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春,公會戎于潛。凡書會者,惡其虛內務,恃外好也。古者諸侯非朝時不得逾竟。所傳聞之世,外離會不書,書內離會者,《春秋》王魯,明當先自詳正,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故略外也。王者不治夷狄,錄戎者,來者勿拒,去者勿追。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狄。朝聘會盟,例皆時。
惡,烏路反。好,呼報反。非朝,直遙反,凡此字不音者皆同。逾竟,音境,今本多即作“境”字,更不音。所傳,直專反,年末“相傳”同。
[疏]注“凡書會者”至“外好也”。
解云:以其非自求多福之義故也。
注“古者諸侯”至“逾竟”。
解云:案《曲禮下》云“諸侯相見於隙地曰會”,故定十四年注云“古者諸侯將朝天子,必先會閑隙之地”。以此言之,則會合於禮。言會為惡之,非朝時不得逾竟者,正以《春秋》之會,非為天子而作之,故得然解。
注“古者不治”至“勿追”。
解云:言當是所傳聞之世,王者草創,夷狄有罪不暇治之,即先書晉滅下陽,末書楚滅穀、鄧是也。而此經錄戎者,來者勿拒故也。
注“東方曰夷”至“曰狄”。
解云:下《曲禮》及《王制》皆有此文。
注“朝聘”至“皆時”。
解云:朝書時者,即文十五年“夏,曹伯來朝”,昭十七年“春,小邾子來朝”之類是也。其聘書時者,即文四年秋,“衛侯使甯俞來聘”;文六年“夏,季孫行父如陳”之屬是也。其會書時者,即莊十三年“春,齊侯、宋人”以下“會于北杏”,十四年“冬,單伯會齊侯、宋公”以下“于鄄”之屬是也。盟書時者,即莊十三年“冬,公會齊侯盟于柯”之屬是也。其有書日月者,皆別著義,即不信者日,小信者月之屬是也。
夏,五月,莒人入向。入者何?得而不居也。入者,以兵入也。巳得其國而不居,故云爾。凡書兵者,正不得也。外內深淺皆舉之者,因重兵害眾,兵動則怨結禍,更相報償,伏尸流血無巳時。諸侯擅興兵不為之惡者,保伍連帥,本有用兵征伐之道,魯人杞不諱是也。入例時,傷害多則月。
莒,音舉。向,舒亮反,國名。更,音庚。償,時亮反。擅,市戰反。
[疏]“入者,何”。
解云:侵、伐、戰、圍、入皆是用用兵之文,而不言帥帥,故執不知問。
注“凡書兵”至“得也”。
解云:言《春秋》之內,凡書兵事者,皆欲言正之道其理不合然。
注“諸侯”至“是也”。
解云:保伍連帥者,即《禮記·王制》云“五國為屬,屬有長;二屬為連,連有帥”是也。言本有用兵征伐之道者,謂禮五國為屬,屬有長;二屬為連,連有帥;三連為卒,卒有正;七卒為州,州有伯,若州內有無道者,則長、帥、正、伯當征之,若其不征,則與同惡,故曰有征伐之道。知非大惡者,正以《春秋》之義,內大惡皆諱不書。而魯入杞者,即僖二十七年秋,“公子遂帥師入杞”者是也。若然《禮》法“諸侯賜弓矢,然后專征伐”,而保伍連帥得有征伐之道,謂隨州伯故也。
注“入例”至“則月”。
解云:入例時者,即成七年秋,“吳入州來”;定五年夏,“於越入吳”之屬是也。傷害多則月者,此文及僖三十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是也。若然,僖二十七年秋八月,“乙巳,公子遂帥師入杞”,而書日者,彼注云“日者,杞屬脩禮朝魯,雖無禮,君子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不當乃入之,故錄責之”者,是其不引者,以此求之。
無駭帥師入極。無駭者何?展無駭也。何以不氏?據公子遂帥師入杞,氏公子也。
駭,戶楷反。
[疏]“無駭者何”。
解云:欲言其君,經不書爵;欲言大夫,又復無氏,故執不知問。
注“據公子遂帥師”至“子也”。
解云:在僖二十七年秋。
貶。貶,猶損也。
貶,彼檢反,損也。曷為貶?據公子遂俱用兵入杞不貶也。疾始滅也。以下終其身不氏,知貶。疾始滅,非但起入為滅。
[疏]注“據公子遂俱用”至“貶也”。解云:欲決隱八年“庚寅,我入邴”,非用兵故也。
注“以下終”至“為滅”。
解云:即下八年“無駭卒”,傳曰“何以不氏?疾始滅也”,故終其身不氏。然則若直欲起此入為滅,止應此經貶之而巳,不應終身貶之,故知并欲起其疾始滅也。
始滅,昉於此乎?昉,適也,齊人語。據傳言撥亂世。
昉,甫往反,適也。
[疏]注“昉,適也,齊人語”。
解云:胡毌生齊人,故知之。若《鄭譜》云“然則《詩》之道放于此乎”之類。
注“據傳言撥亂世”。
解云:哀十四年傳云“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是也。既言作《春秋》治亂世,明知往前相滅非一矣。而此經為始疾滅,是以據而難之。
前此矣。前此者,在春秋前,謂宋滅郜是也。
郜,古報反。前此,則曷為始乎此?讬始焉爾。焉爾,猶於是也。
[疏]注“謂宋滅郜是也”。
解云:桓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傳云“此取之宋,其謂之郜鼎何?器從名”,彼注云“從本主名名之,宋始以不義取之,故謂之郜鼎”是也。然則宋滅郜在春秋前,故如此解。
曷為讬始焉爾?據戰伐不言讬始。
[疏]注“據戰”至“讬始”。
解云:隱二年“鄭人伐衛”,桓十年“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傳皆不言讬始焉爾,故難之。而注先言戰者,直漫據《春秋》上下戰伐之事而巳,故意及則言,不為次第矣。
《春秋》之始也?!洞呵铩纷櫷跽呤?,起所當誅也。言疾始滅者,諸滅復見不復貶,皆從此取法,所以省文也。
復見,扶又反,下“不復”同。見,音賢遍反。
[疏]注“言疾滅”至“省文也”。解云:諸滅復見不復貶,即定四年“蔡公孫歸姓帥師滅沈”定六年“鄭游帥師滅許”之屬是也。
此滅也。其言入何?據齊師滅譚不言入。內大惡,諱也。明魯臣子當為君父諱。滅例月,不復出月者,與上同月,常案下例,當蒙上月,日不。
當為,于偽反,下“為后背隱”同。
[疏]注“據齊師滅譚不言入”。解云:在莊十年。
注“滅例月”至“同月”。
解云: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莊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之屬是也。
注“常案下”至“日不”。
解云:元年“祭伯來”之下,巳有此注,而復言之者,正以彼月為下“公子益師卒”,其“祭伯來奔”不蒙月。今此下五月二事皆蒙之,嫌其異,故重發之。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后不相犯。日者,為后背隱,而善桓能自復為唐之盟。
背,音佩。
[疏]注“后不相”至“之盟”。
解云:《春秋》之例,不信者日,故后不相犯。日者,言為后背隱,而善桓能自復為唐之盟者,即桓二年秋九月,“公及戎盟于唐”是也。言背隱者,桓是弒君之賊,而與桓盟,是背隱之義矣。言善桓能自復者,戎與桓同好相隨,繼其所能故善其得國矣。若《左氏》之義,以極是戎國都,案此經傳及注,似非一物,而舊解曰以為戎能自復者,非也。
九月,紀履緰來逆女。紀履緰者何?紀大夫也。以逆女不稱使,知為大夫。
履緰,音須,《左氏》為“裂繻”。
[疏]“紀履緰者何”。
解云:不書爵,又不言使,君臣不明,故執不知問。
注“以逆”至“大夫”。
解云:正以桓三年秋,“公子翚如齊逆女”之屬,皆是大夫為君逆女。而文皆不言使,今此履緰逆女不言使,故知是大夫也?;蛘摺笆埂睘椤熬簟弊终`也。
何以不稱使?據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稱使?;槎Y不稱主人。為養廉遠恥也。
[疏]注“據宋公”至“稱使”。
解云:在成八年夏。
注“為養廉遠恥也”者。謂養成其廉,遠其慚恥也。
然則曷稱?稱諸父兄師友。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則其稱主人何?辭窮也。辭窮者何?無母也。禮,有母,母當命諸父兄師友,稱諸父兄師友以行。宋公無母,莫使命之,辭窮,故自命之。自命之則不得不稱使。
[疏]“辭窮者何”。
解云:弟子未解辭窮之義,故執不知問。
注“禮有母”至“師友”。
解云:即《婚禮記》云宗子無父,母命之”是也。
注“稱諸父”至“以行”。
解云:謂使者稱之,而文不言使者,以其非君故也。
注“宋公”至“稱使”。
解云:即《婚禮記》云“親皆沒,巳躬命之”是也。
然則紀有母乎?曰:有。以不稱使知有母。有則何以不稱母?據非主人,何不稱母通使文。母不通也。禮,婦人無外事,但得命諸父兄師友,稱諸父兄師友以行耳。母命不得達,故不得稱母通使文,所以遠別也。
別,彼列反。外逆女不書,此何以書?據伯姬歸于宋不書逆人。
[疏]注“據伯”至“逆人”。
解云:在成九年春。
譏。譏,猶譴也。
譴,遣戰反。何譏爾?譏始不親迎也。禮所以必親迎者,所以示男先女也。於廟者,告本也。夏后氏逆於庭,殷人逆於堂。周人逆於戶。
親迎,魚敬反,注及下同。先,悉薦反。
[疏]注“禮所”至“先女也”。
解云:出《昏義》文。
注“於廟者”至“於戶”。
解云:即《書傳》云“夏后氏逆於廟庭,殷人逆於堂,周人逆於戶”者是也。
始不親迎。昉於此乎?前此矣.以惠公妃匹不正,不嫌無前也。
妃,音配,又芳非反。
[疏]注“以惠”至“前也”。解云:不以正妃匹者,是不重婚姻之禮,故知往前宜有不親迎之事矣。
前此,則曷為始乎此?讬始焉爾。焉爾,猶於是也。曷為讬始焉爾?據納幣不讬始?!洞呵铩分家病!洞呵铩氛驄D之始也。夫婦正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和,君臣和則天下治,故夫婦者,人道之始,王教之端。內逆女常書,外逆女但疾始不常書者,明當先自詳正,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故略外也。
治,直吏反。
[疏]注“夫婦正”至“之端”。
解云:《昏義》鄭注云“言子受氣性純則孝,孝則忠”是也。
注“內逆女常書”者。即桓三年公子翚、宣元年公子遂、成十四年叔孫僑如之屬是也。
女曷為或稱女,或稱婦,或稱夫人?女在其國稱女,未離父母之辭,“紀履緰來逆女”是也。
未離,力智反,下同。在途稱婦,在途見夫服從之辭,“公子結媵陳人之婦”是也。
[疏]“女曷為或稱女”者,即此經是也?;蚍Q婦者,莊十九年“陳人之婦”是也。
注“在涂見”至“之辭”。
解云:案僖二十五年,宣元年傳皆云“其稱婦者何?有姑之辭也”者,兼二義故也,何者?在涂稱婦者,服從夫辭;其至國猶稱婦者,對姑生稱也。
入國稱夫人。入國則尊,尊有臣子之辭,夫人姜氏入是也。紀無大夫,書紀履緰者,重婚禮也。月者,不親迎例月,重錄之。親迎例時。
[疏]注“入國”至“入是也”。
解云:在莊二十四年秋是也。
注“月者”至“例時”。
解云:不親迎例月者,即此文及桓三年秋七月公子翚、宣元年正月公子遂之屬是也。其親迎時者,即莊二十四年“夏,公如齊逆女”;莊二十七年冬,“莒慶來逆叔姬”之屬是也。有不如此者,別見義,即文四年“夏,逆婦姜”,成十四年“秋,叔孫僑如”之屬是也。當文自有解,不能逆說也。
冬,十月,伯姬歸于紀。伯姬者何?內女也。以無所系也。不稱公子者,婦人外成,不得獨系父母。
[疏]“伯姬者何”。
解云:欲言內女,於紀言歸;欲言外女,文無所系,故執不知問。
注“不稱公”至“父母”。解云:正以莊元年傳云“群公子之舍,則巳卑矣”明有得稱公子之道,故注者決之。
其言歸何?據去父母國也。婦人謂嫁曰歸。婦人生以父母為家,嫁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明有二歸之道。書者,父母恩錄之也。禮,男之將取,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女之將嫁,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內女歸例月,恩錄之。
取,七住反。
[疏]注“婦人生”至“為家”。
解云:謂始生時。
注“明有二歸之道”也。
解云:即此“伯姬歸于紀”,宣十六年“秋,郯伯姬來歸”之屬是也。
注“禮男之”至“女將嫁”。
解云:皆出《禮記·曾子問》。
注“內女歸”至“錄之”。
解云:即此文冬十月、隱七年三月“叔姬歸于紀”,成九年“二月,伯姬歸于宋”之屬是也。
紀子伯、莒子盟于密。紀子伯者何?無聞焉爾。言無聞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時遠害,又知秦將燔《詩》、《書》,其說口授相傳,至漢公羊氏及弟子胡毌生等,乃始記於竹帛,故有所失也。
“紀子伯,《左氏》作“子帛”。遠,于萬反。燔,扶元反。毋,音無。
[疏]“紀子伯者何”。
解云:欲言紀君,經不稱侯;欲言大夫,復敘人君之上,故執不知問。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夫人子氏者何?隱公之母也。以不書葬。
[疏]“夫人子氏者何”。
解云:欲言魯之夫人,終無葬處,弟子未識,故執不知問。
注“以不書葬”。
解云:今隱公欲表巳讓,故宜屈卑。其母不成夫人之禮,是以見其不書葬,知其是隱公母也。
何以不書葬?據姒氏書葬。
姒,音似。
[疏]注“據姒氏書葬”。
解云:即定十五年九月,“辛巳,葬定姒”是也。彼定姒之子哀公者,未逾年之君也,其母亦得書葬。今隱公雖欲讓桓,不作成君,應比未逾年之君。今其母不書葬,故據而難之。
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據已去即位。
去,起呂反。子將不終為君,故母亦不終為夫人也。時隱公卑屈其母,不以夫人禮葬之,以妾禮葬之,以卑下桓母,無終為君之心,得事之宜,故善而不書葬,所以起其意而成其賢。子者,姓也。夫人以姓配號。義與仲子同。書薨者,為隱公恩錄痛之也。日者,恩錄之,公夫人皆同例也。
下,遐嫁反。
[疏]注“子者”至“子同”。