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識別邏輯圈套——激活邏輯思維,莫被“賣拐的”忽悠了(1)

人人都有大腦,可是,像本山大叔在小品中所飾演的那樣技藝高超的“大忽悠”也比比皆是。面對“因為、所以、由于、于是、假使、必然、大前提、小前提……”很多人都眼花繚亂,無法清晰地思考。于是,高明的“忽悠們”往往會打著邏輯的旗號,讓邏輯為自己的“忽悠”打掩護。

同正確推理一樣,錯誤推理也是可能的,這個事實是建立邏輯學實踐論的基礎。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

不相干論證,阿Q和東郭先生的邏輯

“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這是魯迅小說中的人物阿Q的“名言”。阿Q的這種邏輯明擺著是亂點鴛鴦譜,將兩件本來沒有必然聯系的事情,硬推出一個結論。

阿Q盡管是一個愚昧無知的鄉下人,可他在辯論中卻常常“大獲全勝”。此人有兩個制勝法寶:一是,精神勝利法;二是,特殊的邏輯。有時,阿Q會仗著特殊邏輯的力量,做出荒唐事來。當他去調戲靜修庵的老尼姑時,口吐臟水說:“和尚動得,為何我動不得?”還有一次,他到靜修庵的菜園去偷蘿卜,被老尼姑抓了現行,可阿Q卻理直氣壯地說:“這是你的?你能叫得它答應你嗎?你……”

面對如此高妙的反問,有點理智的人都會啞口無言。阿Q的邏輯用三個字來概括就是“推不出”,就是從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結論。在論證中,“推不出”的謬誤叫做不相干論證,是指在論證的過程中所用論據不能論證論題,或者說論據與論題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東郭先生的故事同樣家喻戶曉、人盡皆知,然而,人們通常忽略了這個善良的迂腐的書呆子,是用什么方法忽悠住趙簡子的。

據馬中錫的《中山狼傳》記載,趙簡子追不著狼,大發雷霆,“拔劍斬轅端”,威脅東郭先生道:“敢諱狼方向者,有如此轅!”嚇得東郭先生跪倒在地。我們不清楚這個儒者的肚子里有多少墨水,但他居然能講出一番道理來蒙混,他說:“鄙人不慧,將有志于世。奔走遐方,自迷正途,又安能發狼蹤以指示夫子之鷹犬也?”于是,“簡子默然”,查也不查一下,徑自往別處追去了。

細看之下,原來東郭先生的遁辭很有意思。所謂遁辭,是指理屈辭窮或不愿以真意告人時,用以支吾搪塞之語也。孟子說:“遁辭知其所窮?!睎|郭先生窮于應急的搪塞之辭,包含著明顯的邏輯錯誤:用作論據的“奔走遐方,自迷正途”(遠途奔波,迷失道路),跟論題“安能發狼蹤”(不能發現狼的蹤跡)間,并沒有必然聯系。

提出一個論題來,要證明它是正確的,就必須拿出真實的論據來佐證,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故,進而確定論據與論題之間的邏輯聯系,這就是論證。論證是推理的運用。如果想讓論證合乎邏輯,則一定要遵守推理的規則。假如論據是真實的,而論據與論題之間又存在必然的聯系,那么論題就得以證明。

就算東郭先生的“自迷正途”是真實的,以之為論據也還是推不出“安能發狼蹤”。因為一個人不迷途也好,迷途也好,都是有可能“發狼蹤”的。謬誤如此的明顯,可惜豪放而又粗疏的趙簡子不懂這道理,被東郭先生這個老學究給忽悠了。

一直以來,好色的人都被叫做登徒子,可是幾乎沒人知道登徒子先生是被冤枉的。冤枉登徒子的人是誰呢?自然是寫《登徒子好色賦》的宋玉。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宋玉是怎樣抹黑登徒子的。

楚國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說宋玉的壞話,他說:“宋玉這個人長得英俊瀟灑,又能言善辯,最主要的是這個人貪戀女色,希望大王不要讓他出入后宮。”楚王拿登徒子的話去質問宋玉,宋玉說:“臣容貌俊美,是天生的;善于言詞,是從老師那里學來的;至于貪戀女色,實在是沒有這樣的事。”楚王問:“你說自己不貪戀女色,有什么理由嗎?有理由講就留下來,沒有理由就離去吧?!?

為了證明自己不好色,宋玉給出了下面的解釋:“天下的美女沒有誰比得上楚國女子,楚國美女又沒有誰能超過我家鄉的女子之美的,而我家鄉最美麗的姑娘還得數我鄰家之女。鄰家之女,增一分太高,減一分太矮;涂上脂粉嫌太白,施加朱紅嫌太赤;眉毛如翠鳥之羽毛,肌膚像白雪瑩潔剔透;腰身纖細如裹上素帛,牙齒整齊猶如小貝;嫣然一笑,足可以迷倒陽城和下蔡一帶的所有人。就是這樣一位絕色女子,趴在墻上窺視臣三年,至今臣還沒答應和她往來。登徒子卻不是這樣,他的妻子蓬頭垢面,耳朵攣縮,嘴唇外翻而牙齒參差不齊,彎腰駝背,走路一瘸一拐,還患有疥疾和痔瘡。這樣一位丑陋的婦女登徒子都喜歡得不行,還生了五個孩子。請大王明察,究竟誰是好色之徒呢?”就這樣,宋玉贏得了楚王的信任,而登徒子則被冷落了。

宋玉的忽悠本領的確很高,他的一席話馬上就讓楚王相信他是不好色的,而認為登徒子是個實實在在的好色之徒。其實,如果仔細分析宋玉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他所列舉的理由雖勉強可以證明自己不好色,卻無法證明登徒子好色。登徒子不棄丑妻,生了五個孩子,這跟他是否好色并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結婚生子乃天經地義、人之常情,這怎么能說明登徒子好色呢?宋玉的辯解顯然是存在“不相干論證”的謬誤。

循環論證,有趣的套套邏輯

尿液中黃色的色素是什么?為什么嗎啡讓人想睡?尿液之所以呈黃色,是因為其中含有尿色素,而尿色素是黃的;嗎啡之所以讓人昏昏欲睡,是因為嗎啡具有催眠的作用。這算答案嗎?其實,這種答案不過是重復原來的說辭,以期蒙混過關。

有一個中學的政治老師,每次在講政治選擇題的時候,都只在講臺上念答案,從不解釋答案為什么是對的,為什么是錯的。當學生問他的時候,該老師就依據答案中的正確選項,說因為那個正確選項是正確的,所以其他選項都是錯誤的。學生對此很無奈,但是也無話可說。這樣的老師真是誤人子弟。不難看出,這個政治老師的解釋方法跟上文中的兩個回答非常相似,在邏輯謬誤中這種忽悠方法屬于循環論證謬誤。

循環論證,又被稱為套套邏輯,是論證謬誤的一種,當辯論者為支持自己的某項主張所提供的新的論據,其實是舊主張新瓶裝舊酒的重復時,就是犯了“循環論證”的謬誤?!把h論證”之所以屬于邏輯謬誤,是因為在論證過程中,它把論證的前提當做了論證的結論,也就是所謂的“先定結論”。

在論證神的存在時,傳教士說:“《圣經》上說神存在,由于《圣經》是神的話語,所以《圣經》必然正確無誤,所以神是存在的?!憋@然,對神存在持懷疑態度的人必定會質疑其前面的假設,并且會繼續追問《圣經》為什么是正確無誤的,傳教士根本不可能蒙混過關。這是一個很淺顯的例子,講出來是為了讓大家更通俗地說明循環論證的謬誤。

大衛·休謨是18世紀蘇格蘭著名的哲學家,他在《論神跡》用以推翻神跡的論點,經常被邏輯學家當作循環論證的典型例子。在《論神跡》一文中,他這樣寫道:“……我們可能會總結認為,基督教不僅在最初時是隨著神跡而出現的,就算是到了現代,任何講理的人都不會在沒有神跡之下相信基督教。只靠理性支撐是無法說服我們相信其真實性的,而任何基于信念而接受基督教的人,必然是出于他腦海中那持續不斷的神跡印象,得以抵擋他所有的認知原則,并讓他相信一個跟傳統和經驗完全相反的結論?!痹谡撟C過程中,休謨提出了幾點論據,且每一個論據都為“神跡只不過是一種對于自然法則的違逆,就算是神跡也不能給予宗教多少理論根據”這一論點服務。也是因為這樣的認識,在《人類理解研究》一書中,他對神跡做了定義:神跡是對于基本自然法則的違逆,而這種違逆通常有著極稀少的發生機率。

不難看出,在檢驗神跡論點之前休謨就已經假設了神跡的特色以及自然法則,并以此為基礎演繹了一段微妙的循環論證。

除了像休謨這種大哲學家所提出的這種高深的例子,日常生活中人們在一些瑣碎小事上也會犯循環論證的錯誤。比如,當父母誤解孩子的時候,父母并不能真的確定孩子做錯了事情。但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父母會說:“瞧瞧你,根本沒有半點羞愧的意思,難道不知道自己錯了嗎?”事實上,假如孩子沒有錯,自然是不會有羞愧的表情的。

前些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幾個朋友一起去飯店吃飯,當一盤色、香、味俱全的糖醋魚上桌的時候,魚嘴卻能張合,魚鰓還會扇動,我們都很好奇,對此非常不解,于是就問經理:‘這是怎么一回事,魚都已經燒熟為什么嘴和腮卻還會動彈呢?’經理解釋說:‘這是因為咱們的廚師是做魚的名師,廚藝十分精湛,所以有的時候魚熟了,上桌了,魚嘴和腮卻還在動。甚至有時候吃得只剩下骨架了魚嘴還能張合。’我們被經理的這一番話逗得哈哈大笑,全然忘了我們問的是魚嘴是為什么會動彈。”

在這里,經理就是用循環論證的技巧忽悠了顧客。顧客問經理:“魚都已經燒熟為什么嘴和腮卻還會動彈呢?”經理本來是應該告訴顧客具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樣一個結果??墒?,經理說的卻是另外一回事,他給出的理由是:因為廚師的烹飪技藝高超。雖然這個回答彰顯出了酒店的檔次,但實際上是答非所問。它仍然是重復說明了要求解釋的現象:熟魚為什么會張嘴動腮。對于為什么,經理并沒有在道理上加以解釋。

在日常的文章書寫中我們也很容易范循環論證的錯誤。比如,在以“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題的論文中,某個學生這樣寫道:“為什么說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務之急呢?因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前國家建設中最迫切的任務,因此,我們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當前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只有這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建立起來?!痹谶@個學生的論述中,論題、論據、結論,說來說去都是那么幾句話,一直在重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但是并沒有說出為什么重要,僅僅是在進行“同義反復”。很明顯,這個學生犯了“循環論證”的錯誤。在中小學生日常的議論文寫作中,這種錯誤實際上是經常出現的,只是有的不太明顯,所以被忽略了。

由于學生知識面窄,同時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又十分有限,因此,在他們議論一件事情的時候通常拿不出合理的論據,但又必須證明出自己的論點,于是便出現了循環論證的謬誤。循環論證的謬誤也常常出現在初中、高中的幾何學論證中,在一些重要考試中,當學生實在論證不出來一些題目,情急之下便會預先假設結論是正確的,然后再求證出來。表面上看是論證出來了,實則是犯了“循環論證”的謬誤,意圖忽悠一下閱卷老師。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循環論證的論點在邏輯上是說得通的,但因為結論可能完全跟其前設相同,故結論并不是其前設之推論。在論證過程中,所有循環論證都必須假設其命題已經成立,所以,循環論證本身并不能證明什么,它只是一個回避問題的常用手段罷了,希望你沒有被忽悠住。

誘導性語言,那些虛張聲勢的人

那些打算回避問題的人,通常會用虛張聲勢的措辭開頭,比如“不可否認”、“再明顯不過”、“再簡單不過”、“理所當然”、“小學生都知道”、“大家都知道”等。其實,對方的真正意圖是誘導你,讓你跟著他的思路走。

除非我們尊重一切事實并對情感語言存疑,否則很難讓自己的大腦保持清晰思考。當有人告訴我們該信什么、該要什么、大家都怎么想的時候,往往是在誘導我們的思路,我們完全有必要懷疑或認定對方在回避問題,因為虛張聲勢的字詞通常意味著回避問題。

凡是企圖誘導出特定答案的問題,都是在回避某個問題,如“你不同意嗎?”“這種說法不對嗎?”“你不覺得這有可能發生嗎?”“你不認為這么想是合理的嗎?”有時候,對方故意提出一些問題,讓你說出他想要的答案:“你愛我,不是嗎?”“這件衣服我花300元就買到了,很便宜,不是嗎?”“你不覺得這件被摔得稀巴爛的瓷器是件偉大的藝術品嗎?”于是,你不自覺地被這些誘導性的問題給忽悠了。

看下面這個問題,男孩對剛認識的女孩說:“我們約會的時候,我可以騎自行車嗎?”他要求騎自行車,但他回避了什么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個。一個是能不能騎自行車,另一個問題被回避掉了,他已經預先假定對方會跟自己約會,但對方想不想約會還不知道,應該先討論。在決定用什么交通工具之前,應該先討論要不要約會,這個問題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小美跟著姐姐坐在河岸旁,無事可做,不久就覺得厭煩。她偷偷瞄了幾眼姐姐正在看的書,但上面既沒插圖也沒對話。“這本書有什么用,”小美想著,“既沒插圖也沒對話?”

小美已經借由問題的形式在心里回答了這個問題。她不需要明確地將問題陳述出來,不過假如她這么做,她會說:“沒有插圖或對話的書根本沒有用?!?

在法庭上,像小美提的這種問題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它們已經預先設定了正確答案,或是帶有某種暗示,使人傾向于回答某種答案,這個時候,律師肯定會針對這個“誘導性”的問題提出異議。經典例子如:“你看到車前燈破掉,那個時候,你人在什么地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河市| 沧州市| 赤水市| 青阳县| 剑阁县| 大田县| 迁安市| 历史| 辰溪县| 凤庆县| 尖扎县| 台南县| 广饶县| 富阳市| 兴安县| 成安县| 四川省| 泽普县| 垦利县| 张家界市| 琼中| 岑溪市| 宁海县| 梧州市| 福贡县| 揭东县| 五峰| 河池市| 炉霍县| 驻马店市| 民丰县| 玛曲县| 嘉兴市| 正镶白旗| 和平区| 苍山县| 邛崃市| 宁明县| 平安县| 自治县|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