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知青在寧夏(永寧卷)
  • 寧夏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 1109字
  • 2019-10-10 10:59:01

第一篇 知青下鄉

杭州知青

永寧縣1965~1979年共安置下鄉知識青年3698人,其中杭州知青939人,銀川知青2474人,永寧知青286人。1965年9月7日第一批下鄉到永寧的杭州知青636人,1966年6月7日第二批下鄉到永寧的杭州知青302人。

離別杭州

1965年9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第一批636名應屆初中、高中畢業生積極響應毛主席“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偉大號召,告別親人,離開故土,乘專列到寧夏插隊落戶。其中女青年287人。年齡最大的20歲,16歲的人數也不少,大部分在17~19歲之間,知青王星鋼等人還不到15周歲,是下鄉知青中年齡最小的。

1965年9月7日,杭州市知青家長和親友送知青到寧夏永寧縣下鄉,在杭州火車站留影

知青們到農村參加實踐鍛煉的熱情非常高。他們大多是品學兼優但因家庭出身高考“落榜”的學生。有些知青,如裘啟新、王星鋼(女)等人達不到規定下鄉插隊的年齡,但積極響應組織的召喚,實現自己的革命理想,托人找關系把戶口年齡改大一兩歲;有些中學生則是瞞著家長,自己做主申請報名,家長知道后,一切手續基本都已辦好了;有的一家兄弟倆、兄妹倆甚至三兄弟一起報名下鄉插隊。落戶在東全一隊的8人全是女性,其中6個人是15歲,兩個人是16歲。分到永寧縣農場青年隊的孫秀文、孫兆良兄妹倆,分到永寧縣增崗公社前渠六隊的應家珠、應家媚姐妹倆,分到李俊公社魏團大隊的金大正、古正大隊的金大象、養和公社旺全大隊的金大始三兄弟,分到養和公社北全大隊的王春雨、王春和兩兄弟,還有分到勝利公社許旺大隊的王錦春、王錦槐兩兄弟,分到增崗公社新華大隊的金峰、金成青兩兄弟都是一起相約報名下鄉支寧的。

送知青到永寧去的杭州市團委干部陳寅(左一)在列車上向知青們講8年前自己如何響應黨的號召到農村下鄉的經過和體會

從杭州到永寧要坐五天五夜的火車,已經很疲勞了,但是知青們并沒有忘記在旅途中學習毛主席著作

臨行前,不少知青主動到杭州市郊農村參加夏收夏種勞動,學習插秧、割稻等農活技術;余小沅、王效忠還自發到浙江省農科所學習農業科學知識,搜集農業技術資料,并將這些帶到了寧夏。

來寧前夕,杭州市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浙江省委書記處書記曹祥仁,杭州市委副書記、杭州市市長王子達,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錢銘歧,杭州市副市長陳禮節、周鳳鳴、余森文,杭州市軍分區領導蔣國均,市政協副主席吳去非、鄭志新以及各有關部門、人民團體、民主黨派、地方組織負責人到火車站熱烈歡送。

當天上午,杭州火車站紅旗招展,鑼鼓喧天。通往火車站廣場的各條馬路上,自清晨起,即行進著各學校、街道歡送的隊伍。紅旗引導著一排排胸前掛著大紅花去寧夏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知識青年。他們的父母、親友、同學和老師,分別簇擁著他們,諄諄勉勵,熱情話別。

1965年9月7日上午10時,當專列徐徐開出杭州火車站時,青年們紛紛從窗口伸出頭來,揮手向親人告別,向故鄉告別。

杭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子達等領導還隨乘專列歡送到浙江的臨平。王市長在火車上,每走進一節車廂,青年們都歡騰、鼓掌、握手,情緒高漲,大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到農村去,到邊疆去》《打起背包走天下》等革命歌曲,感謝黨和政府給了他們到農村鍛煉的機會,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王子達對青年們說,你們到寧夏去,是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步,在那里有許多困難在等著你們,希望你們不要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在寧夏扎根成長。知青們齊聲回答,請領導放心,我們一定紅在寧夏、專在寧夏,做又紅又專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杭州市委派市團委干部陳寅送知青到寧夏,還委派蔡小法、葛福麟、陳維新三位老師帶隊,并在寧夏工作兩年,幫助知青安心落戶。蔡小法老師剛結婚不久,臨行前,妻子上班,沒來得及打招呼就走了,直到來了寧夏才寫信告訴妻子。

杭州知青到永寧縣農村插隊落戶,開創了中國知青集體大規模從華東到西北跨大區插隊下鄉的先河。

抵達銀川

在連續坐了5天的火車后,1965年9月11日晚上,全體知青安全到達銀川。到達銀川后,大部分知青被安排住在當時的銀川飯店和自治區第二招待所,因為住不下,有少部分被安排在寧夏體育館、寧夏政府第一招待所。當日,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楊靜仁在秘書長趙延年的陪同下到招待所看望了知青。1965年9月12日上午,銀川紅旗劇院召開隆重歡迎支寧杭州知青大會,銀川各界群眾都有參加。自治區黨委書記處書記、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馬玉槐出席大會并作了重要講話。

馬玉槐在講話中,首先代表自治區黨委和人委對杭州知識青年到寧夏來插隊落戶,參加寧夏社會主義建設,做新型的人民公社社員表示熱烈歡迎。對浙江省委、人委和浙江人民將他們的優秀兒女送到寧夏參加社會主義建設,表示衷心感謝。他說,你們是祖國南方的優秀兒女,你們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青年先鋒。他勉勵知青在黨的領導下,在“三大革命”運動實踐中,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勞動者,成為又紅又專的無產階級事業的革命接班人。

杭州市636名知青于9月11日晚8點抵達銀川,銀川市各界群眾數百人到車站熱烈歡迎;12日,召開歡迎大會,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馬玉槐講話

1965年9月12日,自治區在銀川召開歡迎杭州知青落戶永寧大會

馬玉槐的講話受到了知青們的熱烈歡迎。在掌聲中,10名杭州知青走上臺代表全體知青向自治區黨委遞交了決心書。知青代表傅靜芳和毛立筑還分別作了表態發言。他們表示,一定要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依靠黨的領導,依靠廣大貧下中農,戰勝一切困難,人到寧夏,心到寧夏,紅在寧夏,專在寧夏,在寧夏農業戰線上革命一輩子。

1965年9月13日,杭州青年中學知青在寧夏區黨委交際處院內合影

下午,知青們認真討論了馬玉槐的講話,學習了毛澤東同志的《青年運動的方向》《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文章與黨和國家關于農業生產和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晚上,自治區團委、婦聯、中共永寧縣委為歡迎青年們舉行了聯歡晚會。

落戶永寧

1965年9月15日,知青們情緒飽滿,意氣風發,斗志昂揚,愉快地乘坐大轎子車和卡車來到永寧縣,受到縣城干部群眾和學生的夾道歡迎。到了永寧之后,按照組織分配,當天有112名知青被分配到了縣農場勞動,其余522名知青被分配到李俊公社、增崗公社、勝利公社、養和公社4個公社,22個生產大隊,73個生產小隊插隊勞動。其中李俊公社5個大隊,15個生產隊;增崗公社5個大隊,24個生產隊;勝利公社7個大隊,17個生產隊;養和公社5個大隊,17個生產隊。每個生產隊都建立了知青點,每個知青點上最多21人,最少7人,每3個知青合住1間房子。對于組織分配,知青們都愉快地接受,沒有一個知青對組織分配,對插隊的地點提出另外的要求。知青所到之處都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熱烈歡迎。

為了加強對知青的教育和培養,自治區成立了杭州知青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自治區黨委書記處書記、自治區副主席馬玉槐任校長,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部長兼永寧縣委書記史玉林任勞動大學教導主任。還成立了寧夏人委知青辦,白振華任知青辦主任。

1966年6月7日,第二批302名杭州知青來到永寧縣下鄉插隊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其中女知青140人。他們被分配到李俊、增崗、養和、勝利、通橋5個公社和縣農場的16個大隊31個生產隊,每隊最多20人,最少8人,每4人合住1間房子。第二批知青中大部分都是往屆畢業的初中生、高中生。年齡稍大些的,大都在18~19歲,個別的20~21歲。至此,一共有939名知青到永寧縣下鄉插隊落戶。1967年9月,新華十三隊知青張復興與同隊知青王迪鐘一起在北京西苑賓館拜訪了原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楊靜仁,當他倆問及杭州知青為何會跨大區到永寧插隊時,楊靜仁作了詳盡的解釋。他說,1959年曾有大批浙江知青支援寧夏,到寧夏城鄉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其中到農村插隊的部分知青在1962年“雙反”運動中受到迫害,導致知青逃離寧夏返回浙江,造成了很壞的影響。1964年,在中央召開的全國城市知青安置工作會議上,楊靜仁書記向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江華提出,由寧夏方面再次安置浙江知青,做好工作,挽回不良影響。浙江地少人多,本地安置困難重重,江華欣然同意寧夏方面的建議,報經中央批準后,雙方達成浙江長期向寧夏輸送城市知青的意向。

落戶在養和公社紅星大隊的知識青年,到隊當天就在歡迎會上表演了大合唱《社會主義好》

1965年寧夏方面做了精心準備,選擇地處銀川近郊,剛完成“社教”試點工作的魚米之鄉永寧縣,安置了首批杭州知青。1966年又安置了第二批杭州知青。因“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展開,后來杭州知青支寧的工作便無法再進行下去了,由此中止。

銀川知青

1968年12月21日,毛澤東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銀川市知識青年開始“上山下鄉”。主要是動員初中、高中畢業生下鄉,下鄉地點都是西海固等偏遠貧困山區,后來因為動員難度較大,逐步改為銀川郊區或周邊縣市。永寧縣是個條件較好、離銀川較近的縣,很多家庭困難、有特殊情況需要照顧的知青,被安置在永寧縣。隨著“上山下鄉”運動的深入開展,后來銀川市很多單位和永寧縣各公社簽訂對口下鄉安置協議,在永寧縣下鄉的知青越來越多。1972~1979年,銀川市各有關單位在永寧縣下鄉的知識青年共計2474人。

1972~1974年,銀川市知青下鄉到永寧的96人,分別安置在28個大隊44個生產隊,其中養和公社8人,李俊公社31人,望洪公社4人,仁存公社5人,勝利公社8人,增崗公社2人,通橋公社3人,望遠公社29人,縣良繁場4人,南農場2人。

銀川知青下鄉插隊落戶永寧歡送場景

永寧縣歡迎知識青年下鄉場景

1974年,銀川市初高中畢業除社來社去和按政策規定不動員“上山下鄉”的幾種人外,其余全部下鄉,對這些知識青年除自治區統一安排在國營農場和農五師的9000人外,其余部分,根據銀川市農村土地、人口的分布狀況和農業生產的情況,安排到農村插隊落戶,到集體所有制青年農場、青年隊和國營林、牧、漁場插場勞動。從1974年起,每50名左右“上山下鄉”知青配備一各帶隊干部,按照市委要求集體所有制的青年農場、青年隊,在努力辦好現有“五七”青年農場的同時,按照中央規定的原則,在郊區掌政、銀新公社試建兩個青年隊,根據規模大小,由所在公社、大隊領導,動員單位或系統派干部參加管理。在公社、大隊的領導下,青年隊建立由貧下中農、知識青年和帶隊干部參加的“三結合”領導班子,根據情況建立黨、團組織。

1974年8月,銀川市知識青年下鄉到永寧縣插隊落戶

銀川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宣傳畫

1976年8月18日,銀川市召開隆重紀念毛主席首次接見紅衛兵十周年,熱烈歡送1976年首批“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大會。根據銀川市革委會的通知,給永寧縣安置銀川市下鄉知青1008名,對口單位將近30個。要求接收安置知青的社隊抓緊時間,認真做好接收安置知青準備工作。對前幾年所建知青房屋進行一次檢查清理和維修,利用農忙間隙,積極給知青建筑住房,不足的房屋可實行擠、借的辦法。對離隊知青留下的灶具、工具進行一次清理,凡能使用的發給下鄉青年繼續使用。同年8月18日以后,銀川市下鄉知青,由各動員對口單位組織歡送到永寧縣各社隊,各社隊組織熱烈歡迎大會,贊頌知青“上山下鄉”這一社會主義新生事物。對下鄉的知青進行路線教育、階級教育、扎根教育,使他們在農村安心扎根落戶,茁壯成長。

銀川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宣傳畫

1972~1979年,銀川市共有2474名知識青年先后到永寧縣插隊落戶。

永寧知青

永寧縣的城鎮知青下鄉是1968年開始的。永寧縣城街道辦事處宣傳“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開始了本縣知青下鄉的熱潮。1968年永寧縣下鄉知青16人,1973年下鄉知青33人。截止到1979年,永寧縣城鎮先后共有286人下鄉。

1975年2月18日,永寧縣知青辦規定知識青年免于、暫緩動員下鄉的標準。主要是身體殘廢,不能參加農業勞動的;患嚴重疾病,確實無能力參加農業勞動的;獨生子女或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的孤兒;父母雙亡,弟妹年幼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一個子女照顧的;父母年老病殘,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一個子女照顧的。

1975年3月13日,永寧縣知青辦發出《關于做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動員工作的通知》,動員對象是年滿17周歲的應屆、歷屆高中畢業生,未升入高中的初中畢業生及城鎮中閑散的社會青年。以家長所在單位為主,按單位、按系統包干動員任務。學校、街道密切配合,對近幾年來應下鄉而未下鄉的知青積極做好思想工作,動員他們下鄉。要求在上半年全部動員下去,并附有永寧縣各單位知青家長名單和動員下鄉的知青本人名單。

1975年5月3日,縣知青辦學習株洲廠社掛鉤、集中安置下鄉知青的經驗,繼續搞好插隊落戶。規定安置下鄉知青,適當集中。在搞好插隊落戶的同時,征得社隊干部和貧下中農及知青的同意,有計劃、有步驟地試辦戶口到隊、勞動在場的青年隊。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法,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廠社掛鉤。銀川動員來永寧縣下鄉的知青,按照銀川知青辦的安排,實行廠社掛鉤。對應下而未下的知青,做深入細致的動員。對下鄉知青中出現的問題,認真調查研究,妥善處理。各公社、大隊定出培養、使用計劃,大膽使用,并注意發現典型。對具備黨、團員條件的知青積極發展入黨、入團,給黨團組織增添新的血液,并積極吸收他們之中的優秀分子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培養可靠的接班人。在縣委的統一領導下,配合宣傳、文教、工、青、婦等有關部門,豐富下鄉知青的文化生活,把下鄉的各項政策落實到社隊基層,從思想上關心下鄉知青,解決勞動、吃住等生活當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對知青病退及倒流等一些老大難問題,與有關部門聯系解決,清理老知青的檔案,建立新下鄉知青的檔案。

堅決打擊迫害、奸污下鄉知青的犯罪分子,積極配合公安機關,狠抓對下鄉知青的保護工作。

1975年7月30日,永寧縣知青下鄉座談會召開,知青家長及家長所在的單位、各公社、企事業單位、學校、衛生院等單位領導共82人參加了會議。同年8月15日,永寧縣革命委員會召開歡送1975年知青下鄉大會,參加歡送會2000多人,會場設在縣電影院,分會場設在楊和街道辦事處。大會由縣知青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知青及家長進入會場時,永寧中學全體師生夾道歡迎。大會結束時,給下鄉知青送行。會議廣泛宣傳了下鄉知青、知青家長及動員安置工作中的先進事跡,下鄉知青及家長佩帶大紅花,知青每人發一個黃掛包、一個大草帽。歡送知青下鄉的標語口號有:

“熱烈歡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干革命”、“認真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學理論,抓路線,迅速掀起知青‘上山下鄉’的新高潮”、“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促進安定團結,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堅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正確方向”、“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堅決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全黨動手,做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工作”、“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扎根農村干革命,廣闊天地煉紅心”、“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一場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培養和造就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重要途徑”、“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反修防修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支持社會主義新生事物,做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促進派”、“革命家長要積極支持子女‘上山下鄉’”、“徹底批判林彪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堅決打擊階級敵人破壞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罪惡活動”、“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場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到底”。

永寧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宣傳畫

1976年8月6日,永寧縣城高中畢業生下鄉知青代表座談會召開,畢業生家長和機關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共100余人參加了會議。

1978年9月1日,永寧縣知青辦轉發寧夏知青辦文件,規定各單位在討論上報本單位職工子女留城時要嚴格按照文件中規定的政策執行,不得放寬條件。過去因各種原因批準免留一人的家庭,除去盲、聾、啞、四肢殘疾等明殘和因病生活不能自理者外,不再免留;免留的知青必須是1961年12月30日以前出生的,報批手續一律由主管部局統一上報,個人一律不接待。填留城登記表時一定要實事求是,決不能假造,如有違者,要通報批評,一個家庭子女分居兩地者,必須由外地居住縣(或相當于縣)知青辦證明。

永寧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宣傳畫

1978年9月6日,永寧縣革命委員會發出《關于做好今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實加強對知青工作的領導,充分認識知青下鄉的重要意義,以極大的熱忱做好此項工作。除安置好新老知青外,永寧縣城鎮職工子女下鄉100多人,各公社、各部門要做好動員工作,使知青愉快地到農村去插隊落戶。

1979年8月9日,永寧縣知青辦發出《關于動員逗留城鎮的下鄉知識青年返隊參加勞動的通知》,要求各級組織要立即動員長期逗留城鎮的下鄉知青,返回農村參加生產勞動;各動員單位要做好本單位下鄉知青家長的思想工作,召開下鄉知青家長會,向他們宣傳中央文件和區黨委文件精神,教育家長動員和支持自己的子女回隊參加勞動,堅守生產崗位,凡回城逗留的下鄉知青,一律動員返隊勞動;各社隊要熱情歡迎逗留城鎮的下鄉青年返隊勞動,社隊組織、知青帶隊干部要配合動員單位做家訪或發信,共同做好知青返隊工作,安排好返隊知青的居住和生活問題,房屋漏雨、墻壁裂縫、門窗破壞的要給予修補,集體占用了知青住房的要騰出來,不合理扣罰的工分、口糧要糾正過來,并給補上,抓好知青的思想教育工作,扎扎實實地安排好知青的生活問題,使下鄉知青有條件安下心來參加勞動生產;社隊同意知青回城做臨時工、搞副業的,要按規定向生產隊投資、記工分參加生產分配,決不允許下鄉知青自由回城搞單干副業。

1979年8月29日,永寧縣召開知青工作會議,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薛致隆總結全縣知青工作。自1965年以來,城鎮的廣大知識青年,積極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踴躍“上山下鄉”,戰斗在農業第一線,到1979年,永寧縣先后安置下鄉青年3698人。其中杭州知青939人,銀川知青2474人,永寧知青286人。隨著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的發展,已有1932名知青走上各條戰線。目前在農業第一線的1832人,城鎮待業青年825人。廣大知識青年在公社、大隊黨組織培養下,在廣大貧下中農熱情關懷下,通過“三大革命”運動,為發展農業生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有不少下鄉知識青年是公社、大隊的勞動模范,有些知青出席了全縣群英大會,有的光榮地加入了黨團組織,有的還擔任了農村會計、赤腳醫生等職務,根據區黨委文件規定,今年我區各縣市的城鎮知識青年不再“上山下鄉”,但這不等于知青工作的結束。

1978年12月,全國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終止。1979年8月29日,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全部停止。

1981年3月26日,永寧縣知青辦發出《關于我縣在鄉的下鄉知青迅速到縣登記的通知》,要求在永寧縣下鄉的知青,攜帶下鄉時有關單位發給的證件,到永寧縣知青辦進行登記。如知青本人因病或外出不在家的,可由家長帶上知青本人證件代登,如知青本人和家長因特殊情況均不能前來登記的,單位指定專人攜帶知青本人的證件,前來縣知青辦進行代登;登記時間從4月1日開始,到4月15日止,過期不予登記;通知在永寧縣下鄉的未招走的知青,如果知青本人的安置受到影響,縣知青辦無法解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成县| 罗源县| 靖江市| 嘉禾县| 黑龙江省| 延川县| 道真| 南皮县| 泗阳县| 抚宁县| 石景山区| 武乡县| 苏州市| 桐乡市| 郎溪县| 尚志市| 德惠市| 大港区| 大荔县| 新乡市| 象州县| 获嘉县| 崇明县| 武邑县| 都匀市| 老河口市| 石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兴业县| 阜南县| 工布江达县| 雷波县| 嘉定区| 精河县| 玉林市| 惠安县| 晋宁县| 延寿县| 武汉市| 宜兰市| 杭锦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