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世尊告諸大眾。此賢劫中。有佛出世。號曰迦葉。有諸比丘夏坐安居。眾僧和合。差一比丘年在老耄為僧維那。共立制限。于此夏坐要得道者。聽共自恣。若未得者。不聽自恣。今此維那獨不得道。僧皆不聽布薩自恣。心懷懊惱而作是言。我獨為爾營理僧事。令汝等輩安隱行道。今復還返更不聽自恣布薩羯磨。即便嗔恚罵辱眾僧。尋即牽捉閉著室中。作是唱言。使汝等輩常處暗冥不見光明。如我今者處此暗室。作是語已自戮命終。墮地獄中受大苦惱。今始得脫故在胎中受是苦惱。眾僧聞已各護三業厭離生死。得四沙門果者。有發辟支佛心者。有發無上菩提心者。時諸親屬還將老兒詣家養育。年漸長大放令出家得阿羅漢果。佛告比丘。緣于往昔供養眾僧及作維那營理僧事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正報頌曰
惡口如毒箭 著物則破傷
地獄開門待 投之以鑊湯
割舌令自啖 楚毒難思量
若與身無益 慎口也何妨
習報頌曰
惡口多觸忤 地獄被燒然
人中有余報 還聞刀釰言
設令有談論 諍訟被他怨
往報甘心受 改惡善自鮮
感應緣(略引一驗)
唐雍州醴泉縣東陽鄉人楊師操。至貞觀初任司竹監。后因公事遷任藍田縣尉。貞觀二十一年。為身老還家躬耕為業。然操立性毒惡暴口。但一生已來喜見人過。每鄉人有事即錄告官。縣司以操曾在朝流亦與顏色。然操長惡不悛數忓擾官司。覓鄉人事過無問大小常生恐嚇。于自村社之內。無事橫生整理。大小譏訶是非浪作。但有牛羊蹤暴士女相爭。即將向縣。縣令裴瞿曇用為煩碎。初二三回與理。后見事繁不與理。操后經州。或上表聞徹。惡心日盛。人皆不喜見操自知性惡。亦向人說云。吾性多急暴口。從武德已來四度受戒。持行禮拜。日誦經論。化人為善。然有大小侵已操不能忍。后至永徽元年四月七日夜。忽有一人。從東來。騎白馬著青衣。直到操門操見遂共溫涼訖。人云。東陽大監故遣我追儞。為儞自生已來。毒心纏縛不能忍舍。逢人即說勸善。己身持戒不全。慳貪不施。自道我有善心供養三寶。然未曾布施片財。雖口云慚愧。心中即生別計惑亂凡俗。為此喚汝。須臾不見來人。操身在門忽然倒地。口不能言。唯心上少暖。家人輿將入舍臥。經宿不蘇。然操已到東陽都錄處。于時府君大衙未散。操遂。私行曹司。皆有機案床席。甚大精好。亦有囚人。或著枷鎖露頭散腰。或坐立行住。如是罪人不可算數。操向東行過到一處。處孔極小。唯見火星流出臭煙熢[火*勃]。不中人立。復有兩人。手把鐵棒修理門首。操因問把棒人。此是何。曹司答云。是猛火地獄。擬著持戒不全人。或修善中休人。知而故犯。死入此處。聞道有一楊師操。一生喜論人過。每告官司道他長短。逢人詐言慚愧。有片侵陵實不能忍。今欲遣入此處。故修理之。其人今日是四月八日。家人為操身死布施齋供。曹司平章還欲放歸。未得進止。我在此間待師操。操便叩頭禮謝自云。楊師操者弟子身是愿作方便。若為得脫。此人答云。儞但至心禮十方佛。殷心懺悔改卻毒心。即隨往生。不來此處。雖懷惡意一期能悔。如菩薩行。不惜身命得生凈土。師操得此語已。即便依教發露殷勤懺悔。遂放還家。經三日得活。操得蘇已具述此事。操于后時便向惠靖禪師處改過懺悔。身今見在。年至七十有五。每一食長齋六時禮懺。操田臨官道。因行看麥。見牛三頭暴食麥苗。操就牛慚愧。不復驅出。歸家后日行麥不死。但有牛跡。涇陽西界有陳王佛堂。多人聚集。操向眾人具述其事。道俗驚怪禮懺彌殷。其夜作夢見有人來語操云。我是使人故來誡儞。儞既止惡更不追儞。但儞勤誠修善。不須憂之。有僧見操。傳向臨說(右一驗出冥詳記)
兩舌部第九(此別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生老病死。無自出之期。菩提涅槃。有修入之路。諸佛所以得道。由行四攝故凡圣歸依。菩薩所以成圣。由行六度故黑白欽敬。今見流俗之徒。乃專構屏辭惡傳彼此。令他眷屬分離朋友乖散。樂種不和之業。感得生離之苦。縱使善心教離惡人。亦是破壞有益無罪。故成論云。若善心教化。雖為別離亦不得罪。若以惡心令他斗亂。則是兩舌得罪最深。謂墮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被他誹謗。唯得弊惡破壞眷屬。當知上說妄語過中為乖彼此。而妄語者。據此義邊即是兩舌。若說此罪三世招苦。如上已說。不須重述
引證部第二
如四分律云。佛告諸比丘。汝等當聽。古昔有兩惡獸為伴。一名善牙師子。二名善膊虎。晝夜伺捕眾鹿。時有一野干逐彼二獸后。食其殘肉以自全命。時彼野干竊自生念。我今不能久與相逐。當以何方便斗亂彼二獸令不復相隨。時野干即往善牙師子所。如是語善牙。善膊虎有如是語言。我生處勝。種姓勝。形色勝汝。力勢勝汝。何以故。我日日得好美食。善牙師子逐我后。食我殘肉。以自全命。即說偈言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復勝
善牙不能善 善膊如是說
善牙問野干言。汝以何事得知。答言。汝等二獸共集一處。相見自知。爾時野干竊語善牙已。便往語善膊虎言汝知不。善牙有如是語。而我今日種姓生處悉皆勝汝。力勢亦勝。何以故。我常食好肉。善膊虎食我殘肉。而自活命。爾時即說偈言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復勝
善膊不能善 善牙如是說
善膊問言。汝以何事得知。答言。汝等二獸。共集一處。相見自知。后二獸共集一處嗔眼相視。善牙師子便作是念。我不應不問。便先下手打彼。爾時善牙師子向善膊虎。而說偈言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復勝
善牙不如我 善膊說是邪
彼自念言。必是野干斗亂我等。善膊虎說偈。答善牙師子言
善膊不說是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復勝 善牙不能善
若受無利言 信他彼此語
親厚自破壞 便成于怨家
若以知真實 當滅除嗔惱
今可至誠說 令身得利益
今當善降伏 除滅惡知識
可殺此野干 斗亂我等者
即打野干殺。爾時佛告諸比丘。此二獸為彼所破。共集一處。相見不悅。況復于人。為人所破。心能不惱
又正法念經閻羅王責疏罪人。說偈云
太喜多言語 增貪令他畏
口過自夸誕 兩舌第一處
又華手經。佛說偈言
惡口而兩舌 好出他人過
如是不善人 無惡而不造
又智度論云。實語者。不假布施持戒學問多聞。但修實語得無量福
又報恩經。佛說偈言
佛告阿難 人生世間 禍從口出
當護于口 甚于猛火 猛火熾然
燒世間財 惡口熾然 燒七圣財
一切眾生 禍從口出 毀身之斧
滅身之禍
正報頌曰
兩舌斗亂人 地獄被分裂
獄卒擘其口 焰刀割其舌
苦痛既如此 加之以饑渴
惡業不自由 還飲身中血
習報頌曰
讒毀害人深 固受三涂苦
設使得人身 余報仍依怙
眷屬多弊惡 違逆恣嗔怒
但令惡不亡 地獄無今古
感應緣(略引二驗)
漢靈帝宋皇后無寵。而居正位。后宮幸姬眾共譖毀。初中常侍王甫。枉誅勃海王悝及妃。妃即后之姑也。甫恐后怨之。乃與太中大夫程何共。構后執左道祝詛。靈帝信之。遂收后璽綬。后自致暴室而以憂死。父及兄弟并被誅。諸常侍小黃門在省合者。皆憐宋氏無罪。帝后夢見桓帝。怒曰。宋皇后無罪。而聽用邪嬖使絕其命。勃海王悝既已自貶。又受誅斃。今宋后及悝自訴于天。上帝震怒。罪在難救。夢殊明察。帝既覺而懼。以事問羽林左監許冰。此為何祥。其可禳乎。冰對以宋后及勃海王悝無辜之狀。宜并改葬以安冤魂。返宋家之徒。復勃海之封。以消災咎。帝弗能用。尋亦崩焉(出冤魂志)
唐咸陽有婦女。姓梁。貞觀年中死經七日而蘇。自云。被人收將至一大院內。見有大廳。有一官人。據案執筆。翼侍甚盛。令人勘問云。此婦女合死以不。有人便赍一案勘云。與合死者同姓名。所以追耳。官人敕左右即欲放還。梁白官人云。不知梁更別有何罪。請即受罪而歸。官人即令勘案云。梁生平唯有兩舌惡罵之罪。更無余罪。即令一人拔舌一人執斧斫之。日常數四。凡經七日。始送令歸。初似落深崖。少時如睡而覺。家人視其舌上。猶大爛腫。從此已后永斷酒肉。至今猶存(出冥報拾遺記)
綺語部第十(此別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忠言所以顯理。綺語所以乖真。由忠故有實。有實故德生。德生故所以成圣。由綺語故虛妄。虛妄故罪生。罪生故受苦。故知趣理求圣。要須實說。說若虛假終為乖理。謂言不正皆名綺語。但諸綺語不益自他。唯增放逸長諸不善。死落三涂。后生人時。所說正語人亦不信。凡所言說言不辯了。亦名綺語。故成實論云。語雖是實非時而說。亦落綺語也
引證部第二
如智度論說偈言
有墮餓鬼中 火焰從口出
四向發大聲 是為口過報
雖復多聞見 在大眾說法
以不成信業 人皆不信受
若欲廣名聞 為人所信受
是故當至誠 不應作綺語
又薩婆多論云。口中四過互歷各作四句。一或有兩舌非妄語非惡口。如有一人傳此人語向彼人說。當實說故非妄語。軟語說故非惡口。以分離心故名兩舌。第二或有兩舌是妄語非惡口。如有一人傳此人語向彼人說。以別離心故是兩舌。以妄說故是妄語。以軟語說故非惡口。第三或有兩舌是惡口非妄語。如有一人傳此人語向彼人說。以別離心故是兩舌以粗語說故是惡口。當實說故非妄語。第四或有兩舌是妄語是惡口。如有一人傳此人語向彼人說。以別離心故是兩舌。以妄說故是妄語。以惡聲說故是惡口。自外妄語惡口各作四句亦如是。綺語一種各不相離。故不別說。故成實論云。余口三業。或合或離。綺語一種。必不相離
正報頌曰
綺語無義理 令人心惑亂
為喪他善根 烊銅擘口灌
焰鐵燒其舌 腹藏皆焦爛
此痛不可忍 悲號常噭喚
習報頌曰
浮言翳真理 為此沉惡趣
去彼暫歸人 出言無曉喻
生無信仰心 常被他笑具
為人覺羞恥 何不出典句
感應緣(略引四驗)
漢明帝時。有檀國蠻夷。善閑幻術。能徙易牛馬頭上。與群臣共觀之以為笑樂。及三國時吳有徐光者。不知何許人也。常行幻化之術。于市廛內。從人乞苽。其主弗與。便從索子。掘地而種。顧眄之間苽生。俄而蔓延生華。俄而成實。百姓咸矚目焉。子成乃取而食之。因以賜觀者。向之鬻苽者。反視所赍皆耗矣。橘柚棗栗之屬亦如。其幻化皆此類也
晉永嘉年中。有天竺國人。來度江南。言語譯道而后通。其人有數術。能截舌續斷。吐火變化。所在士女聚共觀試。其將截舌先吐以示賓客。然后刀截。流血覆地。乃取置器中。傳以示人。視之舌頭。觀其口內唯半舌在。既而還取含之。有頃吐已示人。舌還如故。其續斷絹布與人。各執一頭。對剪斷已而取兩段。合持祝之。則復還連。與舊無異。時人多疑以為幻作。陰而試之。猶是己絹。其吐火者。先有藥在器中。取一片與黍糠含之。再三吹吁而張口火出。因就熱處取以爨之。則便火熾也。又書紙及繩縷之屬投火中。眾詳共視。見其燒然。消磨了盡。乃撥灰中。舉而出之。故是向物。如此幻術作者非一。時天下方亂云。建安霍山可以避世。乃入東冶不知所在也
大唐貞觀二十年。西國有五婆羅門。來到京師。善能音樂祝術雜戲。截舌抽腸走繩續斷。又至顯慶已來。王玄策等數有使人向五印度。西國天王為漢使設樂。或有騰空走索履屐繩行。男女相避歌戲如常。或有女人手弄三仗。刀槊槍等。擲空手接繩走不落。或有截舌自縛。解伏依舊不勞人功。如是幻戲種種難述
唐雍州西盩屋縣西北有元從人坊。元從人程普樂少好音聲。至永徽六年五月七日。因有微患暴死。五日心暖不臭。家人不敢埋。至第六日平旦得蘇。還如平生。說云。初死時有二青衣。至床前通。王喚君。普樂問。何王。答曰。閻羅王。喚為何事。答曰。須有勘問。催急即行。不須臾語。一人手撮普樂。逐出坊南門。漸向南山下至一荒草處。有少堿鹵不生草。有一大孔如大甕口。語樂云入。樂懼不肯入。一人推入。不覺有損。直入見王大殿。捉仗人極眾。王共諸臣及宮妃后。在大殿上。相隔幔坐殿前大有諸音聲伎兒雜戲引樂。使人啟王云。所追人來。王問是誰。程普樂。汝解俳說不。答曰不解。王回顧問一伎兒姓張名舍兒。此人不解俳說。何故追喚。舍兒生平共普樂初善。后因相嗔俠怨。舍兒遂俠怨。漫引此人。舍兒不敢誑王。還依實說。王怒令戲。殿前音聲一時俱動。還見打鼓作舞緣竿。緣竿人初緣至頭。下時以竿內口直下。竿從后分。出至地還上。六根俱破。九孔流血。緣竿上下。并皆如是。復見黃唐已來伎兒。如齊嬰子突出郎獨豬桃棒等數十人。令作俳說。時口中吐火抽舌繞場周匝。百千鐵鳥諸惡毒蟲。從空飛下。一時向舌上啄唼。受其極苦噭聲動地。不喜人聞。余之雜戲之人諸小鐵蟲。見其一時拍手。唱噭之聲如煙如火。同時被燒。燒死還活。更相受苦無暫停廢。音聲不舍受苦不廢。王雖下杖然遣獄卒手把鐵棒利戟鐵弓箭圍繞守。遣令作音樂受苦不歇。普樂至獄五日見此戲兒受苦如是。至第六日旦王喚普樂語云。汝未合死。更檢案看。卻后三年汝命算盡。當來受苦如是。此人為生平妄語惡口綺語。調弄僧尼。輕戲佛法。假托三寶。誑取他物。專將養活婦兒。好殺豬羊。食啖酒肉。或因向伽藍食用僧物污穢不凈。如是等罪不持齋戒故受斯殃。汝雖無如此重罪。非無余過。亦合受之。且放汝去。死時取汝。還令舊二人送到家內。見一床許。棘林枝葉稠密。二人令入此林。此人初不肯入。二人急推。合眼而入。即覺身已在床蘇活。此普樂因見此征。即向京來歷寺受戒。堅持不犯。菜食長齋。禮敬無虧(因向僧懺具說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