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因中不言除大有等者。即有不定過。為如實.德等。與無互違故。無法之外更別立性。為如大有等。無法互違故。無法之外不別立性。故今簡言除有等六。

論。彼既不然至唯妄計度。

述曰。總結非之。彼無既更不別立性。然者有性應不爾。故彼有性唯妄計度。

子段第二難同異性。彼執同異是諸實.德等體性。非即實等此是多法故今破之。

論。又彼所執至如德業等。

述曰。實.德.業之性即是同異性。離實.德.業理定不然。勿者莫也。莫此同異性亦非同異性??偭⒘吭?。汝所執實.德.業性。應非實.德.業性。異實.德.業故。如和合等。

此中無有自言相違。以宗中言汝執簡故。非我許有實等之性。而今復言非實等性。今欲違此故無此過 然今宗中實.德.業三。其舉喻中復以德.業等而為喻者。此中應別簡云。汝之實性。應非實性。異實句故。如德業。汝德性。應非德性。異德故。如實業。業亦應然。準可知也。更互為喻。然此有別而無總量。二合有三。三合有一。為量可知。此中所言實.德.業者。即是各別當句為宗。言實等性者。即是同異性故別也。文言如德.業。但舉實句之喻等取德喻。謂實.業等取業喻。謂實.德。

次又令實非實。德非德。業非業。

論。又應實等至如德業實等。

述曰。便破實等。非正所明。量云。實應非實。異實性故。如德.業。德.業更互相望為量如實可知。文言如德.業.實等者。舉實喻。謂德業于德喻中但舉于實等取業句。及等業喻。謂實.德也。文中宗等言皆簡略。但言實等應非實等。異實等性故。二三等合準前可解。

論。地等諸性至準此應知。

述曰。汝言地性。應非地性。異地故。如火等?;鸬纫灰幌嗤酄枴嵵芯欧N各各相望有九比量。德有二十四。業有五種。合三十八。返覆有七十六。各二二合三三合者乃有無量。第二準量云。地應非地。異地等性故。如火等。然豈不有違自宗失。何乃言地非地等耶。今者不然。此則應言汝所計地應非實地言簡別之。我宗之地。非實地故。是假立故。又非實句之中地故。彼計火等亦非實句地。無不定過。前量應簡別。文言略故也。

論。如實性等至無別實性等。

述曰。難令離實等無同異性。量云。實等之外。應無同異性。非唯一故。如同異性。如實性等無別實等性。實等亦應無別實性等。等德等性遮令同異有同異性。其實等性應更有實等性。非一法故。如實等法 實性者同異性也。然實等各異。義相似實等之外別立實等性。實等之性相似亦非一。應更別立實等性。相似之言簡不相似。此即以性同實等例。若總.若別皆有比量。此中但有總而無別。別數如前。然文唯有以性同實例。無以實同性例。若破六句義即無違。若破十句有不定失。異.有能等非一相似。無別性故。今者亦以為所立中。應令別有性。例同于實等亦無過也。又非極成法。無不定失。

論。若離實等至有非實等性。

述曰。自下又以非實例實等難。謂離實等外別有實等性。應離非實等外立有非實等性。且如除實.德.業以外并名非實.非德.非業。即余六句.及無法是。有體法者唯六句是。今言七句應有非實性。異實性故。如德.業。德.業相望亦爾。又雖知德等皆名非實。其性即是非實性攝。然合八句皆非實性及與無法。無別有一大非實性總該九法故為量也。量云。除實余九。應別有一總性。實非實中隨一攝故。如實句 此量雖成。然可直例不令立實性。何須令立非實性也。便違自宗。若不爾者。即一德上他說亦有非實性。故犯相符過。非德等性例亦應然。故論言等。

論。彼既不爾至唯假施設。

述曰??偨Y非也。彼非實既不爾。更無非實性。實等云何然。更有實等性。故同異性。唯假施設。

論。又彼所執至如畢竟無。

述曰。自下子段第三破和合句義。我佛法中法不相違假立和合。然彼所執別有一法。是實。是常。能和合法。能令實等不離相屬。相離不相屬。即不和合故破之。量云。如彼所執和合句義。定非實有。許非是有性及非實等八句諸法攝故。如畢竟無。即兔角等。體是一法舉非有為因。體是多法舉非實為首。故因中言非有實等。又性體別故。此中宗因皆有所簡如前可知。

有彼本許六句義者。前之五句現量所得。十句義中實.德.業.有.俱分現量所得。其此和合非現量得。故今破之。

論。彼許實等至而可實有。

述曰。彼計實等現量所得。分明證故。如前征詰。尚非實有。牒前所非。況彼自許和合句義非現量得。不分明證。可是實有。

雖復非有遭此難已若復說言。

論。設執和合至亦非實有。

述曰。若執和合亦現量得。如前實等道理破之亦非實有。量云。和合性。非實有。實等十句隨一攝故。如實.德等。實德等前已破故。故得為量。此破轉計亦現量得。

上來總別破訖。自下結歸唯識之門而復總破。

論。然彼實等至如龜毛等。

述曰。自下第五總破六句。然彼計無非離識有。故但破九。初破實等離識自體竟不可得。次破緣實等智。非是緣實等現量智。初比量云。彼計實等。是有法也。非是緣離識實有自體之現量所得。是法也。合名為宗。汝許是所知故。如龜毛等 此無異喻。彼宗計此實.德等句。是緣識外實有自體現量所得。故今非之?,F量者能緣也。此中遮非是緣離識外境自體現量智之所得。非是緣不離識境假有自體現量所得。義雖是緣不離識境心等所得。非必現量所得故。其實等句義。彼宗說是離識有體。能緣彼心是名現量。彼實等句是此現量所得。謂實等句義。是離識實有自體之現量所得。今者非之。復言緣者恐濫持業釋。言其離識實有自體。即是現量。若以離識實有自體。屬其能緣現量者。即彼此二宗一切心.心所法。亦非離識實有自體。覺等即是心.心所故。犯違宗過。為簡此過故說緣言顯依士釋。緣顯能緣。非離識有體實等句義之現量得。又若不言緣即無所簡。其覺.樂等亦入法中。即有一分相符之失。彼亦說為不離識現量得故。由此應合實等句義總為二分。謂彼覺等心.心所法總為一分。除此以外法為一分。其能緣法總為三分。一唯緣實等非心心所法。二唯緣覺等心心所法。三合二為境。若論說言然彼實等非唯緣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為簡德中覺等不離心故??址高`宗及相符故。說唯字者。簡別緣實等。可置唯字通緣二者。即簡不盡。以覺.樂等亦從實等。是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實等亦從覺等。是不離識。實有自體。現量得故。今為簡盡但應總言非緣離識等。其總緣者亦所簡故。為簡如是種種過失。故但說緣不言唯等。此中總為但有一量。準能緣智各別有九比量。若二二.三三合義準應知。

論。又緣實智至如德智等。

述曰。第二量云。緣實之智。非緣離識實句自體現量智攝。假合生故。如德智等。彼計緣實智生之時。假合生者。謂緣九實.及大有。及異隨所有德。同異等實性。發生此智。然德智等皆假合生。亦緣多法假合生故。即非緣實現量智攝。緣實之智亦假合生。應非緣實現量之智。若作此解。無獨緣德等智可以為喻。必合緣故。有及和合等必有所有及所合故。不作此解。緣大有和合之智非假合生。由是理故今更解。先假合生者顯藉多法。藉因托緣智方生故。謂如意緣實時。藉我及合德法非法行等因緣。方生緣于實句。其德智亦爾。有及和合亦爾。許有別緣有及和合以為境者。然不要與實.德等境合方能緣之。以能緣智藉多法起。名假合生無過失也。前解境必有多方能生智。后解境可唯一。藉多緣生。名假合生。彼家所計。緣實之智。即是緣于離識之外實之現量。今正非之。此智非是緣離識之實現量智義也。

論。廣說乃至至如實智等。

述曰。此為例破。如文可知。此破六句故至和合。義及九句一一為之。并前有九。若二合等準前應思。前破境實非緣離識現量所得。今意正破緣離識實等智非現量智。意明前實是非緣離識境之現量所得。后實智非是緣離識境之現量智攝。其眼識等雖緣多色假合而生。非緣實智。無不定失。前說和合非現量得。今遮現量者意。故不相違。準此知。境六皆現量得 又解境據本計破五非現量所得。智據末計破六非現量智。影互顯也。

論。故勝論者至妄所施設。

述曰。此即第三總結非也。意明唯識心所變作故。是妄情之所施設。

自下第三破事大自在天等執。即不平等因計也。若言莫醯伊濕伐羅。是大自在天。若長言摩醯伊濕伐羅。是事大自在天者。如言佛陀是覺者。若言抱徒憨是事佛者。今破事大自在天者執。彼計此天法身遍常。身如空量。無別居處。其變化身別有住處。

論。有執有一至能生諸法。

述曰。此中有二。初敘。后非。大自在天。一體實有。二遍一切。三是常住。四能生一切法。如此類計西方極多。初敘計也。

論。彼執非理所以者何。

述曰。論主總非。他返征已。

論。若法能生至非真實故。

述曰。自下別破有二。初破本宗。后難救義。初有五量。第一立量破其常住。從下向上為因為宗?;蛞粤x取。如理應思。量云。大自在天。決定非常。是能生故。如地.水等。余能生他者必從他生故。此中所說能生他因。得下貫通遍.實二宗。然下即以所破訖法。而為因故。相乘為論。不然即有隨一不成。以彼不許大自在天非常等故。大自在天決定非遍。以非常故。如瓶等物。又非真實。以不遍故。如盆等物。今此既以非真實為法。即簡心.心所等法。是虛幻有。非真有故。真如等不爾故許遍也。

論。體既常遍至頓生一切法。

述曰。更重破也。體既遍而且是常。遍故何不于一切處。常故何不于一切時能生諸法。如彼現生處及時等。遍故。常故。即二因也。此中二量前三為五。

論。待欲及緣至違一因論。

述曰。此違自宗。汝復若謂體雖遍常。以待樂欲并及緣故。諸法不一切處。及一切時生者。今汝宗言唯大自在一法為因。復言更待諸眾生欲及諸法緣。即多法為因。豈不便違一因生論。

論。或欲及緣至因常有故。

述曰。大自在因一切時有。以是常故。何不眾生欲。及緣一切時頓生。量云。汝言無欲及緣起時欲.緣應起。許自在天體恒有故。如余起時。此同瑜伽第六.七說。不能繁引。

自下第四合破七外道計。準上應知。

論。余執有一至虛空我等。

述曰。梵即梵王。此事梵王者計。此下皆從所執所事以立其名。乃至事我者亦爾。有外計此是常是一。能生一切法。或計有一時是常是一。能生諸法。有計方亦爾。是一是常能生萬法。此破能生別有一計。上破實有勝論等計故不同也。本際者即過去之初首。此時一切有情。從此本際一法而生。此際是實是常。能生諸法。古人云。諸部有計。時頭眾生。與此同也 自然者。別有一法。是實是常。號曰自然。能生萬法。如此方外道。亦計有自然是一是常能生萬法。虛通之理名不可道之常道也。稍與彼同。虛空亦然。別有一法一切有情皆因而有。其我亦然。別有一我能生萬法。前破實有。今破能生。故前后別。宿作因等非一故論言等。

論。常住實有至皆同此破。

述曰。以上諸法皆是一物。是實常住法。具諸功能生一切法。與大自在義相似故。合例為破。然以不如數.勝論等。別有熾盛多部類故。不標其名各各別破。然勘瑜伽第六.七卷.顯揚十一.十二.十六.大論中.及廣百論。方知此等外道名計。

自下第五二聲論師合一處破。初敘二計。后正非之。

論。有余偏執至表詮諸法。

述曰。明論聲常。是婆羅門等計。明論者先云韋陀論。今云吠陀論。吠陀者明也。明諸實事故。彼計此論聲為能詮定量表詮諸法。諸法揩量。故是常住。所說是非。皆決定故。余非揩量。故不是常。設有少言稱可于法。多不實故亦名非常。梵王誦者。而本性有。然聲性非能詮。下破之中彼無同喻為不定過。

論。有執一切至方有詮表。

述曰。待緣顯者。聲顯也 待緣發者。聲生也 發是生義。聲皆是常。然有時聞及不聞者。待緣詮故。方乃顯發。此有二類。一計常聲如薩婆多無為。于一一物上有一常聲。由尋.伺等所發音顯。此音響是無常。二計一切物上。共一常聲。由尋.伺等所發音。顯音亦無常。如大乘真如萬法共故。唯此常者是能詮聲。其音但是顯聲之緣。非能詮體。此通破聲顯.聲生計內計外全分一分。如因明疏敘。今不繁述。今破計一切。少分亦自破?;蛏俜忠磺袛z諸計盡。

論。彼俱非理所以者何。

述曰。總非他失。他還返征。

論。且明論聲至如所余聲。

述曰。破初婆羅門等計。量云。汝明論聲應非常住。許能詮故。如所余聲 余聲即是非明論外余一切聲。以彼聲性非是能詮故無不定。

論。余聲亦應至待眾緣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葫芦岛市| 工布江达县| 博客| 阳春市| 宿州市| 姜堰市| 景宁| 菏泽市| 城固县| 盐亭县| 抚顺县| 维西| 垦利县| 尼勒克县| 临海市| 滕州市| 个旧市| 平谷区| 东至县| 黄龙县| 永仁县| 洮南市| 昂仁县| 嘉黎县| 乳源| 佳木斯市| 宝丰县| 民权县| 寿光市| 福建省| 文水县| 吴江市| 会宁县| 明水县| 法库县| 台中市| 五河县| 宝兴县| 稻城县| 石屏县| 四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