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李楠都無法忘記這個男人。大學的最后一年人人都在忙著論文答辯找工作,只有她渾渾噩噩,整天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路過任何地方所有的思緒就會陷入回憶,總是想著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會想到這件事兩個人曾經一起做過。
太多的懷念讓李楠根本無法面對現實。她整天在幻想,想著門突然打開,男人回來了,他們再像以前那樣生活在一起。
終于在畢業幾年后,李楠在一家百貨商場和這個男人偶遇。他長胖了,滿臉的邋遢相,然后很明顯地回避她,嘟囔著說:“我得走了,我太太特別愛妒忌……”
李楠突然覺得什么都放開了,甚至連他的背影都不愿回頭去看。念念不忘的過去并不是因為太美好,只因自己太執著,不愿對傷痛放手。
有些人經常是拒絕忘記現在,只沉浸在往事當中。他們無法翻開新的一頁,一味地懷念舊的感情。尤其是一個非常親近的人離開了他們,不管是因為何種原因離開,他們都不愿意正視現實,就像李楠一樣,總是沉浸在過去中,不斷地懷念,只是試圖證明這個人從未離開,還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因為邁步前行太困難,而只有回頭看看過去,才覺得會開心起來。我們并不是阻止人們去懷念舊情。但懷念過去,絕不只是因為過去有多美好。所以,不管多懷舊,都應該抽身出來正視現實,前方的路是你必然要去走的。
有位專家曾經說過:“那些一直糾結在過去中的人,其實是拒絕正視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他們拒絕把從前和現在作對比,拒絕相信從前那個如何成功如何幸福的自己如今會過到這步田地。因為現在很不堪,所以寧愿沉浸在過去的事情當中。
問題是只回憶過去已成的事實,它只會讓你朝著錯誤的方向走去,沉浸在過去的美好回憶中,期許自己現在也像原來一樣那么輝煌,這只會讓你養成逃避的習慣,成為你無法再努力的借口。
活在當下,而不是總活在過去,正視現在的自己,當下的生活并沒有太糟糕。
我最喜歡做白日夢了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在大白天的想一些異想天開的美事兒,一邊想一邊還忍不住偷偷地樂,我們把這種沒有依據的、一廂情愿的行為,叫作“做白日夢”。即使不是睡著,但是想想美事,也是會讓人神魂顛倒。
通常人們都認為做白日夢是沒有意義浪費時間的事情,心理學家卻并不如此認為。研究發現,人們的精神活動有一半時間會花在白日夢上,它會幫助我們實現自己的目標,揭開內心深處的希望和恐懼。白日夢是一扇通向創造力的大門,它能幫助我們解決難題,甚至幫助我們找到你所不知道的內在潛能。
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教授埃里克·克林格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白日夢能使我們的生活安排有序。人們都以為白日夢是胡思亂想,雜亂無章。但實際上,它的作用之一就是提前規劃我們的生活,提醒我們將要發生的事,幫助我們熟悉新的環境,給未來做計劃,審視過去的經驗,讓人們從中學到有益的東西。”
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觸發白日夢:一句話,一個場景,或是一段文字……白日夢瞬起忽滅,平均只持續14秒。“白日夢和我們自身的目標有關,所以,不可能大家都做一種白日夢,白日夢完全因人而異。”克林格解釋說,“白日夢更多的是在確認我們已經知曉的東西,而不是傳遞新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留意它們,因為這是一種有益的自我交流的方式。”
各種各樣的白日夢總會令人們神魂顛倒,比如,你坐在辦公桌前,卻想象著自己買了一套別墅,你的作品獲得了很高的獎勵,你站在領獎臺上領獎,正陶醉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或者,你正和前女友共進晚餐……
這種情景好像只能生活在夢中,一旦醒來什么都沒有了,這就是你所做的白日夢,你心中所想的故事。正如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對作家村上春樹所說:“正是有些人不能再講故事了,所以他們就有了心理問題。”講故事的本質就是某種白日夢。
王丹是一名建筑方面的工程師。在參加工程師等級考試的前一天中午,他去超市購物。因為沒有零錢,收銀員就找給他四張當天晚上出號的彩票。他把彩票隨手塞進口袋里,回到辦公室繼續工作。可是他回到辦公室后卻無法像往常一樣工作。他的眼睛盡管是盯在文件上,腦子里卻是另一幅景象:“他找回來的這四張彩票中了大獎,然后他就開始籌劃中獎之后這些錢怎么花……”這種景象反復出現,甚至讓他懷疑,還有沒有必要為第二天的考試做準備。
這就正如阿納爾所說:“在面對壓力、挫敗和單調時,我們會做逃避式的白日夢,它能讓我們轉向另一個世界,一個理想化的情境。產生逃避式的白日夢,意味著你需要在生活中做些改變。不必非要大張旗鼓,也許只是做點什么,或者找一個新的愛好,好給你的生活注入一些推動力,讓你得到自以為缺乏的社會承認。”王丹正是因為考試方面的壓力太大,所以才導致自己在換到彩票后做起了白日夢。
其實,對做白日夢的行為,并沒有單一的說是對還是錯。白日夢既可以讓人賞心悅目,也可以令人沮喪、愧疚、抑郁或者恐懼。兩種白日夢我們都會經歷,這取決于我們的情緒和環境。據估計,只有3%的白日夢會集中在令人焦慮不安的念頭上,比如過馬路時被車撞了或是老板炒了自己的魷魚怎么辦?
這就是白日夢中虛構出來的負面事件,這種事件并不會讓我們產生憂慮,相反地,還可以幫助我們渡過難關。然而,總是沉迷在消極的白日夢中,對解決情緒問題反而不利。所以,緩解緊張的更好方法是讓自己的思想放松下來。
有時候,白日夢本身就會產生治療的效果。就像在腦海中過電影一樣,做夢者也能改變自己的心情——白日夢能令人放松,讓我們開心。重溫那些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和愉悅感的白日夢,可以幫助我們應付現實生活中難以克服的局面。按克林格的說法:“白日夢讓我們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們的大腦,這是生活中很基本的個人資源。”
白日夢可以幫助你完成那些特別沉悶的事情,也有助于我們作出決定,因為它設想了各種不同的結果。它也可以增加創造力。因此,它也是一種有益的自我交流的方式,有利于促進心理健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難題。
“輕裝”上陣的感覺更好
壓抑可能會讓人暫時忘記煩惱,但是長久地壓抑卻會使煩惱變成潛意識,人也跟著變得古怪和消極,壓抑癥便隨之而來。這個時候人明顯會感到心情沉悶,煩惱不堪,牢騷滿腹。似乎什么東西都看不順眼,對一切事物都提不起興趣,久而久之,還會有絕望之感。因此,我們要適當地發泄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輕裝上陣。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委屈、不平、失意的事情,如果遇到這些事情后得不到及時的發泄,內心深處會產生消極情緒,進而影響自己在其他事情上的發揮。在精神病理學上,煩惱被定義為“一開始并不太困難就忍受下來卻一直拖延著的挫折感和輕微心理沖突的產物”。理性對煩惱似乎沒有什么控制能力。
在短時間內,煩惱并不會構成什么精神壓力,人自身有很多辦法來舒緩自己的煩惱,甚至因為一些外在因素的作用,煩惱會自動隱退。比如,做幾分鐘的劇烈運動之后,或者身體某方面有強烈的不適感,或是手邊有什么事情很忙時,都會暫時忽略煩惱。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發一次脾氣或跟人吵架,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后來他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
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比釘釘子要容易得多。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就高興地告訴了爸爸。爸爸說:“今后,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后,釘子全被拔光了……于是,父親牽著他的手來到后院,告訴他說:“孩子,你做得很好。但看看籬笆上的坑坑洞洞,這些圍籬將永遠不能回復從前的樣子了,你向別人發過脾氣之后,你的言語就像那些釘孔一樣,會在人們的心中留下疤痕。你這樣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體,然后再拔出來。無論你說多少次對不起,那傷口都會永遠存在。其實,口頭上對人們造成的傷害與傷害人們的肉體沒什么兩樣!”從此,男孩終于懂得管理情緒的重要性了。
事實上,人們總是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煩心的、讓人壓抑的事情。這個時候學會一點幽默很重要,看看笑話書或幽默電影笑一笑,不佳的情緒也許就蕩然無存了。
但是,很多人面對煩惱時習慣首先壓抑自己的煩惱。因為壓抑是一種最基本的防御機制,只有當壓抑發生,其他任何的一種防御機制才可能發生。
壓抑是心理學上普遍存在的社會病態心理,專門指那些個人遭遇煩惱以后,不是將變得不舒服的思想釋放出去,而是將其壓在心頭,不愿承認這些煩惱存在的行為。壓抑可能會讓人暫時忘記煩惱,但是長久的壓抑卻會使煩惱變成潛意識,人也跟著變得古怪和消極,壓抑癥便隨之而來。這個時候人明顯會感到心情沉悶,煩惱不堪,牢騷滿腹。似乎什么東西都看不順眼,對一切事物都提不起興趣,久而久之,還會有絕望之感。
因此,我們要適當地發泄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輕裝上陣。所謂“發泄”,實質上是一種自我情緒的釋放,其作用在于能夠把壓抑在人們心中的憤怒、憂愁、痛苦、憎恨、悲傷、焦慮、煩惱等負面情緒排泄出來,進而得到精神上的解脫。發泄的過程,實質上是人們自我安慰、自我調節、自我放松的過程,這是擺脫惡劣情緒和消極心理的有效途徑。
盡管發泄可以讓人們更好地緩解心情,但發泄的過程中注意尺度,不能隨便胡亂發泄,要講究時間、地點、方法和場合,還要講究適度。正確的發泄方式為:利用閑暇的時間,向親戚、朋友、知己大膽地傾訴,也可以通過寫信、日記、博客等方式,讓那些消極的不良情緒流淌在文字中,進而得到排解,還可以通過運動放松身心,像打球、跑步、爬山、瑜伽等,還可以情緒轉移,例如拼命地工作,積極學習,全神貫注地欣賞音樂、戲曲等,這都利于心理平衡,緩解壓力,讓自己更好地學習、生活、工作。
人倒霉!喝涼水都塞牙
有句老話說得好:“人倒霉時喝涼水都會塞牙”。而美國工程師墨菲則告訴我們,面對人類自身的缺陷,最好想得更周全一些,采取多種保險措施,盡量防止偶然發生的人為失誤。
大部分定律都是由哲學家、文學家或者科學家發明創造的,但是墨菲定律則不然,它是由一名工程師不經意間說出的,最后經過人們的傳播確定下來的。
1949年,美國空軍進行MX981實驗,空軍上尉工程師愛德華·墨菲也參加了這次實驗。有一天,在通常認為無誤的測試過程中,卻沒有記錄下任何數據。墨菲檢查發現,原來竟然是一位同事將16個記錄電極全部放錯了位置。墨菲開玩笑地和同事說:“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
這句話很快成為一個著名的論斷而流傳。在流傳擴散的過程中,這句玩笑話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局限性,變成了著名的“墨菲定律”: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么小,它總會發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如果你的書包里有兩支筆,一支是鉛筆,一支是碳素筆,如果你想拿出碳素筆,結果是往往拿出了鉛筆。
作家羅伯特·馬地歐斯曾經提出過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如果你有10雙襪子,并且不管你怎么保管,還是丟了6只。那么你會剩下幾雙襪子呢?
最幸運的一種情況是還剩7雙完整的襪子,也就是說,丟失的6只襪子剛好是3雙;最不幸的一種情況是你只剩下4雙完整的襪子,因為6只丟失的襪子來自6雙不同的襪子。
他根據概率論進行計算,結果如下:剩下7雙襪子的概率是0.003,剩下6雙襪子的概率是0.13,剩下5雙襪子的概率是0.52,只剩下4雙完整襪子的概率是0.347。也就是說,最終剩下4雙襪子的最壞可能性,比剩下7雙襪子的最好可能性要大100倍。這是偶然的嗎?當然不是了,其實這也是墨菲定律的一個佐證。
一雙襪子如果丟了其中一只,就不能再穿。在一個龐大的由或多或少個部件接成一串的總體中,一部分失效,那么整個部件就會失效。有些系統甚至更為脆弱,在一個內部關系錯綜復雜的體系中,有時候一個小小的螺絲,甚至比這個還微乎其微的一個因素就能導致一個系統完全失效。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我們必須知道,這不僅僅是悲劇,而是人為因素。
有些人在工作中,總是希望自己的工作零錯誤,制訂了一系列計劃都沒有防止意外發生時的處理情況。結果,一旦意外發生就會手忙腳亂,無法妥善處理,進而就會耽誤原來的工作計劃,最后得不償失。其實錯誤是無處不在的,任何事情都可能出現失誤,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出錯之前假設可能出的錯,尤其要注意那些自認為最不可能出錯的地方,要么找出來糾正,要么盯緊,防止突發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