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 法苑珠林
  • 道世
  • 5225字
  • 2015-11-27 16:45:20

辯位部第一

如婆沙論中說。天有三十二種。欲界有十。色界有十八。無色界有四。合有三十二天也。第一欲界十天者。一名干手天。二名持華鬘天。三名常放逸天。四名日月星宿天。五名四天王天。六名三十三天(總名忉利天攝)七名炎摩天。八名兜率陀天。九名化樂天。十名他化自在天(初星宿及后四。此五居空。干手華鬘放逸四天忉利。此五在山。具如下第九住處說)第二色界有十八天者。初禪有三天。一名梵眾天。二名梵輔天。三名大梵天(此大梵天無別住處。但于梵輔有層臺高顯嚴博。大梵天王獨于上住。以別群下于此。三天之中梵眾是庶民。梵輔是臣。大梵是君。唯此初禪有其君臣民庶之別。自此已上悉皆無也)二禪之中有三天。一名少光天。二名無量光天。三名光音天。第三禪中亦有三天。一名少凈天。二名無量凈天。三名遍凈天。第四禪中獨有九天。一名福生天。二名福愛天。三名廣果天。四名無想天(此無想天亦無別所。但與廣果同階別處以是外道所居故分二種別名也)五名無煩天。六名無熱天。七名善現天。八名善見天。九名色究竟天(亦名阿迦膩吒天名色界合有十八天)第三無色界中有四天。一名空處天。二名識處天。三名無所有處天。四名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名三界總有三十二種天也)問曰。未知此三十二天幾凡幾圣。答曰。二唯凡住。五唯圣住。自余二十五天凡圣共住。所言二唯凡住者。一是初禪大梵天王。二是四禪中無想天中。唯是外道所居。問曰。何故此二唯凡住耶。答曰。為大梵天王不達業因。唯說我能造化一切天地人物。恃此高慢輕蔑一切圣人。故不與居。又無想天中唯是外道修無想定以生其中。受五百劫無心之報。外道不達謂為涅槃。受報畢已必起邪見來生地獄。以是義故。一切圣人亦不生中也。所言五唯圣人居者。謂從廣果已上無煩無熱等五凈居天。唯是那含羅漢之所住也。縱凡生彼天者要是進向那含身。得四禪發于無漏起熏禪業。或起一品乃至五品。方乃得生。凡夫無此熏禪業故不得生也。若言那含生彼理則無疑。問曰。阿羅漢既是無生。何故亦云生彼天者。答曰。此應言欲界那含生彼而得羅漢。非謂先是羅漢而生彼也。自余二十五天凡圣共居。不言可悉。若總據大小乘說。合有四天。故涅槃經云。有四種天。一世間天。二生天。三凈天。四義天。世間天者如諸國王。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想非無想天。凈天者從須陀洹至辟支佛。義天者十住菩薩摩訶薩。以何義故。十住菩薩名為義天。以能善解諸法義見一切法是空義故

會名部第二

第一四天王者。依長阿含經云。東方天王名多羅咤。此云治國主(智度論云提頭賴吒)領乾闥婆及毗舍阇神將。護弗婆提人不令侵害。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此云增長主(智度論名毗樓勒叉)領鳩槃茶及薜荔神。將護閻浮提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雜語主(智度論云毗樓博叉)領一切諸龍及富單那。將護瞿耶尼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門。此云多聞主。領夜叉及羅剎。將護郁單越人。智度論云。天帝釋具依梵音應云提婆那因。釋迦者(秦言能也)提婆(言天)因(言主)合而言之。是能天主也。須夜摩天者(秦言妙善)兜率陀者(秦言妙足)須涅蜜陀者(秦言化樂)婆舍跋提者(秦言他化自在天也)梵天王名曰尸棄(秦言大頂別云大器)首陀婆天者(秦言凈居天。且依智度論逐要釋。此少多自外天。已上天名具如婆沙論為文煩故不可具錄也)中阿含經云。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緣名釋提桓因。佛告比丘。釋提桓因本為人時行于[去*頁]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施以飲食錢財燈明等。以堪能故名釋提桓因。復何因緣名富蘭陀羅。告曰。彼本為人時數數行施。衣被飲食乃至燈明。故名富蘭陀羅。復何因緣故名摩訶婆。告曰。本為人時名摩伽婆。即以本為名。復何因緣故名娑婆婆。告曰。本為人時以婆詵私衣布施供養。故名娑婆婆。復何因緣故名憍尸迦。告曰。本為人時為憍尸迦姓故。復何因緣故名舍脂缽低。告曰。彼舍脂為天帝釋第一天后。復何因緣故名千眼。告曰。本為人時聰明智慧。于一坐間思千種義觀察稱量故。復何因緣故名因提利。告曰。天帝于諸三十二天為主故。佛告比丘。然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受持七種受得天帝釋。何等為七。謂供養父母乃至等行惠施。如經偈說。為天帝釋

業因部第三

問曰。六趣之報造何業生。答曰。依智度論說。六趣之業不過善惡。各有三品。上者生天。中者生人。下者生四惡趣。若依此義。但善上品即得生天。不分散定別耶。若依業報差別經中。具說十善得生天趣具分定散三界差別。經云。復有十善能令眾生得欲界天報。具修增上十善得生欲界天報。此則欲界散善業也。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色界天報。為修有漏十善與定相應。此則色界定善業也。復有四業能令眾生得無色界天報。一者謂過一切色想滅一切有對想入空處定。二者過一切空處定入識處定。三者過一切識處定入無所有處定。四者過一切無所有處定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以是四業得無色界報。若爾此界何故不言十善業者。應言此界是無色報雜色而修遠離身口。是故據地但言四業不就十善也。然上來所說皆是如來分別業報因果相當不差異也。若依善戒經說。僧持二百五十戒。尼持三百七十八戒。亦是生天之業。故四分律偈云

明人能護戒  能得三種樂

名譽及利養  死得生天上

此據欲界天說。又如正法念經說。或因持戒不殺不盜不淫。由斯三善亦得生天。此亦生欲界天。因別時之說。然非局此三即得生天也。又如溫室經說。灑僧凈業亦得生天及上界報。此亦別時之意。非將灑僧散善得生上界。但是欲界天報。又如涅槃經說。慈母于恒河救兒。兒母俱死得生梵天。此是散心之慈。不以余定善助。豈得生天。此但據遠因。非局散慈則得上生。亦如一聞涅槃不墮四趣。義亦如是。故正法念經云。若身不殺盜淫口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持此七戒得生四天王天。若能持七種戒得生化生天。此有上中下。若持不殺戒得生四天王處。若持不殺不盜得生三十三天。若持不殺不盜不邪淫得生夜摩天。若持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得生兜率陀天。受世間戒信奉佛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得生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又長阿含經云。先于佛所凈修梵行。于此命終生忉利天。使彼諸天增益五福。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稱。四者天樂。五者天威德。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比丘。過去世時。拘薩羅國有彈琴人。名曰鹿牛。于拘薩羅國人間游行止息野中。有六廣大天宮天女。來至拘薩羅國鹿牛彈琴人所。語鹿牛彈琴人言。阿舅阿舅。為我彈琴我當歌舞。鹿牛彈琴者言。如是姊妹我當為汝彈琴。汝當語我是何人何由生此。天女答言。阿舅且彈琴。我當歌舞于頌歌中自說所以生此因緣。彼人即便彈琴。彼六天女即便歌舞

第一天女說偈歌言

若男子女人  勝妙衣惠施

施衣因緣故  所生得殊勝

施所愛念物  生天隨所欲

見我居宮殿  乘虛而游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回向中之最

第二天女復說偈言

若男子女人  勝妙香惠施

愛念可意施  生天隨所欲

見我處宮殿  乘虛而游行

天身若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回向中之最

第三天女復說偈言

若男子女人  以食而惠施

可意愛念施  生天隨所欲

見我居宮殿  乘虛而游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回向中之最

第四天女復說偈言

憶念余生時  曾為人婢使

不盜不貪嗜  勤修不懈怠

量腹自節身  分餐救貧人

今見居宮殿  乘虛而游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供養中為最

第五天女復說偈言

憶念余生時  為人作子婦

嫜嫗性狂暴  常加粗惱言

執節修婦禮  卑遜而奉順

今見處宮殿  乘虛而游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供養中為最

第六天女復說偈言

昔曾見行路  比丘比丘尼

從其聞正法  一宿受齋戒

今見處天宮  乘虛而游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勝

觀察斯福德  回向中之最

爾時拘薩羅國鹿牛彈琴人而說偈言

我今善來此  拘薩羅林中

得見此天女  具足妙天身

既見又聞說  當增修善業

緣今修功德  亦得生天上

說是語已此諸天女即沒不見

受生部第四

第一四天王天受生者。依長阿含智度論等。四天王天皆有婚嫁。行欲如人然受化生。初生如二歲小兒在其膝上(依順正理論云。如五歲小兒別經云。男生坐母右膝女生坐母左膝上也)兒來未久便知饑渴。自然寶器盛百味食。若福多者飯色自白。中者青色。下者赤色。若渴寶器甘露漿。如食之色。飲不留停如蘇投火。食訖便與諸天等量。初生出時憶昔往業。戲已忘念。第二忉利天受生者。依毗耶婆仙人。問佛經云。大仙當知。三十三天游戲受樂。于樹林中行見彼天子天女同一處坐。心喜愛樂速生彼處。如線穿珠牽線珠走。不生異道。即于生時彼天婦女手華生。彼女見已自知有兒。即以此華授與夫言。若今得子可生歡喜。彼天見之喜心增上。必知其妻得天童子。二天心喜七日滿已長發旋動。清凈無垢天衣具足。即彼天來生七日之中憶念我某處退生此天中某我父母我作善業極生喜。喜生已則心欲得即便行。往詣彼處如醉象行。臂如象鼻洪圓纖長胸則平正。臂如金色上下身粗中身則細。行則庠審深心勇健。腰如弓弝背骨平直。兩髀洪滿如芭蕉樹。善知天法髭須短細天香甚香。爪甲赤薄身體香潔。無主莊嚴取以嚴身。天無病苦。于宮殿中次第漸行。見無主天女見天童子。一切悉來圍繞而住。作如是言。圣子善來。此汝宮殿。我無夫主。久離夫主。獨有童子。我今年少。妙色具足。應相供養。乳若金瓶。面如蓮華開敷之色。如云電行端正可喜。我是天女。今相供養奉給走使。此戲樂處。如是婦女而來近之奉給供養。彼三十三天有善法堂。天眾集處。有八萬四千柱。皆是眾寶所成。入者無諸惡觸蚊虻等過。亦無眠睡懈怠頻申等過。無量百千天女欲心戲笑。無有嫉心斗諍等過。頰凈無垢如月鏡輪。天女之法以香彩色用點頰額以莊嚴面。天女詠聲共相娛樂。起世經云彼于天中。或在天子。或在天女。或于坐處。或兩膝內。或兩股間忽然而生。初生出時即如人間十二歲兒。若是天男即在天子坐處膝邊隨一處生。若是天女即在天女兩股內生。既出生已彼天即稱是我兒女。初生之時以自業故得三種念。一自知從某處死。二自知今此處生。三知彼生。是此業果是此福報。作是念已。便思念食。即于其前有眾寶器。自然盛滿天須陀味種種異色。有眾寶器其須陀味色最白凈。若報中者其色稍赤。若福下者其色稍黑。彼天子以手把取天須陀味。內其口中。即漸消融如蘇置火。即自消融無復形影。若有渴時即于其前有天寶器盛滿天酒。隨福上中下白赤黑色。略說如前。入口消融亦同前說。飲食既訖身遂長大。粗細高下與舊男女等無有異。此諸天子天女等。身既充足各隨意趣。或詣園苑看其樹。自然種種衣服瓔珞華鬘飲食音樂低垂。隨取無量億數。諸天玉女在此園中未見如是。以業熟故。了了分明。憶宿世事如視掌中。由見天女迷諸色故。正念覺智此心即滅。既失前念著現在欲。口唯唱言。此等皆是。天玉女耶。天玉女耶。此則名為欲愛所縛。順正理論云。諸天初受生時。身量云何。且六欲諸天初生。如次如五六七八九十歲人。生已身形速得圓滿。色界天眾。于初生時。身量周圓。具妙衣服。一切天眾皆作圣言。為彼言詞同中印度。然不由學自解典言

界量部第五

依起世經云。須彌山下別有三級諸神住處。其最下級縱廣正等六十由旬。其第二級縱廣正等四十由旬。其最上級縱廣正等二十由旬。皆有七重墻院。乃至諸鳥各出妙音莫不具足。此三級中皆有夜叉住。須彌山半高四萬二千由旬。有四大天王所居宮殿。須彌山上有三十三天宮殿帝釋所居。三十三天已上一倍有夜摩天。又更一倍有兜率天。又更一倍有化樂天。又更一倍有他化自在天。他化天上又更一倍有梵身天。梵身天下于其中間有羅摩波旬諸宮殿。倍梵身天上有光音天。倍光音天上有遍凈天。倍遍凈天上有廣果天。倍廣果天上有不粗天。不粗天下其間別有諸天宮殿所居之處。名無想眾生。倍不粗天上有不煩天。倍不煩天上有善見天。倍善見天上有善現天。倍善現天上有阿迦尼吒諸天宮殿。阿迦尼吒天已上更有天。名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皆名諸天住處。如是界分眾生居住。若來若去。若生若滅。邊際所極。此世界中所有眾生。生老病死墮是道中。至此不過。是名娑婆世界。無量剎土諸余十方亦復如是。又立世阿毗曇論云。從剡浮提向下二萬由旬。是無間地獄。從剡浮提向下一萬由旬。是焰摩世間地獄處。此二中間有余地獄(計亦有遠近此論不述也)從此向上四萬由旬。是四天王住處。從此向上八萬由旬。是三十三天住處。從此向上十六萬由旬。是夜摩天住處。從此向上三億二萬由旬。是兜率陀天住處。從此向上六億四萬由旬。是化樂天住處。從此向上十二億八萬由旬。是他化自在天住處。有比丘問佛。世尊。從剡浮提至梵處近遠如何。佛言。比丘。從剡浮提至梵處。甚遠甚高。譬如九月十五日月圓滿時。若有一人在彼梵處。放一百丈方石墜向下界。中間無礙。到于后歲九月圓滿時。至剡浮提地。無量光天復遠一倍。從無量光天至遍勝光天復遠一倍。從遍勝天至少凈天復遠一倍。從少凈天至無量凈天復遠一倍。從無量凈天至遍凈天復遠一倍。從遍凈天至無云天復遠一倍。從無云天至福生天復遠一倍。從福生天至廣果天復遠一倍。從廣果天至無想天復遠一倍。從無想天至善現天復遠一倍。從善現天至善見天復遠一倍。從善見天至不煩天復遠一倍。從不煩天至不燒天復遠一倍。從不燒天至阿迦尼吒天復遠一倍。而說偈言

從阿迦尼吒  至剡浮提地

放大密石山  六萬五千年

五百三十五  中間若無礙

方至于剡浮

智度論云。譬如從色界初際下一丈石。經一萬八千三百八十三年。方至于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日县| 太谷县| 安龙县| 临城县| 水富县| 土默特左旗| 白银市| 清水河县| 高要市| 昭觉县| 靖远县| 盐津县| 来宾市| 遂宁市| 古丈县| 惠水县| 治县。| 梅州市| 科技| 思南县| 威远县| 曲周县| 关岭| 富宁县| 重庆市| 临颍县| 沙河市| 英山县| 昌黎县| 义马市| 锦屏县| 高邑县| 绩溪县| 富裕县| 宜州市| 日喀则市| 正阳县| 黔西| 正定县| 阿鲁科尔沁旗|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