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 寬容:真善美的修心課
- 羅俊英
- 2533字
- 2015-12-28 11:46:41
從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許多苦惱的根源來自于人們心中的一個誤解:必須做到盡善盡美,才能獲得別人的好感。當人們踏上追尋完美的不歸之路時,生活便漸漸變成了專門為他們捕捉過失的陷阱。因此,我們總是因懷疑自己做得不夠好而愧疚與擔心,擔心愛我們的人會因此對我們感到失望,結果卻適得其反。
其實,人世間,完美與不完美只存在于一念之間。苛求完美只會離完美越來越遠。放棄苛求完美,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人世間的一切都有它自己的獨特之美。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對人、對事、對自己都太過于苛求,就會使自己生活在孤寂和焦灼之中,結果適得其反,所以,一定要學會放棄苛求完美的沖動,以免陷入過于苛求完美的陷阱。
寬容的智慧
世界上絕對完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因為每個人的視角也都不一樣,每個時代的審美也都不一樣。什么是美?怎樣才算美?在每個人心中有著不同的天平,所以,我們就更無需事事追求完美。讓所有人都滿意是不可能的事情,為此傷神是極其沒必要的。
虛心才能有容,有容方成大器
虛心誠懇的人懂得人生無止境,知識無止境,事業(yè)無止境,因而才能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海不辭水成其大,山不辭石成其高。虛心才能有容,有容方成大器。
傾聽不同的聲音,不但是對別人的尊重,更是提升自己、沉淀自己的最佳途徑。驕傲的人只能是一只裝滿水的瓶子,再也裝不進去任何東西。人譽我謙,又增一美;自夸自敗,又增一毀。因此,無論何時何地,永遠都應保持一顆謙卑的心,要時刻謹記:“戒驕戒躁才能精進,虛懷若谷方成大器!”
紐約《太陽時報》主筆丹諾先生在讀稿時常常喜歡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幾段用紅筆勾出,以提醒排校人員“切勿將它遺漏”。但是有一天,一位年輕校對員偶然讀到一段文字,也是被人用紅筆勾出的,上面大致是說:“本報讀者雷維特先生送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蘋果,在那通紅美麗的皮上露出一排白色的字,仔細一看,原來是我們主筆的名字。這真是一個人工栽培的奇跡!試想,一個完整無缺的蘋果皮上,怎樣會露出這樣整齊光澤的字跡呢?我們在驚奇之余,多方猜測,始終不明白這些奇跡是怎樣出現(xiàn)在蘋果上的。”
那個年輕的校對員是一個常識豐富的人,他讀了這段文字不禁好笑起來。因為他知道只要趁蘋果還呈青色時,用紙剪成字形貼在上面,等蘋果發(fā)育紅時,將紙揭去,就會出現(xiàn)這些字,這根本是個小朋友的惡作劇而已。
所以,這位年輕的校對員心想,這段文字如果登了出來,必將被人譏笑,說他們的主筆竟會愚笨至此,連這樣一點小“魔術”也會“多方猜測,始終不明……”因此,他便大膽地將這段文字刪掉了。
次日一早,主筆丹諾先生看了報紙,立刻氣呼呼地走來,向他問道:“昨天原稿中有一篇我用紅筆勾出的關于‘奇異蘋果’的文章,為何不見登出?”
校對員誠惶誠恐地把他的理由說明后,丹諾先生立刻十分誠摯和藹地說:“原來如此。你做得十分正確,以后只要有確切可靠的理由,即使我已用紅筆勾出,你仍不妨自行取舍。”
在這件事上,丹諾先生充分顯示了他并不是一味胡亂堅持己見的人,而是一個能夠接受他人正確建議的大度之人。
人類有著幾千年浩瀚的文明史,與它的博大精深相比,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就如同沙漠里的一粒沙、大海中的一滴水,幾乎是微不足道的,就算是再怎么努力的人,也無法掌握其中之萬一,更別提驕傲自滿、自以為是的人了。只有不斷學習,時刻保持謙虛上進的心,才能盡可能地把自己知識的圈子擴大,接觸到更多。
所以,不管別人把你評價得有多么高,永遠都記得向別人請教,請好好記著這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 蹦阌肋h都要清醒地對自己說:“我知道的還遠遠不夠,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就算是對于擅長的東西,我們也不應矯揉造作,因為炫耀易流于自大,自大則不免招致輕視。展示也應以謙虛的態(tài)度流露,以免流于粗俗。贏得一次輝煌的成功后再進行下一次,獲得熱烈的掌聲后再期待更大的成功。
寬容的智慧
如果一個有成就的人,能夠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把自己置身于與其他人平等的氛圍中,謙卑、禮貌地對待別人。那么,便多了一份收服人心的資本,就可能為自己的事業(yè)招攬到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還會贏得尊重。只有寬容的人才能讓人感受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誠意和尊重,這不是金錢和地位所能打動的。
心胸寬闊,摘掉忌妒的毒瘤
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擁有一顆寬容的心,不要只看到他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平和地面對外界事物。
有一個人遇到了佛陀,佛陀說:“我可以滿足你的任何的一個愿望。”這個人聽了之后十分高興,因為佛陀沒有限制他許任何愿望。“但是,”佛陀又說,“你得到的任何東西,你的鄰居都會得到雙份。”
這個人冥思苦想,不知道該向佛陀許怎樣的愿望,因為他想,如果他許愿要一畝田地,那么他的鄰居就會白白得到兩畝;如果他要一箱珠寶,那么他的鄰居就會得到兩箱、如果他許愿要一個美女,那么那個家伙就會同時得到兩個美女。他想來想去都不知道該向佛陀怎樣許愿,最后,這個人終于下定決心,對佛陀說:“請你挖去我的一只眼珠吧!”
忌妒是自古以來便潛伏在人們心中的原罪之一。在古代,因妒成恨,既而引發(fā)戰(zhàn)爭的事件屢屢發(fā)生。在當今,因為忌妒而發(fā)生的流血事件也并不罕見。而我們身邊的許多人更是時常因為一些小事生出郁悶之情,究其原因,則無非是眼熱同事比自己多拿一份薪水,或是忌妒原先不如自己的老同學節(jié)節(jié)攀升,再或是眼紅其他人財運連連。
愛默生說:“凡是受過教育的人最終都會相信,忌妒是一種無知的表現(xiàn)。”然而,無論是高高在上的國家領導,還是滿腹經(jīng)綸的學者教授,或是腰纏萬貫的富豪商賈,只要不是占盡了人間美事者,都難免偶爾產(chǎn)生忌妒之情,就更別提我們這些平民百姓了。因此,會忌妒他人,并不是一件多么可恥的事情。但若因忌妒他人而失去了自己成功的機會,這樣的人雖不可恥,卻是十足的大傻瓜。
如果忌妒他人的優(yōu)越和快樂,不要想著去破壞,應當將其作為努力的目標去和對方看齊,讓自己也變得像對方一樣優(yōu)秀,這樣,就不會掉進忌妒的陷阱里無法自拔,反而會提高了自己。并沒有什么人與我們有仇,也并非有什么的事情導致我們的情況變得糟糕,真正使我們陷入困境的竟然就是由于看到別人的好運而產(chǎn)生的忌妒心理,它就像一根刺一樣插在心上,讓人十分疼痛,讓你變得怨恨他人,心胸狹隘,缺乏修養(yǎng),甚至會毀掉你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