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電子商務的概念和歷史
◣1.1.1 電子商務的概念
隨著電子技術和因特網(Internet)的發展,信息技術作為工具被引入到商貿活動中,于是便產生了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EC或Electronic Business,EB)。
“電子商務”是一個翻譯過來的詞匯,源于“E-commerce”和“E-business”。E-commerce準確的譯法為“電子貿易”,指的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產品和服務的買賣,可以理解成一種狹義的電子商務。這個概念誕生于電子商務發展的早期階段,那個時候行業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電子商務的技術實現層面,電子商務活動的主要形式是“貿易”。
E-business不僅包含了“貿易”的概念,還包括所有通過因特網絡展開的與商業伙伴、供應商及顧客的互動行為,比如信息共享、過剩存貨的拍賣、產品開發合作等,故它可以被視作一種廣義的電子商務。E-business把企業的各種事物都架設在了因特網上,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改善業務流程,提升效率。這個概念的電子商務不僅僅關注技術層面的問題,更加關注因特網絡給各行各業帶來的深遠影響。
簡單地說,電子商務就是在計算機網絡(主要指Internet)的平臺上,按照一定的標準開展的商務活動。當企業將它的主要業務通過內部網(Intranet)、外部網(Extranet)和因特網(Internet)與企業的職員、客戶、供銷商,以及合作伙伴直接相連時,其中發生的各種活動就是電子商務。但電子商務的定義至今仍不是一個很清晰的概念。各國政府、學者、企業界人士根據自己所處的地位和對電子商務的參與程度,給出了許多表述不同的定義。比較這些定義,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了解電子商務。
1.世界電子商務會議對電子商務的定義
1997年11月6~7日在法國首都巴黎,國際商會舉行了世界電子商務會議(The World Business Agenda for Electronic)。會議上關于電子商務最權威的概念闡述為:電子商務是指對整個貿易活動實現電子化。從涵蓋范圍方面它可以定義為“交易各方以電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過當面交換或直接面談方式進行的任何形式的商業交易”;從技術方面它可以定義為“一種多技術的集合體,包括交換數據(如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獲得數據(共享數據庫、電子公告牌),以及自動捕獲數據(條形碼)等”。
2.政府部門對電子商務的定義
歐洲議會對電子商務給出的定義是:“電子商務是通過電子方式進行的商務活動。它通過電子方式處理和傳遞數據,包括文本、聲音和圖像。它涉及許多方面的活動,包括貨物電子貿易和服務、在線數據傳遞、電子資金劃撥、電子證券交易、電子貨運單證、商業拍賣、合作設計和工程、在線資料、公共產品的獲得。它包括產品(如消費品、專門設備)和服務(如信息服務、金融和法律服務)、傳統活動(如健身、體育)和新型活動(如虛擬購物、虛擬訓練)”。
3.權威學者對電子商務的定義
美國學者瑞維·卡拉科塔和安德魯·B·惠斯頓在他們的專著《電子商務的前沿》中提出:“廣義地講,電子商務是一種現代商業方法。這種方法通過改善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服務傳遞速度,來滿足政府組織、廠商和消費者的最低成本的需求。這一概念也用于通過計算機網絡尋找信息以支持決策。一般地講,今天的電子商務通過計算機網絡將買方和賣方的信息、產品和服務聯系了起來,而未來的電子商務者通過構成信息高速公路的無數計算機網絡中的一條將買方和賣方聯系起來。”
4.IT行業對電子商務的定義
IT(信息技術)行業是電子商務的直接設計者和設備的直接制造者。很多公司都根據自己的技術特點給出了電子商務的定義。雖然差別很大,但總的來說,無論國際商會的觀點,還是惠普公司的E-World、IBM公司的E-Business,都認同電子商務是利用現有的計算機硬件設備、軟件設備和網絡基礎設施,通過由一定的協議連接起來的電子網絡環境進行的各種各樣的商務活動。
總而言之,從宏觀上講,電子商務是計算機網絡的又一次革命,是通過電子手段建立起的一種新的經濟秩序,它不僅涉及電子技術和商業交易本身,而且涉及諸如金融、稅務、教育等社會其他層面;從微觀角度說,電子商務是指各種具有商業活動能力的實體(生產企業、商貿企業、金融機構、政府機構、個人消費者等)利用網絡和先進的數字化傳媒技術進行的各項商業貿易活動。
20世紀70年代的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技術的發展可以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子商務,但由于它的復雜性與非通用性,嚴重約束了其全面推廣的可能。電子商務真正開始迅猛發展緣于因特網上通信標準與HTML標準得到IT行業的支持,并成為電子商務的主流之后而帶來的革命性變革,這開辟了運用電子手段進行商務活動的新紀元。
◣1.1.2 電子商務的歷史
1.電子商務產生和發展的條件
電子商務最早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發展于90年代,其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主要有以下幾項。
(1)計算機的廣泛應用
近30年來,計算機的處理速度越來越快,處理能力越來越強,價格越來越低,應用越來越廣泛,這為電子商務的應用提供了基礎。
(2)網絡的普及和成熟
由于因特網逐漸成為全球通信與交易的媒體,全球上網用戶呈級數增長的趨勢,以及因特網快捷、安全、低成本的特點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應用條件。
(3)信用卡的普及應用
信用卡以其方便、快捷、安全等優點而成為人們消費支付的重要手段,并由此形成了完善的全球性信用卡計算機網絡支付與結算系統,使“一卡在手、走遍全球”成為可能,同時也為電子商務中的網上支付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4)《電子安全交易協議》的制定
1997年5月31日,由美國VISA卡公司和萬事達卡公司等國際組織等聯合制定的《電子安全交易協議》(Secure Electronic Transfer Protocol,SET)出臺,并得到大多數廠商的認可和支持,這為開發在網絡上的電子商務提供了一個關鍵的安全環境。
(5)政府的支持與推動
自1997年歐盟發布《歐洲電子商務協議》,隨后美國發布《全球電子商務綱要》以后,電子商務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許多國家的政府開始嘗試網上采購,這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2.電子商務發展的兩個階段
(1)20世紀60~90年代:基于EDI的電子商務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人類利用電子通信的方式進行貿易活動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了。早在20世紀60年代,人們就開始了用電報報文發送商務文件的工作;70年代人們又普遍采用方便、快捷的傳真機來替代電報機。但是由于傳真文件是通過紙面打印來傳遞和管理信息的,不能將信息直接轉入到信息系統中,因此人們開始采用EDI(電子數據交換)作為企業間電子商務的應用技術,這也就是電子商務的雛形。
EDI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產生于美國。當時的貿易商們在使用計算機處理各類商務文件的時候,發現由人工輸入到一臺計算機中的70%的數據來源于另一臺計算機輸出的文件,由于過多的人為因素,影響了數據的準確性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人們開始嘗試在貿易伙伴之間的計算機上使數據能夠自動交換,EDI應運而生。
EDI是將業務文件按一個公認的標準從一臺計算機傳輸到另一臺計算機上去的電子傳輸方法。由于EDI大大減少了紙張票據,因此人們也形象地稱之為“無紙貿易”或“無紙交易”。
多年來,EDI已經演進成了幾種不同的技術(見圖1-1),在零售業的商品品種管理中電子數據交換的應用尤為成功。商品品種管理的目的是將適當的產品,以適當的價格和適當的數量,擺放在商店貨架上適當的位置以滿足顧客需求。商品品種管理的具體方法就是將所有商品按照不同特性分成不同的組別。商品品種經理會根據這些特征對某一品種的所有商品進行管理,而采購人員也不再是購買價格最低的產品,而是利用購買模式的信息,運用EDI技術,爭取在購買某一品種中最熱銷的商品時實現最大程度的節約。這種技術改進了購買行為,降低了制造商和零售商雙方的成本。

圖1-1 EDI的使用
從技術上講,EDI包括硬件與軟件兩大部分。硬件主要是計算機網絡,軟件包括計算機軟件和EDI標準。
從硬件方面講,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大多數EDI都是通過租用的電腦線在專用網絡上實現的,這類專用的網絡被稱為增值網VAN(Value-Added Network,VAN),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考慮到安全問題。但隨著因特網安全性的日益提高,作為一個費用更低、覆蓋面更廣、服務更好的系統,它逐漸替代VAN而成為EDI的硬件載體,因此有人把通過因特網實現的EDI直接叫做因特網EDI。
從軟件方面看,EDI所需要的軟件的功能主要是將用戶數據庫系統中的信息翻譯成EDI的標準格式以供傳輸交換。由于不同行業的企業是根據自己的業務特點來規定數據庫的信息格式的,因此當需要發送EDI文件時,必須把從企業專有數據庫中提取的信息翻譯成EDI的標準格式才能進行傳輸,這時就需要相關的EDI軟件來幫忙了。
EDI軟件主要有以下幾種:
1)轉換軟件(mapper)。轉換軟件可以幫助用戶將原計算機系統的文件轉換成翻譯軟件能夠理解的平面文件(flat file),或是將從翻譯軟件接收來的平面文件轉換成原計算機系統中的文件。
2)翻譯軟件(translator)。它將平面文件翻譯成EDI標準格式或將接收到的EDI標準格式翻譯成平面文件。
3)通信軟件。它給EDI標準格式的文件外層加上通信信封(envelope)后送到EDI系統交換中心的郵箱(mailbox),或由EDI系統交換中心內將接收到的文件取回。
EDI軟件中除了有計算機軟件外,還包括EDI標準。美國國家標準局曾制定了一個稱為X12的標準,它僅用于美國國內。1987年聯合國主持制定了一個有關行政、商業及交通運輸的電子數據交換標準,即國際標準——UN/EDIFACT(UN/EDI For Administration,Commerce and Transportation)。1997年,X12被吸收到了UN/EDIFACT中,使國際間用統一的標準進行電子數據交換成為了現實。
(2)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于因特網的電子商務
由于使用VAN的費用很高,僅大型企業才會使用,因此限制了基于EDI的電子商務應用范圍的擴大。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因特網迅速普及,并逐步地從大學、科研機構走向企業和百姓家庭,其功能也已從信息共享演變成了一種大眾化的信息傳播工具。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計算機網絡技術得到了突破性的發展,依托Internet的電子商務技術也就應運而生。Internet電子商務是主要以飛速發展的遍及全球的Internet網絡為架構,以交易雙方為主體,以銀行支付和結算為手段,以客戶數據庫為依托的全新商業模式。因特網帶來的規模效應降低了企業的業務成本,它所帶來的范圍效應則豐富了企業業務活動的多樣性。因特網也為小企業創造了機會,使它們能夠與資源雄厚的跨國公司在平等的技術基礎上競爭。據權威機構Forrester Research的調查,2002年,全球企業之間進行的電子商務增長40倍,通過Internet進行的貿易金額從現在的80億美元增長到3270億美元,發展電子商務將成為Internet應用中最關鍵的一部分。Internet網上的電子商務目前已經被公認為現代商業的發展方向,這是一個發展潛力巨大的市場,具有誘人的發展前景。根據國際Internet協會的統計數字,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02年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到2002年年底,全球因特網用戶已達6.5億。到2003年,全球電子商務交易額猛增到1.5萬億美元以上。
美國是電子商務應用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其發展趨勢對其他國家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2003年美國制造業的電子商務最為突出,電子商務交易額(含因特網和其他網絡)達到8426.7億美元,占總銷售額的21.1%;隨后其批發貿易,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869.2億美元,占總銷售額的13.1%。據Forrester Research的報告預測:從2000年到2004年,歐洲國家的電子商務貿易總額將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長,并在此后4年內達到貿易總額為16000億歐元的水平,約占歐洲貿易總額的6%。
亞太地區信息產業發達的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的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是如火如荼。盡管不容易獲得電子商務交易價值的準確數據,但電子商務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保持了繼續增長的態勢。根據歐盟和部分國家的電子商務報告,在發達國家,如芬蘭、瑞典、丹麥等國,企業網上采購的比例已經達到60%以上;在發展中國家,如新加坡、特立尼達、多巴哥等,其比例也達到40%以上。
3.我國的電子商務發展情況
經過“十五”的發展,中國發展電子商務的環境(網絡基礎建設等運行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網上支付、信息安全、認證中心建設等條件)逐步完善,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建立了基本的條件。與電子商務相關的法規、法律也在趨于成熟。網絡基礎設施、第三方服務機構、金融服務、物流服務等電子商務應用支撐環境建設也已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地區和行業先后建立了數字證書認證機構;大多數銀行已開展在線支付業務;物流信息化與系統化建設也形成了一定規模。電子商務正逐步滲入到各行各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從總體上看,我國電子商務在經歷了探索和理性調整后,步入了務實發展的軌道,為今后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從電子商務起步到現在,我國電子商務經歷了以下5個階段。
● 1990—1993年:開展EDI應用起步階段;
● 1993—1997年:開展“三金工程”階段;
● 1998—2000年:進入因特網電子商務發展階段、探索階段;
● 2001—2004年:進入理性務實發展階段;
● 2005年—至今:進入健康快速發展階段。
根據2008年1月《中國因特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7年12月,我國網民數已增至2.1億人,年增長率達到53.3%,即2007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網民20萬人。目前中國的網民人數略低于美國的2.15億,居于世界第二位。中國網站數量現已達150萬個,比2007年同期增長了66萬個,增長率達到78.4%。2007年12月,中國網民網絡購物比例是22.1%,購物人數規模達到4640萬。而美國2006年8月網上購物的比例則已經達到了71%。未來幾年電子商務市場仍將保持更加快速的增長勢頭,到2012年其市場規模有望接近10萬億元。
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調查結果顯示,37.9%的網民表示在未來一年中會在C2C網站進行購物,有43.1%的網民可能會進行網上購物。電子商務正逐步充分地顯示出其優勢。在中國零售業市場,淘寶網2005年超越了沃爾瑪,2006年超越了家樂福,2007年超越了沃爾瑪與家樂福之和。其成長速度遠遠超過我國連鎖零售業百強平均增幅。2007年企業化運營的B2B網站總數已經超過4500家,從業人員超過了19萬人。目前B2B行業網站還處于小規模,但是一百人以上的企業規模在2007年比2006年增加了4%,這說明行業網站在不斷地發展和壯大。行業網站對中小企業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2007年行業網站平均注冊會員數就達到了88000家。據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中國中小企業使用第三方B2B電子商務平臺的企業總數已達到883萬家。
中國互聯網協會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發布的《Netguide2008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 2007年中國互聯網B2C電子商務市場保持健康增長,市場規模達到52.2億元人民幣,較2006年增長33.5%。隨著網絡購物環境的好轉,未來兩年B2C電子商務交易模式將更受歡迎,而且用戶數和年平均消費金額均會提高,預計2008年B2C電子商務營收規模將超過70.9億元人民幣,2009年有望達到98.6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