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得人才者得天下(1)
- 讀史悟玄機:中國歷史中的鐵血規則
- 呂叔春主編
- 4922字
- 2015-12-09 18:00:58
自古以來,人才就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無數歷史事實也證明了得人才者才能得天下這一真理。因為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即使你再聰明,也不能憑借個人的智慧打得天下。所謂“三個臭皮匠頂過諸葛亮”就是這個道理。歷代凡有所作為的人物都是善于發揮人才智慧和力量的人。
1.微瑕無損于白玉之美
一張白紙上有一個黑點,大多數人都只看到了那個黑點,卻無視于黑點周圍的潔白,便白白浪費了一張原本利用價值很高的紙。同樣,一個人就同這張紙一樣,用人者不能只盯著他身上的黑點,而把他整個人都否定了,那樣是對人才的浪費,要知道微瑕無損于白玉之美。
春秋時子思住在衛國,向衛國君主推舉荀變說:“荀變的才干,足以帶領500輛戰車作戰,他可以做軍中的統帥,得到了他就天下無敵手了。”衛君說:“我知道他的才干,可以做大將,但是荀變做小官時,到百姓家去收租,吃了人家兩個雞蛋,所以我不想用他。”子思說:“英明的人用人,就像高明的木匠選用木材,取它能用的部分,放棄無用的部分。杞樹梓樹有一抱之圍大,而有幾尺的腐壞,好的木匠還是不放棄,什么原因?因為它無用的地方很微小,好的部分能做成很珍貴的器具。如今您處在戰亂之世,正需要上上的人才,而以兩個雞蛋就放棄了棟梁之材,這樣的事要讓鄰國知道了,恐怕不好。”衛君連連向子思道謝,并說:“我接受您的教導。”
險些因為兩個雞蛋,而葬送了一個軍事統帥,埋沒了人才,要不是衛君能夠認真聽取子思的意見,哪里再去找一個領兵打仗的干將?
為官之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因為忍受不了一點小事,就放棄具有大才干的人,而任用那些沒有毛病、也沒有才干的人。
且說衛國人寧戚,每當他在車旁喂牛,就敲著牛角高歌。齊桓公見了,認為他非同尋常,就打算起用他管理國家。臣子們聽說了此事,覺得為慎重起見,應多了解一下有關寧戚的背景,就勸齊桓公說:“衛國距離我們齊國不遠,可以派人去那里先打聽一下寧戚的情況,若他果然是個有才有德之人,再使用他也不算晚呀!”
齊桓公聽了以后,說:“你們之所以建議我派人去打聽,是惟恐寧戚有些什么小毛病、小錯誤,對他不放心的緣故。如果僅僅因為一個有才能的人有些小缺點、小毛病而舍棄他,不使用他的才能,這正是別人失去天下賢士的原因。”結果,齊桓公力排眾議,提拔重用了寧戚,讓他做了上卿。
正是齊桓公充分認識到了作為一個統治者,在用人方面應該看重什么,不應該看重什么,所以他才能不計較人才的小毛病,重用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賢士,自己才得以成為霸主。如果不這樣,不看人的主流,用條款去限制人才,哪一個人能夠符合標準被重用呢?所以,做官的人想要得到有才能的人的輔佐,就得不糾其人的小節,容忍他的小過失。
有一次,秦穆公對伯樂說:“您已經老了,您的兒子、侄子有沒有會相馬的?”伯樂回答說:“我有一個朋友善于識別馬,他叫九方皋。”穆公召見他,派他外出選好馬。三個月之后,他回來了,報告說已找到了好馬,在沙邱。穆公問:“是什么樣的馬?”他回答道:“黃色的母馬。”可是派人去取馬時,卻變成了黑色的公馬。秦穆公不高興,召來伯樂問:“你所說的會相馬的那個人,連公母、顏色都分不清,又如何能識得馬的好壞?”伯樂說:“九方皋所考察的,正是關鍵所在,他抓住了馬的精華而忽略它的不在意之處,把握馬的內在的本質而忽視了它的外在枝節。”馬送到之后,果然是匹好馬。
伯樂不僅是發現良馬的高手,也是發現人才的智者。他對九方皋相馬技術的評析,正是他發現人才、發現千里馬的超凡的英明之所在。
為官之人,如果只看表面,而看不到問題的實質、關鍵,就不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就不可能處理好問題。
對于人才,更是這樣,不知道他的大才干,只看到他的小缺點而不能容忍,自然不會認為他是人才。若是換個角度,抓住其本質和主流,就會美玉在眼而微瑕不見了。正如漢代賈誼所說:“所謂大人物,就是不拘泥于細節,從而成就大的事業的人。”
西漢的陳平,陽武戶牖人,家庭貧窮,但是他喜歡讀書。村子里舉行社典,陳平幫助屠戶分肉,做得很平均,鄉親們都稱好,說陳家的小子可以當屠戶。陳平說:“唉,如果讓我來宰割天下,我也會像分肉一樣,做得很不錯。”
陳平開始給魏王做事,因為有錯處而未被重用。離開魏王之后,又給項羽辦事,犯了罪逃跑了。
后來,由于魏無知的推薦,見了漢王劉邦。劉邦委任他為都尉參乘典護軍。周勃對劉邦說:“我聽說陳平在家時,與其嫂有暖昧關系;給魏做事,魏不要他;跑到楚,楚也不要他,所以只好跑到漢來。現在您卻封他為護軍,還是請您再考慮考慮吧!”漢王因此責怪魏無知,魏無知說:“我說他行是指的才能,您聽說的是他的品行。現在如有人只有信義和德行,而無才干,對您的事業沒有用處,您如何去用他們呢?”
劉邦于是又封陳平做護軍中尉,監護各路諸將,將士們不敢再說什么了。陳平獻出六條妙計,輔佐高祖打天下,平定了內亂。還用反問計,使項羽猜忌亞父范增,不再用范增的計策,因此擊敗了楚國。
司馬光在《諫院題名記》說:“處在這個官位的人,應當從大處著眼,舍棄細小之事。”這話與以上陳平的故事,是對每一位做官的人的告誡。為官者不計較小事小節,從大處著眼,能容忍自己的部下犯錯誤,寬以待人,才能使他們的才智為己所用。
春秋戰國時期,首先稱霸的是齊桓公,而齊桓公稱霸,全靠他的參謀管仲。
桓公名小白,本是齊國公子。管仲本是小白之兄公子糾的師傅。
齊國的君主僖公死后,各公子相互爭奪王位,到最后剩下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奪。管仲為了替公子糾爭王位,還曾用箭射傷公子小白。爭奪的結果是小白回到齊國繼承了王位,是為齊桓公。幫助公子糾爭王位的魯國在與齊國交戰中大敗,只得求和。齊桓公要求魯國處死糾,并交出管仲。
消息傳出之后,人們都同情管仲,因為被遣送敵方無疑會被折磨致死,但管仲只是一笑了之。說:“如果要殺我,當初就該和主君一起被殺了,如今還找我去就不會殺我。”之后,他被押回齊國。
意外的是,齊桓公馬上任用管仲為宰相,這可是管仲沒想到的。之后,管仲輔佐齊桓公,整頓軍制,發展生產,使齊桓公稱霸。
對于一個幾乎把自己射死,又曾經保護和追隨自己政敵的人,齊桓公則大膽地任用了他,正是齊桓公能夠忍住個人的恩怨,不拘小節,大膽重用人才,才使他在春秋戰國時代首先稱霸。
顧全大局的人,不拘泥于區區小節;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細碎的小事。要做大事,需縱觀全局,不可糾纏在小事之中而擺脫不開,要寬容為懷。
賢君用人當不會計較其小小的過失與短處,正如孔子所言:“無求備于一人。”倘若求全責備,因瑕棄玉,那么天下不僅沒有人才可用,甚至連配活著的人也極其有限了。賢君之所以能成大業是因為其有容川納海的氣度,能夠備用群長,惟才是舉。
感悟:
成就大功業的人,不考慮瑣碎的小節;干大事的人,不會過多地計較小事情。想得到美玉的人,決不計較白玉上微小的斑點;欲得到好木頭的人,決不因木材尾部有一小點被蟲蛀就不喜歡。白玉上的微瑕并不能破壞它的美,木材上的柱蟲也并不能阻礙它成為棟梁。所以,現代社會中,管理者用人要用人長處,其它無關緊要的小毛病如果無傷大雅,也就不必計較了。
2.用好權力法寶:不吝官爵之賞
對于權力場上的人來說,權力就如同賈寶玉脖子上的通靈寶玉一樣,一刻也不能離開。因此利用官職來駕馭,控制臣下,歷來是最高掌權者的法寶。
在楚漢相爭這場大戰中,項羽和劉邦這對立的雙方,在力量的對比上其實是很不平衡的。項羽無論就個人的勇猛威武、名望的影響力、士卒的精銳、戰功的卓著,都遠遠超過了劉邦,可是最后卻敗在劉邦的手下,這究竟是因為什么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在官爵的封賞上,沒有劉邦的手段高明。
韓信是劉邦取得勝利的一個關鍵性人物,可以說,沒有韓信,便沒有劉邦的江山,而韓信原來卻是項羽的部下,為什么他要棄項而歸劉呢?他在同劉邦談到項羽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項羽這個人,威風凜凜,他一發起怒來,誰也不敢再吭一聲。
可是,他不能發揮其他良將的作用,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他對人也恭敬慈愛;同人說起話來,平易近人,如拉家常;誰要是有了疾病,他會急得流淚,將自己的飲食送給病人。可是,當別人立了大功,應該封官賞爵時,他把封賞的印鑒都刻好了,放在手上摩弄得印角都磨滅了,還是舍不得交給應受封賞的人,實在是太小家子氣了。”
看來項羽不善于利用封賞官爵這個手段來激發別人為他效力,他的那些小慈小悲的舉動,是所謂口惠而實不至,無怪韓信要棄他而去了。韓信向劉邦建議,要反項羽之道而行之,大膽任用天下強將,將天下城邑封賞給有功之人,這樣便可以無往而不勝。
看來劉邦是接受了他的建議的。在這之前,他已破格將韓信這個投奔來的普通士卒一步登天地提升為大將,而且拜將的禮儀極為隆重。韓信果然很為他賣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勝利,后來占據了山東的大片土地。為了穩定這一地區的人心,韓信向劉邦請求封自己為“假齊王”(即代理齊王)。當時劉邦正被困滎陽,盼著韓信來解救他,一接到韓信的請求,十分惱火,不由得破口大罵道:“我被困在這里,瞪大了眼睛盼他來救我,他倒想自己稱王!”
這時,他的謀士張良、陳平暗暗地踩了一下劉邦的腳,附耳低聲對他說:“我們現在處境十分困難,還怎么能夠禁止不讓韓言自己稱王?不如順勢買個好,就立他為王,對他客氣點,讓他固守在齊地。要不然,會出亂子的!”
劉邦立刻醒悟了,他現在其實是控制不了韓信的,只有來個順水推舟,答應韓信,才能將他籠絡住。于是劉邦立刻改口道:大丈夫平定天下,要當就當真王,干嗎當他媽的假王?”
當時便派了張良去到韓信那里,當面封他為齊王。
后來,到了楚漢相爭的關鍵階段,劉邦又一次受困,通知韓信及另一位大將彭越前來會戰,這兩個人都沒能如約前來,劉邦一籌莫展,又是張良給他出謀劃策:“楚兵眼看就要失敗,而韓信、彭越沒有得到劃分的封地,他們不來,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君王如果能同他們共分天下,他們馬上便會前來;如果不能,事情就很難預料了。君王如果將從淮陽到海邊的這一片土地盡劃歸韓信,從睢陽以北到谷城這一片土地盡劃歸彭越,讓他們各自為戰,楚方很快便會失敗了。”
劉邦接受了張良的建議,韓信與彭越便分進合擊,大敗項羽垓下,迫使項羽自刎烏江,而將劉邦推上皇帝的寶座。
劉邦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比項羽大方,為了掌權不吝封侯之賞,籠絡住了人心,因而穩定了自己的權力,終使一代英雄更替,一個王朝新生。
劉邦是個農民,在起事之初,沒有貴族出身的項羽那么多的霸氣,而更多了一些農民的狡黠和精明。他看出來,在當時那個亂糟糟的形勢下,群雄并起,有槍就是草頭王,天下原本不是哪一姓一家的,韓信也好,彭越也好,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實力去稱霸稱王,根本用不著他的恩賜,他們讓他授封,這是推崇他、抬高他,他不費一弓一矢,只用一個虛名,便拉住兩位大將為他賣命,他何樂而不為呢?這個無賴皇帝的小九九撥得是很精的。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才的輔佐他才得了天下。
感悟:
對于權力場上的人來說,權力如同賈寶玉脖子上的通靈寶玉一樣,一刻也不能離開的。因此利用官職來駕馭、控制臣下,歷來是最高掌權者的法寶。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縱使你再聰明,也不能憑借人的智慧打得天下。所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善于發揮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才能奪得江山,成就偉業。
3.不拘一格降人才:大膽起用年輕人才
一個人的人才觀對他事業的發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他事業的每一步成功都依賴于人才。而年輕的人才又是人才隊伍中最具潛力的,若能大膽起用年輕人才,則其事業定能如虎添翼。
孫策剛剛死去,孫權便向周瑜請教如何守父兄之業,周瑜說:“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后江東可定也。”早在其父孫堅時,就有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四將英名令人矚目;到孫策時,有周瑜、張昭輔佐,又添了一批虎將如蔣欽、周泰、陳武、太史慈、凌統等。孫權時期,東吳招攬人才,知人善任,更是空前,以至“威震江東,深得民心”。周瑜向孫權推薦了魯肅,魯肅推薦諸葛瑾、張紱。以后“連年以來,你我相薦”,一時人才薈萃,文武兼備。
有了人才就要有所用,孫權用人方面能夠知人善任,突出表現在一生中四次都督的任命上。統領東吳兵馬的都督依次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人為東吳開疆辟土、開展外交、抵御外敵做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