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篇章閱讀技巧

破題密鑰1——跳讀法

1.跳讀的概念。

跳讀是指不按照文章的順序閱讀,有意識地跳過一些無關緊要的句段而了解文章內容的閱讀方法。

2.跳讀的作用。

不僅提高閱讀速度,還可使讀者更深刻地理解篇章內容,提高閱讀效率。

3.跳讀的要求。

對篇章的大幅度跳躍閱讀,舍棄非本質的東西,捕捉本質信息,形成脈絡清晰的思維流程。

4.跳讀的步驟。

(1)以標題、小標題、黑體字為主要閱讀對象的跳讀法。

部分篇章會列有章節標題,有的篇章還用黑體字突出定義、結論等,有的篇章在文章前后用方框框出要點。這些都是作者要求讀者留心的地方,往往是全章、全節的主題和中心所在。閱讀時先用跳讀法只讀這些部分,然后再決定是否有必要精讀這篇文章或其中某個段落。

(2)關鍵詞語跳讀法。

只讀自己所需要的同特定主題有關的詞語,而略去其他的段、句、詞。關鍵詞跳讀法可以把篇章閱讀化解成片段閱讀,便于對篇章脈絡進行梳理。

(3)首尾句跳讀法。

就是只讀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末一句,或是第一段和最末一段。一般說來,以說明和議論為主的篇章,往往每小段的首句是提綱挈領的一句話,末句是承上啟下的一句話,中間則是補充、推理、例子等。運用首尾句跳讀法,可以迅速抓住全文的中心。

(4)語法結構跳讀法。

語法結構跳讀法有兩種方式。一是注意句子中的結構詞,如“由此可見”等,根據這些詞語來探尋有意義的詞和句,從而把握篇章的紋理脈絡。二是找出句子中各類詞語的中心語,忽略修飾語、補充語等輔助性成分。

真題精粹與剖析1

經典真題1 從花粉到花生,讓人類產生過敏變態反應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變態反應研究起步相對較晚,“變態反應”這一術語是兒科醫生馮·皮爾凱和貝拉·錫克在20世紀首先提出的。幾乎同一時期,“過敏癥”使生理學家查爾士·里歇聲名遠播并榮膺1913年諾貝爾獎。此后多年,變態反應研究始終將過敏視為一種病態或障礙,極少有科學家探詢究竟為何存在這種嚴重而有潛在危險的免疫反應,更不用說免疫系統為什么會以這種方式對貌似無害、卻經常充當過敏原的物質作出反應。

上世紀60年代有關多細胞真核寄生物引發免疫反應的研究回答了這個問題。研究人員發現,人體如果受到蠕蟲這種寄生蟲的感染會導致高含量免疫球蛋白E的生成,而引起變態反應的正是這一抗體。從那時起,有種觀點盛行不衰:在進化中,人體為抵御寄生蟲,發生變態反應,但卻把免疫反應的目標弄錯了。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瑪吉·普羅菲特在1991年對變態反應作出了一種非主流理論解釋。她推測,在進化中,變態反應的形成是為了啟動免疫系統,保護我們不受環境毒素(例如有毒的植物化學物質和毒液)的傷害。過敏原在多數人看來是無害的,但有很多事實上就是毒素。所以,與其把變態反應看成對蠕蟲目標鎖定有誤的反應,倒不如視之為一種有益的反應,目的在于防御環境中的有毒物質。

雖然“毒素假設”至今仍不受生物醫學界重視,但是其仍有一定合理性。首先,流鼻涕等過敏癥狀可以理解為身體力求擺脫過敏原的一種嘗試,類似于食物和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引起類似的驅逐反應。其次,變態反應往往發生在接觸毒素后的幾秒鐘或幾分鐘內,與需要一定時間方才顯現的蠕蟲感染相比,有一定差異。此外,患有過敏癥的人常對過敏原變得極度敏感,環境中稍有微量便立即反應。考慮到對細菌和病毒的免疫反應都不能如此靈敏,對蠕蟲表現得如此敏感就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了。最后,充當過敏原的物質多種多樣。“蠕蟲假設”無法解釋為什么這么多的物質都能造成變態反應,但“毒素假設”卻預料到這些過敏原可能共同具有一種造成傷害的能力。“毒素假設”也無法直接解釋面對環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過敏原,肌體為什么有時候會作出如此嚴重的、潛在致死的過敏反應。

過敏癥的多數患者會發現,變態反應可能有益的說法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但是,反應的好處可能類似于疼痛的好處:疼痛固然給人帶來不快,但這種不快會幫助我們避開損害我們肌體的環境原,從而使我們更有幸存的可能。

1. 關于變態反應研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自古以來一直受到重視

B.過敏癥這一術語是由馮·皮爾凱提出的

C.最初將過敏視為對身體有害的變態反應

D.貝拉·錫克因在該領域的成就而獲得諾貝爾獎

2. 第2段中的“這個問題”指的是( )。

A.變態反應的產生機制

B.人體過敏的反應類型

C.導致變態反應的基因

D.對人體損害最嚴重的過敏原

3. 瑪吉·普羅菲特研究的獨特之處在于( )。

A.對引發過敏原的毒素進行了系統整理

B.將變態反應視為身體的一種有益反應

C.擴大了會導致變態反應的過敏原的范圍

D.界定了導致變態反應的免疫系統的缺陷

4.“毒素假設”的缺陷在于無法解釋( )。

A.一接觸過敏原即發生變態反應

B.為何存在多種多樣的過敏原

C.變態反應類似于驅逐反應

D.微量的過敏原會致死

5. 這篇文章暗示我們( )。

A.變態反應并非對身體一無是處

B.“蠕蟲假設”略勝“毒素假設”

C.有些過敏是可以主動避免的

D.過敏癥的治療已取得很大進展

名師解析 對于這篇文章,可以運用首尾句跳讀法來解題。根據問題定位其在篇章中的位置,將篇章拆解成片段,從而做到邊讀邊做,高效解題。

1.C [解析]根據第一段中“此后多年,變態反應研究始終將過敏視為一種病態或障礙”一句可知,C項表述為該句的同義替換,表述正確。A項的“一直受到重視”在原文中沒有體現,為無中生有,排除。根據第一段中“‘變態反應’這一術語是兒科醫生馮·皮爾凱和貝拉·錫克在20世紀首次提出的”與“‘過敏癥’使生理學家查爾士·里歇聲名遠播并榮膺1913年諾貝爾獎”兩句可知,B、D兩項表述錯誤,排除。故本題答案為C。

2.A [解析]根據“指代就近原則”,“這個問題”指代的是前文中提到的問題,即“免疫系統為什么會以這種方式對貌似無害、卻經常充當過敏原的物質作出反應”。換言之,即變態反應的產生機制。故本題答案為A。

3.B [解析]根據文章第三段中“所以,與其把變態反應看成對蠕蟲目標鎖定有誤的反應,倒不如視之為一種有益的反應,目的在于防御環境中的有毒物質”一句可知,瑪吉·普羅菲特研究的獨特之處在于將變態反應視為身體的一種有益反應。故本題答案為B。

4.D [解析]根據文章第四段中“‘毒素假設’也無法直接解釋面對環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過原,肌體為什么有時候會作出如此嚴重的、潛在致死的過敏反應”一句可知,“毒素假設”無法解釋微量的過敏原會致死這一問題。故本題答案為D。

5.A [解析]文章前四段介紹了對于變態反應的研究歷程以及不同觀點理論,并重點介紹了“毒素假設”的獨特之處在于將變態反應視為一種有益反應,最后一段通過轉折關聯詞“但是”引出文章重點,即“反應的好處可能類似于疼痛的好處:疼痛固然給人帶來不快,但這種不快會幫助我們避開損害我們肌體的環境原,從而使我們更有幸存的可能”。可見作者意在暗示我們,變態反應并非對身體一無是處,它對人的身體還是有一些好處的。因此,本題答案為A。

經典真題2 關于“起床”,有人總結了一些有趣的心理學研究。在被叫醒的那一刻,我們的大腦需要完成一系列復雜的轉換:環境安全檢查→潛意識切換→神經系統啟動→讓四肢蘇醒。這個過程被稱為“切換啟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當潛意識接收到“醒來”的指令后,它會先檢查一下周遭的環境是否安全,如果安全感很充足,潛意識就滿意地準備下班了。于是,意識會接替潛意識逐漸控制大腦,切斷夢境。然后,所有休息中的神經系統開始啟動。當你的大腦逐漸清醒,它會下命令給四肢:伸展、坐起、揉眼睛、掀被子、下地。這整個過程,需要有足夠的時間與安全的環境來啟動大腦。

我們很多人,擔心叫不醒別人,常會用“鍥而不舍”的大噪音來叫別人起床。比如一直對著對方喊“起床了,起床了……”直到他坐起下地才罷休;或者一直搖晃對方的身體,搖到對方起來為止。很不幸,這都屬于“殺傷性叫醒”,即用驚醒的方式切斷啟動過程,讓人立即恢復意識。這種粗暴的方式會帶給人極糟的影響。

睡眠是由潛意識負責的,睡著時它非常活躍,會接收大量的外界信號,并保留下來,制作成夢境,如果在此時被“粗暴”地驚醒,潛意識就會戛然而止,它還沒來得及叫意識來接班,就倉皇逃離,這個時候“驚嚇”的記憶和感受,會很容易在潛意識中沉淀下去,形成深層的驚悚,導致神經系統的紊亂。小則令人起床后迷迷糊糊,把鞋油當牙膏;大則一天渾渾噩噩,頭腦不清。長期以來都被“殺傷性叫醒”,會帶來一系列神經或心理的問題,比如被壞情緒控制、沖動易怒、心境低落、反應遲緩、注意力渙散等等。

再有,人在睡眠時,對環境的安全感要求非常高,“殺傷性的叫醒”往往會剝奪這種安全感。潛意識在檢查環境時,覺得不安全,于是人在極度不安、恐慌、焦慮的環境中醒來,就會出現一些防御行為,比如攻擊叫醒人,冷漠麻木,或者情緒崩潰等。

如果希望你的親朋好友安全地醒來,一定要避免使用“殺傷性叫醒”。叫醒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溫柔與耐心,讓一個人感到足夠的安全。你可以用一些舒緩的樂曲叫人醒來。如果有一些特殊環境音,比如清脆的幾聲鳥叫、小溪潺潺聲等也不錯。

1. 下列選項中,不一定屬于“切換啟動過程”的是( )。

A.潛意識切換

B.開始接受外界信號

C.進行環境安全檢查

D.啟動神經系統

2. 關于“殺傷性叫醒”,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是持續地叫人起床

B.是破壞潛意識的叫醒方式

C.用驚醒讓人立即恢復意識

D.是影響人的正常睡眠的叫醒方式

3. 關于人的睡眠,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睡眠時人的夢境由潛意識來形成

B.人在睡眠時應減少接收外界信號

C.睡著時人的神經系統依然很活躍

D.睡眠由意識和潛意識來共同管理

4.“殺傷性叫醒”可能會使人因失去安全感而( )。

A.沖動易怒

B.情緒崩潰

C.反應遲緩

D.心境低落

5. 最適合做本文標題的是( )。

A.潛意識和意識

B.睡眠中的心理學效應

C.起床時大腦工作原理

D.不能小看的“殺傷性叫醒”

名師解析 這篇文章可以綜合運用首尾句跳讀法、關鍵詞跳讀法和語法結構跳讀法來解題。首先,根據每一段的首句,可以確定整篇文章都是圍繞“殺傷性叫醒”展開的,由此最后一道題目可以直接選擇。接著可根據其余4道題目的問題,運用關鍵詞跳讀法,搜尋考點,直接作答。由此,避免無效回讀,提高解題速度與準確率。

1.B [解析]由文章第一段“在被叫醒的那一刻,我們的大腦需要完成一系列復雜的轉換:環境安全檢查→潛意識切換→神經系統啟動→讓四肢蘇醒。這個過程被稱為‘切換啟動過程’”可知,B項“開始接受外界信號”不屬于切換啟動過程。故本題答案為B。

2.C [解析]由第二段“很不幸,這都屬于‘殺傷性叫醒’,即用驚醒的方式切斷啟動過程,讓人立即恢復意識”可知,C項正確。A項是“殺傷性叫醒”的一種方式:B項,由第三段“如果在此時被‘粗暴’地驚醒,潛意識就會戛然而止”可知,“殺傷性叫醒”是使潛意識戛然而止,而非破壞潛意識,B項表述錯誤:D項,“影響正常睡眠”在文章中并沒有提到,屬于無中生有,均排除。故本題答案為C。

3.A [解析]由第三段首句“睡眠是由潛意識負責的,睡著時它非常活躍,會接收大量的外界信號,并保留下來,制作成夢境”可知,A項正確,D項錯誤。B、C兩項在文章中找不到相關依據,均排除。故本題答案為A。

4.B [解析]由第四段尾句“比如攻擊叫醒人,冷漠麻木,或者情緒崩潰等”可知,B項正確。由第三段“長期以來都被‘殺傷性叫醒’,會帶來一系列神經或心理的問題,比如被壞情緒控制、沖動易怒、心境低落、反應遲緩、注意力渙散等等”可知,A、C、D三項屬于長期“殺傷性叫醒”帶來的神經或心理問題,而非“失去安全感”的后果,均排除。故本題答案為B。

5.D [解析]文段首先介紹了“切換啟動過程”,指出被叫醒時足夠的時間與安全的環境的重要性,隨后引出“殺傷性叫醒”這一話題,并具體解釋說明。觀察選項,涉及“殺傷性叫醒”的只有D項。故本題選D。

破題密鑰2——尋讀法

1.尋讀的概念。

尋讀是從某些特定內容的書目或文章中,迅速攝取自己需要的資料的一種速讀方法。

2.尋讀的要求。

尋讀的重要性在于要以最快的速度尋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對于其他不相關的信息一概略過。

3.尋讀的步驟。

第一步:將尋找的問題牢記于心。

第二步:關注篇章的首尾段和每段的首尾句,快速定位段落。

第三步:在段落中,關注關聯詞、標點符號、代詞指代,迅速定位尋找要點。

真題精粹與剖析2

經典真題3 人類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員,作為有智慧的生物,人類從這個生物圈中受益很多,用野生植物做藥物就是其中之一。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每年有40%的藥物來自野生植物的提取物。這里還未包括古老民族都有的傳統療法:直接用野生植物做藥,中醫的草藥就是一個例子。

如果你牙疼,西醫解釋為細菌感染,用殺菌的消炎藥治療;中醫卻解釋為“上火”,用清熱的草藥治療。無數實踐證明兩種方法都有效,但哪種解釋有道理,人們的看法就大相徑庭了。

用高倍顯微鏡可以看到造成發炎的細菌,因此人們不懷疑西醫的科學性。但是,中醫說的“上火”,卻令人難以解釋。于是有人就把中醫斥之為“不科學”。事實上,只是因為中醫的道理更深奧,過去的條件不成熟,無法理解它而已。

中醫體系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得以初步建立。公元前5世紀的扁鵲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中國醫學的最高成就,他所采用的切脈、望色、聞聲、問病四診法和當時廣為流行的砭石、針灸、按摩、湯液、手術、吹耳、導引等方法一直沿用到今。戰國晚期出現的《黃帝內經》是當時醫學的集大成著作,它第一次提出了臟腑、經絡學說,成為日后中醫理論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它采用陰陽五行學說,作為處理醫學中各種問題的總原理,為臨床診斷提供了理論說明。現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中醫的科學性,正如英國《自然》雜志主編坎貝爾博士所說,中國古代科學方法重視從宏觀、整體、系統角度研究問題,其代表是中醫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值得進一步研究和學習。

歸功于人們對基因復制和蛋白質制造過程越來越多的知識,現在的醫學界已經認識到,人類的疾病都直接或間接地與這些制造過程有關。細菌或病毒能致病,是因為它們可以侵入細胞,影響這些復制或制造過程。當前化學家們在研究分子自復制和自組裝過程時發現,溶液的物理化學性質,如成分、濃度和酸堿度等,也會影響這些過程。比如煙酒過度后,溶液的物理化學性質會變得有利于細菌或病毒侵入后非正常復制或制造,因而致病。溶液的物理化學性質的這種狀態,就是中醫說的“上火”。在服用了中藥后,溶液的物理化學性質變得不利于細菌或病毒侵入后非正常復制或制造,因此逐步恢復正常。

目前,解開中草藥科學原理之謎的條件已經成熟,我們正需要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實驗,直接觀察中藥是如何影響細胞的物理化學性質,并進而影響基因復制和蛋白質的生產。實現這種觀察有不少技術上的困難,需要中醫、西醫和化學、物理學家們通力合作才能解決。

但是,當這個謎解開后,中醫的每一點并不一定都可以用西醫的理論來理解,反之亦然。中醫把人這個復雜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和治療,西醫則從微觀結構來觀察和治療人體。按照物理學的說法,這兩種觀點是互補的,每一種都是對另一種的補充,每一種都沒有包含全部真理。因此,最好的醫學應該是中西醫相結合的醫學。

1. 下列關于中草藥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來自野生植物的提取物

B.古老民族都有的傳統療法

C.大部分野生植物都可以做中草藥

D.直接用野生植物做藥的草藥

2. 作者認為中醫被斥為“不科學”的原因是( )。

A.不注重對微觀結構的觀察和治療

B.有效治療疾病的原理很難解釋

C.很難直接觀察到致病的過程

D.不針對具體癥狀進行治療

3. 根據文意,中草藥能夠治病的科學原理是( )。

A.中草藥能夠影響基因復制和蛋白質制造過程

B.中草藥的成分、濃度和酸堿度抑制病毒和病菌生長

C.中草藥能夠幫助身體抵抗細菌或病毒的侵入

D.中草藥加快了分子自復制和自組裝過程的速度

4. 根據第4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中醫體系在先秦時期就已發展成熟

B.扁鵲最早提出了臟腑、經絡學說

C.砭石、針灸、按摩、導引等方法從戰國晚期沿用至今

D.陰陽五行學說是《黃帝內經》處理醫學問題的總原理

5. 根據最后1段,下列說法符合作者觀點的是( )。

A.西醫的某些觀念無法用中醫的理論來解釋

B.從物理學上看,中醫和西醫結合能解釋所有的疾病

C.對于復雜疾病的治療應該同時采用多種方法

D.中醫理論的解釋比西醫更復雜,但沒有西醫成熟

名師解析 根據篇章的文體特征可知,此篇文章為科技說明文。對于科技說明文,可以采取尋讀法進行快速閱讀。在閱讀的過程當中,關鍵要將5個問題銘記于心,只對跟考點相關的內容進行精讀,其余內容一律泛讀,從而縮短解題時間,做到高效答題。

1.D [解析]由文章第一段“直接用野生植物做藥,中醫的草藥就是一個例子”可知,D項表述符合文意。由“目前全世界每年有40%的藥物來自野生植物的提取物”可知,A項偷換范圍,排除。由“這里還未包括古老民族都有的傳統療法:直接用野生植物做藥,中醫的草藥就是一個例子”可知,中草藥只是古老民族都有的傳統療法之一,不能說古老的民族都有的傳統療法就是中草藥,B項偷換邏輯,排除。C項中的“大部分”在文中并未提及,無中生有,排除。故本題答案為D。

2.B [解析]由文章第三段“但是,中醫說的‘上火’,卻令人難以解釋。于是有人就把中醫斥之為‘不科學’”可知,“于是”的前后應為因果關系,即“不科學”的原因是“中醫說的‘上火’,卻令人難以解釋”,同義替換可知,B項正確。故本題答案為B。

3.B [解析]由文章第五段最后一句“在服用了中藥后,溶液的物理化學性質變得不利于細菌或病毒侵入后非正常復制或制造過程,因此逐步恢復正常”可知,中草藥能夠治病的科學原理為中草藥的成分可以抑制細菌或病毒侵入后非正常復制或制造過程,同義替換可知,B項正確。故本題答案為B。

4.D [解析]由“戰國時期出現的《黃帝內經》……它采用陰陽五行學說,作為處理醫學中各種問題的總原理”可知,D項正確。由“中醫體系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得以初步建立”可知,春秋戰國(先秦時期)是中醫體系的確立時期,A項中的“已經發展成熟”并未提及,排除。由“戰國晚期出現的《黃帝內經》是當時醫學的集大成著作,它第一次提出了臟腑、經絡學說”可知,提出臟腑、經絡學說的是《黃帝內經》,而非“扁鵲”,B項偷換主體,排除。由“公元前5世紀的扁鵲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中國醫學的最高成就,他所采用的切脈、望色、聞聲、問病四診法和當時廣為流行的砭石、針灸、按摩、湯液、手術、吹耳、導引等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可知,“當時”指的是公元前5世紀,而不是選項中的“戰國晚期”,C項偷換了時間,排除。故本題答案為D。

5.A [解析]由文章最后一段“中醫的每一點并不一定都可以用西醫的理論來理解,反之亦然”可知,A項表述符合文意,B、C、D三項均推斷有誤。故本題答案為A選項。

經典真題4 據報道,美國宇航局的“雨燕”衛星日前觀測到一個距地球約131億光年的天體。該天體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的6.4億年,是迄今人類觀測到的距離地球最遙遠的天體。

此次觀測到的最遙遠天體其實是一種伽馬射線暴。美國宇航局“雨燕”觀測衛星最早于2009年4月23日觀測到這一伽馬暴,該伽馬暴也因此被命名為“GRB090423”。天文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該伽馬暴大約距離地球131億光年。美國哈佛史密松森天體物理中心科學家伊多·伯杰是雙子星北座望遠鏡觀測小組的成員,據伊多·伯杰介紹,“這是距離地球最遠的伽馬暴,同時也是迄今為止人類在宇宙中所發現的最遙遠天體。”

為了計算“090423伽馬暴”與地球的距離,天文學家們首先通過膨脹空間方法測量了該伽馬暴的光線所延伸的距離以及變紅的程度。通過測量發現,該伽馬暴紅移值大約為8.2,比此前發現的所有伽馬暴的距離都要遠。此前的紅移值記錄僅為6.7。如此遠距離的伽馬暴也意味著,這顆已經死亡的恒星應該是自所謂的“重新電離時期”以來最早的天體。據了解,伽馬射線暴是宇宙中一種伽馬射線突然增強的現象。伽馬射線是波長小于0.1納米的電磁波,是比X射線能量還高的一種輻射,它的能量非常高,能夠消滅臨近星體上的任何生命。在離地球6000光年范圍內的任何伽馬射線暴都能夠摧毀臭氧層,從而破壞地球。忽略掉其金屬粒子的特性,這種毀滅每10億年就有可能發生,但可能是銀河系中的高金屬含量使得地球受到保護。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天文學家約叔亞·布魯姆認為,“對于天文學來說,這是一起分水嶺事件。如果天文學家能夠發現更多更遠距離的伽馬暴,他們或許可以通過光譜測定宇宙是如何快速變化的以及變化的原因。”要想繪制并形成早期宇宙的結構圖,必須要首先發現更多更遙遠的伽馬暴或其他爆炸事件。然而,這一過程進展較為緩慢。“雨燕”衛星迄今已經發現了120個可測距離的爆炸事件。不過,包括“090423伽馬暴”在內,僅有三個是引爆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第一個10億年之內。主要原因在于宇宙形成最早期,恒星光線的頻率不高,通常無法形成像伽馬暴那樣的爆炸事件。

此外,直到最近紅外探測器的敏感度才足以測量更為遙遠而短暫的伽馬暴余輝。在多年的運行中,“雨燕”衛星先后共10次捕捉到以極快角速度運行的伽馬射線暴,其中,最短的伽馬射線暴只持續了50毫秒。據估計,伽馬射線暴每年約有100次左右。科學家們表示,由這些觀測數據得出,短期伽馬射線暴的產生不同于長期伽馬射線暴。雖然在這兩個過程中都有黑洞的誕生,但短期伽馬射線暴比較接近于兩顆中子星合并的模型,而長期伽馬射線暴則比較符合恒星滅亡的過程。

1. 測量發現伽馬暴紅移值大約為8.2,說明它( )。

A.是一顆已經死亡的恒星

B.是一種波長小于0.1納米的電磁波

C.是“重新電離時期”后的已知最早天體

D.正處于伽馬射線突然增強的最高峰階段

2. 第3段中的“這種毀滅”指的是( )。

A.宇宙發生大爆炸

B.銀河系中的恒星被伽馬暴摧毀

C.發生伽馬暴這樣的爆炸事件

D.地球的臭氧層被伽馬暴摧毀

3. 布魯姆認為這次發現伽馬暴“對于天文學家來說,這是一起分水嶺事件”,是因為( )。

A.幫助人們發現了數量更多、距離更遠的伽馬暴

B.更有利于人類進一步了解宇宙的變化及其原因

C.“雨燕”衛星已經發現了更遠距離的爆炸事件

D.加快了人類繪制早期宇宙誕生及結構圖的進程

4. 從文中可以看出,天文學家尚未確證( )。

A.在發生短期伽馬射線暴過程中也會誕生出黑洞

B.銀河系中的高金屬含量使得地球臭氧層免受摧毀

C.伽馬射線是一種高能電磁波,會毀滅星體附近任何生命

D.通過測量伽馬暴的紅移值可以計算出其與地球之間的距離

5. 下列哪一項不是造成宇宙早期結構圖繪制過程進展較為緩慢的原因?( )

A.伽馬射線暴是以極快角速度運行的

B.以前紅外探測器的敏感度不是很高

C.宇宙形成最早期恒星光線頻率不高

D.像伽馬暴這樣的爆炸事件很少出現

名師解析 根據篇章的文體特征可知,此篇文章為科技說明文。在北京市公務員考試中,對于科技說明文,我們可以采取尋讀法來進行快速閱讀。關鍵要將5個問題銘記于心,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只對跟考點相關的內容進行精讀,其余內容一律泛讀,從而縮短解題時間,做到高效答題。

1.C [解析]由文章第三段“該伽馬暴紅移值大約為8.2……如此遠距離的伽馬暴也意味著……是自所謂的‘重新電離時期’以來最早的天體”可知C項為正確選項。A、B、D項均非通過紅移值得出的結論。

2.D [解析]依照就近原則進行判斷,“這種毀滅”的前一句是“……伽馬射線暴都能夠摧毀臭氧層,從而破壞地球”,因此可知這種毀滅指的是因伽馬暴而帶來的臭氧層被摧毀,進而導致地球毀滅,故選D。

3.B [解析]“對于天文學家來說,這是一起分水嶺事件”,該句之后緊跟的內容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解釋說明,即“他們或許可以通過光譜測定宇宙是如何快速變化的以及變化的原因”,B項是對這句話的同義替換,故選B。

4.B [解析]由最后一段中的“雖然在這兩個過程中都有黑洞的誕生……”可知A項結論是天文學家所確定的:由第三段中的“它的能量非常高,能夠消滅臨近星體上的任何生命”可知C項也是天文學家所確定的:由第三段開頭可知,紅移值的測量本來就是為了計算090423伽馬暴與地球的距離的,所以D項內容也是天文學家確定的。由第三段末尾“可能是銀河系中的高金屬含量使得地球受到保護”可知,這一結論尚未經過確證。故選B。

5.A [解析]由文章第四段結尾可知,C項、D項均是宇宙早期結構圖繪制進程較為緩慢的原因,由第五段開頭可知以前的紅外探測器敏感度不高也是造成宇宙早期結構圖繪制進程較為緩慢的原因之一。只有A項與宇宙早期結構圖的繪制沒有直接關系。故選A。

核心提示

1.快讀閱讀基本功訓練:

一要養成默讀的習慣,提高默讀的速度,直到練好“眼腦直映”的基本功;

二要擴大視讀野,提高整體認讀的能力;

三要減少回視、準確掃視,提高讀速;

四要掌握理解技巧,尤其是文體閱讀技巧,保證讀速和理解率同步上升;

五要學會跳讀、尋讀,并每天堅持進行文字閱讀,以便迅速獲取大量的知識與信息;

六要運用定勢理論,形成閱讀的固定程序,加快閱讀速度。

上述訓練,重在堅持,貴在過手,務求扎實。

2.快速閱讀時要切記“三不”原則:

“不動嘴”:快速閱讀需要默讀,不要出聲朗讀;

“不動手”:快速閱讀過程中不要逐字逐句精讀,不要用手或筆尖點著字讀文章;

“不回讀”:快速閱讀時要盡量避免回視,不要同一內容讀幾遍。

篇章的5道題目中,如果有歸納中心類題目,應盡量采用跳讀法,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結構。

如果所給篇章文體為科技說明文,且5道題目中,沒有歸納中心類題目,則應盡量采用尋讀法,直接定位考點,迅速作答。

推薦閱讀
  1. 2020年政法干警招錄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本碩類)【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2. 2014公務員錄用考試隨身練系列:公共基礎知識快速突破
  3. 202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4. 2020年重慶市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職業能力測試》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5. 21天突破行測邏輯填空高頻詞匯
  6. 2020年上海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申論【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7. 2020年甘肅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8. 2020年河北省選調生考試《申論》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9. 2020年政法干警招錄考試專業綜合Ⅱ《法理學》(碩士類)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0. 2020年山東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綜合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1. 公務員錄用考試華圖名家講義系列教材:申論范文寶典(第11版)(2017)
  12. 2013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實戰教材:法律基礎知識
  13. 2020年天津市軍轉干部安置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4. 北京市事業單位歷年真題及華圖名師詳解(2017互聯網+)
  15. 2020年西藏自治區“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申論》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市| 华阴市| 塔城市| 泸州市| 翼城县| 徐汇区| 安阳市| 卢氏县| 扎鲁特旗| 岳阳县| 新蔡县| 永吉县| 新绛县| 娱乐| 青河县| 泽普县| 崇信县| 开平市| 双桥区| 新乡县| 呼和浩特市| 新巴尔虎右旗| 嘉荫县| 沽源县| 青河县| 永兴县| 余姚市| 通渭县| 蓬安县| 沛县| 开远市| 陆良县| 繁昌县| 静宁县| 丹凤县| 天长市| 石嘴山市| 临城县| 全南县| 天长市| 神农架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