼阿羅藍  如其經(jīng)論說

自以慧方便  更為略分別

初離俗出家  依倚于乞食

廣集諸威儀  奉持于正戒

少欲知足止  精粗任所得

樂獨修閑居  勤習諸經(jīng)論

見貪欲怖畏  及離欲清涼

攝諸根聚落  安心于寂默

離欲惡不善  欲界諸煩惱

遠離生喜樂  得初覺觀禪

既得初禪樂  及與覺觀心

而生奇特想  愚癡心樂著

心依遠離樂  命終生梵天

慧者能自知  方便止覺觀

精勤求上進  第二禪相應

味著彼喜樂  得生光音天

方便離喜樂  增修第三禪

安樂不求勝  生于遍凈天

舍彼意樂者  逮得第四禪

苦樂已俱息  或生解脫想

任彼四禪報  得生廣果天

以彼久壽故  名之為廣果

于彼禪定起  見有身為過

增進修智慧  厭離第四禪

決定增進求  方便除色欲

始自身諸竅  漸次修虛解

終則堅固分  悉成于空觀

略空觀境界  進觀無量識

善于內寂靜  離我及我所

觀察無所有  是無所有處

文闇皮骨離  野鳥離樊籠

遠離于境界  解脫亦復然

是上婆羅門  離形常不盡

慧者應當知  是為真解脫

汝所問方便  及求解脫者

如我上所說  深信者當學

林只沙仙人  及與阇那伽

毗陀波羅沙  及余求道者

悉從于此道  而得真解脫

太子聞彼說  思惟其義趣

發(fā)其先宿緣  而復重請問

聞汝勝智慧  微妙深細義

于知因不舍  則非究竟道

性轉變知因  說言解脫者

我觀是生法  亦為種子法

汝謂我清凈  則是真解脫

若遇因緣會  則應還復縛

猶如彼種子  時地水火風

離散生理乖  遇緣種復生

無知業(yè)因愛  舍則名解者

存我諸眾生  無畢竟解脫

處處舍三種  而復得三勝

以我常有故  彼則微細隨

微細過隨故  心則離方便

壽命得長久  汝謂真解脫

汝言離我所  離者則無有

眾數(shù)既不離  云何離求那

是故有求那  當知非解脫

求尼與求那  義異而體一

若言相離者  終無有是處

暖色離于火  別火不可得

譬如身之前  則無有身者

如是求那前  亦無有求尼

是故先解脫  然后為身縛

又知因離身  或知或無知

若言有知者  則應有所知

若有所知者  則非為解脫

若言無知者  我則無所用

離我而有知  我即同木石

具知其精粗  背粗而崇微

若能一切舍  所作則畢竟

于阿羅藍說  不能悅其心

知非一切智  應行更求勝

往詣郁陀仙  彼亦計有我

雖觀細微境  見想不想過

離想非想住  更無有出涂

以眾生至彼  必當還退轉

菩薩求出故  復舍郁陀仙

更求勝妙道  進登伽阇山

城名苦行林  五比丘先住

見彼五比丘  善攝諸情根

持戒修苦行  居彼苦行林

尼連禪河側  寂靜甚可樂

菩薩即于彼  一處靜思惟

五比丘知彼  精心求解脫

盡心加供養(yǎng)  如敬自在天

謙卑而師事  進止常不離

猶如修行者  諸根隨心轉

菩薩勤方便  當度老病死

專心修苦行  節(jié)身而忘餐

凈心守齋戒  行人所不堪

寂默而禪思  遂經(jīng)歷六年

日食一麻米  形體極消羸

欲求度未度  重惑逾更沈

道由慧解成  不食非其因

四體雖微劣  慧心轉增明

神虛體輕微  名德普流聞

猶如月初生  鳩牟頭華敷

溢國勝名流  士女競來觀

苦形如枯木  垂?jié)M于六年

怖畏生死苦  專求正覺因

自惟非由此  離欲寂觀生

未若我先時  于閻浮樹下

所得未曾有  當知彼是道

道非羸身得  要須身力求

飲食充諸根  根悅令心安

心安順寂靜  靜為禪定筌

由禪知圣法  法力得難得

寂靜離老死  第一離諸垢

如是等妙法  悉由飲食生

思惟斯義已  澡浴尼連濱

浴已欲出池  羸劣莫能起

天神按樹枝  舉手攀而出

時彼山林側  有一牧牛長

長女名難陀  凈居天來告

菩薩在林中  汝應往供養(yǎng)

難陀婆羅阇  歡喜到其所

手貫白珂釧  身服青染衣

青白相映發(fā)  如水凈沈漫

信心增踴躍  稽首菩薩足

敬奉香乳糜  惟垂哀愍受

菩薩受而食  彼得現(xiàn)法果

食已諸根悅  堪受于菩提

身體蒙光澤  德問轉崇高

如百川增海  初月日增明

五比丘見已  驚起嫌怪想

謂其道心退  舍而擇善居

如人得解脫  五大悉遠離

菩薩獨游行  詣彼吉祥樹

當于彼樹下  成等正覺道

其地廣平正  柔澤軟草生

安祥師子步  步步地震動

地動感盲龍  歡喜目開明

言曾見先佛  地動相如今

牟尼德尊長  大地所不勝

步步足履地  轟轟震動聲

妙光照天下  猶若朝日明

五百群青雀  右繞空中旋

柔軟清涼風  隨順而回轉

如斯諸瑞相  悉同過去佛

以是知菩薩  當成正覺道

從彼獲草人  得凈柔軟草

布施于樹下  正身而安坐

加趺不傾動  如龍絞縛身

要不起斯坐  究竟其所作

發(fā)斯真誓言  天龍悉歡喜

清涼微風起  草木不鳴條

一切諸禽獸  寂靜悉無聲

斯皆是菩薩  必成覺道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唐县| 海淀区| 兴和县| 巩留县| 东丽区| 漾濞| 冷水江市| 定远县| 巴彦淖尔市| 惠安县| 通渭县| 石门县| 东山县| 新龙县| 南丰县| 扶沟县| 乌拉特前旗| 竹溪县| 项城市| 客服| 乐昌市| 句容市| 平远县| 黎城县| 平潭县| 岚皋县| 永昌县| 边坝县| 故城县| 鄂伦春自治旗| 阿拉尔市| 伊吾县| 巴中市| 扎兰屯市| 阳高县| 汉沽区| 图们市| 宁城县| 公安县| 游戏| 大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