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8章

夫道,時焉而已矣。時也者,中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

為學以知行為功夫,知行固不可混,亦不可離,故學、問、思、(辦)[辯]、篤行五者,如五星齊明,豈有離二?書曰:「學於古訓,乃有獲。」若非知行并進,何以有獲?諸生自靜居省察念慮,讀書體貼身心,應接事物,(辦)[辨]其義理,親炙師友,講去其偏,以歸於中,無非知行用功之地,內外合一之實。固不可以讀書應接親師友為外而求諸內;亦不可以知為行,以行為知;又不可謂今日知之,明日行之,而判內外知行為兩途也。程子謂如車兩輪,豈有兩輪而可判為兩途哉?

管仲者,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義也。何也?子糾以戰而死,仲赴其難,與之同死可也。桓公既立,而魯殺子糾,曰魯殺之也。仲死不及糾難,可以無死,而志存澤物之仁,故夫子以其澤物之功而知其仁也。

科舉之學,或以為當廢之,然后可以入圣學。吾以為人累舉業耳,非舉業累人也。且此當代之制,若違之,是生今反古也。設令讀異教之書以應科舉,雖勿為可也。

祖宗立法,欲學者讀圣經賢傳,開發其良心,存之為德行,發之為辭章。有司因其言辭而知其所存,何有不可?故吾嘗謂德業舉業同事而異志,修德業者固讀圣賢之書,為舉業者亦讀圣賢之書,其業一也,顧其志何如耳。故有不易業而可與進於圣賢之道者,科舉是也;有不易志而可以大助於科舉之業者,圣學是也。

為學須先義利之辨,此是生死路頭,自一念以至萬事皆然。

圣人,道德之中正也。微生畝者,為固而過中者也,故視圣人之中為佞。又焉知自世俗之為佞而不及中者,不視圣人之中為固矣乎?

以言詞相接,不若以禮樂之入人深也。禮也者,示人以理者也。樂也者,示人以樂者也。樂得其理,非言語可及也。

圣人存心天下,形於擊磬之間,聲音之道與心通者也。曰:「聞磬聲,詎可以知圣人之心乎?」曰:「古之有聞琴聲而知殺心者矣。」

懸(孤)[弧]矢六,射上下四方,示志也。宇宙內事即性分內事也。

何以無為獨稱舜與?使后世之君皆慕恭己無為以隳庶事者,必若斯言矣。記有之:「前有疑,后有(承)[丞],左有輔,右有弼,然后王可以中心無為,以守至正。」舜紹堯而治,四岳、九官、十二牧,惟時以亮天工,有以為之者矣。

先王之世,其待人也以年,故人之自待也以年,故分定而不惑也。后世教弛,故少年相競於僥幸之中,而風俗壞矣。

約言者德,先言者賊。先言者兇,約言者吉。吉兇榮辱之主也。

立也者,自我立之也。親其親,斯不獨親其親,長其長,斯不獨長其長。孝弟之德立於身;行於家,及於國推之四海而準,同此心,同此理也。經曰:「愛敬盡於事親,而后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此之謂也。

教者為類而設也,猶醫者為病而設也。教也者,變其二而復諸一,一則無類也。

思也者,心之神也。心之官曰思,思曰睿,睿作圣,思者,其圣人之本乎!心一也,而曰九思,必有九心,不亦支乎?事雖九而思則一也。心一而已矣,故視也、聽也、色也、貌也、言也、事也、疑也、忿也、見得也,其事九而思則一也。一者何也?其理一也,理一而名九,隨處以體夫天之理也,理無往而不在也。九思者,其圣人之心學與!

恭,仁之著也;寬,仁之量也;信,仁之果也;敏,仁之力也;惠,仁之愛也。五者存其心故可行,是故心存而理得。

知安親則不違其志矣,懼辱親則不虧其體矣,孝之至也。

夫六德者,皆美德也,好之而不學則蔽。蔽也者,偏之為害也。學也者,所以覺其理,去其蔽,變其偏,使會其全,合其中正,以有之於己也。

夫學,覺而已矣。伊尹,天民之先覺也。覺也者,知也。知覺也者,心之本體也。天地之常明也,以普萬物而不遺;圣人之常知也,以照萬事而無外。故知圓如天,行方如地,天包乎地,知通乎行。通乎行而知者,圣學之始終也。易曰:「知至至之,知終終之。」記曰:「聰明睿知達天德。」其知也。夫知之用大矣哉!是故知天而天,知地而地,知萬物而萬物,知天地萬物而不遺者,其惟圣人乎!

此個天理,吾初學精思自得之,以質於先師,先師喜甚,答示云:「得十一月某日書,讀之,遂忘其病也。隨處體認天理,著此一鞭,何患不到圣賢佳處。」[俯仰]今昔,五十余年矣,竟未得了手,只是死而后已。

待旦急行,則未旦時如何?說壞了成湯、周公了。

宇宙間只是一氣,只是一理,只是一心。感應之機,[捷]於影響。何者?以其一也。會此則知道矣。

近年覺此學只在切問近思,自存養以達於事業。人倫庶物,無非此心一以貫之,如一樹相似,自根本以至枝葉,無不是此生意一氣通貫,本末具備,初無前后。

宇宙內無一事一物合是人少得底。蓋人與天地萬物一體,宇宙內即與人不是二物,故少不得也。

勿忘勿助只是說一個敬字,忘助皆非心之本體也,此是圣賢心學最精密處,不容一毫人力,故先師石翁又發出自然之說,至矣。圣人之所以為圣,亦不過自然如此。

富貴貧賤取舍,與造次顛沛終食之不違,一也。富貴貧賤取舍,事也;顛沛造次終食不違,心也。必有是心而后有是事,故夫子初言富貴貧賤一節,恐人只於事上制行,便謂之道,而無其本,則行之未必泰然,故又言造次顛沛終食不違一節,欲人於本上用功,貫通只是一理。若無此本,只於制行上便了,則必信必果者何以謂之小人?孟子何以有集義義襲之分?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之辨?

知字是吾心虛靈之本體,安可一時無之?但要察見天理,便可謂之良知。致之之功,非學問思辨篤行,不能見其天理正而存之也。不然,中庸但云聰明圣知便了,如何又云達天德?天德即理也。

天理是圣賢真種子,苗而不秀,秀而不實,雖有良種子亦無用。故體之為賢,熟之為大賢,熟而化之為圣人,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學者雖涵養未熟,然須頃刻體之,則頃刻便能順應。若頃刻體認之功間斷,即頃刻便倒行逆施。

記曰「人者天地之心」,最是精微。若是看得破,則與天地只是隔一形骸皮膚耳,其氣未嘗不貫通。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人之性情即天地之性情,性情正而和,即天地之正和,而萬化生焉。故曰「天地之用皆我之用」,是天地萬化在我矣。

父子之愛,天性也。愛根於性,性生於心而發於情。其生也愛之深,故其死也哀之至,哀之至故報之重,報之重故其服之疏,食之不甘。是親喪之禮由中生者也。

樂則生,生則惡可已,樂之至也,樂其所以生也。天理也者,生生而不已者也,由樂之生生而不已,以形於手足之舞蹈。舞蹈也者,樂之所以盡神者也,是故樂者由中生者也。

性也者,心之生也,故字義從心從生,心之生理也。生,天之理也,天之所為也。知天之所為,則知人性善惡之辨也。

「雞犬之放,放於外也。心在內也,何外之放?」曰:「心未嘗外也,私欲蔽之而不知,故以為放爾。頃刻知之,迷者覺焉,其在內者自若也。故無內無外,覺之自在,心之謂也。」

昔者孔門之教同於求仁,而七十子之徒各成諸質,是故一貫之學離而四科分,而圣人之道熄。故德行之流為道德、為節介、為悻直,言語之流為游說、為縱橫、為詞章,政事之流為刑名、為功利,文學之流為訓詁、為記誦。是故后世之學,成於所長而蔽於所偏矣。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自然之能也;所不慮而知者,自然之知也。無不知愛其親,敬其兄,自然之知能也。自然者,天之理也,非人之力也。此其本心之真切也,惟貴乎達之而已矣。

而枝乾,花葉扶疏,以至於參天,根為之本也。此所以為睟盎於背面,而施喻於四體者之本也。囗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性也,性生於心者也;性者,心之生理也。惻隱之心,仁之根也;羞惡之心,義之根也;辭讓之心,禮之根也;是非之心,智之根也。心一也,而端有四焉,眾理同一原也。如彼木之根也,由萌

天下之物各有其類,各有其族。知其類族之同,則萬物之一本可知矣。知其類族之異,則萬物之散殊可得而知矣。

道之所貴者中,中故窮而知變,變而知通,故道通萬變而不窮。(若)[苦]節者知節之為節,而不知中道之為節,道其道而不知無窮之道,宜乎其窮矣。

君子體天之理,知天之行,法天之運,消息盈虛,與天偕行。故能順時而止行,時行時止,我無與焉,所以合天也。

易之作也,圣人法天而示乎人也。君子之學易也,以人而合乎天也。天人一也,天地人合一,三極之蘊也,而易行乎其中矣。

三戒非特為血氣。血氣者,人欲之根也,戒之者即是心學,即是養志。志者,天理之根也,戒之者所以存天理、遏人欲。立志以帥氣,則凡血氣之欲皆化為義理矣。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能踐其形。」故不外氣質而性存焉,非如佛老,必絕妻子、離人倫、喪耳目,然后為性也。

只洗心退藏於密,其德便神明。

學問要識頭腦,無頭腦只是空空,更學何事?譬如草木,必有根本,乃可培灌。若無根本,培養何物?善用其心者,用而無用,用之至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紫陽子以為節度,明道子以為不用絲毫人力,白沙子以為自然,是之謂善用其心而天理得矣。

曷謂至善?以言乎心身之於國家天下之事物之理之純粹精焉者也。純粹精焉者,非他也,天理也。天理者非他也,吾心中正之本體也,明德親民之奧也,其體用一原也。是故止至善而明德親民之能事畢矣。曰:「曷止之?」曰:「自知止而能得,知行并進乎此者也。自天下而之格物,自格物而之天下,[平],始終[反說,要歸乎此者也。格物也者,即止至善也,言履而意至矣。故止至善則無事矣。]

湛子約言卷之十

師友第十九

君子之求師友,所以傳道也,其可茍乎哉?是故立其誠敬,必先之以辭;既善其辭矣,又將之以贄。辭以明志,贄以行禮,所以致誠敬也。誠敬致矣,定其交而后求,是故初筮則告也。

詩所以該人倫也,知父子之道,則知兄弟之道;知兄弟之道,則知夫婦之道;知夫婦之道,則知朋友之道;知朋友之道,則知君臣之道。故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舉其二而五者具也。

心喪者,恩有厚薄,其心同也。故師不制服,厚薄異也。若夫子貢筑室於三年之后矣,而況於顏閔乎?記失其傳也久矣。

王者之造士,如天之造物,熏陶其氣質,涵養其德性,而不知為之者也。是故春以樂,秋以禮,夏以詩,冬以書。陰陽變化之運,天之道也,故其成也勃焉。

弦誦於春(見)[夏],發揚之義,陽之所為也。書禮於秋冬,收斂之義,陰之所為也。陰陽化成,神之所為也。

樂也者,樂也,修內而達之外也;禮也者,理也,修外而主之內也。交錯發形,禮樂皆得也。禮樂皆得,謂之有德;恭敬溫文,德之盛也。禮樂之教其大矣哉!

無言者,圣人之至教也。何以為至教也?語道體也。言之感人也淺,心之感人也深,是故圣人以默教,學者以默識,圣人無言之教所以體天也。天不言,而四時百物無非教也,天心之形見者也。吾無行而不與,無非心也,圣人之形見者也。故無言之教,圣人實言也,以為假托者,非也。

樂生於音,音生於人心之感,是故樂由中出者也。感動於中,故有聲以盡其心,有音以盡其聲,有樂以盡其音,有鼓舞以盡其神。

圣人之心,無適無莫,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夫然后能可以仕則仕,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也。是故有無可無不可之心,然后能無所不適其可。

禮主禁,樂主發;禮主斂,樂主舒。樂發而舒之,其內德不可掩矣;禮禁而斂之,其外邪不能乾矣。故禮樂者,去欲而存理者也。

禮樂一道也,深於樂而后知禮。禮樂合一而后內外和順,盛德之至也。

先王之教,樂以宣之,禮以翕之,以應寒暑;樂以蕩之,[禮]以潤之,以應風雨。所以法天之道,以施萬物,德之盛也。

志氣一也,凡滿於人之身者皆氣也,而其氣之精靈者,心志也。凡形於天地之間,皆氣也;而其氣之精明者,日月也。

以權度而知輕重長短者,以彼度此也,求在外者也。以心而知輕重長短者,以心自度也,求在我者也,其為精切莫甚焉。

致樂以治心,致禮以治躬;樂極和,禮極順,故民和順。充塞於天下,不過自吾身心之同然者舉而措之耳。致禮樂者,致中和也,自身而家而國而天下,故充塞乎天下也。措之無難,其理一也。

皆王道也,治山澤,制田里,教樹畜,謹農時,申孝弟也。教所以養其生,遂其性,使不負戴,不饑寒,錯綜言之,皆王道也。先之以無憾,得其心也;后之以王道,極其效也;交互言之,以著王道之全也。孰先始焉?孰后成焉?何言乎全也?全也者,舉天時地利人事而甄陶之,合天地人之心,盡之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莲花县| 通许县| 张掖市| 塘沽区| 西平县| 定边县| 黑山县| 南阳市| 米易县| 汶川县| 白银市| 涞源县| 安丘市| 永善县| 宁陕县| 武定县| 桑日县| 罗甸县| 嵩明县| 合阳县| 军事| 股票| 安宁市| 保康县| 孝感市| 修水县| 泽州县| 达日县| 遵义县| 汝城县| 高尔夫| 东明县| 屏东县| 云浮市| 乾安县| 射洪县| 洞头县| 竹北市| 云梦县| 托里县| 海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