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會計學
- 李莉 劉怡 吳永和
- 2985字
- 2018-12-30 19:25:59
一、會計實驗與會計實驗的研究現狀
目前,會計實驗作為一種獨立的新會計實踐活動,已在我國的會計教育界普遍開展起來。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到底什么是會計實驗?應當怎樣進行會計實驗?會計實驗能夠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嗎?當然,還有人提出過能不能進行會計實驗等問題,其實也都存在很大的爭論。這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顯然,我們進行會計實驗研究,首先必須正確認識會計實驗。
從歷史上看,實驗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一說到實驗,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內進行實驗,這當然是正確的,因為實驗首先是在自然科學領域興起的。但是,我們或許并不了解,在歷史上,其實包括物理學、生物學、生理學等自然科學,也都曾經被認為是不能進行實驗的。在社會科學領域,經濟學也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不能進行實驗的科學。被我國很多人所熟悉的世界著名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就曾經說過,“在科學實驗室所特有的人為控制條件下來進行經濟觀察,通常是不可能的。”對于會計實驗,我國著名會計專家閻達伍先生也發表過類似的觀點。在20世紀中期,《會計研究》上發表了一篇閻達伍和劉志濤合著的《關于實施計算機輔助會計教學的研究》的論文,其中關于會計實驗部分,他們認為:會計“不同于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憑借實驗設備來進行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的實驗”,“實驗室畢竟是實驗室,受場地、資金等條件限制,它無法模擬企業的全貌,也無法描述企業會計數據處理的全過程。”
其實,經濟學、會計學這類社會科學到底能不能進行實驗,不是由個人主觀說了就算數的。權威專家、學者們之所以認為經濟學、會計學不能進行實驗,是他們依據當時的主、客觀條件和認識水平所做出的一種推論性質的判斷。如果最終的客觀事實證明能夠開展實驗,并且有一系列理由(理論體系)來支撐。那么,治學嚴謹、對科學堅持實事求是的專家、學者們自然會重新做出論斷。前述那位受到全世界尊敬的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在實驗經濟學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前,就“從善如流”,在其新版的教科書中主動修改了關于經濟領域不能實驗的論述。
可見,經濟學能不能進行實驗的問題已經解決。那么,會計學能夠進行實驗嗎?截至目前為止,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還是不確定的。個中原因,除了陸續出現的反對意見外,其關鍵原因還在會計實驗自身。因為會計實驗從產生至今雖然已經有幾十年發展的歷史,但理論上還沒有形成一套體系(更談不上完善),不能正確回答反對意見所提出的問題,而且涉及會計實驗自身的一些基本問題,如前面已經提到的“什么是會計實驗?應當怎樣進行會計實驗?會計實驗能夠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嗎?”,也不能正確回答。
關于會計實驗的研究現狀,我們可以用四句話進行概括,即“冷熱”很不均,“跛腳”難健行;“交流”少平臺;“發展”需創新。
(1)“冷熱”很不均,這里的“冷熱”是指目前會計實驗中所謂“實踐熱、理論冷”現象。“實踐熱”指會計實驗教學活動很熱,甚至可以用“轟轟烈烈”來形容。如果我們瀏覽一下眾多期刊發表的關于會計實驗的論文和各出版社出版的相關書籍,可以發現:關于會計實驗的內容可謂數量繁多,有的叫“會計實驗”、“會計實習”,有的叫“會計實戰”、“會計仿真”、“會計實賬”等等。據我們的調查,目前全國開設有會計專業的高等院校中,已開展會計實驗或建立實驗室的已達89%,說明會計實驗已普遍開展起來,并在教育界形成了全國性發展規模(詳見本書第九章附錄中“關于會計實驗的問卷調查報告的說明”)。與此相對應的“理論冷”的表現也十分明顯。前述名稱不同的會計實驗書籍,基本沒有原理性內容;同時,我們通過CSSCI計算機檢索系統對會計實驗進行檢索,也會發現有關會計實驗研究的論文數量較少,引用率很低。
(2)“跛腳”難健行,是對目前會計實驗活動只偏重一個方面發展的一種比喻。如果我們認真考察會計實驗,其最基本的分類可以分為會計實驗教學和會計實驗研究兩個大類。這兩個大類是會計實驗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這正如一個健全的人有兩條腿一樣,在前進時只有兩條腿并用,才可以健步如飛。而目前我國的會計實驗活動只偏重一個方面的發展,即主要是會計實驗教學。前述我國開設有會計專業的高等院校中開展會計實驗或建立實驗室的已達89%,其中就主要是會計實驗教學。在那次調查中,我們還提出了“是否使用實驗方法開展會計實驗研究”和“是否使用實驗方法對資本市場、物價變動等進行研究”的問題,其答案為零。說明所調查的院校還沒有開展這方面的研究。當然我們在《會計研究》等文獻資料上也發現有會計實驗研究的內容,但比例很少。這就說明,我國的會計實驗活動確實只偏重會計實驗教學的發展,造成會計實驗缺了一條“腿”,形成“跛腳”,從而影響其健康發展。
(3)“交流”少平臺,這里的“平臺”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具體的學術交流場地,如舉辦專題研討會;另一是指為學術水平相近的人士搭建一種爭鳴、爭論的平臺,比如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不同意見的學術論文等。目前,這兩類“平臺”都很少。前者僅有中國商業會計學會下屬大學部召開的“本科教學及會計實驗教學研討會”,從名稱可以看出,由于把本科教學放在首位,這已不能稱為嚴格科學意義上的“會計實驗專題研討會”。但除此外還未發現有其他的關于會計實驗的研究平臺。后者更少,因為核心期刊和 CSSCI 學術期刊一般都將會計實驗的研究論文歸類為“教學性論文”而拒絕發表。這種狀況直接影響實驗會計學的進一步發展。因為不斷創新、促進新學科發展是一項異常復雜和艱巨的任務,急需不同學派之間的爭鳴、爭論。真理越辯越明,通過不同學派之間的相互探索,可以修正錯誤、發現新知,促進新學科的發展。不同學派之間的爭鳴、爭論,既是一種學術交流的對話機制、激勵機制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又是一種被歷史證明了的成功研究方式。我國中年以上的會計專業人員可能還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在會計理論界開展的關于會計本質的“管理論”與“信息論”的大討論。那場大討論,最終雖然沒有勝負之分,但對我國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踐發展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目前,國內還沒有發現會計實驗研究內容的討論。雖然有關專業期刊不時出現對會計實驗的尖銳批評,但卻從未發現有不同意見的爭論。實驗會計學的研究現狀,確實值得深思。
(4)“發展”需創新,是針對實驗會計學的研究現狀所提出的一種對策建議。如果進行簡單分析,前面第1點和第2點屬于會計實驗發展中的內因,即實驗會計學研究自身存在的缺陷;第3點是外因,即會計實驗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問題。上述內外因素作用的結果,使會計實驗陷入了這樣一種“困局”:由于創新環境不佳,會計實驗得不到有力資助,于是由于缺乏研究經費而無法對一些基礎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其學術成果必然偏少,學術影響力自然就低,也無法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和資助。從而又進一步影響對這一學科的研究。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會計實驗的發展要突破這種“困局”,其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從“內因”著手,那就是要去研究、去創新。
目前實驗會計學發展面臨的問題既是難題也是機遇。因為人類就是在不斷發現問題、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前進的。如果從歷史的視角觀察,可以說科學史上的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在遭遇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目前實驗會計學發展面臨的問題并不可怕,關健在于能否做到敢于面對問題,深入研究會計實驗、探素其規律性,以促進其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