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 福州府志萬歷本
- 佚名
- 3399字
- 2015-11-24 19:40:57
人文志九
儒 林
宋
周希孟 字公辟,侯官人。通《五經》,尤邃于《易》。與陳襄等為友,閩人所號“四先生”者也。部使者相繼薦其賢,詔賜粟帛,授將仕郎,試國子監、四門助教,上表力辭。門下教授七百余人,前后守州,多造廬問業。希孟卒,門下相與祠于五福寺。所著有《詩·春秋義》并文集。
陳祥道 字祐之,閩清人。治平進士。嘗著《禮經》一百五十卷。近臣以聞,詔尚書給筆札錄進,除國子監直講。后官終秘書省正字。又有《論語解》行于世。
劉康夫 字公南,閩縣人,屯田員外郎奕之子也。康夫為兒時,遭父喪,僚佐憐而厚賻之,康夫卻不受,曰:“勿以浼吾考也。”長,學于周希孟,主鄉校者三十載,從游千余人。知州張伯玉、元絳、程師孟交禮重焉。熙寧中,朝廷索所為文,進《志術》二十七篇,其文皆根柢仁義。時苗后方行,嘗狀其事,為圖籍以獻,言極剴切,不報。卒后,鄭俠表其墓。著有《經訓集文》、古律詩行于世。
劉 銑 字應伯,福清人。性至孝,執親之喪,有芝生墓側,鄉人異之。登熙寧進士。時朝廷聞其知樂,累遷大成府典樂。銑遂上歷代雅樂因革及宋制作之旨,因言“今燕樂音高急,曲鄙俚,恐不足感召和氣。宋火德也,音尚征。臣按古制旋十二宮以七聲得正征一調,似不可缺。惟陛下裁取。”上善其言,遂命銑按古鐘。銑曰:“此與今太簇大呂聲協?!比〈蟪社娍壑?,果應。銑又言“鐘擊之,無余韻,不如石聲”。復取合之聲,益諧。上悅,又命纂《續因革禮》官終太常寺少卿。
李 復 字履中,閩縣人。紹圣間,為西邊使者,猶及識橫渠先生。其論孟子養氣,朱文公謂得大旨;又曰:“近世諸儒,多以過高失之,甚者或流于老莊,不若此說為得?!敝小稘埶贰?
李 樗 字若林,閩縣人。與林之奇俱師呂本中,后領鄉貢。其學以窮經力行為主,及門之士,亦往往志尚修潔。黃幹嘗稱之曰:“吾鄉儒學彬彬,其以文行為學者宗,則若林其杰然者也?!睂W者稱迂齋先生,有《毛詩解》行世。
王 普 字伯照;劉藻,字昭信;任文薦,字遠流,俱閩縣人。朱文公常評福州先輩明禮者三人。普為最優,藻次之,文薦又次之。普兼精律歷,官至侍郎。藻終布衣,嘗解《易》有曰:“見險而止為需,見險而不止為訟,能通其變為隨,不能通其變為蠱?!蔽乃],紹興進士,官終秘閣修撰,王十朋嘗稱其直道立朝,所著有《六經章句》。
陳宋霖 字元滂,長樂人。登紹興進士,官終秘監。初知同安,適朱文公為簿,因得友于文公。其孫枅,字自修,遂受業焉。當時為文公所友者,又有古田程伯榮,沈有開,傅子淵。
劉世南 字景虞,長樂人,樂昌尉嘉譽之子。嘉譽,字德稱,李延平門人也。世南少從林之奇游,與呂祖謙為友。秉禮蹈義,鄉黨敬之。官至吉州司理參軍。子,砥、礪。
砥 字履之。六歲日誦千言,每覽古人忠孝大節,輒激發慷慨。初嘗讀釋老書,嘆曰:“此不足習?!蹦酥闻e子業,又嘆曰:“此不宜專習?!甭勎墓缅ァ⒙逯畟鳎炫c弟礪師事焉。文公蓋深器之。舉乾道二年進士,以時方攻道學,不復有意仕進。為文宏博,亦工于詩。
礪 字用之。幼穎悟,中童子科。及從文公游,篤志于學,蔡元定編置道州,礪與其兄獨冒時禁厚饋之。
林 謨 字丕顯,連江人。始與呂祖謙同師林之奇,及祖謙講學金華,謨往從焉。祖謙謂諸生曰:“此閩中瑞物也。”后又謁朱文公,自以年且老,不得時見,鄉人有得文公學者,必造而問之,篤志如此。
潘 植 字立之,懷安人。父滋,林之奇高弟也,黃幹嘗學焉。植與弟柄往武夷從朱文公游。雅工文詞,而不肯試有司。其學以務實為本,師友稱之。
余 偶 字占之,古田人。朱文公門人,與呂祖謙、黃幹為友。所著有《克齋集》。時同邑游朱文公之門者,又有林師魯、林大春。
蔣康國 字彥禮,古田人。紹興進士。嘗從朱文公講論,文公《楚辭集解》多資之,學者稱鼎山先生。
蘇大璋 字顆之。古田人。少穎悟絕人,慶元間進士。除道州教官,以闡明正學為己任。召試館職,為秘書省正字。累遷著作郎。時方嚴偽學之禁,大璋轉對,力言其不可,執政惡之,出知吉州。歸卒于家。初,大璋父鴻,鄉人稱其有陰德,及大璋貴,邑嘗大水壞民田廬,歲比不登,大璋又為邑上書,詔遣常平使者賑貸,鄉人尤德之。
林亦之 字學可,福清人。莆林光朝門人也。講學聚徒于莆之紅泉。趙汝愚帥閩,薦于朝,未及命而亦之卒矣。學者稱綱山先生。劉克莊評其文高處過《檀弓》、《谷梁》,平處猶與韓并驅。著有《論語考工記》、《毛詩·莊子解》、《玉融志》、《綱山詩集》。亦之之學傳之陳藻,藻之學傳之林希逸。藻,字元藻,希逸,字肅翁,俱亦之同邑人也。藻甘貧苦學,著有《論孟、莊子》、《杜詩解》并詩集,學者稱樂軒先生。希逸,紹定進士,授平海軍節度推官,以清著聲。淳祐中為秘書省正字,登對,乞信任言官,又乞早決恢復大計,以慰人望。上皆開納。后官終中書舍人。所著有《易講》、《春秋傳》、《老莊、列口義》、《考工記解》、《竹溪稿》行于世。初,林光朝之學,傳至希逸益顯,希逸既貴,言于朝“亦之、藻,經明行修,終于布衣,宜褒錄以厲后學”,詔從其請,俱贈迪功郎。
林萬頃 字叔度,福清人,著《詩、易、春秋解》。同縣有夏良規,字遵矩,著《六經、語、孟解》。林環,字景溫,著《通鑒記纂》。林文昭,字宗范,著《論語注》。又有連江李琪,字孟開,官至國子司業,著《春秋王霸世紀》。
林用中 字擇之,古田人。始從林光朝學,其后又從學于朱文公。文公喜其篤信,嘗目之曰“畏友”也。與建陽蔡元定齊名。用中不求仕進,趙汝愚帥閩,嘗親造問政焉。弟允中,字擴之,文公稱之“晦外而明于內,樸外而敏其中”者也。用中有《草堂集》,真德秀為之序。
林夔孫 字子武,古田人,朱文公門人也。黨禁起,學者懼及禍,遂變其學,多更名他師,惟夔孫從講學不輟。嘉定中特奏名,為縣尉。有書《本義中庸章句》并《蒙谷集》,丞相江萬里嘗師夔孫,為序其集以行于世。
林學蒙 字正卿,一名羽,永福人。從朱文公學。偽學之禁起,因筑室龍門庵下,講明性命之旨,不求仕進。所著有《梅塢集》傳于世。弟學履,字安卿,亦游文公之門。
潘 柄 字謙之,懷安人。年十六即有志于道,與兄植同往武夷從朱文公游。潛修篤行,著有《易解》、《尚書解》,發明圣經之秘,學者尊為瓜山先生。
國 朝
鄭 旭 字景初,閩縣人。洪武初,舉學行,為國子掌儀。上幸大學,親選才德兼備者十人以傳東宮,旭居第二。后以蜚語謫吏云南二十余年。建文中,復以明經起為高安訓導,卒。旭居家孝友,其學于五經、百家、諸史無所不窺,為名士王偁、林志所推重。著有《詩經總旨初學提綱》、《詠竹稿》諸書。見《云南通志》。
陳 全 字果之,長樂人。永樂丙戌進士第二,授翰林編修。修《大典》書成,召赴行在。又修《性理大全》,以勞擢侍講,署翰林院事。全公勤篤慎,所著有《蒙庵集》。
陳景著 名從,以字行,閩縣人。舉永樂乙未進士第三,授翰林編修,預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書成,丐祿便養,改本府教授。及父沒,復以母老不愿仕,終于家。
孫 芝 字廷秀,連江人。宣德中,以國子生授慶都縣令,擢守沔陽。時有建議欲刪削《孟子》書者,芝上疏極論以為不可,其議遂寢。后官至參議。
陳克震 懷安人。成化辛卯鄉薦,授慈溪訓導??苏鸾倘?,以身率之。諸生中貧而力學者,資其費。門下明經舉者甚眾。初,克震少貧,耕于野,以舟載糞,艤石橋側,時月夜,諸生方聚講《中庸》,克震戟手從旁聽,竊笑之。諸生怒:“吾輩講學,傭也何知?”克震曰:“不然。吾家貧業農,蓋常學而聞于師,異乎諸君之說也。”遂為講解其義,諸生嘆服,改容禮焉。官終長史。
鄭守道 字用行,侯官人。嘉靖戊子鄉薦。守道于書無所不窺,而學務窮理,嘗主白鹿洞教事。著《太極圖說意》并《易乾坤上下系辭解》、《大學講章》,深思精詣,能闡周、程之秘,蓋大有功于來學者也。其令夏津,扶弱抑強,風節矯矯。復建書院,與諸生講晰經義,而一時文學之士詵詵興起。善政善教,實兼之云。見《東昌府志》。
論曰:昔宋王介甫以《新經》簧鼓天下,凡有紹明正學者輒斥其偽而攻之,凌夷至于亂華,其禍若斯之烈也。
明興大一統,諸不在孔氏之科者,絕勿使并進,其學以濂、洛關、閩為宗。正、嘉間,新說復起,彌近理而大亂真,士附其門者皆得縮取榮名,于是一唱百和,如伐木者呼耶許,然徐而叩之,不過徼捷徑于終南,而其中實倀倀然莫之能省也。晉安諸先正不敢倍其師說,蓋自鄭景初而下,闡明道術,演繹圣真,修己誨人,篤行力學,亦庶幾于升洙泗之堂,而尊博約之訓者矣。嗚呼!秦惡儒生而坑之,蘇子瞻以為李斯亂天下,皆出于其師荀卿高談異論而不顧者也。此非有慨于王介甫而言與?然則世之習為新說者,可以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