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4章 諸蔬部(3)

甘溫?zé)o毒,利腸胃,除胸?zé)饩瓶剩笮”悖椭兄顾裕燃选?食物宜忌∶味甘按∶黃矮菜有南、北二種,南產(chǎn)者,惟杭城太平門外沙地產(chǎn)者為最,他處悉高碩粗松,絕無卷心密葉,味亦較遜;北產(chǎn)糧艘?guī)碚撸陡溃|(zhì)更細(xì),且無粗筋,有重至十余斤一顆者,南中亦不易得也。陳確齋云∶食之潤肌膚,利五臟,且能降氣清音聲。惟性滑泄,患痢人勿服。

白茄

葉、蒂汪連仕方∶一名玉盤茄,有大、小兩種,大者如雞卵,小者如指頭,初生色白,老則皮黃;能入骨追風(fēng),治一切癱瘓。根名白風(fēng)藤,合酒蒸服,茄實(shí)蘸硫黃,擦白癜風(fēng),除大麻風(fēng)。東粵茄園產(chǎn)者良,名茄丸。

葉 治腸紅大便下血。劉羽儀驗(yàn)方∶用白茄子葉,經(jīng)霜方采,刷凈毛,去焦黃葉,陰干,取三、四葉,煎濃湯,如此吃三、四次,其血即止,永不復(fù)發(fā)。此方,曾經(jīng)邪犬咬過之人勿服。

蒂治發(fā)背及一切毒癰初起。味水軒雜記∶用白茄蒂七個、生首烏等分,酒煎服,即消。

天茄

出廣中,如大拇指,其形如茄而有棱,堅如石,擊之不得碎,其蒂黃黑如醬色。一種牽牛花嫩子,蘇人采為蜜餞入食品者,亦名天茄,大能破氣,與此迥別。

胃脘痛 救生苦海∶水磨服之,每服一枚見效。

蝎毒 五雜俎記∶關(guān)中有天茄,可治蝎毒。

牛心茄子

產(chǎn)瓊州,一核者入口立死,兩核者可以糞清解之。入外科膏藥用、麻藥用,此藥只可外敷,

緬茄

高濂珍異藥品云∶緬茄,一作沔茄,形如大栗,上有罩帽,如畫皮樣,出滇南緬甸地方,堅如石。 滇略∶緬茄枝葉皆類家茄,結(jié)實(shí)似荔枝核而有蒂,土人雕刻其上而系之,拭眼去翳,亦解瘡毒。 滇南雜記∶緬茄出緬甸,大而色紫,蒂圓整,蠟色者佳。 粵志∶廣東高州府出木茄,上有方蒂,拭眼去昏障,即緬茄也。水磨涂,治牙痛,抹眼眶,去火毒,又能解百藥毒。

治疔瘡走黃 良朋匯集∶此方出寶坻張相公,百發(fā)百中,真神效方;凡疔瘡走黃,毒攻入內(nèi),不知人事,但有氣者可救。用緬茄一枚以瓷碗盛黃酒,將茄放碗內(nèi),磨得下磨不下,只管于酒內(nèi)磨一鐘,約熟茶時,將酒裝入長頸錫壺內(nèi);再入連須蔥兩根(牙咬不令斷),白豇豆七粒,如蕎麥開花時,加蕎麥七粒,別時不用;又用小麥,令眾人口嚼成面筋,封固壺口,放水鍋內(nèi),煮一炷香取出,熱服,出汗即愈。

醬茄

糟茄此即人家醬中食茄,入藥宜陳年者佳。

治耳癢出膿 妙藥方∶醬茄擠汁滴之。

治牙痛周氏家寶方∶醬茄燒灰存性為末,掩患處。

腹內(nèi)鱉瘕 壽域方∶陳年醬茄燒存性,入麝香、輕粉少許,脂調(diào)貼之。

糟茄

山海草函∶燒灰存性,治鵝口疳。

玉瓜

即廣昌土瓜,出江西。常中丞宦游筆記∶廣昌土瓜,本草不載,形甚拙,圓者如瓠,或磊如贅疣,無瓣無瓤,長沙土中,外污內(nèi)潔,細(xì)肌密理,剖之白如冰玉,入口清甘無滓,消煩釋滯,或熟食之,亦佳,殆瓜中異品也;其性蔓生,春種而秋成,冬初始入市。無種,春深后,切瓜連皮成小塊,用沙土覆于室內(nèi),久之芽生,于是就沙地為窖,令深而寬,借以茅,欲其中通而根可旁達(dá);既長,密葉蔓生累累,插竹引之上行,培以雞糞,乃繁碩,土人又名玉瓜。抱樸子云∶五原蔡誕入山而還,語家人曰∶予至昆侖得玉瓜,以玉瓜井水洗之,乃軟可食,是豈其遺種耶。江西他縣亦有產(chǎn)者,然小而渣多,惟廣昌附郭五里內(nèi)為佳。予食于元宵后,喜其味美,至郡覓之,東風(fēng)送暖,瓜即不可留矣。

味甘性平,調(diào)中益氣,舒郁化滯消食,清大小腸火,生津滋血,和營衛(wèi),熟食補(bǔ)脾健胃。

節(jié)瓜

粵草志∶節(jié)瓜乃冬瓜中一種小者,白皮,蔓地生,一節(jié)生一瓜,得水氣最多,故解暑毒。

止渴生津,驅(qū)暑健脾,利大小腸。

穿腸瓜

吉云旅鈔∶穿腸瓜乃大便解出甜瓜子,生苗結(jié)實(shí),土人名糞甜瓜,不拘大小,皆可入藥。

采來曬干,新瓦焙焦為末,乳缽研極細(xì),攤地上,出火毒,收貯聽用。但此瓜不易有,須以人力制造,其法∶將爛熟甜瓜與七、八歲小兒空心帶子食之,令其勿嚼碎子,次日解出大便,子裹糞內(nèi),帶糞曝干,時早即于本年下出;倘時晚不及生瓜,花亦可用,否則藏于次年下種更好。大人便出者,子亦可種。此瓜生在夏秋,若春冬要用,必須預(yù)備。

治痔漏 吉云旅鈔∶有秘授消痔神方,不論遠(yuǎn)年近日痔漏,三服除根。用穿腸瓜焙存性為末,每末一兩,加蟬蛻末三錢五分;以金銀花五錢,浸酒一、二日,煎數(shù)滾,調(diào)藥末,每服二錢七分,空心金銀花酒下。外以白海南花并根葉煎湯,不時先熏先洗,三日即愈。海南花春冬無鮮者,預(yù)收陰干備用。蓋痔漏乃大腸郁火,臟腑積熱,發(fā)而為腫為痛為瘡,久而成管,今用此藥以散火消毒,去積除壅,其管自退,不問新久,屢試屢驗(yàn)。忌房事惱怒、煎炒辛辣物并發(fā)氣之類,百日永不再發(fā)。此方傳自西洋僧,有洋客患痔漏痛甚,不能上海船,其僧出此藥與服,三日即愈。求其方,送洋布十匹、黃金五兩,始得此方,用無不效。

天骷髏

此乃鄉(xiāng)野村中桑樹及屋籬上所掛霜打絲瓜也,其子名烏牛子。

治婦人白帶血淋,臌脹積聚,一切筋骨疼痛,并宜服之(汪連仕方)。

鬼骷髏

汪連仕云∶乃殘老之向日葵,其子性烈,通氣透膿,合麝香、急性子搗爛為膏,貼臍,能落胎。

敏按∶冬日桃園中有樹上干枯殘?zhí)遥嗝眵俭t,與此名同物異。

白鼓釘

宦游筆記∶口外白鼓釘,即內(nèi)地蒲公英,葉有鋸齒,婆娑鋪地,與內(nèi)地生者迥殊。內(nèi)地者,花早開單瓣;生沙漠者,花開于夏至前,宛似黃菊,一望燦然滿地,其蕊瓣重疊,顏色嬌媚,暮春草甫萌芽。口外啖此味,用之不竭,不啻春韭秋菘也。采食之,清火,亦為通淋妙品。其莖中折斷有白汁,諸蟲盛夏孕育,人手觸之成疾,百藥難效,取汁濃涂,即愈。鄭方升云∶一莖兩花,高尺余者,掘下數(shù)尺,根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搗汁酒服,治噎膈如神。

按上所載,皆綱目未及言者。且口外所產(chǎn),又與內(nèi)地異,綱目蒲公英入柔滑類,歸草部;今沙漠所產(chǎn),人以作菜茹,故入菜部,亦各從其類也。

清火毒郁熱,通乳通淋,消腫,治膈噎,療一切毒蟲蛇傷。

三寶姜

香祖筆記∶產(chǎn)臺灣鳳山縣,相傳明初三寶太監(jiān)所植,治百病有效。

彎姜

滇南記,產(chǎn)云南百夷中,餌一刀圭,終其世斷絕人道,土人以飼牧馬,不之宦也。

川姜

出川中,屈曲如枯枝,味最辛辣,絕不類姜形,亦可入食料用。 包汝楫南中紀(jì)聞云∶扶叢鄉(xiāng)人,攜木姜土茶餉余,受其木姜,作羹,味如茱萸醬,即此物也。

味辛性熱,治胃寒,散冷積寒 痰氣。

沙蔥

西北游記∶口外沙石中生野蔥,一名楞蔥,一名沙蔥,石楞中所產(chǎn),故名楞;沙磧中所產(chǎn),故名沙。其葉與家蔥同,大更過之,味辣于家蔥。根絕似蒜頭,大更過之,味亦辣于蒜,善食辣辛者,不能罄一枚。雖細(xì)如草莛,拈生于沙磧甚密。腌之調(diào)羹,勝如韭,雉羹兔羹尤宜。又有沙蔥草,與沙蔥相似,人食之,心迷亂;馬食之,腹隱痛,惟宜于橐駝。采者折以辨之,沙蔥本脆折易斷,此草柔韌難折。入藥取根。 西域聞見錄∶丕雅斯類野蒜,頭大如雞子,葉如蔥而不中空,味辛,甘肅人呼為沙蔥,回人嗜之。

寬中下氣,消食解肌,活血發(fā)汗,表風(fēng)寒,滌宿滯。

風(fēng)蔥

臺志∶出臺灣。療風(fēng)疾。

番蒜

徐昆柳崖外編∶番蒜出臺灣番地,外形似木瓜,中似柿。有浮山張氏,宦于閩,一婢食鱉肉后誤食莧,遂病面黃腹脹, 欲死者數(shù)矣。半載后,有饋番蒜者,婢偶食之,遂大瀉,有物如小鱉者數(shù)十,少頃,爽然疾若失,方知番蒜可治鱉莧毒也。

治鱉瘕,解食毒水毒。

蒜梗

此大蒜近瓣處中心短梗也,干者入藥用。

治瘡成管年希堯集驗(yàn)方∶用大蒜梗燒灰存性,搽患處,其管自消。

坐板瘡 黃氏醫(yī)抄∶用蒜梗燒灰為末,先洗凈去靨,將藥末搽上。

洗漏立驗(yàn) 良朋匯集云∶夏應(yīng)遴試效過,防風(fēng)、荊芥、地骨皮、川椒、蘄艾、瓦松各五錢,槐條一兩,陳蒜梗二兩,共入麻布袋內(nèi),熬滾熱蕩,止痛神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乡县| 墨竹工卡县| 建湖县| 玛曲县| 宣化县| 宁德市| 闸北区| 波密县| 新和县| 庆元县| 泽州县| 花莲县| 舞阳县| 三河市| 抚远县| 巴林右旗| 故城县| 合阳县| 静宁县| 济阳县| 洛川县| 庆元县| 尼木县| 淮南市| 白银市| 凌云县| 启东市| 利川市| 石林| 铜山县| 全州县| 孟村| 临西县| 德安县| 闻喜县| 崇左市| 洛南县| 吐鲁番市| 舒兰市| 昌平区| 广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