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5)

拖累癥

拖累癥指的是這樣一種心態:看到別人的痛苦,就忍不住想幫對方,而且是沒有原則地幫助對方。

看上去,拖累癥屬于美好的范疇,其實遠不是那么簡單。

美國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我們不能剝奪另一個人從痛苦中受益的權利?!?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勢必會從受挫中成長,如果他能做到這一點,那么他的個人能力就能得以發展。由此,假若我們替這個人背負他的痛苦,幫他化解一切難題,那么,這個人就無法成長。

拖累癥,恰恰就違反了派克所說的這個原則。

患有拖累癥的人,看到別人的苦難,就仿佛那是自己的苦難一樣,于是先會拋出一大堆建議,如果對方不主動改變,那么他會撲上去,用盡力量幫對方解決他的問題。

然而,這樣一來,他就剝奪了對方“從痛苦中受益的權利”。假若對方是意志比較強大的人,那么就會討厭拖累癥患者,于是敬而遠之。假若對方是有依賴習慣的人,那么就會和拖累癥患者黏到一起。由此,他們逐漸沉溺到這樣一種關系模式——你忘我地幫助一個人,而那個人會嚴重依賴你。

極端情況下,拖累癥者還隱含著這樣一種邏輯:人們注定是忘恩負義的,而我是永遠的圣人。

于是,我們會看到這樣的事情:一個人會無原則地幫助所有來求助的人,譬如拿幾千元給一個素不相識的女孩買MP4,然而,等他陷入困境時,他幫助過的這些人,卻沒有一個來關愛他。

斯科特·派克還有一句話,可作為拖累癥者的座右銘——真愛非??少F,必須只給值得的人。

自我實現的預言=內在關系的對話

我想,或許,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心中有這樣一個預言:我相信我可以拯救這些柔弱的男子。

我不清楚她是否在60多歲時拯救了20多歲的情人,但起碼,她沒能在童年時拯救小哥哥,也沒能在她尚是少女時拯救中國情人。即便是作為罕見的文學天才,她與他們,也只能是相遇而已。他們可以相互陪伴,相互撫慰彼此的痛苦,卻不能我改變你,或你拯救我。

現實生活中,我也常見到類似的情形。一個女子,她非常優秀,但最優秀的男人對她卻沒有吸引力,她喜歡的都是同一類男子——他們外在條件優秀但自我評價卻極低。

她說,她一定能改變他們,讓他們相信,他們有多優秀。這是她的一個重大的自我實現的預言,而她也努力地試圖拯救過兩名類似的男子,但一次都未獲得成功。

拖累癥患者也有類似的心理。他們有時想拯救朋友,有時想拯救愛人,有時想拯救孩子,有時則想拯救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但是,假若能深入地了解自己,他們童年時不是想拯救自己,就是想改變父母、兄弟姐妹等親人。這兩者是合而為一的,童年時想改變親人,其實就是想讓親人多愛自己。

但是,任何人,只有自己愿意努力改變自己時,性格的改變才有可能。假若一個人不愿意主動去改變,那么任何人想改變他的努力恐怕只有失敗,而沒有成功的可能。

這樣說來,杜拉斯其實也是一個拖累癥患者。對于所有這樣的拖累癥患者,《愛是一種選擇》這本書都是一劑良藥。

不過,從前面導語中我們已經看到,對于改變,我們本能上是抵觸的?!稅凼且环N選擇》讓我那位朋友仿佛看到了一條陽光大道,但她那時寧愿沉溺在不幸和痛苦中,也不愿意走上這條陽光大道,因為它是未知的。

并且“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個詞不能細致地描繪出它的本來含義。這個詞很容易令人以為,能否有一個好的內在的預言,是一個人自己說了算。但實際上,這個所謂的“自我預言”,常是一個人內在關系的對話。這個內在關系的核心,是“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

由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個沒有父親的家庭中,杜拉斯的小哥哥內化到杜拉斯的心靈深處,成了她以后選擇戀人的重要原型。

其實,每一個重要的親人,都會內化到我們心靈深處,我們童年時與每一個重要親人的關系模式,都可能會成為我們內在關系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我們目前的現實關系中得以體現。

由此,所謂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其實就是我們童年時與重要親人的關系中所形成的一些結論性的東西。

假若一個人屢屢遭受重要親人拋棄,他就可能形成自暴自棄的預言。相反,假若一個人得到了大多數重要親人的愛與認可,他就可能形成陽光燦爛的預言,等長大后,會堅信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贏得別人的愛與認可。

在《定律四:多一只心靈之眼,看破關系的迷霧》中,我講到,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與別人進行投射與認同的游戲的一生。你把自己的內在關系模式投射給別人,別人也不斷地將他們的內在關系模式投射給你。誰的內在預言更堅定,誰就更可能成功地將自己的東西投射給對方,并讓對方認同自己。

譬如,我一個朋友說,她心里一直有一個信念:大家都會喜歡她。因為這樣的一個信念,她會很自如地和每一個人交往,不僅在普通場合,她靠這個信念結交了許多朋友。在商務場合,她一樣能和每一個人平等相處,不會因為對方地位很高而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也不會因為對方地位低而自己趾高氣揚。于是,她在相當程度上跨越了商務場合的送禮、請客等煩人的潛規則的障礙,用一顆最簡單的心獲得了成功。

她為什么能有這樣一個信念,這樣一個積極自信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問過她這個問題,她想了一會兒說,那是因為她從小就獲得了幾乎所有家人和重要親人的愛。

很多人在社交中特別敏感、特別自卑,很容易在乎別人的反應,這是因為他們內心中總有一個消極的預言——我是不受歡迎的。這種消極預言的形成,常常是因為他們在自己家中不受關注,或者他們的家庭整體上都對社會交往有強烈的抵觸和自卑。

自我實現的預言有相當的穩定性。在相當程度上,它可以和內在關系模式畫上一個等號,它們都是童年時在我們與重要親人的互動中形成的,改變起來并不容易。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自我實現的預言的重要性,恰恰意味著,我們是自己命運的主動參與者,我們主要是被自己內在的東西所決定的,而不是被外在的所謂命運給強加的。

并且,盡管它有相當的穩定性,但也是可以改變的,這就是我準備寫的心靈成長的第六個定律——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命運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是我們自身的一個組成部分,命運是我們如何運用洞悉力和愛的規律對事件作出反應。

——德國哲學家席勒

“我覺得你的理論有種‘循環論’的味道,我們不論怎樣都不能擺脫重復童年的命運嗎?”

一個讀者在我的博客(blog.sina.com.cn/wuzii)上留言說。

這種觀點并不特殊,很多讀者,包括我一些朋友,也對我說過類似感覺,他們喜歡我文章中細致的心理分析,覺得這些分析好像令他們的心更透徹,但同時卻覺得其中的理論是一種宿命論,令人無助。

假若只看分析,我的文章的確像“循環論”,但這不是邏輯上的循環論,而是命運上的循環,也即輪回。這種“循環論”在《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中有很明確的展現。

《定律三:關系勝于一切》寫道,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即心理學所說的人格,所謂人格,是一個人的內在關系模式,即“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系模式,它在6歲時定型。

在《定律四:多一只心靈之眼,看破關系的迷霧》中則寫道,這個內在關系模式在童年定型后,以后的人生就是不斷地將這個內在關系模式投射到我們外部的人際關系的過程。

《定律五:幸與不幸,是你主動實現的》則顯示,很多人的不幸看似是別人造成的,其實是他們自己主動參與的,苦難的童年讓他們有了一個消極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我注定會受苦。有了這個預言,他們會在潛意識力量的牽引下,不自覺地去實現它。

因此,我常說,童年受過的苦,長大了還要再受一次。

并且,只受一次還是理想狀況,更可能的情形是,我們一生都在不斷地重復同一種苦難,也即不斷地陷入被同一個心理模式所左右的輪回。

看上去,這種輪回令人悲觀。

然而,這種輪回中,已經有了一個可以樂觀的基礎——所謂的命運,起碼有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不在別處,就在你心中,就是你的內在關系模式。

由此,如果你改變了你的內在關系模式,也就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你的命運。

這就是我要寫的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中的最后一個定律——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我們習慣在別處尋找答案

每個人都渴望幸福,然而,似乎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你不僅渴望,還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要么是所托非人,要么是外來力量出其不意地摧毀了你的生活。

這時,你會感嘆命運,說這不是你的力量所能決定的,而是命。所謂命,其實也就是所謂的外來力量。

但問題是,這些外來力量,常常是我們自己請來的。你不僅請它參與你的生活,還將你的幸福寄托在它身上。

最常見的外來力量,就是“別人”。

我收到的讀者來信中,大多數有同樣的邏輯:請幫我分析一下他(她)的心理;請問我怎樣可以改變他(她);為什么他(她)這樣對我;我究竟還有沒有希望得到他(她)……

總之,這些信有一個最基本的共同點:焦點放到了別人身上。

這種邏輯無處不在。前不久,我去佛山做一個講座,最后留了半個小時讓聽眾提問。有十幾個聽眾提問,但所有問題全是關于別人的,要么問我該怎么幫有學習問題的孩子,要么是問我該怎么對待有問題的配偶,還有人提問該怎么幫助有問題的朋友,但沒有一個人說,我有一個苦惱,請問該怎么辦。

這些問題給我的感覺是,就好像提問者在說,我的生活很痛苦,但不是我造成的,而是我有問題的孩子、有問題的配偶所造成的。

一旦持有這樣的邏輯,你就必然會陷入命運的輪回之中。

前面我提到,童年的苦,長大了還要再受一次,這就是命運的輪回。我們之所以陷入這個輪回中,原因很簡單——我們渴望改變別人。童年時,你想改變父母,長大了,你選擇像父母的戀人或配偶,再去努力改變他們。

但是,父母不會因為你的渴望而改變,像父母的戀人或配偶也不會因為你的渴望而改變。

于是,你童年受過的苦,長大后按照同樣的模式再受一次。

一個40多歲的女子,已是第三次結婚。她的前兩次婚姻都堪稱不幸,兩任丈夫都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常把她打得鼻青臉腫。熟悉她的朋友和同事都為她鳴不平,因為她不僅漂亮溫柔,而且非常能干。當她第三次結婚時,她的朋友們認為,她的不幸可以結束了,因為第三任丈夫苦戀她多年,終于如愿以償和她走到了一起,還發誓說會一直疼她,絕對不會讓她再受苦。

然而,結婚剛過兩個星期,他們就發生了爭執。她給幾個朋友打電話,哭著求他們過來,因為她又挨打了。那個自稱會愛她一輩子、再也不讓她受苦的男人,居然這么快就違背了自己的誓言。難道男人都是這么不可靠,難道她的命就是這么不好……

幾個朋友立即趕到了她家,發現她正坐在電話旁嗚嗚地哭,而她丈夫則蹲在旁邊,邊流淚邊求她原諒,并對紛紛譴責自己的朋友們說,自己絕對不是有意打她,只是當時突然失控了,一拳打在她臉上。但把她打倒后,自己又心疼,又惶恐,惶恐自己怎么也變成了壞男人。

趕來的朋友中有一位女子是心理醫生,她沒加入譴責他的隊伍,而是耐心地問,到底發生了什么,請講一下整個事件的細節,越詳細越好。

當兩人把事情經過講出來后,趕來的朋友都驚訝地停止了對她丈夫的譴責。

原來,因一件很小的事,他們發生爭吵。爭吵到最激烈的時候,妻子質問丈夫,你是不是想打我,像×××(她爸爸的名字)打我媽媽一樣?

丈夫說,怎么會,我不會打你的,我承諾過的,而且我從不打女人。

妻子說,你就是想打我。我早看出來了,你和他一樣,你和他們(她的前兩任老公)一樣,你們男人都一樣。你打我啊,你打我啊,你不打我,你就不是男人……

她這番話重復了很多次,突然,他失控了,揮起了拳頭,等醒過神來,就發現她已躺在地上。

如果只看表面現象,這個男子絕對錯誤,因為他是暴徒。但是,這個過程一梳理出來,趕來的朋友立即明白,這個女子,真的是在討打。當然,不是意識層面上的討打,而是潛意識層面上的討打。

為什么討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個女子在追求“我永遠正確”這樣的心理,一旦丈夫施暴,從道義上,他就是絕對的錯誤,而她是絕對的正確,人們一定會同情她,站到她這一邊。這樣一來,他們關系中的所有問題,她都可以說,不是我不好,而是他粗暴。

簡單而言,這是用受苦來尋求道德上的制高點。當然,這并非這個女子意識層面的有意追求,而是潛意識層面的無意追求。她媽媽先用這個辦法在家中取得了道德制高點,而她則把這個辦法轉移到了自己家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来县| 班戈县| 山阳县| 乐陵市| 阳高县| 新丰县| 正蓝旗| 桃园市| 厦门市| 泽库县| 合水县| 鞍山市| 汤原县| 应用必备| 定边县| 新泰市| 邢台市| 丰顺县| 乌兰县| 宝山区| 万州区| 本溪市| 石台县| 奈曼旗| 科尔| 鄂温| 临潭县| 永平县| 旌德县| 江口县| 嫩江县| 香格里拉县| 蒲城县| 郧西县| 榆林市| 湘乡市| 英吉沙县| 铅山县| 吉木乃县| 乐平市| 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