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與野性摯友密語
- 郭耕
- 3590字
- 2019-06-19 18:12:55
洞庭觀鳥寄雁情
一

▲筆者迎著晨光觀鳥
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20世紀的最末一天,我從北京西站踏上了南去的夜行列車,與一群觀鳥愛好者利用元旦假期,自費前往洞庭湖進行野外觀鳥。與我們同行的有一位在洞庭湖保護區工作的面龐黝黑、戴近視眼鏡的年輕學者,他叫雷剛,剛參加完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自然保護暨生物多樣性日”表彰先進大會,并捧回了一個晶瑩閃亮的獎杯。此行有他全程指導,真叫人放心。也正因為他,才使我們一路觀鳥的心緒竟充滿了悲喜瀾動。
12月31日晨8時,到達岳陽,隨即我們乘坐一輛“三湘”牌中型轎車加油上路,穿市區,告別那以“巴陵勝狀”著稱的岳陽樓,駛向水霧空濛的洞庭湖區。同每次觀鳥一樣,一路上大家左顧右盼、忙不迭地念叨著那一閃而過的鳥的名字:棕背伯勞、鳳頭麥雞、普通鵟……車至采桑湖,便已進入保護核心區,在一片水陸交匯的灘頭,水中之鷗和岸上之雁一股腦兒地映入眼簾。“停車!”雷剛招呼著。于是,大家把雙筒、單筒望遠鏡,遠焦、近焦照相機紛紛亮了出來,統統指向一個方位:遠遠近近、影影綽綽都是鳥,有紅嘴鷗、反嘴鷸、斑頭秋沙鴨、蒼鷺、白鷺、豆雁……拉開了觀鳥的序幕。

▲凌晨飛雁
二
在我們住宿的核心區管理站,登樓遠眺,雖不見銜遠山,吞長江之浩蕩,卻也有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之恢弘。從保護區教育展覽得知,這個1984年成立、1993年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濕地范圍中,僅記錄在案的鳥類就有16目、43科、234種,其中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白鶴、東方白鸛等,列為二級保護的有小天鵝、白額雁、灰鶴、白尾鷂等。這些鳥類我們都觀到了,然而,最令人怦然心動的還是那長空列陣的大雁以及那人與雁之間的恩恩怨怨。

▲人字大雁
三
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黃昏,西邊天空的一抹殘陽剛剛隱去,成千上萬的大雁便排山倒海地自南向北飛來。那一行行、一列列雁字橫空、雁語如潮的陣勢把我驚得目瞪口呆。每個雁陣,或“一”字,或“人”字,都以一只碩大雄健者居先,幼小體弱者隨后,相呼相喚,長幼有序,從茫茫地平線涌來,又消逝于茫茫蒼穹中。俗話說:“雁過留聲。”據雷剛講,那呈“嘎哽”低沉之聲的是豆雁,這里有80%都是豆雁;呈“哇哇”高揚之聲的為白額雁;與之略有差別的還有小白額雁,這是一種喙部血紅、眼帶金眶的珍稀物種,其數量少得可憐,卻未被列入國家保護名錄,正是這種鳥令我們心緒難平、悲喜跌宕,“雁叫聲聲心欲碎”。
在這“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的特別之夜,沒有都市的燈紅酒綠、香車鬢影,滿目落霞秋水,冷月當空,大家聚在一起暢談觀鳥心得:空中懸停的斑魚狗、振翅于煙波中的小天鵝、凌空而過的東方白鸛,還有鸕鶿唱晚、平沙落雁……無不令人眼界大開。
保護區有兩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帶大家觀鳥,一位是雷剛,另一位叫姚義,在陪同大家奔走一天后,晚上又一一答復了大家觀鳥中的疑問以及人人都關心的保護問題。姚義講,洞庭湖的自然保護主要面臨四大危害:電捕魚、迷魂陣、排銃、投毒。

▲一群觀鳥人
所謂電捕魚即一些漁民用“先進”技術,以柴油機發電產生250伏電壓,接入捕撈水域,使水中一切生物悉數被擊昏擊死,是典型的竭澤而漁的捕撈方式。
迷魂陣是用細如窗紗的漁網密布水中,誘使大小魚一律入網,一網打盡,完全拋棄傳統的捕大留小,顧及生態和子孫的捕撈方式。這兩種捕魚絕招實謂“絕后之招”,不僅從鳥嘴奪食,更剝奪了魚類子孫的生存權利。
對鳥類的捕殺有傳統的排銃,即土槍土彈,射殺水禽,一排射出,群鳥斃命。
更有“現代”的投毒,使用呋喃丹等毒藥把鳥毒死,再賣給野味餐館,真乃荼毒生靈。許多小白額雁就是這樣被毒殺的。那些獵禽之徒對鳥類業務可謂“精湛”,有“九鵝十八鴨,七十二個沒名字”之語,他們熟知什么鳥在哪里棲息。已高度瀕危的中華秋沙鴨全球僅千余只,南洞庭的一個偷獵者一年就捕殺200只,很多鴨子是潛水時被電死的。一個廣東的捕鳥者在岳陽君山一次就捕殺黃胸鵐6000只。他順著候鳥遷徙路線從南至北一路追殺,最后,終于被保護區擒獲。

▲蒼鷺翩飛
歲末年初,在這辭舊迎新的夜晚,置身于遠離塵囂的自然保護區之中,討論著這些沉重如鉛的話題,我們深感生態保護的任重道遠。好在雷剛說,他們已經開展了一個名為“一二四”工程的環境教育項目,即通過保護區的公眾教育活動,教育一個小孩,讓他去勸戒父母,再影響到老一輩人都來愛鳥護鳥。畢竟未來是屬于孩子的,這乃是希望之所在。

四
1月1日凌晨,又是雁鳴如潮,雁字當空。天色尚黑,那三五成一小隊或三五十只成一大隊的雁陣,紛紛紜紜從空中劃過。我早被這層出不窮的雁啼之聲驚起,重上高樓,聽得雁聲一片。彎月如鉤,雁聲切切,我不禁吟起那首戊邊古詩:“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個中韻味今天方悟到幾分。據說一行雁陣往往是一個家庭或家族,也有臨時的聯合體。它們排列有序地飛翔,有利于相互幫助,使弱小者借力而行,不致迷失,并起到聯合御敵的“人多勢眾”作用。
突然,一只孤雁現于天際,雖也與其他雁群同一方向,但形單影只,令人惻然,不知這是一只掉隊的病雁還是失去親屬的落魄之雁。更令人驚訝的是,當它飛至頭頂時,竟見有一根繩索拖在其身后。它奮力地扇動翅膀,如同戴著腳鐐跋涉的旅人。這殘月飛霜、孤雁清影渾然構成一幅“失群寒雁聲可憐,夜半單飛在月邊”的凄楚畫境。
好在轉瞬之間東方即白,云蒸霞蔚,大家紛紛掏出相機拍攝下這新的一年大自然呈現的第一縷曙光。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的生活、新的生命,都將隨著冉冉升起的紅日誕生。
五
下午,我們滿懷著看到灰鶴、白頭鶴、白尾鷂的喜悅,馬不停蹄地奔赴保護區的另一個核心部位:小西湖。一路上雷剛和姚義如數家珍地向我們介紹著這里各種大雁的情況,看來,他們對雁類情有獨衷。中國有15種雁,洞庭湖就發現9種,它們是豆雁、鴻雁、灰雁、斑頭雁、白額雁、小白額雁、紅胸黑雁、黑雁及雪雁,后三種為偶見。小白額雁更為稀有,全球不足3萬只,中國約2萬只,這里就占60%,但因保護管理法規的漏洞及投毒威脅,其處境十分險惡。
說話間,我們來到了小西湖一片一望無際的洲灘草甸,聞聲辨位,果然前面有雁群,有豆雁、鴻雁、白額雁、小白額雁……

▲大雁飛飛
突然,雷剛失聲大喊:“哎呀,是這個家伙,頸上戴環志的!”從他大喜過望的神色可知,發現“奇跡”了。
我們爭相觀看,在鴻雁、小白額雁混合群中,一只雄壯的小白額雁頸上套著綠色環志,上面赫然標著“HOO”字樣。“啊,終于找到了,它還活著!”雷剛喜極而泣的語調令在場的每個人為之悸動。我感覺淚盈眼眶,這一發現不亞于去年見到了火烈鳥,甚至不亞于找到失散多年的親人。原來,這只小白額雁是1997年底因農藥中毒被保護區救護的。雷剛養護它一周后,于1998年元月2日戴環志放飛,當地電視臺還做了一個名為“放飛生命”的電視專題片。當時許多人懷疑這只雁能否活下去或再被發現,畢竟關山迢迢,九死一生。
歐洲人曾有將無線電發射器安裝在小白額雁頸部后放飛的記錄,但許多飛至哈薩克斯坦一帶便被人獵殺了,死亡比率高達75%。國際上,對雁鴨類的環志(即為野鳥戴上一個有特殊字碼的環)總體上很少,中國更是絕無僅有。一般鳥 類 環 志 的 成 功 率 僅1%~3%,可謂重現的希望渺茫,但雷剛一直癡癡尋覓。兩周前,他曾在近兩萬只白額雁群中逐個搜尋,一無所獲,今天竟意外遇到了。雷剛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喃喃自語道:“澳門回歸了,我的小白額雁也回歸了,真是喜上加喜。我得把這喜訊告訴關心它的所有朋友們,有國內的,也有挪威、芬蘭、日本的朋友,這可是全世界,更是中國唯一一例成功被做環志的小白額雁。”

▲大雁排成人字形
作為觀鳥愛好者,我們無不為雷剛這位投身自然保護的青年學者的成功而高興、而激動。這只環志之雁被發現,不僅標志當年救助活動的成功,從它身邊帶著四只小雁,那攜妻帶子的場面可知,它已經順利遷飛,歷經整整兩個寒暑——春季飛往北極苔原繁殖,秋季又飛回洞庭越冬,日夜兼程、飛越萬水千山。這個事件本身蘊涵了豐富的生物學信息,更講述了一段鳥類浪跡天涯的故事。“離人久望平安字,何事江東不寄書”,此行觀鳥,給我留下刻骨銘心印象的就是這些古人吟頌千年而不厭的傳情之鳥——大雁。

▲觀鳥
離開洞庭湖,驅車進入岳陽市區,在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的街道,見到一個結婚的車隊招搖過市,我又聯想起那湖中結隊而飛的雁陣,閉上雙眼,翩翩雁影便浮現腦際。待睜開雙眼定睛察看這“湖中方數日,世上已千年”的鬧市,竟發現有許多被毒殺的小白額雁掛在菜市場待價而沽。我們努力尋覓才能從望遠鏡中觀得的可人的鳥姿,在這野味貨架上卻清晰得駭人:尤其那金色眼圈十分醒目,可嘆它們再也無法睜開眼看一看這“萬類霜天競自由”的世界了。
“勸君莫打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這乃是先人勸我們從善護生的詩句。倘若穿越時空界限,這“遠人”不正是指我們的子孫后代嗎?為了讓世間的“鴻雁傳書”世代延續,為了愛意永駐,請愛惜眾生吧!大雁尚能在寥廓天空書寫天大的“人”字,心胸廣闊的人類為何不能顧及一下雁情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