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6章

  • 法苑珠林
  • 道世
  • 4941字
  • 2015-11-27 16:45:20

懺悔篇第八十六(此有六部) 述意部 引證部 違順部 會意部 儀式部 洗懺部

述意部第一

敬惟。佛日潛暉正像[窪-圭+帚]訛。人情崄異世序澆漓。仰別大師千有七百。眾生頑瞽善根羸薄。正法既衰邪見增長。內無勝解。常為五蓋自縈。外失良緣。致使四魔得便。故放縱三毒馳騁六塵。日夜攀緣無非構禍。招釁之咎積罪尤多。今既覺寤盡誠懺悔。然懺悔之儀。須憑圣教。教有大小。罪有輕重。通塞不同。開遮有異。是故第一廣引圣教明懺成不。如七眾之人。曾經受得五八十具三聚等戒。若犯小乘初四重戒不覆藏者。依律開許。盡形學悔。不限時節。若覆藏者。縱有懺悔依律不許。第二篇已下隨犯輕重。覆與不覆。但識名種。依律得除。具存大教。非此所明。若犯大乘三聚等戒。除謗方等邪見重緣業思極重戒體不全。縱有好心懺犯大難。必須懇意用心徹到。犯余輕者。懺悔可通。令依方等佛名經等。無問在家出家。大小乘戒若有犯者。不牒名種。所以開懺。惟此懺悔為除罪障。冀免業非。欣慕清升。遠求大圣。思極大事。不可容易。自非具閑圣教。無宜得滅。知罪真妄。染凈虛融。心境開合。常須作意不起攀緣。罪方伏除也

引證部第二

如最妙初教經說。佛告舍利弗。我憶往昔。有一比丘。名曰欣慶。犯四重禁。來至僧中。九十九夜懺悔自責。罪業即滅戒根即生。如初受戒時無有異也。如人移樹余處得生。彌更滋長乃得成樹。破戒懺悔亦復如是。爾時破戒比丘。自知犯罪。心生慚愧。轉加苦行。乃經七年。道成羅漢。說是品時。五百破戒比丘。以慚愧故戒根還復

又大莊嚴經論云。若人學問雖復毀行。以學問力能尋復回。以是義故應勤學問。我昔曾聞。有一多聞比丘住阿練若處。時有寡婦數數往來此比丘所。聽其說法。于時學問比丘。于此寡婦心生染著。以染著故所有善法漸漸劣弱。為凡夫心。結使所使與此婦女共為言要。婦女言。汝今若能罷道還俗。我當相從。彼時比丘即便罷道。既罷道已不能堪任世間苦惱。身體羸瘦不解生業。未知少作而大得財。即自思惟。我于今者作何方計得生活耶。復作是念。唯客殺羊用功極輕兼得少利。作是念已求覓是處。以凡夫心易朽敗故造作斯業。還與屠兒共為親友。于賣肉時有一相識乞食道人。于道路上遇值得見。見已便識。頭發蓬亂著青色衣。身上有血猶如閻羅羅剎。所執肉秤悉為血污。見其秤肉欲賣與人。比丘見已即長嘆息。作是思惟。佛語真實。凡夫之心輕躁不停。極易回轉。先見此人勤修學問護持禁戒。何意今日忽為此事。作是念已即說偈言

汝若不調馬  放逸造眾惡

云何離慚愧  舍棄調伏法

威儀及進止  為人所樂見

飛鳥及走獸  睹之不驚畏

行恐傷蟻子  慈哀憐眾生

如是悲愍心  今為安所在

凡夫之人其心不定。若得見諦是名沙門婆羅門。復說偈云

勇悍而自稱  謂己真沙門

為此不調心  忽作斯大惡

說是偈已。尋即思惟。我今作何方便。令其開寤。如佛言曰。若教人時。先當令其觀于四諦。今當為說作業根本。作是念已而語之言。汝于今者極善稱量。時賣肉者作是念言。汝比丘既不買肉。何故語我極善稱量。作是念已。即說偈言

此必有悲愍  而來見濟拔

如斯之比丘  久離市易法

見吾為惡業  故來欲救度

實是賢圣人  為我作利益

說是偈已。尋憶昔者為比丘時造作諸行。念先所誦經。名曰苦聚欲過欲味。思惟是已。即以肉秤遠投于地。于生死中深生厭患。語彼比丘。大德大德。而說偈言

欲味及欲過  何者為最多

我以慚愧鞙  捉持智慧秤

思量如此事  心已得通達

不見其有利  鈍者欲衰患

以是故我今  宜應舍離欲

往詣于增坊  復還求出家

時罷道比丘說此偈已。即舍惡業出家精勤。得阿羅漢果。以此文證。破戒犯重。回心學道。勤修則出。雖復依理要須專精。起勇猛心不惜身命。常須自省勿起邪念。立大誓愿不限劫數。盡于未來盡欲度脫。等眾生界拔苦與樂。知心妄動遠離前境。新業不起舊結伏除。縱有重過即能輕微。業惡雖重不如善心。故涅槃經云。譬如[疊*毛]華雖有千斤終不能敵真金一兩。如殑伽河中投一升鹽水無堿味飲者不覺。喻能觀心強即滅重罪

又虛空藏經云。若優婆塞優婆夷等。破五戒犯八戒齋。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犯四重禁。在家菩薩毀六重禁。如是愚人。世尊先于毗尼中決定驅擯。如大石破。今于此經。說大悲虛空藏能救諸苦及說咒以除罪咎。設有此人。云何為證。佛告優波離。有三十五佛教救世大悲。汝當敬禮。爾時當著慚愧衣。如眼生瘡深生恥愧。如癩病人隨良醫教。汝亦如是。應生慚愧。既慚愧已。一日乃至七日。禮十方佛。稱三十五佛名。別稱大悲虛空藏菩薩名。澡浴身體。燒眾名香。堅黑沉水。明星出時。長跪合掌悲泣雨淚。稱虛空藏名。白言。大德。大悲菩薩。愍念我故為我現身。爾時當起是想。是虛空藏菩薩頂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紫金色。若見如意珠即見天冠。此天冠中有三十五像現。如意珠中十方佛像現。虛空藏菩薩身長二十由旬。若現大身與觀世音等。此菩薩結跏趺坐。手捉如意珠王。其如意珠演說眾法音。與毗尼合。若此菩薩憐愍眾生。作比丘像及一切像。若于夢中。若坐禪時。以摩尼珠印印彼臂。印文上有除罪字。得此字已。還入僧中。如本說戒。若優婆塞得此字者。不障出家。設不得此字。便于空中有聲唱言。罪滅罪滅。若無空聲使知毗尼者夢見虛空藏。告言。毗尼菩薩。某甲比丘。某甲優婆塞。更令懺悔。一日乃至七日。禮三十五佛虛空藏菩薩力故。汝罪輕微。知法者復教令涂治圊廁。經八百日。日日告言。汝作不凈事。汝今一心涂一切圊廁。莫令人知。涂已澡浴。禮三十五佛。稱虛空藏。向十二部經五體投地。說汝過惡。如是懺悔復經三七日。爾時智者。應集親厚于佛像前稱三十五佛名稱虛空藏名。文殊師利賢劫菩薩為其作證。更白羯磨如前受戒。此人苦行力故罪報永除。不障三種菩薩業。佛告優波離。汝持是觀虛空藏法。為未來世無愧慚眾生多犯惡者。廣分別說。說是語時。虛空藏結跏趺坐放金色光。如意珠中現三十五佛已。白佛言。世尊。我此如意珠寶說首楞嚴坐是故眾生見此珠者。得如意自在。爾時世尊敕優波離。汝持此經不得多眾廣說但為一人持毗尼者。為未來世無眼眾生作眼目故。慎莫忘失。時優波離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又依佛名經云。爾時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求阿耨菩提者。當先懺悔一切諸罪。若比丘犯四重。比丘尼犯八重戒。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犯出家根本。若優婆塞犯優婆夷重戒。若優婆夷犯優婆塞重戒。乞懺悔者。當凈洗浴著新凈衣不食葷辛。當在靜處修治室內。以好華幡莊嚴道場。香泥涂地。懸四十九枚幡。莊嚴佛座。安置佛像。燒種種香。散種種華。興大慈悲。愿苦眾生未度者令度。于一切眾生下心如僮仆心。若比丘犯四重禁。如是晝夜四十九日。當對八清凈僧發露所犯罪。七日一對發露。至心殷重悔昔所作。一心歸命十方諸佛。稱名禮拜。隨力隨分。如是志心滿四十九日。罪必除滅。是人得清凈。時當有相現。若于覺中。若于夢中。十方諸佛與其記別。或見菩薩與其記別。將詣道場共為己伴。或與摩頂永滅罪相。或自見身入大會中處在眾次。或見現身處眾說法。或見法師凈行沙門將詣道場示其諸佛。舍利弗。若比丘懺悔罪時。若見如是相者。當知是人罪垢得滅。除不志心。若比丘尼懺悔八重罪者。當如比丘法滿足四十九日當得清凈除不志心。若優婆塞優婆夷懺悔重戒。應當志心恭敬三寶。若見沙門。恭敬禮拜生難遭想。當請詣道場設種種供養。當請一比丘心敬重者就其發露所犯諸罪志心懺悔。一心歸命十方諸佛稱名禮拜。如是滿足七日必得清凈。除不志心。舍利弗。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懺悔諸罪。當洗浴著新凈衣修治室內。敷好高座安置佛像。懸四十九枚幡。種種華香供養。誦此三十五佛名。日夜六時懺悔滿二十五日。滅四重八重等罪。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亦如是

又大方等陀羅尼經云。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世尊去世后毀四重禁。比丘尼毀八重禁。若菩薩。若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毀如是一一諸戒。當云何滅如是等過。佛言。快哉文殊。乃能請問如是等事。汝慈悲勝故能發是問。汝若不發是問。我終不說彼惡。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若我去世后。若有惡律儀比丘毀四重禁。默受供養而不改悔。當知是比丘必受地獄苦而無疑也。我今當出良藥救彼比丘。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離婆離婆諦(一)仇呵仇呵帝(二)陀羅離帝(三)尼呵羅帝(四)毗摩離帝(五)莎呵(六)

文殊師利。此陀羅尼是過去七佛所宣。如是七七亦不可計數。亦不可計說。此陀羅尼救攝眾生。現在十方不可計不可數七佛。亦讀誦此陀羅尼救攝眾生。末世惡律儀比丘令其堅固住清凈地。若有比丘毀四重禁。志心憶念此陀羅尼。誦千四百遍已。乃一懺悔。請一比丘以為證人。自陳其罪向形像前。八十七日懺悔已。是諸戒根若不還生。終無是處。若不堅固阿耨菩提心。亦無是處。又文殊師利。云何當知得清凈戒。善男子。若其夢中見有師長手摩其頭。若父母婆羅門耆舊有德人。若與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當知是人住清凈戒。見如是一相者。應向師說如法。除滅如是罪咎。若比丘尼毀八重禁者。若欲除滅八重禁者。先請一比丘了知內外律者。陳其罪咎。向彼比丘。彼比丘應如法而教此內外律所說

阿隸離婆其羅帝(一)羅帝婆(二)摩羅帝(三)呵摩羅帝(四)莎呵(五)

善男子。此陀羅尼若有讀誦受持如法修行。九十七日。誦四十九遍。乃一懺悔。隨師應行。是諸惡業若不除滅。終無是處。若于夢中見如上事。當知彼尼住清凈地具清凈戒。若有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毀諸禁戒者。亦應請一比丘了知內外律者。向形像前。若尊經般若前。自陳其過。向此比丘說。此比丘應教凈律之法所說

伊伽羅帝(一)慕伽羅帝(二)阿帝摩羅帝(三)郁伽羅帝(四)婆羅帝婆(五)座羅伽竭帝(六)座羅竭帝(七)豆羅奢竭帝(八)毗奢竭帝(九)離婆竭帝(十)婆羅隸阿隸(十一)其羅隸阿隸(十二)持羅隸阿隸(十三)其蘭隸阿隸(十四)提蘭隸阿隸(十五)毗羅隸阿隸(十六)莎呵(十七)

善男子。我為慈愍一切眾生故說此陀羅尼。若有下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亦讀誦修行此陀羅尼。誦四百遍乃一懺悔。如是次第四十七日。當懺悔時應自陳過。令其耳聞如上所說。夢中得見一一事者。當知是沙彌等住清凈地具清凈戒。佛告文殊師利。如汝所念。行者應修五事。持諸戒境界。所謂不犯陀羅尼義。不謗方等經。不見他過。不毀大乘。不毀小乘。不離善友。常說眾生妙行復有五事。不談上界所見。亦不談所行好丑之事。亦應日三時涂地。亦應日誦一遍日一懺悔。如是五事。是行者業不犯戒。復有五事。若有比丘行此法者。及與白衣不得祭祠鬼神。亦復不得輕于鬼神。亦復不得破鬼神廟。假使有人祭祠鬼神亦不得輕。亦不得與彼人往來。如是五事是行者業護戒境。復有五事。不得與謗方等經家往來。不得與破戒比丘往來。不得與破五戒優婆塞往來。不得與獵師家往來。不得與常說比丘過人往來。復有五事。不得與腦皮家往來。不得與藍染家往來。不得與養蠶家往來。不得與壓油家往來。不得與掘鼠藏家往來。復有五事。不得與劫人家往來。不得與偷人家往來。不得與燒僧坊家往來。不得與偷僧祇物人往來。不得與乃至偷一比丘物人往來。復有五事。不得與畜豬羊雞犬家往來。不得與觀星宿家往來。不得與淫女家往來。不得與寡婦家往來。不得與酤酒家往來。如是七種五事是行者業護境界

違順部第三

夫四重五逆佛海死尸。小乘經律譬同斬首。既律無開緣懺不復本。依大乘經許其洗蕩。如咒枯木還生華果。雖許此懺須立大心順教奉行如死還活。大士大行義不唐捐。身戒心慧志常修習。既慚且愧精勵形心。心想尚虛罪豈定性。今欲科約行業條例順違。善惡罪福具兼二種。先就惡業以論違順。違于涅槃順于生死。辯此違順略顯十心。有罪行者。須識業相量事而行矣

一者無明顛倒煩惱醉惑。觸境生著昏暗不醒。所以造罪

二者內既癡醉外為惡友所迷。隨順非法惡心轉熾。所以造罪

三者內外緣具自破己善亦破他善。于諸善事無隨喜心。所以造罪

四者既不修善惟惡是從。縱恣三業無惡不為。所以造罪

五者所造惡事。雖未廣多。而惡心周普。奪一切樂與一切苦。所以造罪

六者惡念相續晝夜不斷。心純念惡初無停息。所以造罪

七者隱覆瑕疵藏諱罪過。內懷奸詐外現賢善。所以造罪

八者身色強健謂我常存。增狀作罪不畏惡道。所以造罪

九者頑癡兇佷魯扈抵突。無慚無愧片無羞恥。所以造罪

十者撥無因果不信善根。斷諸善根。作一闡提。不可救療。所以造罪

如上十心無明為本。增加不已極至闡提。順入生死從暗入暗。織作結業無解脫期。是名無明違順心也。既識生死罪惡之人。遇佛大慈加攝哀念。立改過法開解脫門。令我善根重得生長。如王登位宥罪緩刑。將行懺除修善改惡。善中違順亦具十心。常須運想對治前罪。從后立儀一一觀破。此正悔過立行本基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山县| 内江市| 扬州市| 抚州市| 屏边| 洞口县| 河曲县| 德庆县| 襄垣县| 大理市| 平湖市| 呈贡县| 裕民县| 故城县| 大洼县| 望江县| 湘潭市| 襄樊市| 收藏| 凭祥市| 称多县| 华坪县| 上林县| 屯留县| 丁青县| 资溪县| 大兴区| 托克逊县| 宜黄县| 遵化市| 弥勒县| 吉水县| 屏东市| 岳池县| 平顺县| 建阳市| 盐津县| 日照市| 清徐县| 宜章县| 巧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