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慢驚病理小兒慢驚之起源既明,則其病理固可推求而知,要不外脾陽不運,心肝交疲,神衰氣怯,內虛生風諸端是矣。故慢驚之為患,不在病邪之內侵,而在正氣之微弱。若正氣得能漸長,病邪自歸消滅,正氣不能伸張,病邪必永無衰歇之日也。其間病勢雖有似于急驚者,然虛實之辨,究有不同,試比例言之∶急驚之噤口切牙為關竅不通,故搐鼻不易有嚏,嚏出則其噤可減,慢驚之噤口切牙為陽衰陰僭,故其噤時而自松,并非關竅不通,搐鼻常能噴嚏;急驚之角弓反張因邪循脊項,故反折痙急而有力,慢驚之角弓反張,因脊腦虧乏,故牽引柔弱而無力;急驚之四肢抽掣因熱侵筋絡,故動作較疾而收引甚急,慢驚之四肢抽掣因筋絡空虛,故動作較緩而牽引微搐;急驚之兩目扇動因肝熱生風,故其勢迅疾,或上插或閃閃作動,慢驚之兩目扇動因肝虛生風,故其勢較緩,或斜睨或正圓直視;急驚之喉中鳴響因熱痰阻滯,故熱甚上潮則梗塞欲絕,慢驚之喉中鳴響因津液化涎,故其聲如鋸而無痰可豁;急驚四肢作冷因熱深厥深,故必有壯熱而口氣穢濁,慢驚四肢作冷因陽氣衰微,故多面青額汗而身體微溫;急驚溏泄因協熱下利,故瀉下多臭穢而色黃,慢驚溏泄因脾損火衰,故瀉下多完谷而色青。此就其病理方面,可知其虛實之迥異也。至于病至身冷汗粘,神識全蒙,是內傷至極,真陽外越,屬不治之證矣。
三、慢驚癥狀慢驚風之癥狀,初起多因吐瀉之后,發熱不退,睡臥不寧,漸見頭昏腦脹,四肢抽掣,繼則神昏氣喘,眼翻驚搐,或乍寒乍熱,或二便青白,甚至口噤切牙,角弓反張,腹中氣響,喉內痰鳴,雖口唇開裂出血而口中氣冷,目光昏暗,重者面青額汗,四肢冰冷,或搖頭吐舌,或眼合不開,或睡則露睛。若見身冷粘汗,直臥如尸,喘嗽頭軟,背直口噤,頭搖唇縮,氣粗痰響,面無潤澤之色者,多屬不救。此慢驚風癥狀之一斑也。
四、慢驚治法慢驚初起,證狀尚未盡顯者,僅見吐瀉,時作驚狀,治應和脾鎮肝為主,宜惺惺散。或吐瀉不止,脾困不食,津液化涎,痰聲漉漉者,宜湯氏醒脾散,惟全蝎、蜈蚣、冰、麝、金石之藥,則宜慎用,其有勢急不得不然者,則一用即止。隨用四君子湯、理中湯之類為調治。痰聲不降,虛實參半者,先用滾痰丸以治其標,次則仍以四君子湯加減,為之調治。慢驚病進,現虛寒或假熱之證象者,宜逐寒蕩驚湯,甚者加進加味理中地黃湯。慢驚不已,脾土虛寒,陽氣衰微者,宜六君子湯加炮姜、木香,或加附子以回陽。痰盛者,宜青州白丸子。元氣虧損,馴至昏憒者,可急灸百會穴,或用海藏返魂丹。然近世小兒稟賦日薄,體質日脆,倘遇慢驚,每多不救,故與其臨病驚惶,毋寧慎之于吐瀉方起之時,或感冒初起之時,謀諸良醫,謹其醫藥之為愈也。
附方(一)惺惺散 治小兒吐瀉脾弱,內虛生驚。
人參 茯苓 木香 天麻 扁豆 全蝎(炙) 陳倉米(炒。各等分)銼散,每服二錢,加生姜、大棗,清水煎服。
(二)醒脾散 治吐瀉不止,痰作驚風,脾困不食。
白術 人參 甘草(炙) 陳皮 茯苓 全蝎(各五錢) 半夏曲 木香(各一分) 白附子(炮,四個) 天南星(一個) 陳倉米(一百粒)研為末,每服一錢,加生姜、大棗,清水煎服。
(三)四君子湯 見第三章第五節。
(四)理中湯 見第一章第四節。
(五)礞石滾痰丸 見本章第二節。
(六)逐寒蕩驚湯 凡因風熱不退,及吐瀉而成者,總屬陰虛陽越,必成慢驚,非感風寒可比,故不宜發散。治當培元固本,引火歸元,先用辛熱沖開寒痰,再進溫補。
伏龍肝(三兩) 丁香(十粒) 炮姜 胡椒 肉桂(各一錢)研勻,水煎一小杯灌下。
(七)加味理中地黃湯 助氣,補血,卻病,回陽。治小兒精神已虧,氣血大壞,形狀野狼狽,瘦弱至極。
熟地黃(五錢) 白術(土炒,二錢) 黨參 當歸 炙黃 破故紙酸棗仁 枸杞子(各二錢) 炮姜 萸肉 炙甘草 玉桂(各一錢)加生姜三片,紅棗三枚,胡桃肉二個,用灶心土二兩煎水煮藥,加附子五分,煎水摻入。泄瀉不止,一二劑后去當歸加丁香六分,大熱不退加白芍一錢。
(八)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胸滿腹脹,大便溏泄等證。
人參 白術 茯苓 半夏(制。各二錢)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 加生姜 大棗(九)青州白丸子 治風痰壅盛,嘔吐涎沫,口眼 斜,手足癱瘓,婦人血風,小兒驚風,痰盛泄瀉。
半夏(七兩) 天南星(三兩) 白附子(二兩) 川烏頭(去皮臍,五錢)生研為末,生絹袋盛之,于井水內擺出粉,以盡為度,如法曬露,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湯送下。驚風每服四五丸,薄荷湯送下。
(十)灸百會穴法 治中風,偏風,口噤,言語謇澀,角弓反張,半身不遂,頭風腦痛。
百會穴∶屬督脈經,在前頂后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直兩耳尖,凹可容豆,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可二分,灸可七壯(襯以姜片,用陳蘄艾絨小團灼于其上,或針入二分,用艾絨燒灼針尾處)。
(十一)返魂丹 治小兒癲癇,潮發螈 ,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牙關緊急,及諸病久虛,生風多睡者。
烏犀 水銀 天麻 檳榔 僵蠶 硫黃 白附子 川烏 獨活 干蝎 萆 肉桂 當歸 細辛 防風 天南星 阿膠 藿香 烏蛇 沉香 槐膠 羌活 白花蛇 麻黃 半夏 羚羊角 陳皮 天竺黃 木香 人參干姜 茯苓 蔓荊子 晚蠶沙 敗龜版 本 桑螵蛸 白芷 何首烏 虎骨 縮砂仁 白術 枳殼丁香 濃樸 蟬殼 川芎 附子 石斛 肉豆蔻 龍腦 雄黃朱砂 膩粉 麝香 烏雞 狐肝按∶此方為藥隊之奇兵,以多而雜相制取勝者也。
第四節·類驚概要
類驚者何?所以別于急慢驚風也。類驚本無此名,本書亦非欲特創此名,增添諸驚之治法。所以然者,為便于分統系以資歸納計耳。急慢驚風,既各有其特殊之治法,而小兒以神經之怯弱不易鎮靜,雖小恙亦輒現驚象,其狀似驚而實非驚風者。固尚有種種,若一一列其名而舉之,則治法至繁雜無取,若歸于急慢驚風一類中,則治法究尚有差別,故統于驚風一章而別為類驚一節,庶幾綱張目舉,統系既合,檢查亦易也。
茲將小兒病之易作驚風之狀者,逐一述其證治如下∶一、因熱成驚小兒腠理未固,感冒風寒,便易發熱。初起之時,邪易入易出,輕加發散,即可無事,甚者雖頻作驚惕,睡中驚醒,固為熱重使然,并非驚風所致。故治法宜發表解肌,清熱安神,用宣化湯最妥。兼有他因,則宜從其他因合治之。
二、因痰成驚小兒感冒風寒,肺氣失宣,痰濁阻滯,最易蒸熱。因痰熱之交病,小兒往往咳嗽驚惕,發熱面紅,考其主因為風寒入肺,治宜宣肺祛邪。又因痰氣不降,治宜化痰降氣。初起之時,辛濕疏透,最為合度。化熱之后,辛涼消化,亦屬正治。大便堅者,可下則酌下之,小便赤者,可利則酌利之,方用宣化祛痰湯最妥。
兼有他因,亦宜從其他因合治之。
三、因食成驚小兒恣意口腹,食積不化,亦易成驚。蓋腸胃通暢,則清氣可升而濁氣下行,自無熏蒸成熱之弊。若食積不化,腸胃不清,則濁氣阻塞,郁而化熱,肺胃受其熏灼,精神為之不寧,驚惕之狀遂見。其證腹多脹滿或痛,大便或堅結不行,或瀉多渣滓。舌苔黃膩,脈象緊實,治宜宣化消積湯。最忌因循遲延,蓋小兒食積,熱郁腸胃,易成疳積,傷胃則致吐,傷腸則致瀉,最輕者亦熏灼成驚,不可不慎也。兼有他因,亦宜從其他因合治之。
四、因暑成驚小兒感受暑熱,郁而不化,亦易成驚。暑邪之淺者,無汗身熱,宜從汗解之,用宣化清暑湯最妥。暑邪之深者,發熱口渴,多汗欲飲,胸膈悶煩,精神倦怠者宜白虎湯。體弱濕重者,宜清暑益氣湯。切不可因天時炎熱,恣與冷凍飲料,蓋小兒飲冷,腸胃益薄,受暑更易也。兼有他因,亦宜從其他因合治之。
五、因恐成驚小兒肝膽不足,凡耳聞驟聲,目見驟色,輒易因恐成驚。睡時驚惕,甚則啼叫,輕者酌與撫拍翻拿,其驚自已。蓋本非疾病,不過因神氣之怯弱,臨時振蕩不寧故也。神定即愈,無庸顧忌。重者因有內蓄之熱,遂乘勢以發動,驚搐啼哭,有類驚風,治宜宣化定驚湯最妥。偏于實者,身熱便結哭聲壯,宜保赤散;偏于虛者,神氣怯弱哭聲緩,宜茯神湯。兼有他因,亦宜從其他因合治之(參看第三章第七節)。
六、因吐瀉成驚上節言吐瀉日久,易成驚風,然非盡吐瀉皆可以成驚風也。若以吐瀉之后,神氣不寧,偶有似驚之狀,遂作驚風治之,則愈治愈危,誤人不淺矣。考小兒腸胃,至為柔弱,稍有積滯,傷其胃氣則致吐,傷其腸腑則致瀉,或吐或瀉,當其劇作之時,神氣不寧,驚狀遂起,然此等類驚,決無角弓反張之象,亦無眼目痙睨之狀(或睡臥略露其睛,瞳子略為上泛則有之),故與驚風迥別。治法則吐者宜調其胃氣,瀉者宜調其腑氣,吐瀉兼作者,腸胃并調之,不必治其驚,但治其本病則驚亦已,用宣化健運湯加減治之最妥。至于有因吐瀉而肢冷攣急者,羅癟麻木者,則為寒霍亂證,其勢急而且危,宜急用附子理中湯救之,與尋常之吐瀉又迥異者也。兼有他因,亦宜從其他因合治之(參看第七章)。
附方(一)宣化湯(自制) 治小兒感冒發熱,神魂不安。
薄荷葉(一錢) 鉤藤(二錢) 荊芥(一錢) 茯神 梔子 連翹(各二錢) 霜桑葉 燈芯(各錢半)清水煎服。感寒重者加蘇葉一錢;熱重無汗者加麻黃三分;泄瀉煩悶者加葛根一錢,淡豆豉二錢;咳嗽有痰者加前胡、杏仁、竹茹、象貝母各二錢;腸胃有熱加黃芩、枳實各一錢。
(二)宣化祛痰湯(自制) 治小兒感冒風寒,痰氣不降,發熱成驚。
前胡 蘇子 杏仁 象貝母 竹茹 鉤藤 陳皮 赤苓 金銀花 連翹 生姜(各二錢)清水煎服。風寒重者加麻黃三分,荊芥一錢;濕滯化痰者加濃樸一錢,半夏二錢;風痰上涌者去金銀花、連翹,加天南星、半夏各二錢,白附子一錢,甚者用青州白丸子(見上節)四五粒同下;大便堅結者加栝蔞三錢,不應,改加枳實、大黃各五分;小便不利加豬苓二錢、澤瀉一錢。
(三)宣化消積湯(自制) 治小兒食積不化,腸胃失調,濁氣阻滯,郁而化熱。
神曲 麥芽 鉤藤 梔子(各二錢) 薄荷 陳皮 枳實 濃樸(各一錢) 黃芩 燈芯(各一錢)清水煎服。泄瀉多渣滓不化者去黃芩,加白術錢半,木香五分;腹脹便結者加木香、檳榔各一錢,甚者加大黃一錢;熱瀉酸臭者仍用黃芩再加知母二錢。
(四)宣化清暑湯(自制) 治小兒感受暑熱,身熱不安。
藿香 佩蘭 大腹皮 陳皮各錢半 香薷 白術 濃樸(各一錢) 鉤藤 滑石(各二錢) 生甘草(五分)清水煎服。發熱煩悶加淡豆豉一錢,梔子錢半;熱重加金銀花露、荷花露各一杯;脾弱胃呆加玫瑰花露一杯;煩熱盜汗去香薷加青蒿露一杯。
(五)白虎湯 見本章第二節。
(六)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炎,四肢困倦,精神減少,頭痛身熱,氣高心煩,自汗口渴,便黃溺赤,脈虛者。
黃 蒼術(各錢半) 升麻(一錢) 人參 白術 陳皮 神曲 澤瀉(各五分) 甘草 黃柏 干葛當歸身 麥冬(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清水煎服。
(七)宣化定驚湯(自制) 治小兒肝膽虛怯,因恐成驚。
半夏 朱茯神(各二錢) 菖蒲 遠志肉 龍膽草 酸棗仁(各一錢)石決明 鉤藤(三錢) 白芍(錢半)清水煎服。熱重者去酸棗仁、石決明,加川連三分,薄荷一錢;挾痰者加竹茹二錢,枳殼一錢,旋復花一錢;夾食者加神曲一錢,麥芽(除米麥之食積)或山楂肉(除肉類油膩之食積)各二錢。
(八)保赤散 治小兒多熱,因恐成驚。
牛黃 川連 朱砂 冰片 青黛 珍珠 大黃 人中白 百草霜 蟬衣(各少許)研為細末,加薄荷、鉤藤煎湯送下,或加赤金一件同煎服。
(九)茯神湯 治小兒神虛,固恐成驚。
黨參(二錢) 炙黃 (錢半) 白芍 棗仁(炒。各八分) 桂心(三分) 柏子仁(炒,七分) 甘草(五分) 砂仁蒸熟地 茯神(各三錢)清水煎服。
(十)宣化健運湯(自制) 治小兒或吐或瀉,或吐瀉兼作,因以成驚。
半夏 陳皮 神曲 鉤藤 茯神 竹茹 生姜(各二錢) 木香 澤瀉(各一錢)清水煎服。熱嘔加川連三分;寒吐去竹茹、生姜,加干姜一錢;熱瀉去木香,加檳榔一錢;寒泄去神曲,加白術一錢;吐瀉交作加白術一錢;劇瀉不止者,去神曲、澤瀉、竹茹,加補骨脂、淮山藥一錢,罌粟殼五分。
(十一)附子理中湯 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四肢厥冷,腸鳴腹痛,霍亂轉筋,體冷微汗,嘔吐泄瀉,一切沉寒痼冷等證。
附子 人參 甘草 干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