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驗(2016最新版)
- 華圖教育
- 4762字
- 2018-12-29 20:43:07
第四節 民法及民事訴訟法
題型認知
本部分以單選或多選兩種題型的方式進行考查,偏難。重點考查考生對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權利的認知和理解。
破題密鑰1——民事法律關系
一、民法的概念
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民法的基本原則
1.平等原則:民法的最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法律地位平等,適用法律平等,權利能力平等。
2.自愿原則:當事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有權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思,禁止任何非法干涉。
3.公平原則:在民事活動中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準,在民事主體之間發生利益關系摩擦時,以權利和義務是否均衡來平衡雙方的利益。
4.誠實信用原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建立民事法律關系時必須意圖誠實、善意,建立民事法律關系后,應認真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
5.禁止權利濫用原則:一切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三、民事法律關系概念
民事法律關系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規范,具有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核心)內容的社會關系。
四、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
1.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公民和法人。
2.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核心)。
3.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物、行為和智力成果。
五、民事主體
(一)公民(自然人)
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的自然人。《民法通則》中規定的公民僅指中國公民,不包括外國公民。中國公民就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
自然人:是基于自然狀態出生的人,自然人既包括我國公民,也包括外國人和無國籍人。作為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公民,必須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1.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
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或資格,是民事主體參加民事活動的前提。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
2.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
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公民通過自己的行為獨立地行使民事權利與承擔民事義務,并對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民事行為能力取決于公民的年齡和精神狀況。

(二)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1.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法人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的范圍,受法律和行政法規、法人目的以及法人性質的限制。
2.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法人以自己的行為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的能力。
六、民事法律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目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合法行為。
(一)無效民事行為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雙務民事行為需要經過其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的追認,在未追認期間效力待定)。
3.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民事行為。
4.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
5.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6.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二)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
1.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民事行為。
2.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真題精粹與剖析1
經典真題1 (多選)《民法通則》中,對公民民事行為能力進行分類的依據包括公民的( )。
A.年齡狀況
B.教育程度
C.家庭狀況
D.精神狀態
名師解析 AD。本題考查法律常識。《民法通則》規定,我國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應當滿足下列兩個條件:(1)年滿18周歲。對于年滿16周歲而不滿18周歲,但是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公民,法律將之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2)精神狀況健康、正常。由此可知,《民法通則》對公民民事行為能力進行分類的依據包括公民的年齡狀況、精神狀態,故本題答案為AD選項。
經典真題2 (單選)某首飾店誤將一枚銀戒指當作鉑金戒指賣給李某。首飾店的這一行為屬于( )。
A.犯罪行為
B.無效民事行為
C.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D.有效民事行為
名師解析 C。某首飾店誤將銀戒當作鉑金戒指賣給李某,是一種重大誤解,這一行為屬于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故本題答案為C選項。
破題密鑰2——民事權利
一、民事權利的含義和種類
1.民事權利的含義。
民事權利是指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根據自己的意志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實現自己某種利益的可能性。
2.民事權利的種類。
民事權利包括財產權和人身權兩大類。財產權是以財產為標的的權利,可以分為物權、債權等。人身權是以人身為標的的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
二、物權的概念和特征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這里的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
(一)所有權
1.所有權,是指所有權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于其所有的財產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所有權是一種最完全的物權。
2.所有權的內容。
(1)占有:是指所有權人對財產的實際控制和占領。
(2)使用:是指權利主體按照財產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
(3)收益:基于財產而獲得的經濟利益。
(4)處分:是指所有權人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根據自己的意愿處置財產,決定財產在事實上和法律上的命運。處分權是所有權四項權能中最基本的權能,通常只能由所有權人行使。
3.共有的概念和種類。
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民或法人對同一項財產共同享有所有權,分為兩種:
(1)按份共有,兩個以上的主體對同一項財產按照各自的份額享有所有權。
(2)共同共有,兩個以上的主體對同一項財產不分份額的共同享有所有權。
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關系等外,視為按份共有。
(二)用益物權
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指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權利。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自然資源使用權。
(三)擔保物權
擔保物權是指為了擔保債的履行,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財產上設定的物權,主要有抵押權、質權、留置權。
1.抵押,是指為擔保債務的履行,債務人或第三人不轉移對財產的占有,將該財產作為債權的擔保。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依照法律的規定以抵押物折價或者從變賣抵押物的價款中優先得到償還。
《物權法》第184條規定:“下列財產不得抵押:(一)土地所有權;(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但法律規定可以抵押的除外;(三)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和其他社會公益設施;(四)所有權、使用權不明或者有爭議的財產;(五)依法被查封、扣押、監管的財產;(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財產。”
2.質押,是指為擔保債務的履行債務人或第三人將其動產或權利移轉給債權人占有,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可依法從該動產或權利中優先受償。
3.留置,是指債權人按合同約定占有債務人的動產,債務人不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履行債務的,債權人有權留置該項財產,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
三、債權
(一)債的概念
債是指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權利義務關系。享有權利的一方稱為債權人,負有義務的一方稱為債務人。
(二)債的發生根據
債的發生,即民事主體之間依法律規范而產生債權債務關系,必須以一定的法律事實為依據。
1.侵權行為,是指不法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相應民事責任的行為。因侵權行為產生的債,稱為侵權行為之債。
2.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依據自己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受損失的事實。因不當得利所產生的債,稱為不當得利之債。不當得利一經成立,當事人之間形成債的關系,受損失的一方享有請求獲得利益的一方返還其所得利益的權利,獲得利益的一方負有返還利益的義務。
3.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自愿為他人事務進行管理或服務的行為。因無因管理所產生的債,稱為無因管理之債。
4.合同,是指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因合同形成的債,稱為合同之債。
四、人身權
人身權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與其人身不可分離,而又沒有直接財產內容的民事權利。
人身權可分為人格權和身份權。
人格權是法律承認的人身所固有的權利。如生命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等。
身份權是基于一定的地位、資格而產生的人身權。如監護權、配偶權、親權等。
五、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法人就其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通常是國家賦予創造者對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時期內享有的專有權或獨占權。
1.知識產權可以分為人身權利與財產權利。
(1)人身權利:是指權利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離,是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例如,作者在其作品上署名的權利,對其作品的發表權、修改權等,即為人身權利。
(2)財產權利:是指智力成果被法律承認以后,權利人可利用這些智力成果取得報酬或者得到獎勵的權利。
2.知識產權的主要特點。
(1)知識產權的客體是一種無形財產。
(2)知識產權具備專有性的特點。
(3)知識產權具備時間性的特點。
(4)知識產權具備地域性的特點。
(5)大部分知識產權的獲得需要法定的程序,比如商標權的獲得需要經過登記注冊。
破題密鑰3——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1.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
2.同等原則與對等原則。
3.辯論原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
4.處分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5.檢察監督原則。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
真題精粹與剖析2
經典真題3 (單選)某報在一篇新聞報道中披露了未成年人甲是乙的私生子,致使甲備受同學的嘲諷和奚落,甲因精神痛苦,自殘左手無名指,從而給甲的學習和生活造成重大影響。按照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對該報的行為應認定為( )。
A.如實報道,不構成侵權
B.侵害了甲的名譽權
C.侵害了甲的姓名權
D.侵害了甲的身體權
名師解析 B。本題考查法律常識。根據《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以書面、口頭等形式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行為。”本題中,該報在新聞報道中披露甲為私生子的行為屬于以書面形式宣揚甲的隱私,侵害了甲的名譽權。故本題答案為B選項。
經典真題4 (多選)楊某與劉某在日常生活中有矛盾。楊某為了泄私憤,造謠說劉某生活作風有問題,致使劉某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很不利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劉某可以要求楊某承擔的民事責任有( )。
A.停止侵害
B.恢復名譽
C.消除影響
D.賠禮道歉
名師解析 ABCD。本題考查法律常識。《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楊某造謠劉某生活作風有問題,侵犯了劉某的名譽權,因此劉某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故本題答案為ABCD選項。
核心提示
民法涉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及人身權的部分,復習時要予以重視。
- 申論范文寶典(2017版)
- 2020年政法干警招錄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本碩類)【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甘肅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題庫:資料分析【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4公務員錄用考試隨身練系列:公共基礎知識快速突破
- 北京市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驗歷年真題及華圖名師詳解(2016最新版)
-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選調生考試《申論》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預測試卷:行政職業能力測驗標準預測試卷(2017最新版)
- 2020年湖北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綜合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浙江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2016彩印版)
- 2018公務員招考高效自學自訓讀本·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近年真卷三步半解析(國考版)
- 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法律基礎知識(2016最新版)
- 福建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2016彩印版)
- 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公共基礎知識(2016最新版)
- 2020年云南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判斷推理【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15天通關特訓(2016-2017彩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