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芳字名侯,貌魁偉,能挽數石弓。為把總,稔鹽捕以私鹽誣人,動輒破產,罹刑獄;白于當道,力除之。擢吳川游擊。有造孩子酒者,刳胚胎投糟中,吸其氣釀為酒,杯值錢百,罹其毒者無算。事覺,知縣將薄罰釋之。芳曰:『此何如事,不除其人而絕其害,非法意出』。立揭其事于大府,置極刑。后以病免。子塤字仲篪,以從父蔭補福建水師提標左軍守備,遷金門游擊,移臺灣中軍,授烽火門參將,移廣東大鵬營,擢香山副將。香山當廣海門戶,西南諸番舶所輻輳;而澳門紅夷室家雜處,其外零丁諸洋汪洋無際,奸民剽掠,聚散無常。塤內鎮撫、外巡緝,夷民均安,洋盜相戒不入其境。后巨盜曾德度等發覺,獨香山無事。攝碣石總兵,卒于官。塤生長將門,雙目炯炯有光,善騎射,而性溫雅;所至與諸有司和衷相濟,人服其識體(道光舊志)。

蔣晟

蔣晟字景李,侯官人。康熙甲子舉人,授澧陵令。值境多盜,最剔奸弊、練鄉勇,招徠安輯,五載以治。擢刑部主事,奉詔會同福建督撫綏海寇;宣德威,就撫者三百五十人。遷員外郎,復陳靖海六事。轉戶部郎中,管寶泉局,弊竇一清;戶部尚書趙申喬、侍郎王原祁交舉清慎。轉山西道御史,巡視北城,又視南城。卒于官。子迪(雍正舊志)。

陳進(弟昂)

陳進字邦俊,弟昴字邦杰,晉江人。以從平金、廈兩島功,部敘授進副將、昴總兵。康照二十三年,羅剎恃險不庭,據木城為固;進、昴從征,深入不毛,造火瓘、火箭毀其敵樓、破其木城,賊乞降。凱旋,授進粵東參將、昴山西參將。二十九年,擢進鎮湖廣九溪。昴已先鎮湖廣長沙;九溪、長沙要帶洞庭、界紅苗,崇山密菁,猺蠻雜處,進、昴鎮撫有方,人民畏服。未幾,遷進江西袁臨總兵官。皆以年老乞歸。所蒞之地,均建祠立碑。進卒年九十一,昴卒年六十七。子各蔭守備(道光舊志)。

案同安陳昂,道光志誤作昴。此陳昴字邦杰,與陳昂字英士意義同。當亦昂之誤。

黃英

黃英字挺通,羅源人。少失怙,事母兄以孝弟稱。康熙十三年,耿逆變后,濱海尚未靖;英諳水性,從事行間,恢復金、廈及澎湖三十六島,題授左都督。當入覲,以母老不忍離,致稽行期。上詢其故,英以實對。授江南漕標游擊,遷淮安參將、沂州副將,賞戴花翎;擢金門鎮總兵,軍民立祠以祀。康熙六十年,臺灣朱一貴亂,英駐廈門策應。事平,權臺灣鎮總兵。時兵革甫休,民居未集,英綏輯有方,惠行威立,軍民復立祠祀之。旋以老致仕,優游林下者七年。子三:正元、正清、正綱(道光舊志)。

蘇侃(子明良、正德)

蘇侃字直庵,海澄人。康熙十九年,從征金、廈、銅山、南澳四島,平二十九寨。總督姚啟圣薦授山西靈邱路參將,擢浙江臺州副將,又遷洞庭。盜息民安,民祠祀之。以老乞休。

子明良,漳浦營都司。康熙六十年,朱一貴陷臺灣,明良從提督克復之,以功累遷至泉州陸路提督,卒于官。次子正德,臺灣守備,運糧沒于海。皆賜祭葬,蔭襲世職(道光舊志)。

陳致遠(子應橙)

陳致遠(府志作遠致)字子靜,臺灣人。康熙二十二年,以軍功署參將,從提督施瑯攻克澎湖。平臺后,留致遠安插民居,募佃開墾曰園二萬余畝。遷臺灣鎮標左營游擊,尋擢瑞安副將。

子應橙,字天杓,由把總累升守備。六十年,隨征朱一貴,敘功加署都司(道光舊志)。

藍廷珍

藍廷珍宇荊璞。族祖理,已有傳。廷珍少樸拙,耕于野作苦。忽有所懷,喟然曰:『吾其為持戟之士乎』!理移鎮舟山,不遠二千里渡海自請入伍。日習騎射,舞戈揚盾,矯捷如風。又善為火攻,槍炮無虛發。理壯之。康熙三十四年,擢把總。越四載,遷盤石守備。又六年,授溫州鎮右營游擊。追賊于南麂外洋,乘風縱擊,獲其人船賊械。復在鳳凰外洋巡捕賊艘,盡夜窮追,至青水大洋,沈其一舟;又獲其一,斬首十五級,生擒二十七人。當事以為能,調溫鎮中營游擊。甲午夏,在官山外洋捕賊,復追至青水大洋,斬首二十一級,奪二巨艦,擒六十四人。凡汪洋絕島險遠僻深,從來官兵不到之地,窮搜靡遺。洋賊聞風破膽,皆曰:『謹避老藍!他鎮協如嬰兒女耳』。自是威名日盛。諸將多忌嫉者,讒于總督滿保將劾之;提督吳升固爭,謂此兩浙第一良將,滿保未信也。會關東大盜孫森等竊遼陽巨炮戰艦逸入海,圣祖震怒,責成沿海封疆諸臣。滿保入覲,面奉諭旨,由海濱巡行南下,提督偕至溫州。時方憂逸盜未獲,溫帥來迎,問將弁賢否及藍某安在?帥曰:『彼在家觀劇,未暇也』。滿保怒,據帥揭密繕疏,明晨將上之。舟次瑞安,廷珍跪迎于江滸。滿保曰:『觀劇忙耶!何為來此』?聲色俱厲。廷珍從容言,某于某日乃自海面緝賊來,在黑水外洋與賊大戰,斬級落水甚多,擒逸盜孫森等九十余人,盡獲其戰艦贓物炮械。滿保愕然曰:『有是哉!幾失吾良將也』!召入舟,厚撫之。提督吳繼至,笑曰:『何如?余言不謬乎』?于是改彈章為薦牘,時丁酉夏四月也。

己亥春,超遷澎湖副將。夏秋間,授南澳總兵官。尋攝理碣石、潮州二鎮務。辛丑夏,臺灣朱一貴反。五月七日,警報至,即簡師徒、治軍需,慨然以征討為己任,條陳進兵事宜。略云:朱一貴偶爾鳥合,尚未知戰守紀律為何事;當即命將出師,星夜進討如救焚拯溺,勿容稍緩。彼不意官軍猝至,必將手足忙亂,倉皇散走;此迅雷不及掩耳之道也。若俟奉報請旨而后發兵,動逾數月,賊膽必大,規模漸立、謀士漸出,羽翮漸成,則燎原之火正須大費撲滅耳。控制臺灣,惟廈門最為扼要;形勢所在,便于指揮。

莫如疾驅南下,住札廈門,督師進剿、籌劃糧餉諸凡機宜,呼應便捷云云。時滿保聞變,屈指浙、閩諸大帥惟藍總兵可任;已飛檄調廷珍,而自兼程趨廈。途接廷珍條議,意見吻合,大喜。委令總統水陸大軍,領戰船四百余號、官兵一萬二千員名,前赴征剿。六月十一日到澎湖,用間諜得賊中情狀,謀于提督施世鏢曰:『群盜皆鳥合不足憂,一攻即靡;但其眾至十數萬,誅之不可勝誅,且多殺生靈無益,今但張檄止殲巨魁,余勿問,皆令自新,則人人有生之樂、無死之心,可不血刃平也』。施從之。十有六日黎明,師逼鹿耳門,賊眾扼險迎敵。前鋒林亮、董方冒死直前攻擊,廷珍率大軍繼之,遂敗賊眾,奪取鹿耳門;乘勝進攻安平鎮,拔之。戒將弁入郡之日,無妄殺掠。遍檄市里,門書「大清良民」者即為良民;自是賊脅從者多解散。十有七日,鏖戰于四鯤身,大敗之,追至七鯤身、瀨口。詰朝,遣將以小艇載火具,敗賊于涂墼埕、水仔尾,毀其戰艦。十九日,賊以數萬眾蜂擁牛車、架炮列盾為陣來戰。廷珍親督大炮,連環迸發,指揮將士賈勇爭先,遂破其陣。復遣舟師以小艇附岸夾擊,賊眾大敗,淹斃千余人;于是賊退保府治。世驃用降者計,夜遣林亮、董方、魏大猷、洪平率兵一千二百名從西港仔暗渡出府治之背。廷珍曰:『此誠奇計。顧賊眾兵單,脫有失,賊難制矣』!即馳入施營,謂曰:『公宜遣將弁于瀨口、涂墼埕等處分道夾擊,某當親率大軍疾繼林亮等之后,方可萬全。賊聞我師北來,必棄營遁;府治恢復,在此兩日間耳』。遂乘夜進發,抵西仔。二十二日黎明,在竿寮鄉登岸,令空舟悉回安平,示軍士必死,無有還心。曰:『今日戰勝,明當直抵府治耳』。言未已,諜者報賊在蘇厝甲,與林亮、魏大猷決戰,勢甚張。廷珍分兵八隊為四正四奇,而自將中軍馳赴之。賊望見,驚曰:『此老藍旗幟也』!廷珍縱兵大戰,賊稍卻;急乘勝崩之,賊大敗。薄暮,至犁頭標屯扎。料賊必夤夜劫營,漏初下,傳令撤去賬房、卷旗幟。露刃伏芒蔗間。夜未半,賊至,弗見大營,方驚顧,忽金鼓大震,我軍突出,四面擊之,賊大亂,自相攻殺。比曉,追敗之于木柵仔,復敗之于蔦松溪、朱一貴率余賊逸去。遂入府治,秋毫無所犯。計自進兵以來,纔七日耳。于是,分遣諸將復南北二路。朱一貴走灣里溪,大軍追至茅港尾、鐵線橋,及之于鹽水港。朱一貴走下加冬,廷珍密購楊旭、主仁和、楊石、楊雄等,給與守備、千總銜扎,令糾合莊民誘致朱一貴于溝尾莊。閏月八日,朱一貴及王玉金、翁飛虎、張阿山、吳外、陳印、李勇、陳正達、盧朱等皆就擒,于是林曹、林騫、林璉、鄭惟晃、張看等皆向大軍乞降。南北二路弁兵擒斬賊目顏子京、鄭定瑞、楊來、萬和尚,安撫各處莊社民番,臺地悉平。廷珍奉檄署理臺鎮總兵官事,仍總征兵。七月,南路阿猴林余孽繼起,復討平之,降江國論、鄭元長等。遣千總陳章渡海入瑯嶠,招降劉國基、薛菊,散其余黨。巳而陳福壽等后先俱至,皆渠魁也;為之美衣服,恣其出入炫耀以動逸賊,使悉來歸。九月,施世驃卒,廷珍奉檄署理提督印務。招撫杜君英、杜會三父子,獲黃殿、黃日升、郭國正、張岳。鹽水港、六加甸、紅毛寮諸孽先后思逞,悉皆擒滅,梟楊君、林君、李明、黃輝、卓敬等于市。石壁寮余孽復叛,發兵擒獲蘇清、林阿尾、王教等十五人,皆斬之。又擒獲賊黨陳成、鄭文苑等十三人。

康熙六十一年,廷議改設臺澎總兵官于澎湖,臺灣府治設陸路副將,調廷珍赴澎鎮守。將行,南路下淡水、北路八掌溪奸民相繼作亂,復發兵剿擒;并遣諸將分道搜山,先后獲林亨、顏煙、李慶、黃潛等二十一人。六月,詔總兵官仍駐臺灣,廷珍遂為臺鎮,從征將士以次班師。雍正元年春,逸盜楊合復謀作亂,遣外委陳栩等捕之。又遣千總何勉擒獲王忠、劉富生等,臺灣匪類盡絕。

十月,特授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世襲三等阿達哈哈番。既抵任,將弁行陣,整頓一新。立巡防之法,數千里波恬浪靜,商賈晏然。凡關系地方有裨軍國事務,竭智殫誠,不遺余力。信賞必罰,雖親故無所私。一草一木,不以擾民兵。而于賢才則深加愛惜,必力為揚薦,引與同升多至節鉞者,偏裨以下難更仆數。以雍正七年仲冬二十有七日卒于官,年六十六。

自幼失學,壯力農,將略若有天授,指畫謀謨皆合古法。居官以政學,征臺后益諳練,胸中朗朗,點竄幕稿,皆中窾會。雍正三年入覲,先后賜予凡二十四次。病聞,遣太醫院馳驛診視;至省,遇遺疏乃還。賜帑金二千兩治喪,贈太子少保,全體祭葬,謚「襄毅」(鹿州初集)。

吳升

吳升字瑞添、永定人。康熙間,以行伍拔臺灣南路營把總。從平朱一貴有功,賜蟒緞彤弓。歷官溫州游擊。捍賊衛民,不辭勞瘁。歷遷太湖水師游擊,終太湖副將。溫州兵民為之立祠立碑(道光舊志)。

黃元驥

黃元驥字德臣,晉江人,由海上歸命。康熙聞,授南昌知府。值吳逆竊據袁、臨各郡,簡親王帥師屯南昌,征討四出,軍興旁午,一切軍需皆倚辦焉。擢江西驛鹽道。師行絡繹,官船不敷,元驥為之立法,按船給票,約以曾載兵一次者后免再應。于是民船四集,有余船可供商旅,百貨流通,預備糗糧芻茭俱集水次。一夕,王諭明旦出師,恐糧與舟難猝辦,則曰:『已備矣』!黎明,官兵登舟,百物無缺。時南昌戒嚴,城門書閉。元驥以城中多留百姓,無益實用、且耗米榖,乃留壯丁守屋,余縱其它出,男婦子女以億萬計。時元驥以道兼府,又攝臬事;日議軍政、夜批文移,裁決如流。

擢廣西按察使。會大兵由粵進滇討吳逆,將軍賴塔素知元驥才,移書總督金光祖委司轉餉。兼程直趨百色,宣布德威,苗蠻向應,建議就地募夫充運。又行圖轉遞運法:自竹州塘直抵滇省,計里設塘、塘有目,計塘設站、站有長。一夫斗米、一行十里,以炮為信;逐塘遞接、按程交替,更番休息。先至者,別出賞旌之。前后運糧數百萬,日用夫六千六百名;于口糧外,加賞銀二分。人心踴躍,叢山迭嶺間,挽運如飛。滇南軍前數十萬征師咸歌騰飽以至凱捷,元驥力也。

擢山東布政使。首革例金,以蘇民困。登萊舊界外地,元驥護巡撫時以海宇既康,特疏入請,令民歸故居,復就業。海濱弛禁,聽民采捕,民以富饒。致仕歸,有司毫無干請。卒,祀廣西名宦。子良佐(道光舊志)。

陳俞侯

陳俞侯字揚卿,一字欒公,晉江人,由海上歸命。康熙間,授濟東道。督賑高唐、茌平、清平、夏津,皆有法。州縣供億,一切罷卻。攝濟寧道,奉榷往來雜糧市舶,纖塵不染,毫無留難。康熙二十二年、二十八年,上兩次南巡,督理驛站,無誤公、無擾民。攝糧道兼董德州豢養上駟院馬,事屬創始,無不合宜。調補永昌道參議,擢四川副使。以年老告歸,卒年七十有六。子元煥、元焱、元燠(道光舊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左旗| 平陆县| 吉安市| 田东县| 娄烦县| 大冶市| 买车| 庐江县| 纳雍县| 得荣县| 天等县| 临洮县| 鹤岗市| 杨浦区| 明溪县| 兴城市| 淳化县| 漾濞| 富蕴县| 定兴县| 高雄市| 富蕴县| 江陵县| 环江| 阿合奇县| 绥德县| 遂平县| 绥芬河市| 吉林市| 大关县| 新沂市| 奉贤区| 通海县| 信阳市| 拜城县| 广德县| 渝北区| 湾仔区| 余姚市| 炉霍县| 吴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