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實驗會計學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嗎
研究會計實驗必然涉及預期研究目標問題。那么,會計實驗能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嗎?從根本上說,這不是由個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而主要取決于一定的客觀條件。這些客觀條件主要包括:
1.社會是否需要這門科學?
“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早就被生產所決定”,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其主要精神是指科學與生產的關系。從根本上說,科學的發生和發展必須適應生產即社會的客觀需要;同時,科學的發展又促進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
科學必須適應社會的客觀需要,主要包括兩方面的需要:一是從內容看,包括社會經濟、國防、醫學和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二是從時間看,包括社會當前的需要,也包括長期的需要。這種需要是客觀的,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如果“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反之,如果社會不需要,或者歷史上由于某種原因曾經需要,后來由于社會發展而不需要了,這門科學就可能被淘汰。譬如,在 19世紀之前,歐洲醫學界曾經普遍采用一種叫“放血術”的方法。當時醫學界認為人生病是由于血液里有毒素,因此醫生只需把血放掉一部分就可以痊愈。關于這種方法,我們現在還可以從當時的文學作品中看到比較詳細的描述。但是,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這種“放血術”也就被淘汰了。
會計實驗的產生和發展都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關于這部分內容,下一章將進行具體說明。
2.是否具有獨立的研究對象?
按照學界的普遍共識,具有能夠被單獨識別的研究對象是確立一門學科地位的關鍵標志,也是衡量其能否成為獨立學科的另一重要條件。因為“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
實驗會計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為了簡便說明,我們首先介紹“會計實驗”與“實驗會計學”(也有專家稱為“會計實驗學”)這兩個概念的不同。目前的研究中雖然有不少人將其混用,但劃清兩者的界限其實并不難。會計實驗,或稱為會計實驗活動,從性質上看應屬于“三大實踐活動”(生產活動、社會活動、科學實驗)之一的科學實驗活動范疇;而實驗會計學是研究會計實驗活動的一門新學科,屬于理論范疇,是研究會計實驗活動規律的知識體系。可見,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之間的關系,一個是研究對象,一個是對研究對象研究后形成的知識體系。因此,實驗會計學的研究對象是會計實驗活動。
作為實驗會計學研究對象的會計實驗活動,與一般的會計活動不同,具有可重復性、簡化、純粹化和強化條件等特點,可以排除干擾、突出主要因素,從而更有利于觀察和研究會計活動。這一系列特點是會計實際工作和會計課堂教學工作都不具備的。因而會計實驗活動既區別于會計實際工作,又區別于會計課堂教學工作,是一種獨立的新興的會計實踐活動。這一新興的會計實踐活動有很多至今我們還未知的規律,需要從多方面去認真研究。
3.是否具有專門的研究方法?
有無專門的研究方法是衡量其能否成為獨立學科的第三個條件。會計實驗是實驗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實驗既不同于會計學傳統的分析方法,也不同于國外的會計實證方法。會計實驗法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個或一組因素(自變量)被人為操縱或控制的條件下,觀察該組因素對另外一個或一組因素(因變量)的影響,分析其規律性,從而驗證會計理論,或者在條件成熟時提出新理論。
會計實驗是一個方法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又包括模擬實驗法、對照實驗法,以及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抽象法等。
以上是新學科形成的三個基本客觀條件。一般來說,如果具備了這三個基本客觀條件,一門新學科或遲或早總會產生。除這三個基本客觀條件外,新學科的形成還需要具備其他一些條件,如對這門學科研究的歷史繼承性,該學科自身的學科特征,以及科研人員的研究方法和努力程度等。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在給洪銀興主編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一書作序時,提出了關于新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形成的“三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在新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形成以前,已經有一些經濟學研究者從事有關問題的研究了。第二個條件是:這一即將形成的、新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確實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它可以單獨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第三個條件是:新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總是處于經濟學同其他學科的交叉地帶或邊緣地帶,因此,要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分支學科,除了經濟學研究者的努力外,還有賴于與此有關的其他學科研究者的努力。換句話說,在兩個學科的邊緣地帶形成一個新的邊緣學科,需要這兩個學科的研究者們的共同努力,缺少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不行。”厲先生提出的這三個條件與前述三個基本客觀條件中,關于研究對象的內容是一致的(第二個條件)。同時,他還提出學科研究的歷史繼承性(第一個條件)和新學科出現的一般規律性——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問題。
用新學科形成的條件來觀察會計實驗,我們可以看出,實驗會計學已經基本具備新學科形成的基本條件和其他條件。其中,關于學科研究的歷史繼承性問題,其實會計實驗也有五十多年的發展歷史。其關鍵在于:既要將這五十多年的發展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又要針對實驗會計學的研究對象開展系統、全面和深入地研究。只有經過長期努力,一門新學科才可能逐步形成。
新學科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研究實驗會計學,應有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還是厲以寧先生說得好——“具備了這樣三個條件,新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就會逐漸形成。至于這一分支學科是否被經濟學權威性的學科分類機構或文獻編篡機構所認定,那是另一回事。學術研究是學術界的事情。新的經濟學分支學科什么時候載入權威性的學科分類目錄或在文獻雜志上單列出來,可能會拖延很久,但只要這一新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并且有深入挖掘、探討的余地,那么不管什么時候被權威性的學術分類機構或文獻編篡機構所認定,都無損于這一新的分支學科的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