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 福州府志萬歷本
- 佚名
- 1847字
- 2015-11-24 19:40:57
食貨志九
礦 冶
課鐵,為坑冶之貢。宋時,禁興販入海,后有詔許于兩浙貨賣。屬邑產鐵處有業作者,郡倅監之,而征其稅。古田、六千五百七十四斤一兩。閩清一千三百五十四斤二兩。
國朝悉罷官冶,原額所征,今歲運三萬五千三百八十二斤,價銀三百五十三兩八錢三分五厘,水腳銀三百四十七兩六錢七分七厘。有閏年,增三千三十斤,價銀三十兩三錢,水腳銀二十二兩二錢一分。俱派福清縣料銀內解給,委官買辦,送工部應用。
鐵 冶懷安有高務坑,古田有垅溪坑、鄭洋場、游老坑、溫洋場、錐灣場、莒溪坑、保東坑,連江有蔣洋、南北山坑,福清有東窯場、玉據場、南囗場、高遠場、練山嶼場,今并廢。
礦 從昔未有也。嘉靖年間一行之,以征求罔獲,旋報罷。萬歷二十七年,燕山衛千戶胡志伺上意,奏開閩礦,特馳中貴入閩產銀礦地,遍行開采,旁及吾郡,所在擾害,總得不償失也。近奉詔停止,民困稍蘇其一云。銀礦古田有五羊等場,永福有五龍等場,今并廢。
論曰:山冶之當罷也。漢時大夫、文學,詳哉其言之矣!惟是礦禍最烈,亡命無賴,逋逃作奸,小則爭掠,大則嘯聚。盜之囮、寇之藪也。材記:今上壬辰,浙人王君錫奏開易州礦。旨下大司徒議。時材叨戶垣,聞其交結夤緣,將必得請,遂偕馬右諫邦良執奏,謂圣明在宥,奸人以利罔,不宜聽,且易州鄰虜,萬一剽聚,持之急則北走胡,是兆禍也。疏入,上幡然,逐之,令勿潛住,別生奸。越數年,新建張學士位秉政軸,以為利出于天地所自,然可益國、無病民,采之便。上從其言,而毒流區宇矣。材曩侍交戟下,每見上睿智天縱,夐出千古,獨輔之者非其人,率不能以道佐人主耳!今東南之力已竭,輪臺之悔尚稽,誰生厲階,至今為梗。嗚呼!長國家而務財用,必自小人,詎弗信夫?
商 稅
商稅等課,宋時行征于門于市者,其目最繁。國朝洪武初,府置稅課司,各縣置局,令商貨各三十稅一,巡欄者收所稅,以季終輸于官。而民間田宅之交易,官給本工墨,令自填寫,為印識以照之,亦收其稅。永樂七年,以歲物盈縮,不嘗遣官點視,按為定額。正統初,詔革稅課司、局,鈔不及三萬貫者,有司兼領之。成、弘以后,屢有減省。嘉靖年,郡有倭患,撫院始增榷場,以充軍餉。萬歷五年,巡撫龐尚鵬下令停革,后復舊,略去其甚者。至萬歷二十七年,燕山衛指揮馮綱奏加福建榷稅,隨馳中珰八閩,專主榷事。而吾郡一切稅課,統屬諸稅監,而征稅之官,亦皆稅監差遣。騷擾侵剝,商賈囂然,幾至揭竿。后有司會議,為調停,定以稅場有三:曰閩安關,曰竹岐關,曰稅課司。而稅課司之分屬有二:曰黃田關,曰新港關。閩、竹督官,仍屬有司議委,稅課司則屬本司大使,稅監均不得與焉。其三處稅額,本司通融酌計定數,督官每季終解府,轉解稅監,仍具批文,開載解監之數,申報布司。其解監有缺額者,府暫移官銀湊解,俟完日申布司發補;溢額者,照數解司,候酌量充餉及解京濟邊之需。迄今遵為令甲云。
閩縣閩安關 稅銀每年約六千七十兩。四季勻,閏月總算。春季銀約一千七百五十八兩,夏季銀約一千五百四十四兩,秋季銀約一千四百八十五兩,冬季銀約一千二百八十三兩。
侯官竹崎關 稅銀每年約四千二百兩。四季勻,閏年總算。春季銀約一千三百五十兩,夏季銀約八百五十三兩。秋季銀約一千一百五十七兩,冬季銀約八百五十兩。
稅課司 稅銀每年約一千三百三十兩。四季勻,閏月總算。春季銀約二百八十二兩,夏季銀約二百二十一兩,秋季銀約四百二十五兩,冬季銀約四百零。以上三項共計約銀一萬一千六百兩。
福州府屬又征解布政司預備湊給兵餉及有余報部濟邊稅銀共七百兩。內:
閩 縣 酒、渡稅銀一百一十二兩。
侯官縣 酒稅銀二十六兩八錢。
長樂縣 酒、渡稅銀七十九兩五錢
福清縣 酒、船稅銀一百八十四兩八錢,
連江縣 酒、船、渡稅銀四十六兩八錢,
古田縣 酒、詅稅銀一百三十二兩一錢。
羅源縣 酒、糖、靛稅銀九十三兩一錢。
閩清縣 酒稅銀一十七兩四錢。
永福縣 酒稅銀七兩五錢。
福清縣海壇山 田稅,舊志載六百五十六兩六錢有奇,今該縣節次奉文加增,共額年征銀二千五十六兩五錢五分七厘八毫。
論曰:關市之征,非古也。征商于賤夫,本以抑末耳!乃取而佐國,末之謂何?閩壤僻在海隅,四方商賈之所罕集,計其稅入,不過大都之一。曩嘗用以濟軍興,旋而罷,又旋而復。今榷車專遣,則國而與民市矣。利歸于豺虎,怨叢于國家。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乎?昔漢之武帝,海內虛耗,算及舟車。楊雄以為運府庫之財,填廬山之壑,而不侮耳!若德宗在唐,瓊林、大盈、裒聚左右,則老氏之所謂為大盜積者也。嗚呼!天下之財,豈有積而不散者乎?顧視其所以散者何如耳?《傳》曰:“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庇袊艺?,鑒于漢唐,足以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