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量經濟新論:基于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理論視野
- 孫希有
- 2047字
- 2018-12-29 15:00:37
序一
歸納起來,傳統經濟學研究的核心思想要素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研究資源的稀缺性,另一個是研究資源的有效配置。
但是,現代經濟學所研究的已不僅僅是資源的稀缺和資源的配置問題了,還包括經濟類型和社會效率的發現、促成等諸多問題。擺在我桌面上的書稿《流量經濟新論——基于“一帶一路”戰略的理論視野》就是基于這樣一種思路而成的。
流量經濟概念發軔于20 世紀末21 世紀初,作為流量經濟理論定義提出者的本書作者,對流量經濟潛心進行了多年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流量經濟的概念無疑是在從新視角對經濟活動現象進行的新觀察中得出的結論。就這個問題,我與作者也進行過一些交流和討論,討論中我發現,這是一個既具有理論價值又具有實踐意義的創新研究。在國家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規劃構想后,本書作者能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考力,將流量經濟的理論和實踐視角再度進行了更新、轉變,繼而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理論化,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就我的有限觀察和了解,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流量經濟都是個值得研究的題目,作者的研究具有很現實的意義。按作者基于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最新觀點定義:流量經濟是指在經濟領域中各種依靠經濟要素或生產物的流動而帶來經濟效益與發展的經濟存在型態的總稱。流量經濟分兩種存在型態:一種是站在某一區域(包括國家或地區)發展的視野,以區域自身相應的平臺或條件吸引外埠的物資、資金、人力、技術、商人、信息等經濟發展要素向區域內集聚,通過各種資源要素在區域內的重組,提升式的有限期滯留,借助式的經過等,來促進和帶動區域內發展,再通過區域內的資源要素向外埠的輸出、流動等,既使本區域得到發展,又帶動和服務外區域的經濟發展所產生的經濟現象。另一種是站在區域(包括國家或地區)與區域之間發展的全方位視野,通過推動和促進經濟要素或生產物的相互流動,因經濟要素或生產物重組、互補等產生經濟效益,從而使各區域間有機協同發展所產生的經濟現象。
看了作者對流量經濟的新定義,并在對本書稿的瀏覽和與作者的討論中我發現,作者在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基礎上形成的流量經濟新論,及形成和創造的“差序增長極律”“增長決堤律”等新概念、新理論,其實是把全球擴散性、分工性、互補性、輸出性、循環性、動力性等諸多經濟理論進行了綜合性的歸納和質的提取。同時我還注意到,這些經濟理論的實踐表現形式基本都是“點軸、線面”的發展觀,而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的設計和構想正是這些理論的實踐優化。
流量經濟既然是個新生的理論和實踐概念,那么無疑還存在著討論的空間,對此我也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顯然,流量經濟學是針對一個區域的物流、商品流、商人流、資金流、人流、人力資源流、技術流、現代信息流等經濟活動方式和資源要素的運行規律和效率來進行研究的一門探索性學科。流量經濟學主要是把流動性的物品、經濟要素等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和研究一個區域如何吸引更多的物品、經濟要素等向區域聚集與向區外擴展,并建立區域與區域之間經濟要素的互補、整合,實現區域與區域間的長短結合的一門技術性學科。而流量經濟學研究的關鍵在哪里呢?我認為關鍵在于研究兩個點:一是研究如何讓資源“流動”,更多更快地“流動”;二是研究如何讓資源要素“集聚”,更多更快地“集聚”,最后達到不僅為本區域,也為區域與區域之間帶來全方位效益的目的。這樣,“流動”和“集聚”便成為流量經濟存在的前提和條件,因此也成為流量經濟學研究的關鍵,建議作者今后對此再行深入研究。此外,作者在以下兩個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一個是流量經濟型態與其他經濟型態的關系,流量經濟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再一個是本書是以“八個流”作為對象物進行研究和探討,那么這“八個流”是否涵蓋了所有流量的概念?諸如此類,我建議作者再持續進行研究,以期使流量經濟學能成為一門更科學、更嚴謹的學科。除此之外,作者還需要在另一方面進行一下再研究,就是既然流量經濟新論是在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下啟發出的新思維,那么,就不僅僅要在理論上形成探索性的思想體系,還要在實際應用上進行一些探索,即對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的點、線、面涉及的各經濟體進行有針對性地研究,對此提出問題、建議,以使流量經濟理論概念更有現實指導意義。
當然,即使有這些想法和建議,但本書的創新性、開創性價值是不容置疑的。因為創新性的價值,不完全在于創新的天衣無縫,而在于創新所體現出的對一個事物肯定性或否定性內涵,在于某個創新所具有的認識事物的發軔作用。就像被稱為“哲學之父”的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當年說“萬物始于水”的創新思想一樣,這個觀點在今天看來并不完全科學,甚至是錯誤的,但它卻成了哲學的第一個命題,由此才引發了人類對世界看法的研究和討論。
作者是我統計界的同事,在履行福建省統計局局長職責的同時,善于思考,勤于筆耕,甚為感佩。希望有更多的統計同仁,動起腦,拿起筆,在講述數字真實故事的同時,編織文字的美麗畫面。
是為序。
2015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