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 法華經疏
- 佚名
- 4044字
- 2015-11-24 14:44:41
此品第三分別法師五行得六根功德故以為名。此法師在三賢位。十信一向弟子故。十地已舍分段故。品內兩重。一略標二廣釋
經曰。爾時佛告至皆令清凈者。略標也。四意。一扣告。二指因。三示果。四顯勝。佛告常精進者。扣告也。欲因名以表義。非常精進者。不能行故。告常精進也
經曰。受持法華經至若書寫者。指因也。受持是總相。讀誦說寫是別相。受是信力。持是念力。讀誦書寫是精進力。解說是惠力定力。一心通在其間。總別五業即為五因也
經曰。是人得八百眼功德至千二百意功德者。亦果也。正法華及莊嚴論。六根各具千二百功德。合有七千二百功德。今經六根二例三根各八百三根。各千二百。舊解一云。十善為本。一善以九善莊嚴。十善成百善。自行百教他百嘆百法嘆行百者。合有四百善。此四百有三品。成千二百。三根持經勝具三品故有千二百。三根持經劣但有中下品故唯得八百。二云。六根各具百福。一一福以十善莊嚴成一千。一根一千六根即六千。但三根弘經勝故增二百。三根弘經劣故減二百
經曰。以是功德莊嚴六根清凈者。顯勝也。論云。此得六根清凈者。謂凡夫人以經力得勝根用。未入初地菩薩。應知。又六根清凈者。于一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知香味觸法等。諸根互用應知
經曰。是善男子至清凈肉眼者。次廣釋。釋六根即六重。六根各有序頌合十二章。經序眼根六意。一體類勝。二照境寬。三緣悉。四過地度。五窮生類。六委事緒。此明體類勝眼體有五。肉天惠法佛。如方便品解。眼類有兩。一果根類。謂宿業所生。二長養類。謂現緣所發。今言父母所生者。明是果根也清凈肉眼者。明是凈根體也。以是地前菩薩分段根故
經曰。見于三千世界者。照境寬也。明此眼力用。與緣覺修得天眼及佛根。得天眼見境相似。真諦引隨實論云。聲聞根得天眼見小千世界色。修得天眼見中千世界色。緣覺根天眼見中千世界色。修得天眼見大千世界色。佛眼得天眼見大千世界色。修得天眼見無邊世界色。此與雜心同。彼云。聲聞不方便見小千世界。方便見二千世界。緣覺不方便見二千世界。方便見三千世界佛不方便見三千世界。方便見無量無邊億百千三千世界。案不方便者是用根得天眼。方便者是用修得天眼。真諦明此言報得天眼者。并是欲界業所感。然勝天中根得天眼。三乘無學漏若不盡應用此業。欲界天中受根。由不受后有故。先所有勝業。悉于無學身中受勝天眼。在肉眼中隨覺觀所弘。若欲見近色則發肉眼識。若欲見遠名則發天眼識。今明持經力故。肉眼亦見三千明力大也。不見三千外者。智度論云。三千外有風輪。與眼相違故不能見也
經曰。內外所有山林河海者。見緣悉也。前雖見寬其間或有見大不見小。如遠見大山不睹細物。或見遠不見近。如遠睹日輪不見眼睫。今明大小遠近一切悉見。一四天下有八大山。有八大海。如是三千世界有百億八十山百億八大海。有千中鐵圍有一大鐵圍。其中小山小海諸林諸河不可勝數。如是悉見
經曰。下至阿鼻上至有頂者。過地度也。地度法上得見下下不見上。今此眼力亦能見上至有色之頂故。過地度也
經曰。亦見其中一切眾生者。窮生類也。如上五類眾生悉皆見之故。言一切也
經曰。及業因緣果根生處悉見悉知者。委事緒也。四意。一知業體。二知業因。三知業緣。四知業果。業者業體。謂身口意。身業眼根境。口業耳根境。意業意根境。知身業者自用。知口意者互用。因者業因也。惡業以三惡根為因。善業以三善根為因。并是意根境。眼根知者互用。緣者業緣。一人緣惡業。以惡友為緣。善業以善友為緣。二物緣惡業。以刀仗等為緣。善業以香花等為緣。此是眼根自境果根生處者。是業果也。知果略有六門。一知好惡。二知交賒。三知多少。四知生熟。五知受處。六知受心。一知好惡者。十住論云。知根者知諸業各各有根。善業或善處生或得涅槃惡業惡處生。二知交賒者。謂知三時根。得現根為交。得生后為賒。三知多少者感一世為少。感二世三世為多。如是過去業得七根。三單感三復感一總感現在業得三報。二單感一總感未來業得一根。一單感合三世業感一根故。十住論說。佛知眾生過去業根。或業過去根在過去。或業過去根在現在。或業過去根在未來。或業過去根在過去未來。或業過去根在過去現在。或業過去根在未來現在。或業過去根在過去未來現在。或業現在根在現在。或業現在根在未來。或業現在根在現在未來。或業未來根在未來。有如是分別。四知生熟者。智度論云。二種業必受根不必受根。必受者不可離或待時待處待人受根。如人應共輪王受福。待輪王出時。是待時人即輪王處即輪王出處。五知受處者。智度論云。欲界受三受業根處。色界受二受業根處。無色界受一受業根處。六知受心者。智度論云。善心中受善不善無記根不善心無記心亦如是。如是六事一一知是名知業果。問。為即肉眼知未來耶。為有別智知未來耶。若即肉眼知者。肉眼見現在色不應知未來。若有別智知者。云云何說父母所生肉眼知耶。答。因肉眼起別智知故說肉眼知。肉眼見人死時生時色。意識知未來。如天眼知未來。此亦爾故。俱舍云。天眼天耳以色聲為境。若爾死生通惠。云何知彼眾生與身口意邪行相應誹謗圣人。由此舍命。必受無行惡道墮負黑闇處生。廣說如經。答由天眼不得知有別智。是天眼通惠伴類圣人相續中生能知如此。解脫道論亦云。天眼生四智。未來分智。自作業智。如行業智。果報業智。以未來分智。于未來色當起知之。以自作業智見他。以此業當往彼趣知之。以如行業智。見此人生趣。以此業在先生此知之。以業果報智。至此明至此煩惱至此方便。此業應熟。此業不應受。此業應多受。此業應少受知之。案今由經力肉眼起。智亦復如是。故云肉眼知。非即肉眼知也。次偈頌六偈三重。初一偈頌眼因。次一偈頌眼體。后三偈頌眼用。用中云彌樓山者。此云高山。亦日光山。須彌山者。此云妙高山
經曰。復次常精進至得千二百耳功德者。次明耳根功德。序說四重。一指定因果。二總境寬狹。三委知巨細。四結其力能。此指定因果也
經曰。以是清凈耳至言語音聲者。此總境寬狹
經曰。象聲馬聲至佛聲者。此委知巨細也
經曰。以要言之至不壞耳根者。此結其力能也。凡人六根取塵過度。及塵過強其根則壞。今由經力雖過雖強亦不能壞。次頌十八偈四重。初一偈總境寬狹。次九偈半能知事類。次四偈半善聽法音。后三偈美其力用。事類六重。初兩偈聞人中事類聲。次一偈聞天中事類聲。次兩偈聞山中事類聲。次兩偈聞海中事類聲。次一偈聞亂鳥事類聲。后一偈半聞凈天事類聲。次四偈半聞法音三重。初一偈半聞聲聞說法聲。次一偈半聞菩薩說法聲。后一偈半聞如來說法聲。次三偈美其力用。初兩偈美能。后一偈美位
經曰。復次常精至八百鼻功德者。次明鼻根。序說四重一指定因果。二總境寬狹。三委知巨細。四結其力能。此指定因果也
經曰。以是清凈鼻根至種種諸香者。總境寬狹也
經曰。須曼那華至悉能分別者。次委知巨細也。四重。一聞地居身外香。二聞地居身內香。三聞天居身外香。四聞天居身內香。此聞地居身外香也。須曼那者此云好意。阇提者此云生亦曰實。瞻卜者此云黃華。亦曰金色華。波羅羅者此云重(平聲)
經曰。又復別知至分別不錯者。此聞地居身內香也
經曰。持是經者至無不聞知者。此聞天居身外香。波利質多羅者。此云護種種。呴鞞陀羅者。此云大游戲破地
經曰。又聞諸天身香至皆悉遙聞者。次聞天居身內香兩重。一聞地天身香。二聞空天身香。此聞地天身香。忉利已下地居故。炎摩已上空居故
經曰。如是展轉至知其所在者。此聞空天身香二意。一聞住空天身香。即生天住空不解空故。二聞解空天身香。即凈天解空不住涅槃故
經曰。雖聞此香至憶念不謬者。此結其力能也。次頌三十偈三重。初一偈頌總境。次二十八偈頌別用。后一偈頌結力。別用八重。初五偈知人中事。第二四偈知初天事。第三一偈知修羅事。第四一偈知畜生事。第五五偈知未形事。第六五偈知第二天事。第七兩偈知空天事。第八五偈知凈天事。人中五得。一偈知花香。一偈知男女。一偈知君臣。一偈知寶物。一偈知內身第二四偈知初天事。初一偈知游戲。次一偈知華果。次兩偈知臣人。第三一偈知修羅。第四一偈知畜生可解。第五五偈知未形。一偈知胎男女。一偈知胎成壞。一偈知人善惡。一偈知寶隱伏。一偈知價輕重。第六五偈知第二天事。一偈知華果。一偈知。一偈知宮殿。一偈知園林。一偈知聽法。一偈知周游。第七兩偈知空天事。一偈知禪出入。一偈知禪死生。第八五偈知凈天事。初兩偈知聲聞事。次一偈知菩薩事。后兩偈知如來事
經曰。復次常精進至千二百舌功德者。次明舌根序說兩重。一指定因果。二敘其力能。此指定因果也
經曰。若好若丑至無不美者。次敘力能三重。一能變塵。二能善說法。三善持法。此能變塵也。變成上味者。如佛咽喉有甘露泉和一切食皆成甘露。持經人亦爾。又隨福德力故變成上味
經曰。若以舌根至隨侍供養者。此明善說五意。一悅眾。二來天。三來神。四來人。五來侍可解
經曰。又諸聲聞至深妙法音。此明善持四意。一圣人樂見。二諸佛向說。三聞悉能持。四誦聲深妙可解。次頌八偈半兩重。初一偈頌變塵。后七偈半頌善說。善說五重。初一偈半頌悅眾。次三偈頌來聽。次一偈頌來供。后兩偈來護。來聽兩重。一偈頌神來聽。二偈頌人來聽。來護兩重。一偈生天來護。一偈凈天來護
經曰。復次常精進至眾生喜見者。次明身根。序說兩重。一指定因果。二鏡朗內外。此指定因果也
經曰。其身凈故至現其色像者。鏡朗內外也三意。一橫鏡三千。二豎朗二界。三遠現。四尊可解。次頌七偈半通為六重。初一偈頌得體。次一偈半頌明用。次一偈半頌橫照。次一偈半頌豎朗。次一偈頌現圣。后一偈頌現力
經曰。復次常精進至千二百意功德者。次明意根五重。一指定因果。二委知法義。三外引俗論。四善察他心。五美其力用。此指定因果也
經曰。以是清凈意根至不相違背者。此善知法義也。聞一偈一句者得法辨。通達無量無邊義者。得義辨。演說一句一偈至一月四月一歲者。得辭辨。一月是一時中一月。四月是三時中一時。外國以四月為時。一歲是三時。十二月所說。義趣與實相不違者得應辨
次頌十一偈通為五重。初一偈頌知法。次一偈頌得辨。次兩偈頌察心。次四偈頌說法。后三偈頌結。能說法四偈。一偈頌受持說。一偈頌不倒說。一偈頌次第說。一偈頌無畏說。次三偈頌結能。一偈結體相。一偈美地位。一偈贊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