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太素造化脈論

太極之前。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天地之道。不離乎五太。太者泰也。太易者。清濁未分也。太初者。陰陽之初也。太始者。氣形之始也。太素者。天地之本也。本立道生。太極者。萬物之極也。否極泰來(董按此處應加“泰極否來”句)陽極陰生。陰極陽生。物極則返。極者終也。終而復始。太極者。氣形質之本也。無極而有極也。自無歸有。有必歸無。無能生有。有無相生。無有盡時。列子曰。圣人自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足生。

故曰。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董按此處應加“太始者。形之始也”句。)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萬物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狀。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二。二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列子曰。只言四者究也。究者極也。則吾所謂太極者是也。

夫太素者。本于五太。五太者即五行。五行即五太也。五行者陰陽也。陰陽則一。極而必返。終而復始。豈非先傳所謂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之妙歟。太極者。天地無極之前。陰含陽也。有象之后。陰分陽也。陰為陽母。陽為陰父。故陽生于子。極于巳。而一陰來 。陰生于午。而極于亥。

故一陽來復。陽根于陰。陰根于陽。故震為長男屬火。火生于寅。巳為胞胎。巽為長女屬水。水生于申。亥為胞胎。巳亥為天地之門戶。陰陽之根本也。夫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蓋奇偶之數。而以為類分。其奇數屬陽。天之象也。偶數屬陰。地之象也。天一者少陽。地六者太陰也。少陽太陰。交而生水。地二者少陰也。天七者少陽也。少陰少陽。交而生火。天三者少陽也。地八者少陰也。少陰少陽交而生木。地四者少陰也。天九者太陽也。少陰太陽交而生金。天五地十交于中而生土也。此陰陽太少判合。萬物生成變化之道也。

夫水火者坎離也。坎在北方陰位。而卦屬陽。離在南方陽位。而卦屬陰。坎以陽而生在上。離以陰而生在下。則天下地上而交泰。水上火下而既濟矣。使陽出于上。陰復于下。則天自天。地自地。水火不交。安有陰陽交濟之理哉。

天地未分。渾淪莫測。天地既判。人位乎中。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稟陰陽以成。故易曰干道成男。坤道成女。

而成夫婦之道。夫婦之道立。而生意無窮。

夫人者稟陰陽五形之秀氣以生。身居天地之中。心居人身之內。備萬物之理。為萬物之靈。識天時。知地理。通人事。明物情。善萬物聲色氣味。故靈于萬物者人也。主人之一身者心也。夫五運六氣。乃天地陰陽營運升降之常道也。

五運流行。有太過不及之異。天地升降。有逆從勝復之明。天氣動而變。地氣靜而常。乃備五行之化氣。然后合其用。凡萬物未有不賴天地之氣而化生者也。

善脈者。知陰則知陽。知陽則知陰。然而可以心察。可以指別。可以類求。可以意識。可以全生。至道玄微。變化無窮。熟知其源。形表氣里而為相成也。夫寒熱欲發之氣。如陽未并陰。陰未并陽。因而調之。真氣乃安。邪氣乃正。經云。

圣人治未病之前。不治已病之后。

夫天若失土。則不能榮養萬物。蓋天地萬物。皆以土為本。故萬物之旺。由土而生。萬物之衰。由土而歸也。

夫榮衛者。陰陽之綱紀。脾胃者。陰陽之男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呼吸。數也。循環不息。應有常變。同天運之無窮。乃一身之主宰。養肌和胃。神悟靈機。心識微妙。心為君主。乃順中和脾土為邦。主上下五臟六腑之病。陰陽虛實之理。血少血盛。脈少脈盛。此為反也。反之則病。實則氣入。虛則氣出。氣實則熱。氣虛則寒。

夫氣實者。寒濕之氣也。若有若無。病疾不可知也。察后與先者。知病也。知先后與虛實者。工勿失其法。得若生者。不離其法也。補瀉之時。各有所宜也。

夫脈者。陽在陰中。陰在陽中為順。陰在陽中。陽在陰中。為逆。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也。獨陰不生。獨陽不成。陰陽乃生成之道。不可缺也。

夫五行者。陽盛陰盛。陰陽逆也。陽生陰。陰生陽。順者。金木水火土相生也。逆者。水火金木土相克也。

夫五行之有干支也。干數十。支數十二。蓋天之中數五。故氣原乎天者無不五。五氣合一。一陰一陽。故倍之成干。

地之中數六。故氣原乎地者無不六。六氣合一。一陰一陽。故倍之而成支。以此觀之。莫非天理之自然也。

去五行火生于寅屬木。火旺在午。正南而火旺。絕在亥。亥屬水克火。水生在申。申屬金。金生水。水旺在子。子正北而水旺。水絕在巳。巳屬土。土克水。水生在亥。亥屬水。水生木。木旺在卯。卯位正東而木旺。木絕在申。申屬金。金克木。金生在巳巳屬火。火能克金。何以言金生于巳。巳雖屬火而真土在焉。蓋十干戊己屬土戊祿在巳。巳祿在午。巳午土位。巳有真土之性。故火生土。土生金。金旺在酉。正西而金旺。金絕在寅。寅木能生火火故克金也。此則是無極太極之說。陰陽消長之理。如循環之無端也。

五行相克所不勝者為賊邪。其難治宜矣。至于可勝者。為微邪。雖不治而自愈。叔和云。春得脾而莫療。冬見心而不治。夏見肺而難瘥。秋見肝以何疑。(董按此句應改“秋見肝而不救”董按。此句下原本僅有男子以東四字。語氣未盡。

茲據珍秘抄本。細加校勘。應補加下列八句始全。)反以為微邪而可畏也。何也。及觀靈樞經曰。木明而火明。火炎而土勝。土盈而金生。

金勝而水盈。男子以東南氣運。離巽震坤是也。

太素脈論五行數分八卦

干 坎 艮 震 巽 離 坤 兌寸關尺三部。有魚尾骨節次分定也。古法以權骨平為關。橫紋第二節為一寸。入為一尺此言寸口尺中者。乃分寸為寸之謂也。故陰得尺內一寸為尺中。陽得寸內九分為寸口。此理寸尺始終一寸九分而已。曰關上者。尺寸界也。既定寸尺之位。則關可知矣。或謂掌后高骨為關。必須得尺寸之法然后可定也。

寸 心部 小腸 心府 名受盛。

關 肝部 膽 肝府名清凈。

尺 腎部 膀胱 腎府名津液。

寸 肺部 大腸 肺府名傳送。

關 脾部 胃 脾府名水谷。

尺 命門 三焦 命府名元氣。

五臟所屬圖、觀色、聽音、睡臥、神氣、方可診脈

五臟 心。肝。肺。腎。脾。識五臟之脈知受命之經絡。

脈候 洪。弦。浮。滑。緩。察表里之虛實。辨陰陽逆順之理。

五行 火。木。金。水。土。察病之源流。生克不治之理。

四時 春。夏。秋。冬。旺。祿。脈看四時陰陽。心肝肺腎脾。

通窮 舌。眼。鼻。耳。唇。五件能觀細。榮枯生死分。

五情 喜。樂。怒。悲。恐。病多因事得。虛實要分明。

五事 言。視。貌。聽。思。五事煩心主。除之樂有余。

五用 明。恭。從。聰。睿。五用心之本。過之神氣衰。

五德 哲。肅。仁。謀。圣。神氣守不敗。年高理自然。

五氣 焦。膻。腥。穢。腐。脾旺皆元間。胃虛嘔逆何。

五味 苦。酸。辛。咸。甘。少食皆為善貪之生病疫。

五色 黃。赤。青。白。黑。(瘦弱兼肥盛。陰陽逆順分。病因氣色見。貴賤不須論。)五數 火(二七)木(四九)金(三八)水(一六)土(五十)(八卦運造化。萬物養虛靈。人身之貴賤。生死定榮枯。)五音 (十五十六四七十二四八八一征 角 商 羽 宮 羽)人識五音。方發五痛。

十干 (火木金水土。五陰五陽。五臟六腑。丙甲庚壬戊。火木金水土。心肝肺腎脾。丁乙辛癸己。相生相克化。

惟土最為魁。)十二支 (巳寅申亥辰戌。陰陽從此并。相并十干生。午卯酉子丑未。掌訣知千載。人身豈不明。)五方 南東西北中。(心肝肺腎脾。火水金木土。卦分六十四。化濃未知母。)以上五臟。各有所屬。更有未盡之言。如泄漏消息可見矣。學人精明。得其通神也。

論五陽脈

浮者輕而在上。隱隱緩散。如水浮物。指重如無。輕有余。愈輕愈盛。泛然滿指。若三部常浮者。主心氣不足。

滑者如珠丸之無端。重指即伏。舉指渾然。不進不退。稍重于洪。若三部常滑。主肝氣不足。

實者虛之對。其脈源派長久而不絕。指輕則有余。指重隱緩于弦。小于洪。若三部常實。主脾氣不足。

弦者。應指緊迫如巴弦。指重如數。指輕愈急。聚斂而不散。長久而不縮。若三部常弦。主肺氣不足。

洪者大也。其源深。其流長。下指一尋。不弦不浮。輕重皆應。若再尋之。 然有余。若三部常洪者。主腎氣不足。

論五陰脈

微者。最細而弱。重指尋之。宛然如毛發。隱隱澀澀。疑不可狀。在于有無間。若三部常微。主血滯而神不足。

沉者。如石投水。必極其底。重重尋之。仿佛隱應。比之于微。此有緩起于骨上。若三部常沉者。主胃逆而氣不足。

緩者。如絲在機。不卷其軸。應指遲緩。往來其微。尤不若微之應急。不沉不伏。惟緩而已。若三部常緩。主腎怯而精不足。

澀者滯而不滑。指下如索隱砂。如刀刮竹。沉下而粗。重則應指。輕則如無。后實前虛。往來不斷。若三部常澀。

主魂不足。(董按此句應改“主肝虛而魂不足”始可與上節語氣合拍)夫五陽常浮。五陰常沉。沉者臟之脈也。浮者腑之脈也。又有所謂浮中沉者。此為胃也。能知胃脈所在。則臟腑之脈易生矣。

論四營脈

四營者。輕重清濁也。輕清者陽也。重濁者陰也。夫欲知人貴賤貧富壽夭。須于四營脈中求之。若前論五陽五陰脈者。只言臟腑之偏。此四營之論。為統貫一體。而精神魂魄氣血升降。靡不與焉。

故脈清則神清。神清則氣清。氣清則骨肉形稟之亦清矣。此則輕清重濁。故可知也。

夫欲切此脈。須憶叔和脈中求之有疾。疾則變而難審其證。蓋五臟六腑。或為邪氣所襲故也。今明輕清重濁四脈于后。

輕者如指摸玉。純粹溫潤。識性明敏。祿位權貴。

清者平清而浮。狀如輕羽。不沉不濡。隱隱常動。

重者緩而粗。以手按之。其脈濁。脈濁氣亦濁也。

重者中濁而沉如緊。索隱重濁。亦在究其本原。

肝部輕清。衣祿榮貴。重濁一身不足。

心部輕清。聰明發達。重濁夭亡身死。

腎部輕清。智巧謙和。重濁智少多淫。

肺部輕清。義勇謀略。重濁貪淫死臨。

脾部輕清。富貴聲名。重濁很毒無情。

弦洪長大為歲熱。短促微沉氣冷疼。實主肝虛并熱上。脈浮虛腫冷中生。滑時嘔逆腰肢困。緩疾原來氣不寧。澀血病時因婦孕。男兒有此漏精神。男子但有疾。傷神勞怯。婦人有疾。勞心受氣。溫肝血氣不調。傷寒傷風積熱。頭眩發熱骨蒸。不可一類察之。惟察手足冷熱。觀脈聽聲。專在輕清重濁虛實之理。不可妄議善主。設為詳細再三審察明白。脈病相應。方可用藥。不致傷經錯絡。用藥如行兵。取勝得功。萬全而生。庸醫不詳其正。藥性是非服入重地。不得其命。

負爾何辜。醫學不能明察其精。治其病。全其生。實為難矣。

太素之脈。七表八里。輕清重濁。四時逆順。可見官祿生死。禍福疾病緣由。豈不神乎。

五臟六腑歌

心脈喜浮洪。安居五臟通。沉滯兼滑石。時逆命須終。弦應心無病。神疑緩脈通。忽浮微細短。邪熱滿心中。弦數因風熱。微沉怯外風。實長胞膈壅。陽極至陰充。微怯心還恐。長弦忽氣風。動者分輕濁。表里病來從。肝脈春來旺。

長長細可憐。短微浮澀見。金克木難全。洪大旬中愈。微沉短滑延。緩時憂胃冷。弦數主筋攣。浮實雙腫赤。虛因澀伏攤。滑時連膽渴。頭痛有風寒。微緩輕浮散。生花視物難。動看四十二。甲乙就中看。肺臟脈輕浮。平和澀更憂。更加洪緊互。無事一場憂。沉脈虛還變。陰交陽自周。若和遲弄緊。進退亦無由。浮實必相指。洪遲數憂浮。肺金還又澀。

涎吐不宜秋。腎蓋宜清凈。微沉主有疑。若加伏絕立。心有事和非。浮腎虛應久。緩疼夢泄多。動時有六八。壬癸應前歌。脾臟脈宜輕。根據根據緩太平。及和弦緊急。長憂命應嗔。浮實中消水。微浮客熱并。脈來脾應隱。實火用心情。滑主脾熱燥。牙宣口氣升動看二十八戊己合中營。

寸關尺脈病說

寸脈 洪(飽滿。腸結。膈熱悶。) 浮(胸虛弱。肌虛客熱。) 滑(胃熱。胃冷。膽濁飲食化。)實(心氣溢痛受邪。腹中疼痛。) 弦(脾疼。胃冷。心痛。勞瘦極熱。) 微(心氣受邪。臟閉不通。腎虛。)沉(逆冷四肢。黃瘦疾瘦骨熱。) 緩(風痹下虛敗。項背拘急疼。) 澀(氣虛血散。胃不和。)伏(胸中積冷。氣閉不通。腎虛。)關脈 洪(積邪口涎。邪氣食。胃停食。) 浮(下虛耳聲。腎風停閉。膚癢。) 滑(積冷氣。便澀。腰肚疼。)實(小便不禁。腹脹夢泄。) 弦(小腹疼。氣澀。香港腳。腎風癢。) 微(心腹脹滿。氣結疼痛。虛怯。)沉(心氣疼痛。閉塞不通。脾虛。) 緩(胃冷吐逆多。心腹肝疼。) 澀(血淋血敗。血膚干。發黃。)伏(癥癖氣冷。血積目昏。)尺脈 洪(小腳熱澀。腳疼腎虛。) 浮(筋骨明熱。便血頭痛。) 滑(風壅舌強。心熱。嘔吐胃逆。)實(風熱面赤。胸膈不利。煩躁。) 弦(血腳擁。頭痛。目澀。吐。筋急。) 微(腹中積冷泄。勞氣盜汗。)沉(氣滯腰痛。虛熱積死。) 緩(腎冷虛汗。冷夢泄。) 澀(四肢逆冷。臍下浮泄瀉痛。)伏(食不下。腹痛手足痛。下泄。)

五行脈訣

五行大抵要相生。表里脈刑。須要精。要取秋冬并春夏。自然指下見分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沁县| 定远县| 拉孜县| 苗栗县| 舞钢市| 黑河市| 镇坪县| 南皮县| 尤溪县| 色达县| 介休市| 扎鲁特旗| 黄冈市| 松滋市| 巴塘县| 独山县| 牙克石市| 临高县| 仙游县| 磴口县| 新竹县| 福州市| 辽阳县| 武义县| 兴安盟| 本溪| 平乡县| 额尔古纳市| 阿拉尔市| 巨野县| 庆云县| 右玉县| 尼勒克县| 开封县| 舞钢市| 阿瓦提县| 涿鹿县| 大宁县| 台东市| 尉犁县| 苍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