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早逝的英才
夜晚,仰望蒼穹,星漢燦爛,寂靜的銀河中有離我們億萬光年的恒星,也有不斷移動的行星,還有飛逝而過的流星。流星,雖然忽閃而過,但是亮度超過遙遠的恒星。瞬間消失在星空的流星是星空中的匆匆過客,為星空增加了動感和光亮,是宇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當我看到明亮的流星在空中劃過,就想起一位革命先烈——張子華。他短短的28年人生,卻在黨史中留下重重的一筆。他的生命如同流星一樣短暫,他的業績如同流星一樣光亮,一樣不可或缺,永載史冊。
張子華出生邊遠寧夏的一個富裕家庭,16歲被家里送到北平(北京)讀書深造。父輩要他完成學業出國留學,繼承家業,光宗耀祖。而他考慮的是國家、民族的大事,而不是個人的前途。他立志要改變中國羸弱、受人欺凌的命運,為建立一個強盛、富裕的中國而奮斗。他到北平(北京)后違背家庭的愿望,接受馬列主義新思想,16歲便毅然參加共產黨,投身革命。1930年,大革命失敗后革命處于低潮,他冒著殺頭、被捕的危險,活躍于北平(北京)、天津、唐山一帶。脫下學生裝,穿上工人服,下礦井,和工人一起背煤,領導門頭溝煤礦工人、唐山五礦工人罷工;在天津碼頭、紗廠工人中進行革命活動;同時,他在學生中開展工作;不忘家鄉,組織寧夏旅平學生會,介紹他們加入反帝大同盟。后來,這些同志成為寧夏的革命骨干力量。
革命處于低潮,黨組織不斷受到破壞,他不斷變換組織系統,變換崗位:工人、學生、軍人、巡檢員,但是從來沒有脫離中國共產黨黨組織。他走到哪干到哪,在每個崗位都不辱使命,干出成績。1934年9月,他受中共北方局委派到陜北游擊區巡視工作。面對敵人的圍剿,陜北、陜甘兩塊根據地必須聯合起來。但是,歷史上這兩個根據地的負責人有些分歧與誤會。張子華了解到情況,當機立斷給陜甘根據地負責人劉志丹寫信分析利害,希望兩個特委召開聯席會議,由劉志丹統一指揮部隊。這時,他只有20歲。這些措施為打退敵人的進攻,擴大根據地創造了條件。他的名字載入了陜甘寧根據地的史冊。后來,全國各個根據地相繼失守,西北這塊根據地成為唯一的紅色根據地,成為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的落腳點。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入,從關外到關內,步步深入。大敵當前,國共兩黨為了民族的利益,尋求第二次合作時,張子華擔任國共之間的聯絡員,在歷史轉折的緊要關頭,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任務。他與張學良交朋友,四次安然突破封鎖線,往來于陜北瓦窯堡、保安與南京、上海、廣州之間。此時他僅21歲。當時蔣介石派幾十萬大軍圍剿紅軍,國共處于交戰狀態,進出蘇區十分困難、危險。國共談判極端秘密。國民黨消滅中國共產黨的決心不死,談判隨時都會有變化,隨時都會中斷。一旦談判中斷,暴露在敵人面前的張子華,隨時都有生命危險,1936年夏張子華就被關入監獄。張子華有膽有識,與國民黨代表及他們的領導陳立夫斗智、斗勇,順利完成任務。
他數次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表揚。1936年11月,他回到陜北,擔任中共統戰聯絡局副局長、周恩來的秘書。西安事變后,他隨周恩來一起到達西安,以周恩來秘書、八路軍總部參謀身份進行統戰工作,并到銀川,與馬鴻逵談判。
當我們看到現在二十多歲的青年人還是個孩子,是那么的幼稚、甚至還離不開父母的呵護,再看張子華,16歲參加共產黨,二十幾歲已作出一番事業,深感到他們那一代人的偉大和不朽。
張子華如同流星消失在浩瀚的星空之中,但他曾照亮了天空。他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是他的一生豐富而有意義。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高級研究員
李海文
2010年9月13日于北京毛家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