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思維理念篇 理財啟蒙,工薪族練就自己的“吸金大法”(1)
- 給工薪族的第一本理財啟蒙書
- 李昊軒
- 4876字
- 2015-12-28 11:25:43
拋棄舊思想,灌進新思維
思維決定財富
一個人能否快速致富,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在于他的學歷高低,也不在于他是否勤奮,而取決于他的思維方式!因為真正的財富是靠頭腦賺來的。
反過來說,很多人之所以仍然貧窮,也許不是因為他工資低,也不是因為他不努力,而是因為他還沒有學會“思維決定財富”的道理。
比如,很多工薪族認為,自己現在還不是理財的時候,等以后賺錢多了或準備結婚及至結婚后再考慮。這就是一種很錯誤的思維。
此外,在很多人的腦海中,一說到理財就會聯想到銀行理財顧問為投資人匯報每年的資產收益。就像和很多年輕人聊起理財的話題,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我無財可理”。乍一聽,似乎覺得年輕人剛剛從學校畢業,工資不高而開銷不低,這就使得年輕人成了“月光族”,甚至出現了透支好幾張信用卡的現象。理財似乎離他們很遙遠,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越是沒錢的人越需要強化自己的理財觀念。譬如你身上僅有1萬元人民幣,但因為理財錯誤,造成財產損失,你的生活很可能會出現許多問題,而對于那些擁有百萬、千萬、上億“身價”的人而言,即使理財失誤,損失部分財產也不會對其生活造成質的影響。因此,必須先樹立一個觀念,不論貧富,理財都是伴隨人生的大事,而且越是收入低的人就越輸不起,對理財更應以嚴肅而謹慎的態度去對待。
大學畢業后,小歐進了廣州一家IT公司,每個月平均5000~6000元的收入,但是怎么花、花銷多少,他心里卻沒譜。用他的話說,“開支多少不一定,進賬出賬看銀行系統就可以了,主要是跟朋友一起玩的開銷。”
小歐的情況,正是如今很多年輕人的寫照。每個月領薪日是他們最期盼的日子,可能要購置家庭用品,或是購買早就看中的一套服飾,或是與朋友約好……各種生活花費都在等著每個月的薪水進賬。
這些上班族可能初入職場,還未來得及享受自己養活自己的快樂,就已經被推到了生存的邊界線。很多人認為,自己剛參加工作,薪水低,花銷卻大,尤其是你來我往,哪一部分都少不了錢的支撐,到月底能夠自主支配的資金更是少得可憐。
在我們身邊不時會看到這樣的人,他們固定而常見的收入不多,花起錢來每個都有“大腕”氣勢,身穿名牌服飾,皮夾里現金不能少,信用卡也有厚厚一疊,隨便一張刷個兩下子,獲得的虛榮滿足勝于消費時的快樂。
于是,月頭領薪水時,錢就像過節似的大肆花,月尾再節衣縮食,盼望下個月的領薪日快點到,這是許多上班族的寫照,尤其是初入社會經濟剛獨立的年輕人,往往最無法抗拒消費商品的誘惑,也有許多人是以金錢(消費能力)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或是補償心理某方面的不足,這就使得自己對金錢的支配力不能完全掌握了。
其實,在我們身邊,很多人光叫窮,時而抱怨物價太高,工資收入趕不上物價的漲幅,時而又自怨自艾,恨不能生在富貴之家,或有些憤世嫉俗者更輕蔑投資理財的行為。殊不知,這些人都陷入了矛盾的思維當中——一方面深切體會金錢對生活影響之巨大,另一方面卻不屑于追求財富。
可見,對于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而言,既知每日生活與金錢脫不了關系,就應該正視其實際的價值。當然,若過分看重金錢亦會扭曲個人的價值觀,成為金錢的奴隸。
作為上班一族,在花錢時能省則省,該用再用,忌諱裝大款,爭取發揮每一分錢的價值。當然了,面對這個消費的社會,要拒絕誘惑當然不是那么容易,要對自己辛苦賺來的每一分錢具有完全的掌控權就要先從改變理財習慣下手。
一千萬有一千萬的投資方法,一千元也有一千元的理財方式。對于絕大多數的工薪階層而言,你們的理財之路可以從儲蓄開始累積資金。可以先按照這樣的計劃,無論你的收入多少,每月都將收入的10%存入銀行,而且保持“不動用”、“只進不出”的情況,如此才能為聚斂財富打下一個初級的基礎。假如你每月薪水中有500元的閑散資金,在銀行開立一個零存整取的賬戶,利息不計算在內,20年后僅本金一項就達到了12萬元。由此可見,“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力量不容忽視。
總而言之,不要忽視小錢的力量,就像零碎的時間一樣,懂得充分運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顯示出驚人的效果。因此,工薪族在理財的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好高騖遠,總在幻想自己能一夜暴富,而理財是以后的事情。其實不然,只有在腳踏實地慢慢地積累和投資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財能力,才是正確的觀念。從現在開始理財,別拿沒錢當借口,其實你可以理財,這是你人生中最不該逃的一課。
樹立一個堅強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相信自己也可以成為有錢人。
工薪族靠漲薪,不如靠自己理財
現實生活里,多數工薪族依靠勤勤懇懇地工作,想換取更多的薪資報酬,從來不敢過度享受,然而生活依然緊巴巴的。其實,工薪階層如果有了理財的觀念,生活就不會如此窘迫。
一般來說,創造財富的途徑有兩種主要模式。第一種是打工,目前靠打工獲取工薪的人占90%左右;第二種是投資,目前這類群體占總人數的10%左右。
一些專業人士對創造財富的兩種主要途徑進行了分析,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結果:如果靠投資致富,財富目標則比打工的要高得多。例如具有“投資第一人”之稱的億萬富豪沃倫·巴菲特就是通過一輩子的投資致富,財富達到440億美元。還有沙特阿拉伯的阿爾薩德王儲也通過投資致富,他才50歲,但早在2005年,他的財富就已達到237億美元,名列世界富豪榜前5名。
通常來說,在個人創造財富方面,比起投資,打工能夠達到的財富級別十分有限。但打工所要求的條件和“技術含量”較低,而投資創業需要有一定的特質和條件,因此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打工并獲取有限的回報。但事實上,投資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為、都要為的事。從世界財富積累與創造的現象分析來看,真正決定我們財富水平的關鍵,不是你選擇打工還是創業,而是你選擇了投資致富,并進行了有效的投資。
通用電氣前總裁杰克·韋爾奇號稱“打工皇帝”,他年薪超過千萬美元。巴菲特是世界“投資第一人”。我們可以通過這兩個典型人物的財富對比,來揭示打工致富與投資致富的區別。巴菲特40多年前創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時候,僅投入1500萬美元,后來通過全球性多樣性的投資,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之一。韋爾奇擁有超過4億美元的身價,與巴菲特的440億美元財富相比,就顯得太少了。可見致富方式選擇的差別,最終決定了韋爾奇與巴菲特之間那么遙遠的財富距離。
貧富的關鍵在于如何投資理財。巴菲特說過: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于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于你如何投資理財。亞洲首富李嘉誠也主張:20歲以前,所有的錢都是靠雙手勤勞換來的,20歲至30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30歲以后,投資理財的重要性逐漸提高。李嘉誠有一句名言:“30歲以前人要靠體力、智力賺錢,30歲之后要靠錢賺錢(即投資)。”錢找錢勝過人找錢,要懂得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為了證明“錢追錢快過人追錢”,一些人研究起了和信企業集團(中國臺灣排名前5位的大集團)前董事長辜振甫和臺灣信托董事長辜濂松的財富情況。辜振甫屬于慢郎中型,而辜濂松屬于急驚風型。辜振甫的長子——中國臺灣人壽總經理——辜啟允非常了解他們,他說:“錢放進我父親的口袋就出不來了,但是放在辜濂松的口袋就不見了。”因為,辜振甫賺的錢都存到銀行,而辜濂松賺到的錢都拿出來作更有效的投資。結果是:雖然兩個年齡相差17歲,但是侄子辜濂松的資產卻遙遙領先于其叔叔辜振甫。因此,人的一生能擁有多少財富,不是取決于你賺了多少錢,而決定于你是否投資、如何投資。
當然,投資有風險,投資未必能致富,但是如果你不投資,則致富的機會為零。投資理財最重要的觀念、最有價值的認識是告訴你:“投資理財可以致富。”
有了這種觀念和認識至少可以讓你有信心、有決心、充滿希望。不管你現在擁有多少財富,也不管你一年能省下多少錢、投資理財的能力如何,只要你愿意,你都能利用投資理財來致富。
有錢沒錢都要理財
理財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工薪族也不例外,而且越是錢少越需要理財。
正是因為金錢關系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才應該仔細清點錢財,仔細計算收支,合理投資賺錢,也就是理財。這樣才能滿足我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確保我們生活得舒適。
有一個非常有才氣的年輕人,他掙了很多錢,對未來很有信心,所以他總是把錢花得精光。突然有一天,他年輕的妻子得了重病,為了保住妻子的生命,他不得已請了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為妻子做一個性命攸關的手術,但是,醫生要等他交足費用以后才能動手術。年輕人只好去借錢,這可是一筆巨款啊!妻子的命終于保住了,但是妻子隨之而來的療養和孩子們接二連三地生病,加上飽受焦慮的折磨,終于使他積勞成疾,賺的錢一年比一年少。最后,這個人職業受挫,全家窮困潦倒,沒有錢渡過難關。在妻子害病之前,他本可以在一年之中就輕而易舉地存上許多錢,但他當時認為沒這個必要,相信以后掙錢也這么容易。
我們不可能預見什么時候會生病或發生變故,弄得我們無依無靠,或者某個突發事件突然會搞得我們措手不及。由于不作長遠打算,致使自己在未來生活中遭受了各種各樣的磨難。一旦遇到緊急情況,銀行里卻沒有一分錢,這是一種怎樣的窘迫啊!
有錢人理財固然重要,但對于一個普通的工薪族來說,理財就更加重要了。試想,有錢人一定有他們成為有錢人的道理,同樣的錢,放到不同人手里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有人用它來致富,有人用它來揮霍,不同的想法成就不同的人生。
一般來說,對工薪族而言理財存在下面幾種誤區。
1.面面俱到型,追求廣而全的投資理財組合
這類人秉持這樣一種投資理念,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多嘗試各種理財產品才能分散投資風險。他們信奉,“東方不亮西方亮”,總有一處能賺錢——這也是眼下不少人奉行的理財之道。可是一段時間下來,投資成績大多不盡如人意,股市虧了、美金下跌、錢幣沒得動靜,只有開放式基金掙了錢,可惜又買少了。
2.守株待兔型,大勢判斷不準
這類人秉持這樣一種投資理念,每一個基金都不多買,每一個基金也不錯過,不同類型的基金可以分散不同程度的風險。結果一段時間下來,其平均收益率為10%。10%對于投資者來說,也是比較不錯的成績了。但是考慮到整體成績,投資仍不算成功。
3.短線投機型,不注重長期趨勢
這類人大多急于獲取豐厚回報,而太注重短線投機,聽人風傳某只股有異動就投進去,不見動靜又快速撤出,結果往往收益不理想。
4.盲目跟風型,理財隨大流
有的人見市場上某種理財產品收益狀況比較吸引人,甚至把房屋抵押出去用于投資,這個方法是大錯特錯的,雖然有的投資品種年收益超過20%,但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未來基金的收益誰來保證?何況,拿房子作抵押貸款買基金又是短線持有,一旦出現基金形勢不好被套牢的現象,必然血本無歸。
5.過分保守型,家財求穩不看收益
這類人可以說是對理財毫無概念,在他們的眼里現在的生活,除去孩子上學用的錢相對多一些,其他的東西家里都不缺,沒太大的開銷,這樣每月省吃儉用還能另外存一點錢給夫妻倆養老。
“月光族”都拿著高薪
許多工薪族一發薪水就很瀟灑,吃穿用全不計較,可是到了月底,就勒緊腰帶度日了,等著下個月的薪水。“月光族”這個詞就十分貼切地表達出了此類工薪族的窘況。
薪水到手,就只想著該怎么花,而不是怎么積累,掙多少就花多少,到了急需用錢的時候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悔之晚矣。
對于工薪族而言,如果每年收入20鎊,卻花掉20鎊6便士,那將是一件最令人痛苦的事情。反之,如果他每年收入20鎊,卻只花掉19鎊6便士,那就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你或許會說:“這個道理我懂,這叫節約。就像吃蛋糕,蛋糕吃完了就沒有了。”但是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身體力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就是在明知道這個道理的情況下破產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的收入高,理財對于我來說是無所謂的事情。當然,如果你有足夠高的收入,而且你的花銷不是很大的話,那么你確實不用擔心沒錢買房、結婚、買車,因為你有足夠的錢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這樣你就真的不需要理財了嗎?要知道理財能力跟掙錢能力往往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有著高收入的人應該有更好的理財方法來打理自己的財產,為進一步提高你的生活水平,或者說為了你的下一個“挑戰目標”而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