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誦千章不義何益寧解一句
聞可得道
雖誦千章不義何益者。夫人在世多誦廣學不曉義理。亦復不了味義句義。猶如有人多負草木至百千擔。正可勞苦無益時用。是故說曰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也。寧解一句聞可得道者。如昔有士多貯財貨饒諸谷食。意欲遠游便以家谷糶之易寶積珍無量。后復以珍寶多易好銀。意復嫌多便以好銀轉博紫磨金。意復嫌多時以好金轉無價如意摩尼寶。所愿畢果終不差違。此亦如是雖多學問不解句義。解一義者所獲必克。是故說曰寧解一句聞可得道也。
雖誦千章法義具足聞一法句
可從滅意
雖誦千章法義具足者。人多修學義味成就。然復不能思惟義趣。便自墜落不至究竟。是故說曰雖誦千章法義具足也。聞一法句可從滅意者。世多有人博學多聞。能思一句至百千義。義義相次不失其緒。以漸得至無為大道。是故說曰聞一法句可從滅意也。雖復壽百年毀戒意不定。不如一日中供養(yǎng)持戒人。雖復壽百年毀戒意不定者。夫犯戒之人不護三事。坐禪誦經佐助。如斯之類不可親近。雖久在世積惡無量。死入地獄受無數(shù)苦。火車爐炭刀山劍樹。畜生餓鬼亦復如是。是故說曰雖復壽百年毀戒意不定也。不如一日中供養(yǎng)持戒人者。持戒之人。修行定意一日功德無數(shù)無量。不可以譬喻為比。久處于世積德無量。若生于天自然受福。是故說曰不如一日中供養(yǎng)持戒人。
雖壽百年無慧不定不如一日
黠慧有定
雖壽百年無慧不定者。世多有人不知慚愧。與六畜不別。猶如駱駝騾驢象馬豬犬之屬。無有尊卑高下。人之無智其譬亦爾。愚闇纏裹莫知其明。是故說曰雖壽百年無慧不定也。不如一日黠慧有定者。黠慧之人深入法典。從一句義至百千義。思惟反覆不以為難。是故說曰不如一日黠慧有定也。
雖復壽百年懈怠不精進
不如一日中精進不怯弱
雖復壽百年懈怠不精進者。如世有人意恒懈怠所愿不成。既自墜落復使他人沒在生死。自陷溺者失五分法身。不至無為大道之處。自迷于道轉教他人沒在生死。若受檀越飯食床臥具病瘦醫(yī)藥。不能消化。從生至死墮于地獄餓鬼畜生。雖得為人邊地佛后世智辯聰八難之處。所以然者。皆由前身不積德也。是故說曰雖復壽百年懈怠不精進也。不如一日中精進不怯弱者。或有世人勇猛精進解世非常。人身難得佛世難遇。生值中國亦復難遭。諸根完具亦復難得。于賢圣法中求作沙門。亦不可得聞真法言。復不可得有智之人。能解此者當念精進求于道果。得至泥洹亦復不難也。已以辦具便能成就無漏法身。是故說曰不如一日中精進不怯弱也。
雖復壽百歲不知生滅事
不如一日中曉了生滅事
雖復壽百歲不知生滅事者。人在世間無明自纏不能得解。計百年之中積罪無量。亦復不知生者滅者。雖得出家為道。在如來法中不了生滅。恒在凡夫之地不至無為也。斯非比丘沙門之業(yè)。遠如來藏不近佛篋。是故說曰雖復壽百歲不知生滅事也。不如生一日曉了生滅事者。人之在世觀達諸法一一虛無。生者不知所以生。滅者不知所以滅。一一別之能知根本。臨死之日亦不畏懼無所怖難。所生之處神識不錯。遭賢遇圣聞法得度。是故說曰不如一日中曉了生滅事也。
取要言之。觀痛所從生。夫人處世不知痛滅所興。雖為比丘。不達沙門之行。是故說曰觀痛所從生也。當觀有漏盡。人之習行不達有漏。便當留滯三界五趣。流轉生死無有出期。智者習行觀此有漏。知所從生知所從滅。生不知所以生。滅不知所以滅。漸漸得至無漏境界。復當觀察不動行跡。若復有人不能觀察不動行跡者。便自墮落墜乎生死。雖處沙門非沙門行。雖處婆羅門非婆羅門行。由四事因緣雖深奧法者。若復學人。觀察了知不動行跡。意不傾動亦不移易。漸漸得至登無為岸。復當觀察不死行跡。如人在世不知死生。死為神徙風去火次魂靈散矣。身體侹直無所復中。然此習道之人。荷服法衣剃除須發(fā)著三法衣。不能觀察死之為死生。之為生。亦復不能修清凈梵行。所謂不死行跡者。滅盡泥洹。是以得入中無為之處。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澹然快樂。是故說曰當觀不死行。復當觀察清凈行跡。道之清凈非穢濁。所學道能去垢。非習垢所學次當觀察天形像。法不可睹見習上人跡。于一切諸法最上最尊無能及者。所謂滅盡泥洹是也。行人觀察甘露行跡無饑渴想無煩熱想。其不睹者永墜生死不達本。無獲甘露者。福業(yè)具足以己施彼。無所吝惜也。
雖復壽百歲山林祭祀火
不如須臾間執(zhí)行自修慕
雖復壽百歲山林祭祀火者。昔有梵志勞形苦體。在于曠野深山之中祭祀火神。隨時瞻拜不違其文。選擇凈薪采取好葩。燒種種香以用供養(yǎng)望得恩福。時彼梵志退自念言。我在此山習學奇術。念事此火以經百年。今當自試知火恩福。若識恩養(yǎng)證驗當見。設不爾者復祭祀為。時彼梵志意不遠慮。即以兩手前探熾火。尋燒手臂疼痛難言。梵志自念。吾祭祀火經爾許年。唐勞其功損而無益。將是我身招此患苦。爾時彼山有學道比丘相去不遠。知而問曰梵志當知。火者體熱不別恩養(yǎng)尊卑高下。卿欲知者吾有圣師三界獨尊。行則躡虛無所掛礙。坐則揚光照徹十方。寧可與卿往彼親覲。備得聞其深奧之法。從此岸得至彼岸。梵志聞已心開意解。便與道人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世尊觀彼梵志應得度脫。在大眾中而說斯偈。
雖復壽百歲山林祭祀火
不如須臾間執(zhí)行自修慕
爾時梵志。豁然心解諸塵垢盡得法眼凈。佛告梵志。卿前在山百年事火祭祀諸神。唐勞其功不至究竟。汝今乃知真道之處。不如須臾間執(zhí)行自修慕。世人執(zhí)愚至死不克。百年事火不自覺寤。抱愚投冥不能自改。若能自覺知之非真。恒常思惟。知病所興為所從來為所從去。悉了非真實法。若復受他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yī)藥。便能消化不令有失。承事供養(yǎng)名華搗香雜香繒彩幢幡。如是之福不可稱計。百歲事火。不如須臾彈指之頃一行慈心。其福最尊為無有上。難稱難量不可以譬喻為比。猶如芥子仰比須彌。牛跡之水與海捔量。爪上末塵自稱勝地。螢火之蟲與日競明。慈心之德其事如此。況復百年修德具足乎。乘此之福經百千劫。未曾墜墮在凡夫地。眾人仰望莫不敬奉。皆由前世積行所致。是故說曰不如須臾一行慈心也。
從月至其月愚者用摶食
彼不信于佛十六不獲一
從月至其月愚者用摶食者。或有生類貪著飯食以養(yǎng)其形。不慮后世殃禍之災。四大之體其性不同。神處其中識別是非。智者識真愚者倒見。不知今世后世。善惡之行展轉三涂八難無有出期。是故說曰從月至其月愚者用摶食也。彼不信于佛十六不獲一者。若有眾生一日半日。一時半時彈指之頃。篤信于佛意不移易。其福難量不可稱計不可以譬喻為比。福至冥報無形無像。忽然自至功祚無窮。是故說曰彼不信于佛十六不獲一也。取要言之。彼不信于法十六不獲一。億千萬劫時聞法聲。所謂法者滅盡泥洹是也。如契經所說。告諸比丘今當與汝說三第一之尊。一者佛為第一之尊。二者法為第一之尊。三者僧為第一之尊。彼云何佛為第一之尊。諸有眾生之類。無足有足一足二足四足至眾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乃至非想非無想。如來于中為尊為最為無有上。是以比丘其有眾生篤信佛者。為信第一之尊。以信第一之尊。便受第一之福。以受第一之福。便生人天第一豪尊。是謂名曰佛為第一之尊。彼云何法為第一之尊。所謂法者。有為法無為法。滅盡無欲無生滅法泥洹法者。為尊為最為無有上。其敬法者。為敬第一之尊。以敬第一之尊。便獲第一之福。以獲第一之福。便生天上第一豪尊。是謂名曰法為第一之尊。彼云何僧為第一之尊。諸有大眾大聚大會翼從之徒。如來圣眾為尊為最為無有上。是以比丘其有眾生篤信僧者。第一之尊。以信第一之尊。便受第一之福。以受第一之福。便生天人第一豪尊。是謂名曰僧為第一之尊。不以慈心者十六不獲一。眾生之類晝夜含毒嗔恚所纏共相茹食。由懷忿怒向乎二親。豈當有慈加被眾生乎。此事不然也。是故說曰。不以慈心者十六不獲一也。不愍眾生者十六不獲一。由如境界方域。其中眾生名號姓字不可稱計。若有入慈定之士。于中教化周窮濟乏。不擇好丑亦不興想。斯可施與。斯不可與。平等無二一而不異乃謂真施。是故說曰。不以慈心者十六不獲一也。或有國土稱。其眾生名曰蠕動之類。于中勇猛不辭勤勞。適彼國界供給所須不令闕減。是謂施心。蠕動之類不以神祇故。十六不獲一。不以正法故。眾生自墜墮外道異學尼犍子等。自稱為尊。以鐵鍱腹跨行世間。自相謂曰。此諸釋種沙門道士世之狂夫。露頭左衽自稱為尊。我等觀察。正是不祥之應世人狂惑。何為尊事。若有眾生施此人者。后得穢惡不凈之報。夢想見之寤則遇惡。況當行道與共相見。是故世尊告諸比丘。能于正法信心不斷。遭遇百千艱苦眾難心不變易。一意信向不習倒見。爾乃名曰如來正法。其不信者于十六分未獲其一。其有信心向正法者。其福無量不可稱計。百倍千倍萬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何以名曰十六分不獲一也。所以論十六者。謂十六者。謂十六大國也。此閻浮境仁義所居。無有出此十六大國。博古攬今敷演深奧。隨時決斷永除狐疑使無猶豫。十六國名其號一為鴦伽。二者默偈陀蓱沙王。三者迦詩。四者拘薩羅波斯王。五者素摩。六者須羅吒。七者惡生王拔蹉。八者拔羅憂填王。九者遏波。十者阿婆檀提憂陀羅延王。十一者鳩留。十二者般遮羅阿拘嵐王。十三者椓難。十四者耶般那。十五者劍桴(本闕十六)。此十六大國包識萬機。眾事不惑眾辯捷疾。學不煩重暢達妙義。尋究本末演布無量尋之難窮。斯出十六大國之中夫修行人不能施。心仰慕妙義者。但當游行歷十六國。威儀禮節(jié)自然修成。不加于師無有摸則也。
若人禱神祀經歲望其福
彼于四分中亦未獲其一
若人禱神祀經歲望其福者。想外道異學顛倒邪見執(zhí)愚不寤。祭祀神祠乃經一歲。其中費耗生民之貨亦不可計。以若干種甘饌飲食焚燒于火。謂為獲福反更遇禍。斯由執(zhí)愚不自改更。至令死后入于闇冥。不睹大光智慧之明。是故說曰于四分中亦不獲其一也。是故圣人訓之以漸道之以路。獲誘愚惑至安隱處。須臾行善勝彼一年也廣演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