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信息資源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
- 柯新生
- 3477字
- 2018-12-30 18:46:00
2.2 工程技術角度的信息資源理論
2.2.1 企業信息化發展階段理論
1.諾蘭的4階段模型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里查德·諾蘭(Richard. L. Nolan)通過對大量公司信息系統的總結,在1974年提出了信息系統發展的4階段論。
在諾蘭的信息系統發展 4 階段模型中,諾蘭按時間順序將時間橫軸劃分成 4 個區間,即:開發期、普及期、控制期和成熟期。他把這些區間稱為信息系統的發展階段,同時用縱軸來表示信息系統的費用支出(如圖2.1所示)。

圖2.1 諾蘭4階段模型
2.諾蘭的6階段模型
20世紀70年代末,信息系統的用途不斷擴大,信息化投資與效果之間的關系變得模糊起來,這就帶來了評價變量的多樣化。
諾蘭通過總結美國一些企業計算機應用的發展規律,又于1979年將其4階段模型調整為6階段論模型(見圖2.2),提出企業計算機應用發展過程有六個階段:起步、擴展、控制、集成、數據管理、成熟,這就是所謂的“諾蘭模型”。6階段模型反映了企業計算機應用發展的規律性,前三個階段具有計算機時代的特征,后三個階段具有信息時代的特征,其轉折點就是進行信息資源規劃的時機。諾蘭模型是在總結美國企業近20年的計算機應用發展歷程后濃縮出的研究成果,該理論已成為說明企業信息化發展程度的有力工具。

圖2.2 諾蘭的6階段模型
3.米歇模型
20世紀90年代初,米歇(Mische)揭示了信息系統集成與數據管理不可分性,認為信息系統集成實質上就是數據集成,集成階段的重要任務就是搞好數據組織。由此他提出了綜合信息技術應用連續發展四階段、五特征的“米歇模型(Mische’s Model)”(見圖2.3)。米歇模型全面概括了綜合信息技術發展的規律,它也是信息資源規劃的基礎理論之一。

圖2.3 米歇模型
目前,中國許多企業的信息化進程基本處于“諾蘭模型”的第三階段,要想進一步推進企業信息化的發展,就應該抓住時機進行科學、合理的信息資源建設。
2.2.2 數據管理理論
美國著名數據管理專家威廉·德雷爾(William Durell)把目光放到了技術標準化上,通過總結信息資源管理的基礎——數據管理(DA)的標準化經驗,出版了專著《數據管理》。書中完整地闡述了信息資源管理的思想和重要性,總結了數據元素標準、信息分類編碼標準、用戶視圖標準、概念數據庫標準和邏輯數據庫標準等五項標準。其主要觀點有:
(1)沒有卓有成效的數據管理,就沒有成功、高效的數據處理,更建立不起來整個企業的計算機信息系統;
(2)數據元素是最小的信息單元,數據管理工作必須從數據元素標準化做起;
(3)企業數據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是,集中控制和管理數據定義,建立全企業數據管理基礎標準和規范化的數據結構,協調計算機應用開發人員和用戶實施數據管理標準規范;
(4)數據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會遇到許多困難,持之以恒才能見到效果。
2.2.3 數據環境重建理論
根據馬丁提出的“數據環境”的理論方法和研究開發經驗,可以認為,信息資源整合的實質就是數據環境重建(Data Environment Reengineering, DER)。數據環境重建的技術方法就是在信息資源規劃之后按以下具體步驟進行。
(1)重整數據結構。以數據模型的基本表為標準,來逐一衡量已有數據存儲的結構,找出具體的差距,確定哪些數據結構可以修改、補全,哪些數據結構不合理需要拋棄,還要增加哪些新的數據結構。
(2)組織數據轉換。對已積累的數據庫資源。無論原來結構的科學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資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結構標準編制數據轉換加載程序,將原有數據庫資源加載到新數據庫中去。
(3)組織數據錄入。對新建的數據庫結構,需要在應用開發的開始階段編制數據錄入程序,將整批業務數據加載到新數據庫中,或者在應用系統運行的過程中錄入加載數據。
(4)研制內外數據交換接口。以數據模型的基本表為標準,根據對各職能域到外單位的輸出、輸入數據流分析成果,研制外單位調用中心數據庫的數據接口、外單位向中心數據庫傳輸的數據接口。
2.2.4 信息資源管理理論
信息資源管理即 IRM,是為確保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對信息資源實施計劃、預算、組織、分配、協調和控制的一種人類管理活動,是由多種人類信息活動整合而成的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動。IRM的概念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美國出現,到20世紀90年代初,信息資源管理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均趨于成熟,并對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如 1980 年美國政府頒布了《文書削減法案》,明確提出“信息資源管理”的概念,并對信息資源管理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信息主管CIO開始成為政府部門和企業決策層所設立的專門負責信息資源管理的崗位。
以霍頓(F. W. Horton)和馬錢德(D. A. Marchand)等人為代表的美國信息資源管理學家創立了信息資源管理理論,其核心觀點如下。
(1)信息資源與人力、物力、財力和自然資源一樣,同為企業的重要資源。要像管理其他資源那樣管理信息資源,IRM是企業管理的必要環節,應納入企業管理的預算。
(2)IRM包括數據資源管理和信息處理管理。前者強調對數據的控制,后者關心管理人員如何獲取和處理信息。
(3)IRM是企業管理的新職能,產生的動因是信息與文件資料的激增,是獲取有序信息和快速、簡便地處理信息的迫切要求。
(4)IRM 的目標是通過增強企業處理信息的能力來提高管理的效益。以期達到“3E原則”即高效(Efficient)、實效(Effective)和經濟(Economical)的最佳效果。
(5)IRM 的發展具有四個階段,即物理控制、自動化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尚處于前三個階段,屬于初中級水平階段。
在此基礎上,很多專家針對不同的應用領域提出了各自的觀點,以企業管理方面為例,霍頓在其1985年出版的《信息資源管理》一書中就信息資源管理如何提高生產率這一命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此外,相關的理論還包括史密斯和梅德利兩人于1987年出版的《信息資源管理》一書中所提到的面向管理思想演變的信息資源管理理論、里克斯和高在兩人合著的《信息資源管理》一書中所論述的以辦公自動化和記錄管理為代表的信息資源管理理論,以及博蒙特(J. R. Beaumont)和薩瑟蘭(E. Sutherland)在兩人所著的《信息資源管理》一書中所提到的面向工商管理和企業應用的信息管理理論等。信息資源管理的其他相關分支還包括: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的D. 胡賽因(D. Hussain)和K. M. 胡賽因(K. M. Hussain)“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一書中針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開發信息資源管理理論、施特勒特曼(K. A. Stroetmann)在其主編的《“為信息服務的信息管理——90 年代的經濟挑戰”會議論文集》中提出的以價值鏈為核心內容的信息管理理論,以及克羅寧(B. Cronin)和達文波特(E. Davenport)在《信息管理的要素》一書中所提到的以模型為理論核心的信息管理理論等。
2.2.5 信息工程理論
信息工程(Information Engineering,IE)理論產生于 20 世紀 70~80年代,以美國為代表的計算機技術發達國家經歷了計算機在數據處理領域應用的起步和發展時期。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信息系統得到應用,整合這些應用系統成為發展趨勢,這時人們發現:整合原來的系統所耗費的人力和資金比重新建立還要多,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數據處理危機問題”。
以詹姆斯·馬丁(James Martin)為代表的美國學者,總結了這一時期數據處理發展的正反兩方面經驗,發現了一個基本原理——數據類和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相對穩定的,而對數據的處理過程則是經常變化的。馬丁從 1981 年陸續出版了《信息工程》(Information Engineering)、《總體數據規劃方法論》(Strategic Data-Planning Methodologies)、《信息系統宣言》(An Information Systems Manifesto)等一系列著作,書中提出了信息工程的概念,闡述了信息工程的基礎理論和奠基性工作——總體數據規劃的具體方法,以宣言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建設高效率、高質量的復雜信息系統的整套方法論,標志著信息工程作為一個學科已經形成。
信息工程作為一個學科要比軟件工程更廣泛,它包括了為建立基于當代數據庫系統的計算機化企業所必需的所有相關學科。從這一定義中可以看出三個基本點:信息工程的基礎是當代的數據庫系統;信息工程的目標是建立計算機化的企業管理系統;信息工程的范圍是廣泛的,是多種技術、多種學科的綜合。其基本原理如下。
(1)數據位于現代數據處理系統的中心。

圖2.4 數據位于現代數據處理系統的中心
(2)數據穩定論:數據是穩定的,處理是多變的。企業的數據模型是企業固有的,是不隨企業的職能域、業務過程和業務活動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就為企業信息化的處理奠定了基礎。
(3)用戶真正參加論:最終用戶必須真正參加開發工作,這里主要體現了信息工程建設的組織關系設計思想。
(4)規劃設計方法論:馬丁闡述了一整套自頂向下規劃(Top-Down Planning)和自底向上設計(Bottom-Up Design)相結合的方法論。
(5)主題數據庫思想:以主題數據庫為主體的企業數據環境建設是信息工程的核心內容。
從上述的基本原理和前提出發,信息工程闡述了一整套設計方法論,強調了建立業務模型、系統模型、數據模型的意義,同時要求使用集成化的輔助軟件工具系統(I-CASE)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