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讀懂親子性格色彩——孩子以天生性格成長,才會長成“茁壯的樹”(1)
- 親子性格的力量:聽小嘉老師講親子性格色彩
- 小嘉老師
- 3078字
- 2015-12-28 11:49:54
“植物要開花結果,首先需要的是適合自己的土壤。”如果把人的性格比喻成樹木,不同性格也需要不同的環境。只有“本性的根”,生長在“合適的土壤”里,才會長成“茁壯的樹”。
01孩子以天生性格生長,更可能長成“大樹”
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在后天的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呢?通常認為,每個孩子在他們剛生下來的時候是沒有性格的,但是我們卻看到有的孩子能安安靜靜地入睡,有的卻哇哇哇地哭個不停,這些現象是先天的神經類型所引起的個別差異,屬于先天遺傳的因素,而成長過程中因環境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性格則屬于后天性格。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孩子到了嬰兒期,會逐漸顯示出性格的輪廓。比如,有的勇敢,有的膽怯;有的活潑好動,有的卻文雅安靜;有的愛管閑事,有的卻諸事不管;有的文明、禮貌,有的卻任性、霸道等,這些都是孩子性格萌芽初期的表現,其可塑性是很大的。
記得我小的時候,膽子特別小,一看到貓就害怕得不得了,急起來還會嚇得嗚嗚直哭。可是,我偏偏有一雙溫順善良、平和安詳的父母,他們對我這個乖女兒簡直是百依百順,看到我如此害怕小貓咪,總會撐起父母那把大大的“保護傘”,把我保護得嚴嚴實實、安安穩穩。看起來,父母的所作所為完全順了孩子的心思,但是,長大后的我,每每回憶起曾經令我心存畏懼的貓咪事件,慶幸有如此懂我的至親的同時,反倒平添了幾分感嘆和遺憾。
如果在當時那種情景下,父母能夠鼓勵我這個嬌滴滴的小女兒親自摸一摸貓的絨毛、逗一逗小貓,再讓我探究一下你們的臉上為何洋溢著愉快而高興的表情,或許,我也會在大人的感染下,嘗試著動手摸一摸、逗一逗。事實上,經過如此反復的訓練,即便再膽小的孩子也會漸漸覺得貓其實并沒有那么可怕,說不定還會主動地找小貓咪玩了。其實,類似這樣的事情,每時每刻都在我們身邊發生著,而這也再次告訴我們:孩子的性格是可以轉變的,而這種轉變與家長的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么看來,雖說性格是天生的,但是也會受到后天環境的影響。
我很欣賞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在《心理類型學》一書中提到的這樣一句話:“植物要開花結果,首先需要的是適合自己的土壤。”如果把人的性格比喻成樹木,就像蘋果樹需要的是適合蘋果樹生長的土壤、溫度和營養成分,梨樹需要的是適合梨樹生長的土壤、溫度和營養成分一樣,不同性格也需要不同的環境。性格是一個人固有的特征,而最大程度地發揮性格優點就是實現自我的過程。這么看來,性格既是自己獨有的個性,也是自我實現的基礎。只有“本性的根”,生長在“合適的土壤”,才會長成“茁壯的樹”。
那么,又該如何知道自己到底屬于怎樣的性格,屬于怎樣的“樹”呢?也許,很多人會自信滿滿地說“自己的性格自己最了解”,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很多時候,作為父母的你,了解自己的性格都尚且不易,更何談了解孩子的性格呢?不過,唯有一點是不可改變的:孩子在怎樣的“父母大樹”下成長,其實現自我和感知自我的態度就會發生相應的改變。所以說,按照天生性格生長,才更有可能長成一棵“茁壯的樹”。
小嘉教子微語錄V
認可和愛護孩子的天生性格
你愛你的孩子嗎?也許很多人會對此不屑一顧,有哪個做家長的不愛自己的孩子呢?如果說,這里的愛是要求你首先做到理解、認可和愛護孩子的天生性格,而不單單是要接受孩子勇敢、堅強、誠實、善良、有創造性的一面,還要接受他們膽怯、懦弱、虛偽、夸張、懶惰、憂慮、憂郁、墨守陳規的一面,如此這般,能做到的家長又有多少呢?
其實,如果你認可了“本性的根”生長在“適合的土壤”里才會成長為“茁壯的樹”的話,那么毫無疑問就要懂得并善于認可和愛護孩子的天生性格。識別性格就是了解真正自我的過程,而且只有了解了自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納他人。因為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這兩者的關系是成正比的。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小的時候主要依靠父母完成,但是長大后就要靠自己的不斷努力了。在這里,“努力”首先是指認識自己屬于哪一種性格類型;再者,是指從包括父母、朋友在內的周圍人的評價中去逐步感知,并在與他人的相互交往中發展自我。總之,發掘自己天生的性格,使其更加健全地發展,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02天生性格被認可,親子關系更融洽
舉一個例子,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習慣用右手,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會很自然地伸出右手。但是,如果有一天,突發了意外,右手不小心受傷了,那么,就只好使用左手。這種時候,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如何小心翼翼,仍然會感到很不方便。
再舉一個例子,還是左右手的問題。一位母親為女兒哭鬧著不去幼兒園的事犯愁,原因是中午吃飯時,幼兒園老師讓孩子使用右手。平日里,這個孩子一直用左手,現在老師卻讓她用右手,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這么突如其來的變化,她自然會非常害怕,當然也極不習慣。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讓這位老師也用左手吃飯,恐怕老師自己也會覺得不習慣吧。
同樣的道理,性格類型也一樣。停下手里的工作,讓我們先想象一下,生活中,你是不是對有些人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好感,即便這只是第一次謀面,而對另外一些人,似乎總是沒有理由地討厭他們。這是不是很奇怪?告訴你,這一切皆因性格的不同。一般來說,在心理上,人們更趨向于使用更舒適、更自然的方式,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做出的選擇和行為都有自己的傾向性。但是,由于人們各自的傾向性不同,也可能會產生誤會與不信任。
我曾接觸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已過不惑之年的女士跟我講,她的丈夫和兒子的關系很不好,一見面總是爭吵不斷。即使兒子在沒有受過一次課外輔導就考上名牌大學以后,父子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沖突嚴重時,父親甚至還會動手打自己的親生兒子。這位女士還說,兒子好不容易高考結束了,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相處了,但是,孩子反倒一點也不愿意跟父親講話了。
當我了解了情況,得知原來這個孩子有嚴重的“浪漫型”性格傾向,在學校的心理評估中,被診斷患有抑郁癥,因此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不愛說話,不愛表現自己。不過,生活中,這個孩子思維敏捷又嚴密,對自己擅長的領域可以講得頭頭是道,并且還擅長把握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律。而孩子的父親卻屬于那種喜歡結交朋友,喜歡物質生活并愿意為之奮斗,很會處理問題的現實主義者。于是,這位父親總是希望兒子像自己一樣,也能成為現實、務實的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規劃孩子的未來。但是,事情卻恰恰相反,父親越是逼得急,兒子越是反抗得厲害,最終這對父子的隔閡越來越深。
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很認真地告訴他們,正是這位現實主義的父親不斷要求兒子像他一樣,才導致孩子的抑郁癥。后來,在我的引導和幫助下,這位父親一點點地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也終于明白了,要想兒子成功,首先要學會尊重兒子的性格。于是,這位父親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態度,他的兒子也慢慢地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按照自己的想法走自己想要走的路。
之所以說這件事,是因為它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這之后,我開始有意識地搜尋生活碎片,并且努力從中回憶父母和哥哥的性格特點。令我驚訝的是,在洞察家人的過程中我一點點地加深了對他們和我自己的理解。而且更令人驚訝的是,我竟然如此近距離地體會到了,原來那份可以依靠的愛竟然一直都堅實地存在著。不僅如此,我還聯想到了很多千差萬別的周圍朋友、同事們的性格,以及過去所發生的令自己糾結與困惑的所有事情,當然,更值得欣慰的是,我也因此解除了許多誤會,找到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雖說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誤會與不信任,但是,有了這次獨特的思想之旅,我開始學著用驚嘆和欣賞的眼光去注視那些以自身天生性格而活著的人們。甚至于,很多時候,我都不由地驚訝于此——原來生活是如此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