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辯障品(1)

覆所知境令智不生。礙真涅槃令不得證。由此二義立障名。此品廣釋故稱為辯。

論曰。已辯其相障今當說。

述曰。此一品中大有三。初結前起后以發論端。二頌曰下依宗正釋。三前障總義下總結上義。此即初也。

論頌曰。具分及一分至說障二種姓。

述曰。此即第二當宗正釋。此一品中合十七頌。十能作中雖有二頌。世親傍引非根本說。十七頌中合分為五。初一頌明具分等五障。次有二頌明正加行障。即是九結。次有六頌半明因障。約十能作因以辯障體。次有六頌半明覺分六度十地別障。后有一頌結歸二障許滅解脫故須說意。然下總結文以義段分故為十一。以能所障體各別故。今此所判以文義合明。段次為論故分為五。此初一頌即明具分等五種障也。上三句出五障體。下一句出所障人。雖出障能具分攝盡。然約別義更分余四。

論曰。具分障者至種姓法故。

述曰。舊論初言遍后言一方。于菩薩見道及如來位。煩惱所知二具為障。悲智二行各別障故。雖知菩薩唯求于智。即由智故亦住涅槃。故二為障。余文易知。

論曰。增盛障者至即彼等分行。

述曰。舊論初言重。后與此同。此二障中。初是增益。后是等分。對法十三瑜伽五十八九皆有廣說。然但有鈍煩惱分。為此等分見利惑亦得。。諸處多隨鈍煩惱說。又何故不說薄塵。以此二障如下自說初障加行后障至得故。薄分行略不明之。又即增盛成平等。平等即成薄塵。薄塵即攝入平等中。以無別障所以不說。此上四障皆先牒文而后申義。次后一障先申義后結文也。

論曰。取舍生死至有取舍障。

述曰。取涅槃舍生死是法執。若有便同二乘。無無住處故。成菩薩大悲者障。今者不欲舍生死求涅槃。起大悲心得無住處。便無此障。此等諸障如唯識第十。

論曰。如是五障至二種種姓。

述曰。此釋第四句頌結上五障。隨其所應。當障者說障三乘。非即定配。謂第一第五唯障菩薩。第二唯障二乘。第三第四雙障三乘。故成三句。無第四句。或唯二句。第三第四亦唯障二乘故。

論曰。復次頌曰至遠離遍知故。

述曰。第二段文明正加行九結障。于二頌中。初二句顯障數指障體。余六句說所障。于中可知。

論曰。煩惱障者至九種結。

述曰。釋頌中初二句。此中雖實亦有所知障。煩惱粗略不說彼。此等九結如對法論第六末說。所障亦同。

論曰。愛結障厭至不能棄舍。

述曰。釋頌中第三句。恚所障舍即善中數。愛所障厭如唯識說。無貪一分雖無別數。即障無貪。雖恚亦應障于無貪。然隨別別□□而說。不可一例。

論曰。余七結至如次障故。

述曰。此總舉意。言遍知者。以智能遍知結法故。又解。遍知者。雖是無為。以慧能證從境為名。名為遍知。或無漏見能證遍知。說障遍知顯即障智。

論曰。說慢結至彼不斷故。

述曰。以修定時謂待勝法便有我慢間起。自恃陵他。由此為緣身見難斷。如對法第一等散亂中說。以我慢為身見苗。故言偽身見。如唯識第六疏會。然修善法時皆有此障。以證遍知現觀時勝。但據勝故。此唯說修現觀時故。對法等皆通說障。

論曰。無明結能障至諸取蘊故。

述曰。有漏五蘊能生身見故名彼事。

論曰。見結能障至謗滅故。

述曰。三見名見結。諸障雖通別障如文。

論曰。取結能障至為凈故。

述曰。二取名取結。緣戒及見等故。皆取余法為凈。如唯識第六說。從勝障處故障道諦。

論曰。疑結能障至三寶功德故。

述曰。其文易知。然此中說行增處說。如邪見非不障三寶故。

論曰。嫉結能障至彼過失故。

述曰。于利養中。言等者等名譽也。然嫉他得利養等故障彼遍知。不應于利養等生嫉起貪等故。

論曰。慳結能障至資生具故。

述曰。寶者愛玩義。由慳愛染諸什物。故遠離遍知也。

論曰。復有別障至其相云何。

述曰。自下第三明因障也。此則第一標宗問竟。

論頌曰。無加行非處至不修治妙定。

述曰。自下第二隨問而答。于中有三。初明能障所障各異。第二復次如是諸障下。以十能作明此障義。第三所障十法次第義者。明善等法所障次第。自下初也。于中有三。初有五頌烈能障名。次有一頌烈所障名。后有半頌屬能所障。此中五頌烈障名也。頌別六障故成三十。

論曰。如是名為至其相云何。

述曰。指上問下第二段也。

論頌曰。善菩提攝受至自在名善等。

述曰。烈所障名也。

論曰。如是善等至幾種障耶。

述曰。指頌所明問能所障。如何屬著各有幾也。結第二段生第三段。

論頌曰。如是善等十各有前三障。

述曰。類例既同故為總屬。

論曰。善有三障至不如理加行。

述曰。此中善者一切善法。然次第中唯約加行善法宣說。或受持經等。有生得善者。亦名加行故。言非處者。于世業邪學皆名非處。非善處故。于此作加行。不如理故。于善法中。雖作加行。不如理故。大乘姓于小乘作加行故。即無加行等是障非別有障體。下皆隨應準知其相。不能具出。

論曰。菩提三障至末圓滿。

述曰。易知此義。

論曰。發菩提心至心極疲厭性。

述曰。以菩提心攝諸善法。能攝諸善而領受之。以菩提心能資益己亦名攝受。攝受究竟佛果之事亦名攝受。初闕正行與善初障有何別者。此有加行而少分不滿名闕。彼全無名無加行。初二可知。第三障者。雖具姓友。于行善行極生疲厭。不能修行故亦名障。

論曰。有慧者至惡者共住。

述曰。菩薩名有慧者。于了此菩薩之性有三種障。性即真如。菩薩實性故。或即是慧。以菩薩是覺有情故。自此還。

論曰。此中鄙者至名為惡者。

述曰。此簡鄙惡二人差別。初即愚癡。后即約物。謂樂毀。此言于他說他過失。樂壞他善事。他德樂隱。他惡樂同。名為惡者故。論總言樂毀他。義兼同二。

論曰。無亂有三障至未成熟性。

述曰。顛倒粗重。即四倒七倒見心想倒。煩惱等三障中者。即煩惱業生三種。隨一有余性者。即于三中隨起一種。有余二種不起之性。或二雖已無。隨有一種在。是二之余所有故。名隨一有余性。能成熟等者。謂慧能成熟能解脫。或此慧能成熟于解脫。未得成熟故未能無亂。此三皆是見道障故。

論曰。障斷滅名無障至放逸性。

述曰。此修道障故。說俱生粗重。即一切修道惑。余二可知。隨增且說。非不有余。

論曰。回向有三障至心下劣性。

述曰。由此三障令心向余不向無上正等菩提。起心下劣樂涅槃故。其文易知。

論曰。不怖有三障至而思義。

述曰。不敬人即佛僧。不敬法即是法。設雖敬法。自無思擇。隨言而解。皆不能無怖怖畏文海故。

論曰。不慳有三障至心無悲愍。

述曰。初慳法。次慳財。后無悲故。成不慳障。

論曰。自在有三障至勝三摩地。

述曰。第一匱者乏也。由昔世時生憎及長。能感匱法之業。所以今時不聞于法。不得自在作大法師。二雖聞法而極勘少。三雖廣聞不修勝定。不得神通云雨說法得自在故。此上諸障廢立連環相次。如第十障解者。皆應思擇。恐文繁廣不能具述。三乘通局。位次所在。生起先后。不增不減。皆如下釋。

論曰。復次如是至應知此名。

述曰。即明障中。第二大段約十因解也。于中有二。初舉余處所明十因。后于前下依彼論十因之名以釋之。于善等十法。十能作義。此中所言隨余義中有十能作者。此三十障于善等中。隨余經論所明義中。有十能作因義。即是對法第四卷等。即依彼十能作義。應知此處十因之名。謂名同彼而義望異。然此能作皆增上緣。所望遠故。舊論此文極難信解。

論曰。十能作者至于眼識等。

述曰。眼等是能作因。識等是果。然對法說生起因者。謂識和合望識。舉所生眼等果。取和合識等因。此中舉因體亦無違也。

論曰。二安住能作至如光明于諸色。

述曰。然對法說。如燈于眾色。此處望寬。余文易解。

論曰。五變壞能作至成镮釧等。

述曰。對法說如工巧智于金銀等。此中望假者故說金師。彼望實法言工巧智。依假假者。實實智。故亦不相違。

論曰。八信解能作至如因于宗。

述曰。雖火與宗無別如煙于因不殊。然煙望生解火之智故。名信解能作。以因望所成之義故。名顯了能作。雖二義齊。以所差別分二因也。

論曰。十至得能作至于涅槃等。

述曰。對法名等至能作。然非是定名為等至。以緣涅槃義故名至得。慧至于滅得此涅槃故。彼論通約總聚諸法故名等至。平等至境故。

論曰。依如是義至于識等所作。

述曰。雜集論等說十能作而不見頌。今者所說或引余文。或天親自說。舊說之都無二頌。于二頌中。初之一頌烈能作名。第二一頌出能作體果。于烈名中。初一句舉數下三句烈名。出能作體果中。上三句出能作體。下一句出所得果。識因者即根等。圣道等者類非一也。余文易知。

論曰。于善等障應知亦然。

述曰。即是第二依彼論十能作名。以釋諸障作用。于中有二。初結同彼。二別解義。此初也。

論曰。一生起障至應生起故。

述曰。名因同余論之因。而義異也。其心易知。

論曰。二安住障至不可動故。

述曰。以大菩提可安住法不可動故。

論曰。三任持障至能任持。

述曰。以菩提心廣能任持一切佛法功德福智。亦能攝受多種善法及有情故。

論曰。四照了障至應照了故。

述曰。以諸菩薩名有慧者故。性即菩薩之自體也。以慧照知一切法故。

論曰。五變壞障至名變壞故。

述曰。即是見道能除亂故。令障變壞故。名變壞。或能變壞亦名變壞。

論曰。六分離障至離系故。

述曰。即是修道能除障也。令障斷滅或能分離故名分離。

論曰。七轉變障至轉變相故。

述曰。先心向余。今者回向無上菩提。菩提之心故心轉變。

論曰。八信解障至有怖畏故。

述曰。謂由己身信解人法。自能簡擇。便能無怖。名與彼同。所望義別也。

論曰。九顯了障至為他顯了故。

述曰。由重法輕財等。便于財法二皆無慳。悲愍有情。然為他說法。或施財譽等。

論曰。十至得障至自在相故。

述曰。由多聞等業故。于法便得自在。自在成已能至得涅槃。故障此者名至得障。此則障所障不增不減。此上皆應述其障體。恐厭繁廣但舉宏綱。

論曰。所障十法次第義者。

述曰。第三大段明其次第前后門也。即有三乘通局位次所在。舊論脫此以下一段次第之文。今勘多梵本。悉皆具有。

論曰。謂有欲證至先應生起。

述曰。第一善法即生起也。

論曰。勝善根力至無上菩提。

述曰。第二菩提即安住也。

論曰。為令善根至大菩提心。

述曰。第四有慧即照了也。

論曰。如是菩薩至起無亂倒。

述曰。第五無亂即變壞也。

論曰。由見道中至斷一切障。

述曰。第六無障即分離也。

論曰。既斷障已至正等菩提。

述曰。第七回向即轉變也。

論曰。由回向力至便無怖畏。

述曰。第八不怖即信解也。

論曰。既無怖畏至宣說開示。

述曰。第九不慳即顯了也。

論曰。菩薩如是至皆得自在。

述曰。第十自在即至得也。

論曰。是名善等十義次第。

述曰。即結上也。然準此文。初之四位。從初發心十信以前未入僧祇位。至世第一法已來。或前三在資糧。第四在加行位。第五在見道。第六在初地修道已去至第七地。第七在第八地。諸佛七勸名回向故。第八在第九地。得智自在故。第九在第十地。得業自在作大神通雨大法雨。第十在如來。于一切法自在故。三乘通局者。此中唯說大乘位次。唯言無上大菩提故。除二乘中。

論曰。雖善等法至諸障差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鱼台县| 礼泉县| 济宁市| 安岳县| 灌云县| 内乡县| 英山县| 历史| 房产| 泽州县| 沙洋县| 霞浦县| 拜城县| 辛集市| 潮州市| 洞口县| 遂昌县| 东海县| 嵩明县| 咸宁市| 浦东新区| 淮南市| 湖州市| 忻城县| 黔西县| 江达县| 崇义县| 岐山县| 扎赉特旗| 林州市| 裕民县| 宁陕县| 嵊泗县| 巴彦县| 南召县| 长宁区| 满洲里市| 岑溪市| 东平县| 昭苏县| 大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