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事業是父親
- 蔡笑晚
- 7069字
- 2018-12-30 20:41:01
因材施教,特才特教
如果因材施教以做大量的難、怪、偏的題目來提高能力,無非是浪費時間,不會有質的提高,也挫傷了銳氣。因為這些較難的題目,進入高層次的年級再解答就會變得簡單多了。
關于早期教育,我們實實在在地進行了一番認真設計和操作。看過一本書的人往往會把這本書奉為經典,一字一句地逐步推敲,似乎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必不可少的,都必須照辦,否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成才。看過很多書之后,才發現書中所寫的只有參考價值,而且很多是根據作者的粗淺經驗或想法信口開河。即使較為著名的家教書籍也大多偏于空洞理論,而沒有提供切實可行的實際操作方法。另外,很多家教理論派別竟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把每位家教理論家的意見綜合起來,家庭教育根本無法進行,無從入手。
早期教育的不同會導致同齡兒童智力發育的不平衡,而智力發育的不平衡必然需要因材施教。
我們堅定地相信,人類在教育方面的探索絕未到達頂峰,以前一切設定的規則和方法只不過是人類現階段認識水平和能力的表現,絕不是不可觸犯的金科玉律。特別是早期教育方面,那些理論家和教師們并未親自進行過大規模的系統研究,大部分是各自套用別人的說法或個案經驗。因此在這方面,實際上是有待大力探索的科研領域。我們就是這樣帶著雙重的任務,大膽地走進這個領域的:一個任務是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另一個任務是探索早教究竟是否有利于成才。
我們曾想到,智力的早期開發可能是三種后果——
第一種可能是:早期教育不僅使孩子的智力在時間上提早開發,而且有利于孩子智力的更好發展,也就是有利于大腦功能更好地開發利用;
第二種可能是:早期教育僅僅是智力提早開發,對大腦功能發展利用并無實質好處,只是時間提早而已;
第三種可能是:早期教育雖然表面上提早了智力的開發,但是實質上是打亂了大腦的正常發育,因此實際上是拔苗助長的做法,得不償失。
對于早教的三種可能結果,我們都認真地進行了分析。如果是第一種結果,那當然是求之不得的。我們不是大腦發育方面的專家,不可能獲取有關這方面的數據,當時也找不到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因此也并不指望這種最佳結果。至于第三種結果,我們認為良好的早期教育打亂大腦正常發育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誠然,無法完全排除第三種結果的出現。但是,我們深知任何一種偉大的追求,都不可能是毫無風險的,人類的每一條成功之路,都是由勇敢的失敗者的尸骨鋪成的。作為追求奇跡的人,我一生都在冒險,從來是把風險置之度外。在看了大量的神童傳說、名人自傳等有關書籍之后,雖然一度陷入矛盾之中,但是作為一個曾經在這個世界上摸爬滾打的人,我在處事方面總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在孩子出生之后,堅定地選擇了早教。
良好的早期教育打亂大腦正常發育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卻為孩子爭取到寶貴的黃金時間。
我們當時認為第二種結果是可以指望的,也就是說,良好的早期教育至少可以提前孩子的智力發育時間,從而為孩子爭取到寶貴的黃金歲月。這種結果非常符合我們當時“追趕時間”的心態,我們希望從孩子身上去追回自己因生不逢時而失去的年華。正是這種心態,促使我們堅定地選擇了早教。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為了爭取時間的早教想法,正好符合現代早教理論和有關大腦發育的最新科研成果。于是,我們的孩子不僅因為早教而爭得了許多寶貴的時間,而且也因為早教使大腦功能獲得了更好的開發,后者可能比前者更有價值。
所以,說句實話,我們早教原則的確立完全是出于我們自己爭取時間的迫切要求,絕不是任何一本書的指導,也沒有任何一個人來鼓舞我們去這樣做。在那段生存問題大于發展問題的苦難歲月里,如果不是心靈深處的一種強烈欲望,是不可能僅在別人的說教下去策劃幾十年后才能見效的工作的。
當時我們沒有那份幸運,未能拜讀日本著名教育家木村久一的大作《早期教育和天才》,也未能領略諸如井深大的《從0歲開始教育》之類的好書。有幸的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中早已蘊藏了輝煌的早期教育傳統,并且哺育出無數的神童和超級天才。因此,無須任何外來的經典說教,已足以使一個追趕時間的苦難心靈產生一種早教成才的欲望。
李白五歲誦六甲,王勃六歲善詞章,李泌七歲能棋賦,祖瑩八歲能詠詩成章,王維九歲知屬辭,楊炯十一歲舉神童,甘羅十三歲做丞相,白居易十六歲名揚天下……這些“國產”的神童,對于我們當時的處境來說,才確確實實是擋不住的誘惑。人家能我們為什么不能呢?
早期教育的不同會導致同齡兒童智力發育的不平衡,而智力發育的不平衡必然需要因材施教。古往今來的所有教育理論中,因材施教總是人們經常可以聽到的響亮口號,因為它的詞義是那么美好、那么淺顯,所以非常誘人而深入人心。
然而,如果沒有早讀和跳級作為優秀兒童的出路,那么因材施教只不過是一句空話,無非為齊頭教學加上冠冕堂皇的好名稱而已。而且,早期教育也往往變成多此一舉,因為反正最后總是被印在現行體制所規定好的模子里。只有跳級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的優越性,使優秀兒童有了奮斗目標和動力。跳級和早讀既能為優秀兒童贏得寶貴的時間,又能增加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中早已蘊藏了輝煌的早期教育傳統,并且哺育出無數的神童和超級天才。
齊頭教學最致命的缺點是忽略了兒童智力發育的不平衡性,刻板地用同一年齡限制并用同一速度去教育智力發育程度并不相同的孩子。不管是幼兒班階段、小學階段、初高中階段,還是大學階段所學的東西,對優秀孩子而言,也許只要很短的時間就能學完,而且學得很好;而對于那些較差的孩子來說,可能在該階段規定的全部時間內仍不能學得很好。如果硬是把他們限制在一個固定不變的班級里,苦苦消磨寶貴的時間,對于優秀孩子來說是極大的時間浪費,對較差的孩子而言也是痛苦不堪的事。
由于客觀環境不同和個體的差異,群體發展的不平衡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優秀個體從群體里分化出來,率先向高層次發展應該說是符合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特別優秀的學生跳級正如差生留級一樣,是一種不值得大驚小怪的正常現象。
在成績較好的學生的個性發展上,或許有人會說做大量難題、搞發明創造和素質訓練可以培養優秀學生的能力,提高素質。當然,我們無意否認這個事實。然而,由于這些都是在低水平上進行的,因而只是浪費時間,很少有質的提高,而且往往會挫傷孩子的銳氣。因為有的東西在低水平基礎上顯得很繁復、很難解決,進入高層次之后就變得簡單了,原先花大量精力和時間去做的東西顯得平淡無奇了。如果因材施教僅僅是用高難度的題目和所謂的發明創造、素質訓練等等來消磨優秀生的寶貴時間,而沒有引導他們向較高層次發展,那么最后的結果是:優秀生的智力優勢無形之間就被浪費在不必要的東西上了。本來這種智力優勢可以為他們贏得寶貴的時間,而這寶貴時間的取得又能為他們今后在更高層次上的競爭中發揮優勢。而這最后的優勢才是真正的優勢。
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因材施教的真正含義應該是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速度進行教學。而且,為了使因材施教成為有意義的教學措施,當學生的學業水平達到下個學年的程度時,就應該按部就班地通過考試給予跳級,就像對多門功課不及格的學生給予留級一樣有規可循。
在基礎教育階段,因材施教的真正含義是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速度進行教學。
早讀實際上是幼兒班階段的跳級,這是所有跳級中最值得提倡的一種跳級。孩子出生后由于早期教育的差異,三歲甚至兩歲之后就已經開始有明顯的智力發育不平衡。對于那些已經接受過良好早教的孩子來說,只要稍稍適應一下學校的集體生活,就能正常上小學讀書。因此,對于優秀孩子來說,三年的幼兒班跳一兩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四五歲就可以直接讀小學。
千萬別小看這一兩年,小時候的一年等于以后的十年。孩子在這時候接受正規教育的最大好處是還沒有沾染上壞習慣,很容易教給他好習慣,這既有利于大腦的開發利用,又爭取了時間,何樂而不為呢?
就我們自己的親身經驗來說,我們的四個孩子有過早讀和跳級的經歷,由于我們在孩子三歲之內的早期教育做得比較好,因此他們的智力發育得比較早。孩子們都沒有進過幼兒班,只有老六蔡天西進過一天學前班,因學校嫌她年齡小不肯收而被迫退出。我們臨時決定讓她讀小學,后來居然在小學里讀得很好,還成了優秀生,九歲小學畢業時獲得了瑞安市數學競賽一等獎;小學畢業后又跳了一級,直接進城關三中讀初二,初中階段仍然是優秀生,讀了兩年之后考入了蘇州中學中科大少年預備班。
跳級的具體操作取決于自學能力的培養,只有具備自學能力能夠進行超前學習,才談得上跳級。如果沒有很強的自學能力,純粹依靠老師的輔導進行跳級是不可取的。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為主,就說明還不具備跳級的條件。
家長如果懂得多元智能理論,就不會要求孩子“樣樣通”,“樣樣通”的結果必然會導致“樣樣松”。家長應該發現孩子的長處,發展孩子的優勢智能,同時兼顧其他方面的持續發展,使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健全的人格與智能。
由于客觀環境的不同和個體的差異,群體發展的不平衡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根據人才分布正態律,優秀兒童占百分之三,超常少年占千分之三,這是科學研究的客觀結果,也就是說超常兒童是客觀存在的。對于某些兒童來說,我們應該允許其擁有更快、更好發展的空間。
只有具備了自學能力能夠進行超前學習,才談得上跳級。
也許有人會用教育公平來否定早讀和跳級,其實這是不科學的,而且也不是真正的公平。首先,我上面說過: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和個體智能的差異,群體發展的不平衡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優秀個體從群體里分化出來,率先向高層次發展,應該說符合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如果一定要把他們限制在固定的模式里,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壓抑,反而是不公平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必然束縛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不利于優秀人才的茁壯成長。為了達到教育公平,人們所做的更多的是把教育向平均看齊,是智力歸庸的普遍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之為歸庸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創辦三十周年慶典上與校長侯建國合影
優秀個體從群體里分化出來,率先向高層次發展,應該說符合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
另外,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當今處在知識大爆炸時代,現代科學的知識量與牛頓時代(17、18世紀)相比,已經增長了無數倍,如果按那個時代的教育進度去讀書,恐怕每個人都要到五十歲才能大學畢業。另外,對于一些將來要從事科學理論研究的學術型人才來說,即使按現在的進度到博士畢業也都快“三十功名塵與土”了,而現代科學家的實踐表明,很多自然科學的偉大發現都是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做出的。
伽利略十七歲發現了鐘擺原理。伽羅華十七歲至二十一歲時,在解決代數方程的根式解問題中發現了群論,為數學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引起了數學研究方法的革命,對近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使他成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二十五位數學家之一。牛頓在二十三歲至二十五歲時創立了級數近似法、二項式定理、微積分,還開始研究引力理論,并把引力理論推廣到月球的運行軌道上。海森堡二十四歲創立了量子力學,二十六歲首次提出并證明了舉世聞名的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愛因斯坦二十六歲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引起了物理學的偉大革命。維納十九歲在《劍橋哲學學會會刊》上發表了一篇關于集合論的論文,二十六歲提出了巴拿赫—維納空間理論。
再如,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二十三歲時,與M.羅森布拉斯和楊振寧合作提出普適費米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二十五歲時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二十六歲時與D. 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的構造。同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統計物理中關于相變的楊振寧—李政道定理(包含兩個定理)和李—楊單圓定理。二十八歲時發表了量子場論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論,后來還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發現,和楊振寧一起被授予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早教、早讀、跳級和少年班就是讓特殊的科技人才盡快走進科學前沿陣地的手段。
諸如此類青年英才的例子不勝枚舉,所有這些事例都證明,這些特殊的樹木,需要特殊的環境才能成材,否則,他們可能還不如普通的樹木長得高大健壯。同時也說明,科學英才出成果存在一個最佳年齡段,特別是數學、物理這些自然科學的尖端學科。要想培養特殊的科技人才,必須通過一切手段,使他們盡快地走進科學的前沿陣地。早教、早讀、跳級和少年班就是讓他們盡快走進科學前沿陣地的手段,世界上很多科學家都是跳級的,李政道跳過兩次級,他甚至沒有正式的中學和大學的畢業證書。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優秀的人才不早讀、不跳級,讓他們按部就班地一級級上去,照樣會成為偉大的科學家,照樣會有偉大的發現。當然,誰也不能判斷未曾發生過的事情的結果,誰也無法使時間倒流、使歷史重演,而且用歸納法永遠不能得出科學的最后結論,因而永遠封不住詭辯者的口,因為大器晚成的例子也確實存在。
我國著名神經生理學家張香桐十五歲才上學讀書,只用了十一年時間就讀完從小學到大學的全部課程,后來在美國著名的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成為當今世界著名的神經生理學權威人物。出生于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傳奇人物喬治·道森,因悲苦的童年剝奪了他受教育的機會,直到九十八歲時,因美國社會掃盲運動,才走進學校,四年之后發表了一部長篇小說《索·苦德的一生》,同時創造了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世界上年齡最大的小學生和世界上最老的處女作作者。他的書就像泡泡糖和搖擺舞那樣在美國流行。諸如此類遲學晚教而成才的例子也不少。
另外,也有很多早教、早慧最終未成大器,導致下場很可悲的例子:方仲永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神童,曾得王安石贊賞,可后來因家庭未能給予適時的后繼教育而淪為平庸者。韓國的金熔雄,八個月就開始正式讀書,四歲入大學,智商高達二百,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后來卻銷聲匿跡,未能成才。
所有這一切,都只是說明人類的大腦具有無比的多樣性和個體特異性,我們不能從個案而概論全體,科學的育才理論就在于如何從個案的經驗中總結出最佳的成才之路。因此,我更加堅信,孩子成長所需的條件是不同的,家長需要為孩子提供與眾不同的營養。
不管是“晚學成才”還是“神童長大未必神”,都不能否定早教、早讀對孩子成才的極端重要性。相反,正是對人類大腦具有無比多樣性的認識,才使我們更加堅定了對早教、早讀重要性的信仰。因為,沒有理由可以使我們相信六歲或者七歲正好是所有孩子共同的開始教育的天定時間,更沒有理由使我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必須被限制在統一的模子里按同樣的速度、同樣的模式去教育。所以,從理論上講,最佳的成才之路是根據孩子的個體特點,用最佳的方法在最佳的時間開始進行早教、早讀,并且當優秀的孩子有能力進行跳級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進行跳級,為他們的智力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
不管是“晚學成才”還是“神童長大未必神”,都不能否定早教、早讀對孩子成才的極端重要性。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總是以光輝的先例作為自己追求的榜樣,而不應該去等待僥幸而來的“晚成”。因為人生過程中有很多變數,每一個小小的變數都可以影響一生的成才。伽羅華二十一歲就死于決斗,如果他沒有在去世前創立群論,那么他的才華也會被他帶到墳墓里,對于人類的數學事業將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從古至今世界二十五位大數學家中也就不會有他的英名。如果不是布倫茲威克早期發現了高斯并加以栽培,那么高斯很可能一輩子只是跟著做磚匠的父親學做磚,而不可能對世界數學做出如此巨大的貢獻,“數學王子”的桂冠也不可能落到他的頭上。
對于那些錯過了早期教育的人,我們當然可以用“大器晚成”來安慰,我在新浪網上做客的時候曾經風趣地說過:每個人有每個人智力開發的時間,比如大部分的花都是在春天開放的,但是梅花就是在寒冬里開放,也不一定是晚開的花就不美不香,梅花也很美很香。
不過即使那些人大器晚成,也是他們畢生頑強追求的結果,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成功,而且他們的人生之路往往更坎坷。另外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如果他們年輕的時候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機遇,或許他們就能成就更加偉大的事業,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綜上所述,真正公平的教育必須讓每個優秀的孩子能充分發揮才華,該早讀的讓他早讀,該跳級的讓他跳級。也允許成績不合格的學生有進步的機會,該遲讀的就遲讀,該留級的就留級。一般的學生就按一般的計劃進度進行教育。既允許有十幾歲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也允許有四五十歲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這既是最公平的教育,也是最自然、最科學的教育。
我的家庭有五個孩子把“少年班”當作自己童年的夢去追求。一個把父親當作事業的人,絕不是跟潮流,之所以鼓勵孩子考少年班,走精英成才之路,是因為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每個人有每個人智力開發的時間,也不一定晚開的花就不美不香,梅花也很美很香。
首先,這是我們的一種勵志策略,為孩子編織一個童年的夢,讓他們在追夢的過程中快樂地學習。因為少年班是一個很具體的目標,有了這個很具體的目標,他們的自學和超前學習就有了動力、有了興趣,這對他們的成長、成才很有利。
其次,早教、早讀、跳級本來就是我們家庭教育的一貫模式,就算沒有少年班,論年齡,我們的孩子也是少年大學生,少年班這個新生事物正好出現在孩子快要讀大學的那個年代,對我來說確實是上天賜福,有了少年班,我們孩子的成才之路就有了更完整的模式:
早教+早讀+跳級+少年班=精英成才之路
一個和諧社會就應該讓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發展機會,接受不同模式的教育,教育必須是多元化、個性化的,教育需要為孩子們創造合適的土壤,家長應該努力為孩子創造合適的溫度與陽光,保障孩子健康成長。一個偉大的時代必須有與之相應的偉大的教育體制,讓各種不同模式的教育百花齊放,使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獲得最適合自己的教育,使我們的社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學習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