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8章 儼若思齋梅華問答編(13)

  • 古書隱樓藏書
  • (清)閔一得
  • 4971字
  • 2015-12-12 10:50:41

蚌腹珠曾剖,雞窠卵易尋。無中生有物,神氣自相侵。

言微物尚知靜專以迄有成,似蚌含珠,似雞哺卵,皆屬無中能生有物。可見人之丹道須要恒誠,只在神注不移,專氣致柔,密密綿綿,自相侵射而已。

右第五十五章。此以物譬人,并寓以分胎后自然溫養之道,可以人而不如物乎?

神氣非子母,身心豈夫婦。但要合天機,誰識結丹處。

此因前代師傳丹書,每有子母夫婦字樣,以喻神氣身心。子母之喻未免支離,夫婦之喻陷入妄作,故特點明是喻神氣身心,非真子母夫婦。教人勿泥其文,但要知時明令,合天之機,始于有為,終于無為,凝煉陰精,化作陽神,神凝氣聚,自然丹成。若問結丹之處,只在無相幽獨之中生完實相,不過養氣之實者致之靜虛,凝神之虛者還吾篤實,久而剛健,遂有光輝,故得陽神現而天氣歸焉,誰能識之?

右第五十六章。辟除覓空妄見,闡明運用真機。

丹頭初結處,藥物已凝時。龍虎交相戰,東君總不知。

言當氣得精兼而上透,精遂凝氣以成神,此為丹頭初結之處,即是藥物已凝之時,當知精凝于氣如龍虎之交戰,吾之正令早已退藏于密,不識不知,故氣自戰勝。張子所謂“戰罷方能見圣人”也。

右第五十七章,此再點明交結烹煉只在一刻之中,并以破除四十九章內捉寄等語,教人知來藏往,勿忘勿助而已。

旁門并小法,異術及閑言。金液還丹訣,渾無第二門。

言此金液還丹正訣,乃與佛祖大乘正宗、孔門中庸至道同一不二法門。不比旁門異術令人惹禍招殃,小法閑言令人徒費功力也。(陽林謹按:旁門異術,我師向未指明,林未知其詳。惟讀南宗四祖陳泥丸真人《翠虛吟》,勘辨邪正,猶如杲日之麗青天,附述于后以備參考)

右第五十八章。教人學道擇訣須明,必須正邪兩辨,方不誤入旁門也。

貴賤并高下,夫妻與弟兄。修仙如有分,皆可看丹經。

言此修仙之道,不論貴賤男女,只要安分勤業,發個肯心,即是有分之人,總是仙家眷屬。此等丹經,人人皆可看也。

右第五十九章。乃勸勉大眾之辭,謂皆可與共學也。

屋破修容易,藥枯生不難。但知歸復法,金寶積如山。

上章既言人人可修,猶恐世間髦士誤聽異術閑言,自嘆藥枯,不作修仙之想。殊不知全真上品丹道,取材只憑神氣,神氣通天貫地,并無老少之分。但有一刻之神思凝靜,即是一刻之谷神,有一刻之志氣清明,即是一刻之元氣。肯安此刻之神以自守,即養此刻之氣以周行。從此密密綿綿,久而弗懈,則氣以養神,神凝氣聚,而精自生氣。精日滋而神自旺,神水灌注,氣海充盈,自有陽氣升騰上透,凝精成神。神完氣足,返老還嬰,即是歸復之法。藥生何難?故特以屋喻身,但肯修筑,便易完好。身中之藥,要生不難,只要正念收攝身心,髦藏于密,自得神歸氣復。日積月累,猶夫屋中金寶,堆積如山,紫陽張子所謂“真金起屋幾時枯”,同喻此也。

右第六十章。此承上章,并以勸勉老年人亦可修煉。總之,一息尚存,性命猶為我有,神能兀兀,氣自綿綿,此志正不容稍懈也。其下三章,遂言歸復之法。

魂魄成三性,精神會五行。就中分四象,攢簇結胎精。

吾人性本一,乃天所付畀于我心,而魂魄系肝肺之所藏,原不容與心并立。瞿君以謂:“人未修煉,是非之心固是本性。其枝節分歧,趨同紛擾,乃魂之所為;偏倚堅執,枉直不顧,乃魄之所為。”李善《文選注》曰:“魂者身之精,魄者性之決,皆能分真性之權者也。”此理甚為明確。是以常人遇事,初念極明,乃根于心,即是真意;倏轉一念,乃魂所發,其中雖疑,尚不甚惡;及至三念而決,乃魄所生,其中純陰,全是私意。夫人只一性,而心因物誘,不能自辨賢奸,竟讓魂魄與意參主于中,遂成一國三公之勢,故曰“魂魄成三性”。然而東木之魂,實生南火之神,西金之魄,實生北水之精。丹道取材乎精神,精神實資生于魂魄,是魂魄為精神之母,精神乃性命之符。故必會五行而一之,方克成全乎丹道。經云:“欲誠其意,先致其知,知致則窮理而性見。”故修煉之士必先窮理盡性,大為之防,性盡則心自剛健,大權不復旁移。一面團聚精神、立定篤信謹守之主意,就中分魂魄精神為四象,凝精以斂魄,安神以藏魂,精神資生于魂魄,魂魄遂收攝于精神。惟時意正清靜,四象遂攢簇于宥密之中,則是會聚五行之氣為一氣,凝然大定結成胎精。張子所謂“兩般合藥方成,點化魂靈魄圣”是也。魂魄既化,精神自凝,而吾之性情可得而正定矣!此章與上文四十五章參觀更妙。

右第六十一章。此承上兩章,發明窮理盡性為修道之要務,性定可與適道矣!

定志求鉛汞,灰心覓土金。方知真一竅,誰識此幽深。

志者,我性中所指之事也,即吾之素志。土金者,謂靜如純陰坤土中藏一點干金,即戊寄于坤而成坎,乃吾正念之初動時也。此承上章而言性定則志亦定,從此七竅歸根于一,專志冥心,即是求取陽氣陰精之法。氣精既覺齊來,仍須冥心如灰,即是覓取真意、包藏精神之道。由是神凝氣寂,同歸于真實無妄一竅之內,自然混化成丹。白子所謂“用志不紛,乃凝于神。灰心冥冥,金丹內成”,如此幽淵深沉之學,誰能識之?

右第六十二章。此亦承上章,發明立命之功訣。命立可與立矣!

造化無根蒂,陰陽有本源。這些真妙處,父子不相傳。

無名天地之始,造化以之為根蒂;有名萬物之母,陰陽以之為本源。固矣!然此玄玄妙竅,但可以心領,未易言傳,姑先就造化陰陽名義言之。夫造化者,天獨操之權以生死人物,天然有為之道也;陰陽者,人與天地萬物并根乎無極元始之一氣,不生不滅,虛無自然中無為之道也。無中生有為之造,即有還無謂之化,以生滅言也;動極而靜則為陰,靜極復動即為陽,以通復言也。生滅屬形質,通復屬精神。夫人與物之形質皆由于精神之所凝,則人得陰精陽氣于厥初而生神,即為有生之根蒂,何以此章特言無為根蒂耶?只因世人不知歸復所本乎父母以天然精氣構成此身,一屆脫胎斷臍即不啻根斷蒂落。雖所得于大造之精神有多寡之不同為壽命之定數,賢者延之稍長,不肖者促之即短,智者愚者不延不促,而順之囿之則盡數以終,遲早總歸于消化,仍入于大造之爐中,故人物皆難逃乎氣數。人之生年月日謂之命造,死年月日謂之化命,《勸善文》中有延壽長命,促壽短命,以及算盡則死之說,總謂有形必滅、有造必化,故曰“造化無根蒂”也。若夫人身中之陰精陽氣,雖亦根于天之所賦,然天地亦本此陰陽以成象成體,天地不過能忘象忘體,不以氣質累其神,故遂資此陰陽造生夫人物。人為萬物之最靈,知崇禮卑、效天法地、虛心實腹、養其無形,其中二氣之運行,即無極元始之一氣一樣盈虛消長,如魚在水,刻刻貫通。不過不知歸復者,如分水之一勺,如得土之一撮,玩弄不久,勺破撮散而水歸大海、士委大地矣。能自歸復者,則原自通乎本源,即此一勺水保之而忘其勺之用,則無時不逢其源,即此一撮土安之而克自敦乎仁,即無時不培其基,恒久而不已,則聚水成湖、累土成山,浸假而充湖之量以為海,遂涵虛而混太清,凝聚而擴山之廣以為地,遂厚重而載華岳,皆此勺水撮土之本來面目也。人之積精累氣以成神,凝虛養浩以成道,乃屬本源內應得之事。老子所謂“谷神不死”,即與天地同根于玄牝之門矣!故曰“陰陽有本源”也。然此乃中品說法也。若夫上品丹法,自有一著先機、直捷孔道,可以一觸而頓證之玄關,自然妙見妙知,直體夫《道德》首章,而知人之神與天地同一造化,即同一元始妙無為根蒂。人之氣與萬物均秉陰陽,即均秉靈寶妙有為本源,更不比聚眾積士之煩難,只本一念至誠、不貳不息,即是功無間斷,返還甚速也。故但就造化言陰陽,則陰陽已落于后天,在人為色身,壽命不延不促,守死善道,即大人之“后天而奉天時”也。是以顏子不為殀,非言其有造必化色身也,指夫能“常無以觀其妙”者言也;盜跖不為壽,乃言其有造必化之色身也,為夫不知“常無以觀其妙”者言也。如統乎陰陽論造化,則造化悉本乎先天,在人為法身,慧命果能復其本、還其源,則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即大人之“先天而天不違”也。是以眾生之輪回于六道,轉輪圣王之不得為如來,因其以法身殉陰陽之好惡,未能“常有以觀其徼”也;文帝之一十七世身,老子之八十一化,是以法身循乎陰陽之動靜,斯能“常有以觀其徼”也。故曰:“色身憑造化,由天不由己”,以己無根蒂可憑也;“法身貫陰陽,由我不由天”,以我有本源可貫也。天亦佑之,吉無不利者也。然而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固為有之本源,有即為無之根蒂。是則有無即動靜也,動靜即陰陽也;陰陽即造化也,造化即有無也。吾更不辨何有何無、何陰何陽、何造何化,但就我之一動一靜,互為其根,無惡無好,遵王之道。即色身以長養法身,則聚處為形,散處為氣;本法身以穩固色易,靜則為金丹,動即為霹靂。何生何死?何存何亡?孟子所謂“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何嘗有生死之分耶?又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在焉”,何嘗有存亡之別耶?夫亦可以恍然于常應常靜者之自在矣!夫氣猶水也,神猶土也。氣,命所憑也;神,性所托也。智者樂水以養氣,行其所無事而不鑿,即以養其慧也;仁者樂山以凝神,安土敦乎仁而不遷,即以養其定也。吾姑窮致此性命兼修之理,先心以藏神,安神以息念,忘念以養形,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是得顏子之坐忘,即盡我性以致乎命,更能忘虛以合道,則天亦縱之將圣,自然元命復而元性還。性命完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遂并合乎先天元始之一氣,即是與道合真,貫古今而常存,參天地而不貳,動則為太極之永貞,流行而無滯;靜則為無極之真一,得主而有常。夫即有常,則無常者皆歸掌握;無滯,則有滯者亦會貫通。先儒周子所謂“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無極固無,太極即有也,造化之根、陰陽之本固在是也,而豈甘被陰陽束縛在五行之中,空自貪生怕死、較有論無?要當直采其根本,會得其樞要,超出乎造化之窠臼,方可名為得道之士矣!這些真正妙處,色法生死交關,若不自體自悟,窮理盡性,皈神真師幕下,大家正念當空,無聲無臭,印證一番,從而自定自立、自返自還、自歸自復、自成自證、自解自脫,雖父子之至恩有不能相傳者也。吾龍門七祖昆陽王子所以說到“了悟生死”之后而曰:“認得真,連夜走,覓個拄兒無一有;空空蕩蕩獨修行,不渴不饑天地壽。”二十二章注內所述“用六”之“利永貞”,而“用九”之“見群龍無首吉”也,如是如是。

右第六十三章。此承上四章,姑就中品闡法,戒之以造化之無根蒂,董之以陰陽之有本源,顯現窮理盡性之端倪,教人自己體認,了悟生死,直臻妙有妙無之圣境,以返本還源,愜與上品丹法修證無異,乃知孔子所謂“原始及終,故知死生之說”,即此之謂也。得此真妙可與權矣。此為通篇眼目點睛特筆,并以發明上文第四十九章至五十四章煉成谷神之總訣,以起下文各章之意。《周易系辭傳》“原始及終”,及字見漢儒注本:“言人能原始以及終,故知生死之說也。”語意極亮,今從之。

留汞居金鼎,將鉛入玉池。主賓無左右,只要識嬰兒。

汞指神,鉛指氣。金鼎指人身中,上有天谷,即嬰兒時藏神之府也。玉池指人身中,中有應谷,即嬰兒時藏氣之府也。嬰兒指元命即復,谷神初化之陽神也。此承上文五十四章元命來復之際而言。此神已由應谷寄宮養到充足,乘氣騰轉周天,移歸本位泥丸宮中,遂留居于天谷,是為谷神。石子謂是分胎,白子謂之移神換鼎,故曰“留汞居金鼎”。而氣亦自復其本位,入于應谷絳宮,故曰“將鉛入玉池”,此不假作為,自然轉移。張子《悟真篇》云:“用將須分左右軍,饒他為主我為賓。”此章特為剖晰其旨,教人饒氣為主而神為賓,并無左右之分,與道合一而歸于不死不生。惟神安藏于密,不于分外造作以求生,是以氣亦浩然,權且留神以不死。此惟嬰兒為能如是純氣之守也,故曰“主賓無左右,只要識嬰兒”。教人此際得此陽神,正與嬰兒初生無異,只要如嬰兒純氣以守純陽之體,則陽神自壯長矣!

右第六十四章。統上九章,皆以發明窮理盡性之微旨,以致元命來復之由,及命復時自然之功用。下章遂言溫養之道。

黃婆雙乳美,丁老片心慈。溫養無他術,無中養就兒。

丁老指心,言命復時已如上章功訣,安頓停當即無所事。只要其人不自執以為有,仍自養其無相之神,主清靜以拳拳,賓鉛汞而穆穆,則氣自流行滋養神室。如姆哺兒,任其吸飲,心亦慈祥,順氣所行,常常顧復,故得遍體溫潤,養就嬰兒自然長大,更無他術也。無中者,中不自有之意。《金剛經》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皆非也,必用觀自在之法,只是忘形忘氣以養其不神之神而已矣!

右第六十五章。此承上章,發明溫養時之火候,只是忘形一訣為長養谷神之道。

繹闕翔青鳳,丹田養玉蟾。壺中天不夜,白雪落纖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州县| 安吉县| 甘孜| 黎城县| 西吉县| 凤阳县| 米脂县| 枝江市| 西贡区| 绥中县| 上林县| 屯留县| 微山县| 三穗县| 麻栗坡县| 方正县| 平南县| 波密县| 曲沃县| 余干县| 宾川县| 武川县| 泗水县| 蚌埠市| 会同县| 永善县| 武定县| 华容县| 鲁甸县| 游戏| 赤城县| 乐亭县| 基隆市| 辰溪县| 靖州| 武威市| 阿克苏市| 深泽县| 微博| 阜南县|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