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6章

  • 法苑珠林
  • 道世
  • 3040字
  • 2015-11-27 16:45:20

述曰。所以出家之人欲食之時先以凈手從他受者。為出家高勝不同凡下。故須受已而食。故薩婆多論。比丘受食凡有五意。一為斷竊盜因緣故(自取而食跡同盜相)二為作證明故(儻有失脫不干比丘)三為止誹謗故(出家自取非是高勝)四為成少欲知足故(若當不受非同儉素)五為生他信敬心故(見受而食外道生信)如昔有一比丘。與外道共行止一樹下。樹上有果。食時將到。外道語比丘云。上樹取果。比丘言。我戒法中樹過人不應上。又語比丘言。何不搖樹取果。比丘言。我戒法中不得自搖樹落果。外道聞已自上樹取果。擲地與之。語比丘言。取果食。比丘言。我戒法中不得不受而食。外道下樹取果授與比丘。外道既見如此于一果上尚有如此法用。何況出世之法。外道遂生信敬。心知佛法清凈不同外道。于是即隨比丘。于佛法中出家修道。尋得漏盡

又舍利弗問經云。佛言。外道梵志尚知受食取。況我弟子而不受食。但一切諸物不得不受。唯除生寶及施女人。若作法者猶應授與體上之衣。若貯金器受則制施

又十誦律云。舍衛國中摩訶迦羅比丘受一切糞掃衣食。有死人處衣食。皆取持至水上。凈洗已不受便食。常在死人處住。有疫病時便不入城。時人皆謂啖死人肉。惡名流布。諸比丘白佛。佛集比丘僧制云。從今諸比丘不受食著口中得罪

又大方等陀羅尼經云。又受食時莫視女色。但自念言。我心中毒箭當云何拔。用視女色為。我從無始世來坐以女色墮于三涂。無有出期。觀諸六塵亦應如是。我諸弟子不應著此。如是諸賊喪人善功

述曰。一切僧食并須平等無問凡圣。上下均普。故僧祇律云。若檀越行食多與上座者。上座應問。一切僧盡得爾許不。答止上座得耳。應言一切平等與。若言盡得者應受。僧上座法不得隨下便食。待行遍唱等供已然后得食。上座之法當徐徐食。有得速食竟在前出去。應待行水隨順祝愿已然后乃出

又處處經云。佛言。中后不食有其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臥。三者得一心。四者無有下風。五者身得安隱。亦不作病。是故沙門知福不食

述曰。若于食長貪增加煩惱。即須觀厭作不凈之想。故智度論云。說食厭想者。當觀是食從不凈生。如肉從精血水道生。是為膿蟲住處。如蘇乳酪血變所成與爛膿無異。廚人污垢種種不凈。若著口中腦有爛涎。二道流下與唾和合然后成味。其狀如吐從腹門入。地持水爛風動火煮。如釜熟糜。滓濁下沉。清者在上。譬如釀酒。滓濁為屎。清者為尿。膂有三孔。風吹膩汁散入百脈。與先血和合凝變為肉。從新肉生脂。骨髓從是中生。身根從新舊肉合生五情根。從此五根生五識。五識次第生意識。分別取相籌量好丑。然后生我我所心等諸煩惱及諸罪業。復次思惟此食功夫甚重。計一缽之飯。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辛苦如是。入口即成不凈。宿昔之間變為屎尿。本是美味。惡不欲見。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貪著。當墮三涂。如是觀食當厭五欲。譬如有一婆羅門修凈潔法。有事緣故到不凈國。自思我當云何得免不凈。唯當干食可得清凈。見一老母賣白髓餅。而語之言。我有因緣住此百日。常作餅送來多與汝價。老母日日作餅送之。婆羅門貪著飽食歡喜。老母作餅初時白凈。后轉無色無味。即問老母。何緣爾耶。母言。癰瘡差故。婆羅門問。此何謂耶。母言。我大家夫人隱處生癰。以面蘇傳之。癰熟膿出和合蘇面。日日如是。以此作餅與汝。是以餅好。今夫人癰差。我當何處更得。婆羅門聞之。兩拳打頭椎胸干嘔。我當云何破此凈法。我為了矣。棄舍緣事馳還本國。行者亦爾。著是飲食。歡喜樂啖不觀不凈。后受苦報悔將何及

食訖部第七

如波離論云。出家僧尼白衣等齋訖。不用澡豆末巨摩等用澡口者。皆不成齋。如過去有比丘字蓮提。六十歲持齋戒不闕。唯一日食用巨摩豆屑等成齋。若不爾者皆不成齋(此經無目。出要律儀云。巨摩者牛糞是也。若依此經。豈用牛糞凈口耶。依耶舍法師傳記云。西方俗人外道等。宗事梵天牛等。以此二事能生萬物養育人民。故將牛糞以凈道場。佛隨俗法亦以為凈。然不用凈口耶)若依四分律等。但護行住坐臥四種威儀食五正食。四相不乖便成齋法。不論澡豆凈口成齋。時節若過威儀若失。縱用澡屑亦不成齋。又善見論云。齋已吐食未出咽喉還咽無犯。若出還咽犯罪。又僧祇律云。食已若渴。佛令取一切谷豆麥煮不破者非時取汁得飲。若蘇油蜜及石蜜諸生果汁等。要以水凈得飲。若器底殘水被雨湔。亦名為凈。善見論云。舍樓伽果漿澄汁使清非時得飲(謂藕根是)摩德勒伽論。沙糖漿亦得非時飲。僧祇律云。人有四百四病。風大百一用油脂治之。火大熱病百一用蘇治之。水病百一用蜜治之。雜病百一隨用上三藥治之。十誦律云。石蜜非時不得輒啖。有五種人得非時食。謂遠行人。病人。不得食人。食少人。若施水處和水得飲。五分律云。聽饑渴二時得飲(故知無病非時縱是石蜜蘇油等亦不得食)僧祇律云。胡椒蓽茇姜訶梨勒等。此藥無時食和者聽非時服。又四分律云。一切苦辛堿甘等。不任為食者。聽非時盡形作藥服。善見論云。一切樹木及果根莖枝葉等。不任為食者。并得作盡形藥服

述曰。比見諸人非時分中食于時食。何者是耶。謂邊方道俗等。聞律開食果汁漿。遂即食干棗汁或生梨蒲萄石榴。不搗汁飲。并子總食。雖有搗汁。非澄使清。取濁濃汁。并滓而食。或有聞開食舍樓伽果漿以患熱病遂取生藕并根生食。或有取清飯漿飲。或身無饑渴非時食蘇油蜜石蜜等。或用杏人煎作稠湯。如此濫者非一。不可具述。若準十誦。非前遠行等五種之人不得輒食。食便破齋。見數犯者多。故別疏記

祝愿部第八

如佛本行經云。爾時世尊。日在東方。著衣持缽。諸比丘僧左右圍繞。佛為眾首來至輸頭檀王宮內。到已坐于所設佛座。諸比丘僧各各依次如法而坐。爾時輸頭檀王。以佛為首。諸比丘僧次第坐已。自手行諸微妙飲食盡其種數。食已于時世尊教化輸頭檀王。令其解寤生歡喜已。從座而起還歸本處

又十誦律云。有比丘受他請食。默然入默然去。諸居士呵責云。我等不知食好不好。諸比丘白佛。佛言。從今食時應為施主唄贊祝愿。不知誰作。佛言。上座作。若上座不能。次第能者應作。故僧祇律。上座應知。前人為何等施。當為應時祝愿。若為亡人施福者。應如是祝愿云

一切眾生類  有命皆歸死

隨彼善惡行  自受其果報

行惡入地獄  為善者生天

善能修行道  漏盡得泥洹

若生子設福者。應如是祝愿云

童子歸依佛  如來毗婆施

尸棄毗葉婆  拘樓拘那含

迦葉及釋迦  七世大圣尊

譬如人父母  慈念于其子

舉世之樂具  皆悉欲令得

令子受諸福  復倍勝于彼

家家諸眷屬  受樂亦無極

若入新舍設供者。應如是祝愿云

屋舍覆陰施  所欲隨意得

吉祥賢圣眾  處中而受用

世有黠慧人  乃知于此處

請持戒梵行  修福設飲食

僧口祝愿故  宅神常歡喜

善心生守護  長夜于中住

若入于聚落  及以曠野處

若晝若于夜  天神常隨護

若估客欲行設福者。應如是祝愿云

諸方皆安隱  諸天吉祥應

聞已心歡喜  所欲皆悉得

兩足者安隱  四足者亦安

去時得安隱  來時亦安隱

夜安晝亦安  諸天常護助

諸伴皆賢善  一切悉安隱

康健賢善好  手足皆無病

舉體諸身分  無有疾苦處

若有所欲者  去得心所愿

若為娶婦施者。應如是祝愿云

女人信持戒  夫主亦復然

由有信心故  能行修布施

二人俱持戒  修習正見行

歡樂共作福  諸天常隨護

此業之果報  如行不赍糧

若為出家人布施者。應如是祝愿云

持缽家家乞  值嗔或遇喜

將適護其意  出家布施難

故五分律云。上座齋上量其前事為檀越祝愿。食施得具足果。又增一阿含經。世尊為女施園便祝愿云

園果施清涼  橋梁度人民

近道作圊廁  人民得休息

晝夜獲安隱  其福不可量

諸法戒成就  死必生天上

施福部第九

如百緣經云。佛在世時。王舍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其婦生女尋即能語。家中自然百味飲食皆悉備有。時父母見其如是。謂是非人毗舍阇鬼。畏不敢近。時彼女子見其怖畏。合掌向母而說偈言

愿母聽我語  今當如實說

實非毗舍阇  及諸余鬼等

我今實是人  業行相逐隨

善業因緣故  今獲如是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大连池市| 怀远县| 玛沁县| 曲阳县| 泽普县| 揭阳市| 包头市| 广水市| 蓝田县| 环江| 涿鹿县| 连城县| 栖霞市| 鄱阳县| 新和县| 湖州市| 陆川县| 衡水市| 清流县| 鄯善县| 万年县| 嘉义市| 齐河县| 教育| 巴楚县| 台江县| 莱西市| 安溪县| 缙云县| 宿州市| 柳江县| 吉水县| 宜兴市| 宜君县| 苗栗市| 南投市| 广西| 徐汇区| 东明县| 依安县| 巴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